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验科主任会听声音修设备

肖义森在指导同事使用检验设备。 《东江时报》记者黄岸媚 摄
编者按:近期,我市对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工人先锋号和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奖状、惠州市金牌工人等荣誉称号获得者进行了表彰。2016年惠州金牌工人共有96名,其中仲恺有12名,仲恺社区版将陆续报道这些一线劳动模范的故事,敬请期待。
为了梦想,他辞去铁饭碗从江西来到广东,因为有一个更能体现价值的平台,他放弃东莞高薪来到仲恺,为了吃透这个行当,他不仅研究专业技术,还把医疗设备也钻研透。从医30多年,他获过无数业内荣誉。但被评为“惠州市金牌工人”称号,他认为非常可贵。
他是仲恺高新区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肖义森,在繁忙工作之余,接受了东时记者的采访。
检验项目从30多项增至近400项
检验科在仲恺人民医院三楼,地方虽然小却分隔出多个小房间,有些房间除了过道就是一台大型化验设备。“为了有效利用空间,提高技术水平,我们想尽办法。”采访开始前,肖义森带记者参观了检验科,一一介绍各种医疗设备,就像在介绍自家的宝贝。
今年50岁的肖义森,1987年即参加工作,但他干得比年轻人还起劲,他说工作虽重复却日日有新发现。他对这个行当的感情就像是恋爱,哪里能开花结果他就追随去哪里。
毕业后,血气方刚的肖义森被分配到家乡一个不错的单位上班,工资虽然低,却是“铁饭碗”,惟一不足的是学习氛围不浓厚。
尽管很多人很诧异,肖义森仍然只身一人到了广东寻求更好的发展,并最终在东莞落户。得益于莞城的高速发展,他的工资和各项福利也显得体面,在莞城置业安家,日子安稳丰裕有余。
2008年,仲恺人民医院加速发展,到全国各地区招揽人才。“虽然这里不如东莞大,但是它的潜力足,而且我在这里能有一个更能体现价值的平台。”正是抱着这个想法,肖义森义无反顾地来到仲恺人民医院,一切从头开始。
8年过去了,他非常庆幸当年的决定。在科室底子薄,环境差的条件下,他带领团队创造条件先后建立微生物实验室、HIV抗体筛查实验室、广东省规范化性病实验室、PCR实验室、免疫室、生化室、血库、液基薄层细胞检验室等,由原先不足100平米的工作用房发展到现在的400多平米;从工作人员7人到现在的26人;从只能检验30多个项目,发展到目前能检验近400个项目,实现了检验科的快速发展,使患者就近能得到较为全面的检验服务。
专业技术强还“身怀绝技”
在外人看来,肖义森显得温和儒雅,但在检验科同事们的眼中,他工作起来干净利落疾如风,除了专业技术强,他还“身怀绝技”。
“设备有故障,他一听声音就知道问题出在哪里,他甚至不用等工程师过来,自己就能修好。”同事小刘说,有一次医院的生化检测仪坏了,样本很多,医院上下都很焦急,但因为是进口的设备,工程师至少要两天才能过来,结果主任自己在工程师的电话指导下,把问题解决了。
“在这方面,除了熟能生巧、需要经验外,还要喜欢钻研。”肖义森毫不隐瞒自己的这个爱好和天赋。在以前医院还没有成立维修部的时候,他一直就承担着这方面的兼职。“别看我年纪大,我英文很好的,对于这些进口设备,上面标识的英文一点也难不倒我。”说到这点,肖义森显得非常自信。一些大型设备供应商的工程师往往在交付给医院使用时,要给医院技术部人培训如何使用操作等课程,别的医院也许培训一周甚至半个月,但到了肖义森这里,一般不超过3天,甚至1天就能搞定。
“现在机器设备很发达,但很多人却忘了,设备也是人调试出来的,不懂设备,就不懂调试,结果就不准确,那就没有意义。”肖义森对自己的要求是,要把这行吃透,不能只知道检验技术。
以身作则鼓励团队终生学习
“刚从业时,我们要把原始的化学品配制成试剂,然后再做检验,一切都是手工。如今高度机械化直接出结果,我见证了这个行业的整个蜕变过程,为什么珍惜现在的工作,就是因为知道以前条件差时的艰辛。”肖义森说,作为一名靠技术吃饭的人,技术过硬才能成为学科带头人,才能有用武之地。
在工作上,肖义森对同事要求严格,每一个细节都要求得很仔细,他鼓励并要求所有人保持一种终生学习的心态,对检验工作永远心存敬畏,对犯错行为一律当面指出。
“一个团队除了学习,和谐的氛围也很重要,也需要拿捏得当。”肖义森说,在用人方面,确实要讲究艺术,比如有些人喜欢求稳,那就安排较为平稳的平台给他,有些人上进心积强,就应该给他一个向上的平台,让他多接触多学习多提高。
虽然工作繁忙,但是肖义森也挤出时间锻炼身体,最喜欢打羽毛球,每周都要和球友一起到球场打几场出汗,也常常叫年轻人多锻炼,才能够保持活力。
同事眼中的他
工作上的他,事无巨细,喜欢亲力亲为,博学又精学,从检验技术到设备原理,无不精通,喜欢把所学毫不保留地教给同事。在情感上,就是一位慈祥的长者,没有等级之分。在生活上,还是一名运动健将,喜欢打羽毛球。
点赞 0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