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与观点]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医学不同于泡沫化

医脉通 4128 2016-11-10

北京协和医院基本外科 袁达
葫芦岛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刘培慧


九月份,Prasad发表在Nature杂志上的《The precision-oncology illusion》,以及Ian FT等人发表在NEJM上的《Limits to Personalized Cancer Medicine》在《两篇捅破"精准医疗"泡沫的重要文章》的推送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由于上述两篇文章均对“精准医学”的未来产生担忧,甚至给“精准医疗”判了死刑。这种论调,不禁让大家对精准医疗的发展开始迷茫:精准医疗是否真的可以保障大多数民众的健康,对推动健康中国起到积极作用?

精准医疗的概念虽然是美国总统奥巴马在2015年提出来的,但该概念源于个体化医疗,最早可追溯到转化医学。遗憾的是,当前还没有对精准医学较为统一的定义。

之前,基于国内外专家学者的观念,笔者依据中国国情,提出过自己的概念:精准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各种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力图从疾病的预防、检测、诊断、治疗及预后转归等层面,对疾病进行精细分类及精确诊断,进而针对患者个体特征制定并实施医疗决策和处理方法,以期实现个体和社会健康效益最大化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

在笔者对于精准医疗的定义中,精准医疗是一个系统过程,从预防一直到预后转归等各个层面进行精细化个体化处置,无论中间过程采取任何手段,最终目的是实现个体以及整个社会健康的最大化。

而这两篇文章,仅仅看到靶向药物的作用,以点窥面,试图从靶向药物高特异性来证明靶向药物适用性窄的观点。这是不合理的,局限的。事实上,这一点正好论证精准医学的有效性,精准性。

通过一系列的测序手段,找到患者的突变基因,基于靶向药物,有效改善患者症状,延长生命,难道不是医疗的重要目的?此外,就肿瘤治疗方面来说,靶向药物仅仅是药物治疗的一部分,中医药与其他治疗方式联合使用也能起到积极作用。手术切除、免疫治疗、放疗以及新辅助化疗等各种手段或方法都是肿瘤精准治疗的一部分。这些技术单独或者联合使用,对肿瘤的治疗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针对这两篇文章,詹启敏院士也说过:“仅仅以几个肿瘤临床试验的结论对整个精准医学发展的负面结论既不科学也不理性,这是因为精准医学不仅仅是靶向治疗。”笔者非常赞同这一观点。

另外,在上述两篇作者的文章中提到“客观地说,精准肿瘤治疗的前景很不乐观。最好的结果是在一小部分病人中看到短暂的病情缓解。而绝对会发生的则是副作用和昂贵的治疗费用”。这句话本身就有问题,第一,在整个人类社会科学的发展过程中,每一项新的技术出现的时候,其前期的花费必然是巨大的,但后期我们就能充分享受到前期巨大的投入所带来的好处。

精准医学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不仅仅局限在对疾病的治疗上,其未来的发展更多的作用在于对疾患的预防上。就笔者看来,预防是对待疾病的第一步,是对疾病起到防范于未然的作用。只要明确疾病的病因,我们就可以针对性的规避。

诊断,作为精准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后续治疗的保障。基因测序技术的规范化发展,保障测序质量的可靠性,才能利用这些结果,指导临床运用靶向药物,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改变以往临床实践过程中不检测贸然用药的问题。

精准医疗理念的引入,不仅会对当前临床诊疗模式产生颠覆性的影响,还会对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临床研究产生巨大的影响。但是,我们也应当明确,由于疾病的复杂性,能够真正实现治愈的疾病屈指可数。

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仅仅是对自身认识前进的一大步而不是终点。毕竟,疾病发生发展以及转归等各个阶段,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还与环境因素相关。而且,精准医疗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但是,精准医疗带来更多的是机遇和挑战。

只要我们在疾病诊治过程中,以延长患者生存期、提高生存质量为根本出发点,以全面提高国民的健康水平为职责,全心全意践行个体化的诊疗模式,就一定能够实现“健康中国”的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1.Vinay Prasad.Perspective:The precision-oncology illusion.Nature 537,S63(08 September 2016)
2.Ian F.Tannock.et al.Limits to Personalized Cancer Medicine.N Engl J Med 2016;375:1289-1294
3.郭俊超,袁达.我国肿瘤精准治疗的现状和思考[J].中华外科杂志,2016,54(7):485-487.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