肿瘤标志物遭质疑毫无“标志性”
最近,这边说汪星人闻闻尿液就能嗅出癌症,那边一篇题为“医生揭防癌体检火热真相:肿瘤标志物被滥用”的热帖在网上流传。核心观点认为,绝大多数肿瘤标志物不仅存在恶性肿瘤中,也存在于良性肿瘤、胚胎组织甚至正常组织中。因此,单独发现肿瘤标志物升高,不能作为肿瘤诊断的依据。文中直言不讳道,对健康人做这些检查并不能减少肿瘤死亡的风险,反而徒增担忧,并衍生出其他的检查,这跟滥开药没有实质区别。对此本地专家认为,这一说法过于极端,肿瘤标志物对肿瘤的早期筛查仍有重要意义。
感冒致肿瘤标志物异常让他吓破胆
在一次体检中,52岁的侯先生意外查出肿瘤标志物SCC、CyFRA21-1超标,这两项指标常用于小细胞肺癌的辅助诊断,侯先生因此陷入极度恐慌。
他先后做了胸部X光片、CT和核磁共振检查,未发现异常,准备再花8000多元做一次PET—CT检查。这时,他的一位医生朋友劝阻了他。对方查看了他的各项检查报告,并了解到他体检时正处于感冒期间,强烈建议他“过一个月再看看”。一个月后,侯先生感冒痊愈又查了次血,这次,两项肿瘤标志物指标已悄悄恢复正常。医生朋友告诉他,除了肿瘤以外,感冒和肺炎都可能导致该指标异常。
无独有偶,58岁的吴女士前几年体检时发现,肺部有一处阴影。因身边有几个正值壮年的朋友患癌去世,这团阴影也成了她心中的死结。近年来,她多方寻医看片,多家医院呼吸内科、肿瘤科专家都告诉她,此处结节像是早年患肺结核留下的,且小结节没有增长的迹象,便安抚她不必担心。可吴女士放心不下,还是做了一次PET-CT检查。结果证实,肺部阴影的确不是肿瘤。如今,她仍保持着每季度一次肺部CT,半年一次肿瘤标志物检查,虽然心里也担心频繁检查的副作用,但相较于对癌症的恐慌,这似乎也不算什么。
肿瘤标志物被质疑毫无“标志性”
武汉市中心医院检验科主任卢忠心介绍,所谓肿瘤标志物,可理解为肿瘤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物质。它们有的存在于血液,有的仅存在于肿瘤组织中。
他说,医学界对肿瘤标志物存在争议,因其无论从“特异性”还是“敏感性”上来说,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包括感染、用药、饮食、怀孕及女性生理周期在内的多种因素,都可引起该指标的异常。因此,指标异常不能断定是癌,“尽管如此,它仍是重要的癌症筛查手段。”因为癌症诊断的"金标准"——细胞学检查是有创的。细胞学检查意味着要做穿刺活检,也就是用器械从肿瘤组织上“夹一块”下来,尝试从中找到癌细胞。这一过程不仅痛苦,还可能引起癌细胞扩散,目前多用于术后证实诊断,不能当做预防性手段。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肿瘤科副主任章必成认为,将肿瘤标志物列入防癌体检本身并没有问题,重点是怎样帮助市民理解它。首先,肿瘤标志物只能作为参考,要结合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出判断。其次,仅仅是肿瘤标志物轻微异常无需恐慌,只有当其严重超标,或定期监测指数不断上扬时,才应引起警惕。
“三大癌种”这样选择防癌体检
防癌体检应怎样“量体裁衣”?根据2014年国家肿瘤登记中心公布的数据,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肺癌、乳腺癌、胃癌。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肿瘤科副主任章必成,列出3种癌症的高危人群,并给出具体的体检建议。
肺癌
高危人群:40岁以上的长期吸烟者;经常接触煤烟或油烟者;接受过量放射线照射者;职业原因接触过无机砷、石棉、铬、镍,接触量大,时间长,又缺乏防护者;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慢性肺病患者。
筛查项目:胸部X片是首选,其次是CT;肿瘤标志物检查;痰细胞学检查;若痰细胞学检查发现异常,X线检查阴性,应行支气管镜检查。
乳腺癌
高危人群:乳腺增生多年不愈;有乳腺癌家族史;反复做人工流产手术;长期服用避孕药,常用激素类药品或化妆品;婚后不育,或初产年龄大于35岁;初潮年龄早于13岁或绝经年龄大于50岁;未哺乳或哺乳过长;精神抑郁。
筛查项目:乳房自查,用中指和食指指腹敲击方式顺时针搜索乳房、腋窝与锁骨窝,检查是否有肿块;医生触诊;影像学检查:B超、钼靶X线或磁共振;肿瘤标志物检查。
胃癌
