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之道 | 勇斗真菌半世纪--专访中国医学真菌病学、皮肤性病学专家廖万清院士

新民晚报 4137 2016-04-29

2015年12月9日,早上8点30,当记者踏入廖万清院士的办公室时,一身军装的廖院士已经开始了工作。一名学生正坐在他身旁,仔细聆听着院士的指导。

炯炯有神的双眼,透着敏锐和严谨,铿锵有力的话语,散发着一股军人作风,乌黑的头发梳得一丝不苟。而之后整个采访过程,他又像一位邻家长者,乐呵呵地给我们分享着他的别样人生。

一口夹杂着客家口音的普通话道出了他的感受,我有今天,是祖国培养、人民培养、军队培养的结果。党给予了我一切,大家给予了我一切,我必须做贡献,奉献给祖国、奉献给人民。

他坚定地说:"为了病人,不吃不喝也要把疾病搞清楚。为了科学发展,也一定要把疾病搞明白!"听得出,这份"执拗"他发自肺腑。

将军勇斗真菌半世纪

1956年参军的廖万清,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将在未来的半个世纪里,披着绿军装同一种叫"真菌"的物质斗智斗勇。

第四军医大学毕业时,当年的"五好学员"廖万清怀揣着年轻人的理想和一腔热血,写下了至今令人难忘的句式,"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哪里需要我,我就到哪里去!"

后来,因为建设的需要,要留一部分成绩比较优秀的学生到第二、三、四这三个军医大学,廖万清被安排到第二军医大学。"那里可是很多同学梦寐以求的地方。我也是非常高兴,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在那里一呆就是几十年。"

"初到长征医院时,皮肤科只有4个医生。"当年科室里最年轻的毛头小伙,一进科室就肩负起了繁复的工作。因为人手少,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做。廖万清笑道:"自己扎实的基础,就是这段时间练就的。"

之后,他开始骑着"老坦克"去复旦大学微生物系当起了一年多的走读生,从基础理论、临床观察、做实验开始,凭着一股"执拗"劲,他深入真菌"大本营",一步一步地识别致病真菌的真面目,摸清它们的基本习性,结下了与真菌半个世纪的不解之缘。

"执拗"的研究之路

就目前所知,自然界约有160多万种真菌,其中大多数直接或间接对人类有益,比如蘑菇、木耳等食用真菌,酸奶酵母、青霉素等工业真菌,近年来身价倍增的冬虫夏草也是一种有益的真菌。

"工作以后,我才发现,皮肤科有很厉害的病,那就是真菌病。"何为真菌病?你可能知道真菌会引起手癣、足癣,却未必知道真菌还会入侵脑、心、肝、脾、肺、肾等内脏器官,如隐球菌性脑膜炎不及时治疗,86% 在一年内死亡,92% 在二年内死亡。数据显示,在自然界150多万种真菌中,有400多种会引起人类不同的疾病。对于真菌世界,人类的探究还存在许多空白,所以我就选择钻研这个病。

真正让廖万清走进真菌病研究领域的,是几次难忘的诊治经历。

1977 年,长征医院收治了一名高烧昏迷的中年男子。在进行腰穿检查后发现,患者系隐球菌性脑膜炎。当时,廖万清作为主管医生进行了联合会诊及抢救。然而,由于患者病情十分危重,几天后便不治身亡。"这是我碰到的第一个隐球菌性脑膜炎病人,起病急、来势凶、治疗难,这让我备受刺激,决定攻克这个难题。"

不久,医院又收治一位脑膜炎患者。27岁的他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体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意识丧失……此前的抢救均不见效,家属深感痛苦和无望,为他准备了后事。不过,历经实验室和临床工作训练的廖万清却敏锐地发现了疾病关键所在,他确诊患者为隐球菌性脑膜炎、隐球菌性败血症。

廖万清打破了常规治疗方式,立即采取抗真菌药物鞘内及静脉注射,降颅压,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等一系列综合诊疗措施,逼退了病魔。三个月后,患者痊愈出院。

