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访王向东:积极迎接转化医学新高潮的到来

背景:前不久,转化医学网有一篇报道,在一份影响因子为7分以上的国际杂志的同一期刊中有11篇文章来自于同一个研究团队。当时这篇报道引起了业内很大的轰动。为此,转化医学网特邀该团队的负责人王向东教授做了本次访谈。王向东教授,国际转化医学协会(www.istmed.org)发起人和领导人之一、第一界国际转化医学大会的召集人之一,”美国胸科协会”国际合作执行委员会的第一位华人委员。
秋日的下午,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见到了现任医院研究中心主任、上海市临床信息学研究所所长的王向东教授。王教授向我们简单介绍了他目前的研究方向以及自己对转化医学的理解,虽然仅是短短的一个小时,但依然提出很多对行业发展的建设性意见。以下文字稿根据王教授现场讲解整理:
立体多维理解“临床转化医学”
首先,王教授和我们强调要“立体、多维、分层次” 理解转化医学中的临床转化医学。他讲到,转化医学是广义的,是指从基础生物医学研究到实际应用,而临床转化医学则是着重于“临床”这个内容,是一个“临床产生和需要解决的问题—生物医学研究—临床实践与应用”循环过程。临床转化医学包括临床转化肿瘤学等一些更具体亚学科。临床转化医学更多的关注有多少科研成果能直接用于临床,为临床服务,为病人解决问题。
临床转化医学的形成主要是集中全球科学家优势,资源整合和再整合,解决临床问题。临床转化医学实施的多维因素包括疾病方向、先进技术、人员素质、经济投入、临床潜能、实施策略、法规伦理、教育普及等。临床转化医学是靠多层次努力去实现的,如科学研究、医院重视、行政管理、企业参与、政府调控、合作模式等。比如美国NIH主席Zerhouni博士发表Translational Medicine Pathway的当年NIH成立了60多家临床转化医学中心,但临床转化医学的效益却需要考虑。关于临床转化医学的作用,王教授为我们举了两个中山医院的例子:1、樊嘉院长研究和开发的基于肝癌微环境理论的诊断试剂盒;2、葛均波院士研究的“带膜支架植入术”。这是我国众多临床转化医学应用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据转化医学网了解,王教授团队同样在临床转化医学领域进行立体多维的努力,通过召开国际临床转化医学会议和组织国际临床转化医学协会,整合和利用国际资源;通过创建国际临床转化医学杂志Clinical & Translational Medicine(www.clintransmed.com),主编转化医学杂志疾病生物标记物JTM:Disease Biomarkers (http://www.translational-medicine.com/sections/biomarkers) 以及出版了转化生物信息学丛书(Serial Books: Translational Bioinformatics),进行理论建设和学术交流;通过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诊断试剂盒,加速临床转化的过程。
临床转化医学现在面临巨大的挑战
王教授说,在生命科学和医学领域内,很多人都曾经为临床转化医学努力过、奋斗过。然而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人们都开始困惑:临床转化医学到底是不是真的,到底有没有用,如何应用到临床中?这些问题其实来源于人们热烈追捧之后的冷静思考,但这份冷静思考将是临床转化医学新一轮高潮的前奏曲。现在很多人都认为临床转化医学是虚的,不是脚踏实地的,仅仅只是人们在揽资源,但是不得不说资源的再整合已经为人类带来了很多的益处。他强调应该脚踏实地做临床转化医学,要成立的转化医学中心或研究所做实。王教授举例说:国内第一家临床转化医学研究院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成立,研究院有自己的组织机构和专业人员,是具有实体性质的转化医学研究院。 他进一步强调临床转化医学需要呼声、需要呐喊、需要唤醒更多人对临床转化医学重新认识。
精准医疗是临床转化医学的新篇章
为什么说临床转化医学迎来了新高潮?王教授提到了一个哲学理念:事物的发展都是循序渐进,盘旋上升的。他认为,临床转化医学已经发展十余年,若十年算作一个阶段,那么下一个十年将是临床转化医学新契机。所有关注和工作在临床转化医学上的人员都应该利用精准医疗这个契机来更好发展临床转化医学。
最后,王向东教授表达了他的愿景,他相信大家已经或将能够做好准备,迎接临床转化医学新的浪潮,新得阶段,共同努力使临床转化医学走得更远,发展得更好。
同时,王教授也为转化医学网的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他认为转化医学网的发展需要更多的为行业发声,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转化医学网在此感谢王教授的建议和支持,尽可能发挥自己的力量为人类健康事业尽自己一份力量。
简介:
王向东,医学博士,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中山医院特聘教授,上海临床生物信息学研究所所长,复旦大学临床生物信息学中心主任,上海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复旦大学中山医院研究中心主任。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兼职教授。曾担任美国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分子生物科学教授、瑞典隆德大学临床生物信息学的教授。
主要研究临床生物信息学,疾病特异性生物标志物,慢性肺疾病,肿瘤免疫学,分子和细胞疗法。正在开展精准医疗应用,融组学、生物信息学、临床信息学为一体对疾病特异性标志物识别和验证,研发慢性肺疾病和肺癌的治疗靶标。开发蝶型化学结构的磷酸肌醇3-激酶抑制剂预防和治疗慢性肺部炎症和损伤。
王博士还担任国际转化医学协会执行副主席,国际转化医学协会执行委员会主席,世界华人医师协会理事,世界华人肿瘤医师协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兼总干事,中国保险与健康及中国医师协会高级顾问国家专业协会副主席,和中国医师协会顾问。王博士曾在一些制药公司担任首席科学家,全球疾病顾问,亚洲医学总监等 (如阿斯特拉德拉科,阿斯利康,PPD)。美国胸科学会国际健康委员会执行委员员。
王博士还担任临床转化医学、分子细胞治疗等的主编,转化生物信息学系列从书主编,转化医学杂志疾病生物标志物主编(IF= 3.99),细胞分子医学杂志亚洲主编(IF= 4.02);和国际专业编委,如美国呼吸重症医学杂志(IF=12),美国的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杂志(IF= 5)。他共发表300多个科学论文,总影响因子约600,引用次数约2000,并引用期刊影响因子约5000。
点赞 0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