高危人群:感染过幽门螺杆菌;男性,尤其是超过正常体重20-25公斤的男性;常吃加盐腌制蔬菜或烟熏肉和鱼等食物;吸烟、酗酒;接受过胃部手术、胃息肉;家族肿瘤疾病、家族胃癌史。
筛查项目:钡餐,检查准确率近80%;胃镜,是诊断胃癌最直接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肿瘤标志物检查。
感冒致肿瘤标志物异常让他吓破胆
在一次体检中,52岁的侯先生意外查出肿瘤标志物SCC、CyFRA21-1超标,这两项指标常用于小细胞肺癌的辅助诊断,侯先生因此陷入极度恐慌。
他先后做了胸部X光片、CT和核磁共振检查,未发现异常,准备再花8000多元做一次PET—CT检查。这时,他的一位医生朋友劝阻了他。对方查看了他的各项检查报告,并了解到他体检时正处于感冒期间,强烈建议他“过一个月再看看”。一个月后,侯先生感冒痊愈又查了次血,这次,两项肿瘤标志物指标已悄悄恢复正常。医生朋友告诉他,除了肿瘤以外,感冒和肺炎都可能导致该指标异常。
无独有偶,58岁的吴女士前几年体检时发现,肺部有一处阴影。因身边有几个正值壮年的朋友患癌去世,这团阴影也成了她心中的死结。近年来,她多方寻医看片,多家医院呼吸内科、肿瘤科专家都告诉她,此处结节像是早年患肺结核留下的,且小结节没有增长的迹象,便安抚她不必担心。可吴女士放心不下,还是做了一次PET-CT检查。结果证实,肺部阴影的确不是肿瘤。如今,她仍保持着每季度一次肺部CT,半年一次肿瘤标志物检查,虽然心里也担心频繁检查的副作用,但相较于对癌症的恐慌,这似乎也不算什么。
肿瘤标志物被质疑毫无“标志性”
武汉市中心医院检验科主任卢忠心介绍,所谓肿瘤标志物,可理解为肿瘤形成过程中产生的一些物质。它们有的存在于血液,有的仅存在于肿瘤组织中。
他说,医学界对肿瘤标志物存在争议,因其无论从“特异性”还是“敏感性”上来说,都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包括感染、用药、饮食、怀孕及女性生理周期在内的多种因素,都可引起该指标的异常。因此,指标异常不能断定是癌,“尽管如此,它仍是重要的癌症筛查手段。”因为癌症诊断的"金标准"——细胞学检查是有创的。细胞学检查意味着要做穿刺活检,也就是用器械从肿瘤组织上“夹一块”下来,尝试从中找到癌细胞。这一过程不仅痛苦,还可能引起癌细胞扩散,目前多用于术后证实诊断,不能当做预防性手段。
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肿瘤科副主任章必成认为,将肿瘤标志物列入防癌体检本身并没有问题,重点是怎样帮助市民理解它。首先,肿瘤标志物只能作为参考,要结合影像学检查才能做出判断。其次,仅仅是肿瘤标志物轻微异常无需恐慌,只有当其严重超标,或定期监测指数不断上扬时,才应引起警惕。
“三大癌种”这样选择防癌体检
防癌体检应怎样“量体裁衣”?根据2014年国家肿瘤登记中心公布的数据,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在前3位的分别是肺癌、乳腺癌、胃癌。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肿瘤科副主任章必成,列出3种癌症的高危人群,并给出具体的体检建议。
肺癌
高危人群:40岁以上的长期吸烟者;经常接触煤烟或油烟者;接受过量放射线照射者;职业原因接触过无机砷、石棉、铬、镍,接触量大,时间长,又缺乏防护者;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等慢性肺病患者。
筛查项目:胸部X片是首选,其次是CT;肿瘤标志物检查;痰细胞学检查;若痰细胞学检查发现异常,X线检查阴性,应行支气管镜检查。
乳腺癌
高危人群:乳腺增生多年不愈;有乳腺癌家族史;反复做人工流产手术;长期服用避孕药,常用激素类药品或化妆品;婚后不育,或初产年龄大于35岁;初潮年龄早于13岁或绝经年龄大于50岁;未哺乳或哺乳过长;精神抑郁。
筛查项目:乳房自查,用中指和食指指腹敲击方式顺时针搜索乳房、腋窝与锁骨窝,检查是否有肿块;医生触诊;影像学检查:B超、钼靶X线或磁共振;肿瘤标志物检查。
胃癌
高危人群:感染过幽门螺杆菌;男性,尤其是超过正常体重20-25公斤的男性;常吃加盐腌制蔬菜或烟熏肉和鱼等食物;吸烟、酗酒;接受过胃部手术、胃息肉;家族肿瘤疾病、家族胃癌史。
筛查项目:钡餐,检查准确率近80%;胃镜,是诊断胃癌最直接准确有效的诊断方法;肿瘤标志物检查。
点赞 0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