还有一位43岁的脑膜炎患者,给廖万清带来了更大的挑战。这名患者感染的真菌比较特殊,廖万清在显微镜下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长棒形真菌。廖万清带着真菌样本请教各大医院的真菌病学权威,大家都说没见过,一位老教授说,"这大概是污染菌吧。""污染菌怎么会引起脑膜炎?"执拗的廖万清对这种轻描淡写的解释并不认同。"要么不做,要做就要搞得清清楚楚的。"他下定决心要弄清楚这个真菌的真面目,于是开始了对这个真菌长达几十年的研究。

为了及时对培养、分离出的真菌进行显微摄影,廖万清骑着自行车到远离长征医院的第二军医大学电教室去拍照。他还跟复旦大学、中科院研究所合作研究,运用分子生物学研究这个细菌,结果发现这个细菌是格特隐球菌的变种,廖万清为其命名为"格特隐球菌ITS C型(S8012)",寓意着1980年12月,由上海第二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首次发现。"S既代表了上海,又代表了第二军医大学。"至今提及,廖万清脸上依旧带着自豪的微笑,言语中仍不忘这个城市,这个单位给他带来的荣誉。


目前,这个菌株被美国、比利时及荷兰的菌种保藏中心永久保藏收录,并以295美元一株的价格向全世界的研究者供应。而S8012的发现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廖万清却这样宣布:"在中国,如果哪个同行的研究需要S8012,我可以免费赠送。"

从医五十余载,凭着一份"执拗"劲,廖万清发现了9种新的致病真菌和新的疾病类型,创建了当时全国唯一的国家卫生部批准的隐球菌专业实验室。带领课题组对隐球菌和隐球菌病从形态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了系列的深入研究,建立了多种隐球菌病的快速诊断方法,使早期正确诊断率达到了95%以上。

此外,还研究明确我国肾移植、烧伤、放射伤等高危人群真菌带菌谱主要有11属28种,采用针对性防治措施后使肾移植病人真菌感染率显著下降。

经过25年的努力,当年那个18平方米的实验室已扩展到500多平方米,建立了全军真菌与真菌病重点实验室、上海市医学真菌研究所以及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药学院皮肤病与真菌病转化医学研究中心,先后培养了300余名真菌病学的师资力量、医护人员和实验研究人员,显著推动了我国、我军真菌病学的发展水平。

"为理想追求不断,矢志不渝;为事业百折不挠,坚韧不拔。"办公墙上的字画赫然醒目,廖老说,这是他的座右铭,也是日常对学生的教诲。而这,又何尝不是他五十余载从医生涯的真实写照呢?

互联网医疗有心得


不久前,廖万清受邀参加了全国首家互联网医院--乌镇互联网医院的揭幕。互联网看似是年轻人的"专属",没想到廖老对于互联网医疗也能分析得头头是道。

"互联网医疗是个利国利民的伟大工程。"利国利民,伟大,工程,廖万清片刻间的三个关键词,能看出这位将近80高龄的老者,对于互联网医疗绝非门外汉。

"作为我们医务人员来说,非常愿意为病人解决问题。"廖万清对于时下的看病难,也颇感无奈。患者生病,找不到好医生,真的很着急。"互联网医疗在改善医疗资源利用率、提高医疗效果、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发展互联网医疗是利国利民的双赢之举,患者成为最大受益方。"


廖万清:中国工程院院士、一级教授、文职特级、博士生导师、总后一代名师。现任第二军医大学皮肤性病与真菌病研究所所长,长征医院皮肤性病与真菌病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学真菌研究所所长,上海市医学真菌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兼任中华皮肤病与性病学会咨询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主任编委、全军第九届医学科学委员会常务委员兼专业技术委员会副主任、Current Respiratory Medicine Reviews 客座主编、世界临床药物杂志副主任编委、微生物与感染杂志常委、中华皮肤科杂志、临床皮肤科杂志编委等职。已携专家团队入驻微医集团。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