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高考状元为何不愿学医?

医脉通 4148 2016-07-27

有着“香港高考”之称的香港中学文凭考试近日发榜,今年共有6.8万考生参与,当中有4位考生荣膺“状元”,在这4名状元当中,有3名表示立志行医。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2016年内地22个省份的36位“状元”中,竟无一人选择医学!这一“独特现象”引发了热议。

“状元不学医”渐成社会现象

这些年,内地高考状元不学医渐成社会现象。去年,当江苏理科最高分考生蒋婧煜立志学医,最后竟然成为一条热门新闻,足以见证这种“状元学医”的罕见。

一项2000-2010年内地“高考状元”就读专业调查显示,选择经济管理专业就读的状元约占总数的40.87%,遥遥领先其它专业,位居第二的是数理化基础类专业,电子信息类、生命科学类、法学、计算机类、土木建筑、自动化、外语(课程)类、中文专业紧随其后,但唯独不见医学。而在香港高考,“高考状元”就读的专业调查中,医学专业则位居第二。2015年,11名香港高考状元在发榜同日受访时,有超过2/3表示有意报读医科。

一冷一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是为何?看起来,一切都是医疗环境种下的果。

满意度越来越高,主语却不是医生


今年2月,北京协和医院公共卫生学院组织调查员,对31个省市自治区136家医院,84230名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发现,老百姓就医满意度比较高,其中门诊满意度为91.4%,住院病人总体满意度为96.2%,这一数字比2013年全国卫生服务调查中的门诊满意度和住院满意度均提高10个百分点。

但令人吃惊的是第二个发现,与病人相对比较高的满意度相比,医护人员的满意度则非常低。为什么不满意?

新闻说,65%的医生认为其工作负荷过重,仅有34%的医生反映睡眠是充足的;35.8%的医生觉得身体还不错,15.4%的医生有时间锻炼身体。除此外,1/4的医生还为经济困难的患者垫付过医疗费。

这个现象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一种当下的医改景象——那就是牺牲和透支医生这种资源,想方设法让就医者“高兴”起来。

问题的根源出在办医者都是官员,这是一个官本位的医疗体制,所以才会产生这样奇怪的办医理念------办医就是让所有人满意和高兴,这就是主要的卫生政绩。医生们被放到了一个被改造、被修理,乃至被遗忘漠视的位置。

为什么一个主任医生的专业诊断费仅仅价值数元,连洗一次头都不够?答案是一样的,那就是为了“哄”就医者高兴。

为了达到这个畸形的目的,从急诊、门诊,到病房、手术室,医院随访表格中的“患者满意度”常居首要位置,有的甚至在服务窗口处,装上与银行一样的满意度测评器。以家庭医生为例,从患者满意度出发,某市家庭医生一度被塑造成“随时上门、随叫随到”的私人医生。但实际操作难以实现—家庭医生忙得喘不过气,无法随时上门。

专业医生的专业意见,经常会受到就医者质疑,因为这种“不同”,不少人甚至抡起拳头,大打出手。语言的辱骂和羞辱医生,已经变成屡见不鲜的“小事”。 因为在这种办医理念的熏陶下,很多就医者误以为自己花了钱就应该让医生听自己的,让“我”看病高兴似乎比什么都重要。

当医改改到精英不敢学医

当下,中国内地医改严重背离了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医生的遭遇不过是这其中的一个缩影。

医生的职责应该是让更少的人生病,并且在得病后得到最专业的医疗照顾。生病的人越少,说明医生工作的业绩越有成效,应该得到肯定与嘉奖。但在当下的医改框架下,一切恰恰背道而驰。

目前中国内地医生的收入来源主要靠创收,医生的收入与他 “生产”了多少病人,以及病人消耗了多少药品耗材紧密相关,活生生地把医生放到了患者的经济对立面。除了基本工资和创收所得外,有些地方还利用不合法的红包、回扣等“灰色收入”把医生拉下水,制造了社会敌视医生的氛围。在这种业绩评价体系下,往往医生获益越大,病人却越难受痛苦。

而香港医疗体制则和内地不同,公营医疗系统由公立医院和旗下的政府诊所组成,由医管局统一管理,财政补贴占公立医院收入的92%;公立医院医生的工资也是固定的,不管开多少药都是固定薪水,药物采购也由医管局统一完成,保证公立医院的非营利性和公立性。

在香港,医生的收入不但体面,高到吓人。当地媒体公布的一份数据显示,香港公立医院副顾问医生月薪平均8万港元起,顾问医生则月薪介于10万至18万港元,这还不包括各类津贴。而更重要的是,它是公开透明的。在内地,如果公立医院的医生们能够拿到这个收入,就往往会开始担忧纪委夜半来敲门。

北京协和医院医生尹佳曾经发出过这样的呼吁-------中国大多数医生是在超负荷工作、是在拿着远远低于其付出的低薪酬为人民为国家奉献自己的知识和劳动。真心希望国家关注几十年来中国医生为国家和人民做出的巨大奉献和牺牲,正视中国医生在全世界各国医生中平均收入最低的现状。医疗改革方案的制定者应倾听和重视中国500万医生的声音,我们希望得到尊重,因为医生是医改方案的主要直接实施者,不能获得全国500万医生配合和支持的医疗改革难以成功!

“内地36位高考状元无一人学医”这面镜子,照出的恰恰是尊重医生这种社会氛围的稀缺。 当医改改到精英不敢学医,已经说明了医改正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那就是严重忽视了医改执行者的切身利益与心声感受。当这种残酷的现实就摆在眼前,高考状元们做出不学医的集体选择,就不足为奇。

相信这种集体的抛弃与鲜明的对比一定会让管理者脸面无光,而在这种刺眼的现实面前,看起来医生们也不打算为自己的管理者撑腰说话。调查显示,87%的中国医生决定不让自己的子女再从事医疗行业。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