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看待精准医学给罕见病带来的新希望

健康界 4125 2015-09-28


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上,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主任黄如方指出,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属于典型精准医学,精准医学领域的大发展,将给罕见病防治带来全新希望。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在2015年预算提案中提出了“精准医学”理念,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同年国情咨文中也明确指出这一概念。“精准医学”即根据每个病人的个人特征(如携带的遗传变异、所处环境及生活习惯等)量体裁衣地制定出个性化治疗方案。

在近日举办的第四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上,罕见病发展中心(CORD)主任黄如方指出,罕见病的诊断和治疗都属于典型精准医学,精准医学领域的大发展,将给罕见病防治带来全新希望。然而需要理性看待的是,仅仅依赖基因检测等技术手段的进步并不能带给罕见病诊疗以根本性的改变,精准医学所带来的希望,还需要更多领域的配合才能发挥效用。

科学运用基因检测

在所有已知的近7000种罕见病中,超过80%是染色体或基因异常导致的。华大基因股份有限公司CEO尹烨说:“就基因层面上而言,没有人是完美的。”作为一个以基因检测为事业的专业人士,尹烨对健康界说。

做久了基因检测,他了解到,平均每个人都会携带30个遗传疾病的缺陷。“以往认为平均每人携带0~10个基因缺陷的估算数据太过保守。”尹烨说,一旦父母双方都带有相同的致病基因缺陷,孩子的患病几率就会大大增加。因此,产前、新生儿基因检测是早期发现罕见病的最重要方法。“可惜全社会还没有对基因检测这一技术手段有科学的认知。”

目前,中国罕见病患者的处境是“缺医少药”。合法的治疗药物稀缺更加意味着,对抗罕见病最行之有效的手段是提早发现。然而据测算,我国罕见病患者从发病到最终明确诊断所花费的整体时间,是欧美国家的5~10倍。大量罕见病患者因为无法及时确诊,而继续徘徊在各大医院,在诊断不明确的情况下接受着不适宜的治疗。如何提高罕见病的诊断率,成为第四届中国罕见病高峰论坛上各领域专家热议的焦点话题。

尹烨告诉健康界,基因检测已经成为罕见病诊断与防治的最重要手段。不过,虽然我国能够通过基因检测检出的罕见病已经达到1000余种,然而仍旧有大量罕见病患者并未通过这一有效手段得到确诊。

据尹烨介绍,历史上已经由借由基因检测有效控制遗传疾病的成功范例。犹太人种族群体中,曾大范围流性一种名为TSD的罕见病,也就是失明综合征。这种疾病属于遗传性出生缺陷,带有这种缺陷的孩子在出生后就会很快失明,并且伴随各个系统器官衰竭,出生4个月左右就可能死亡。由于在犹太种族内相对高发,一段时间内,TSD几乎成为了犹太人的“民族病”。针对这种遗传病,当时还没有自己国家的犹太人依托犹太教会,通过所有主流媒体进行宣传,动员了所有犹太人得经济、政治资源进行动员,在所有犹太人聚居地开展产前筛查。即便当时的基因检测技术还比较落后,成本也很高,但犹太人凭借民族的团结和互助坚持了下来。到2000年,北美地区的犹太人群体,TSD发病率已经降低了90%。2003年全美诊断出的10个TSD患儿中没有一个犹太人。

“可见,面对罕见病,基因检测是工具,更重要的是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认识这种工具,并且愿意使用这一工具。”尹烨说。

既然如此,是不是只要做了基因检测就万事大吉了呢?著名遗传学专家、北京协和医院黄尚志教授指出,基因检测技术已经在短短数年内有了长足的进步,不过仅仅基因检测的技术在进步是远远不够的,人们对技术的认知更为重要,基因检测技术需要被科学对待。

他强调,检测出来的基因缺陷未必真的会致病,基因型和表现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尚待研究。黄尚志介绍说,一个病患表现出来的性状称为表现型。通过基因检测可以筛查出基因型上的缺陷,但最终呈现出来的表现型则是基因型和后天环境共同塑造的。因此,即使在基因测序中发现了致病基因,检测机构也不应以“基因缺陷=100%的致病患儿”来误导孕妇及其家人。基因检测结果只能告诉你有多高的风险患上某种疾病,并不表明你已经患上或将来一定患上这种疾病。

“基因检测的结果需要被科学的解读,只有被正确解读的结果才是有意义的结果。”黄尚志说,“精准医学的精髓在于对患者个体化情况的真实把握,患者的实际情况,需要临床医生根据患者的病史、表型,结合基因检测来做出判断。基因检测结果并不代表患者的全部信息,而是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正确判断的重要工具。”

此外,黄尚志也指出,从伦理角度出发,基因检测的结果也不宜被解读为决定孩子去留的最终依据。“早期发现基因缺陷只是满足孕妇应有的知情权,让新生儿家长在了解风险的前提下,自主选择孩子的去留并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疾病做好准备、提早预防。”

解读精准性决定诊断精准性

在科学认识基因检测结果的基础上,此次罕见病高峰论坛主席、上海市第一妇婴保健院院长段涛认为,提高基因检测结果的解读精确性是当下最为迫切的需求。

段涛告诉健康界,当临床医生拿到基因检测结果,往往是不会解读的。这暴露出我国罕见病领域,甚至整个出生缺陷领域的一个重大缺失--临床遗传学专业人员和遗传学咨询师的缺位。目前我国整个社会还没有充分认识到遗传咨询的作用。

“在整个基于基因检测的完整诊断流程中,基因咨询应该是处于核心地位的。”段涛说。他对健康界解释说,随着分子遗传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遗传实验室会给每个病人签发信息量非常大,包含很多临床意义不确定信息的实验室报告,这些实验室报告究竟该如何解读?如何对患者进行进一步的诊断和临床处理?解答这些最核心问题的,应该是提供临床遗传学咨询的人。

在欧美国家,会有受过专门培训的临床遗传学家与遗传咨询师来对患者进行遗传咨询,但是在中国根本没有这两种专业体系。

段涛说,基因测序在内的基因检测结果解读需要专业的人士在计算机的帮助下完成。然而,所需的遗传咨询门诊在我国仅局限在极少部分医院的妇产科辅助生殖科室,在其他的科室中,遗传咨询还很少见。遗传咨询师的培训和教育是国家重要的环节,没有正确的解读和咨询,就不可能将基因检测真正造福人类。段涛还认为,遗传咨询师也不只是临床医生的专利,应该向社会化推广,走向社会,让他们能够为社会化的基因检测进行正确的解读。与此相配合,我国急需建立"临床遗传学"学科,在高校中即开展临床遗传学教育,培养适合的专门人才。

此外,段涛还指出,我国做遗传学研究的人不懂临床,做临床的人不懂遗传学技术,也不懂临床遗传学。所以,中国遗传学特别是分子遗传学技术发展的越快,给患者和临床医生带来的困惑越多,现在是时候在中国正式建立这两个学科并培养相关的专业人士了。否则无法给遗传病患者,特别是罕见病患者提供正确的临床意见。

复旦大学出生缺陷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马端教授认为,目前精准医学的火热是因为基因测序、生物信息学、大数据平台技术的发展。但目前,国内基因检测领域的众多公司之间交流甚少,彼此数据库之间没有形成共通。这使得许多需要进行大数据比对的基因检测结果只能在有限的数据空间内进行。他建议,未来在国家层级建立数据互通的基因检测、疾病表型、患者信息云端共享大数据库,让临床医生可以将拿到手的基因检测数据及时与云端大数据进行比对,可以大幅度加快诊断速度,提高诊断准确性。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