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显示端粒酶长度与肺腺癌风险相关

近日《Human Molecular Genetics》期刊发表的一项大型研究显示,基因的端粒酶长度与肺腺癌相关。
端粒酶有点像鞋带末端的保护鞋带顶端的金属圈。端粒酶套在染色体的末端,保护染色体免受损伤,防止产生基因组的不稳定性。端粒酶损伤和变短会使得染色体更容易受到伤害而造成基因组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性可以启动细胞衰老和凋亡。
之前有很多端粒酶的相关研究,得出的端粒酶与癌症风险之间的关系不一致。这种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部分是由于患者的生活因素不一样,比如吸烟史、上晚班情况,这些因素均会加速端粒酶的损伤。
为了能够确认端粒酶在受损伤之前,端粒酶本身的长度是否与癌症风险相关,研究者分析了9个与端粒酶长度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SNP)与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卵巢癌和前列腺癌的相关性。研究数据来自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NCI)的GAME-ON(Genetic Associations and Mechanisms in Oncology)项目。该研究共分析了51725例癌症患者和62035例健康人对照的数据。
研究者设计了一个端粒酶长度多重SNP基因分数(telomere length multi-SNP genetic score)的方法,通过该方法反映这9个SNP情况。然后研究者通过统计分析SNP与癌症风险的相关性。
结果显示端粒酶长度多重SNP基因分数与上升的肺腺癌风险相关(P = 6.3 x 10-15)。
该研究的作者说道:“我们没有发现多重SNP分数与乳腺癌、结直肠癌或者卵巢癌的相关性。”
此外,作者提示说,多重SNP分数也表现出对前列腺癌的预测作用,但是预测作用没有达到统计学意义((P = 0.06)。之后研究者排除了几个违反孟德尔随机化假设定律的SNP,数据经校正后发现多重SNP分数与前列腺癌风险也表现出显著的相关性。作者说道,现在关于端粒酶长度和前列腺癌风险的研究很少,之前的相关研究也未报道这种显著的相关性。
“我们的研究增加了在身体成长过程中偶然因素产生的基因变异与端粒酶长度和肺腺癌风险的相关性,”Dartmouth’s Norris Cotton癌症中心的流行病学家Jennifer A. Doherty博士说道。
“应该对测量端粒酶长度的多重SNP分数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明确该方法是否可以用于预测肺腺癌风险。肺腺癌在有吸烟史和无吸烟史人群中均为常见的肺癌类型,”Doherty说道。“需要更多的研究明确端粒酶作为新的风险预测因子的在癌症预测和预防中的价值。”
点赞 0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