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耀铭:我在广州建公共医学实验室

信息时报 4147 2016-11-14

广州金域医学检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他带领的金域检验开启了我国公共医学实验室先河,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第三方医学实验室,成为中国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发展模式的开创者,是中国最早进入医学检测服务外包领域的企业,也是中国首家同时通过美国CAP认可和ISO15189认可的医学实验室。

梁耀铭。信息时报记者 郭柯堂 摄

1998年某一天,广州医学院(现广州医科大学)东风西路校区不到60平方米的医学检验室里,梁耀铭和他的员工倾囊9万元购买的病理切片机终于“到货”了,对于梁耀铭来说,这只是个开始——此次创业“前无古人”,但他坚信“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未来将在国内大有可为。

2016年10月,阳光透过窗户,洒在梁耀铭60平方米的董事长办公室地上。身为国内规模最大的第三方医检龙头企业金域检验的掌门人,梁耀铭向《信息时报》记者回忆创业的经历时,如同讲故事一般,侃侃而谈。“无论是读医,接手校办企业,还是创立金域检验涉足第三方医检,这都是因为‘缘分’。”接受采访时,“缘分”一词是梁耀铭口中出现频率最高的,在他看来,能够在国内第三方医检取得一定成绩,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和广州有“一段缘”。


2014年,梁耀铭和广医毕业生在一起。受访者供图

因为“缘分”,开创全新行业

梁耀铭是广东肇庆人,“小时候家附近住着一个中山医毕业的医生,他读书多,学习能力强,经常给周围的人灌输一些医学知识,大家很尊重他。”那时的梁耀铭对医学产生了敬仰之情,“后来因为机缘巧合,我成功来到广州医学院(下文简称“广医”)就读”。

1988年毕业后,梁耀铭选择了留校工作,并先后任职于教务处和科研处。据他回忆,当时校办企业非常红火,但广医没有相应的企业,后来在学校的支持下,广医创办了校办企业,他担任了校产办主任,负责校办企业的营运。

1994年,本土保健品“太阳神”口服液风靡全国。在看到“太阳神”的成绩后,梁耀铭力推广医化学教研室一款自主研制的氨基酸口服液,欲将其投入市场运作,但因各种原因项目很快夭折了。不过,时任广州医学院院长的钟南山一句话“点醒”了梁耀铭:“校办企业必须有学校特色,不然肯定做不起来。”于是,梁耀铭将目光聚焦到了广医的医学检验系上。

当时,广医是华南地区第一个拥有检验本科专业的学校,而且很多三甲医院检验科主任都是学校的客座教授。梁耀铭决定把校办企业的经营方向转为检验试剂等耗材的销售,从而进入检验贸易领域。由此,改变梁耀铭一生轨迹的“机缘”也出现了。

转变业务,“颠覆性”初现萌芽

“那时候我有一个同学在地方医院做医生,有一次他抱怨说在基层医院‘根本看不了病’,因为基层医院是做不了医学检验的,当时只有三甲医院有检验科。我就考虑是否可以发挥校办企业的优势给他们做‘代检’,后来跟客户打交道时,也有医院提出是否可以运用广州医学院的资源,帮他们完成医院不能做的检验项目。”结合这两种需求,梁耀铭很快就答应了客户的请求,将检验服务作为增值业务“赠送”给客户。

后来,委托的医院越来越多,梁耀铭发现了检验试剂贸易存在的新问题:市场上出现了很多小型试剂贸易公司,作为年年上缴全部利润的国企,校办企业无法与之竞争,而随着主营业务的下滑,“免费代检”业务也越来越难做。1996年,有员工写了一份年中总结交给梁耀铭,称“敬业精神有余,丰收硕果无缘”,生意难做也让梁耀铭站在了人生的十字路口上。

“经过仔细考虑后,我认为做贸易不再是校办企业的优势,于是把发展目光聚焦到了医学检验服务上,那时根本没人关注这一领域,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院外的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都是新生事物,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

而当时的梁耀铭也许没想到,这次主营业务的转变,也为中国的医学检验行业种下了“颠覆性”的萌芽。

不忘初心,摸着石头过河

提及当年的这一转变,梁耀铭紧握双手:“当时做这个选择,曾被许多人质疑,有人说大医院做这个都做不来,你怎么可以做呢?有人说做这个没有前途,甚至质疑我们的合法性。”谈至此,梁耀铭忍不住笑了一下,“后来部分质疑我的人也学着我做起了第三方医检服务,不过这是后话了。”当时,在梁耀铭决定进入这个行业的上世纪90年代末,很多人认为靠医检服务赚钱是“异想天开”。

不过,质疑声并没有阻挡梁耀铭的步伐,在确定了业务发展方向后,1997年金域检验正式改名为“金域医学检验中心”,并转型专门做医学检验服务;1998年为了满足迅速增长的检测需求,金域检验采购了1台价值9万多元的切片机,这台机器是梁耀铭和20多个员工凑钱买来的。如今,这台“发家元老”仍陈列在金域检验的展览室中。这一年,金域检验通过第三方医检服务收入增加到了数十万元。

虽然初期取得的成绩让梁耀铭感到鼓舞,但是第三方医检的发展和未来却是“摸着石头过河”,他坦言当年“市场上连卖专业冷冻箱的商家都没有,运输标本的设备都是自己改装的”。

“明灯”出现,国外取经归来

此后,指明金域检验发展的“明灯”出现了。2001年,梁耀铭作为广州医学院的重点培养骨干,被派往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EMBA;2002年,他又被广州市委组织部派遣到中国人民大学和牛津大学高级公务员攻读公共行政管理学习班(MPA核心课程),而这两次学习机会也为金域日后的标准化运作奠定了基础。

“在新加坡进修期间,我发现自己的发展思路与全球最大的第三方医检机构美国QUEST很相像。通过两年的案例学习和调查,我了解了国外第三方医检实验室的运作方式,知道应该将金域建成一家怎样的公司进行发展。”

于是,梁耀铭将QUEST公司作为金域学习的标杆企业,立马找了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为金域做出了企业模型和框架设计,“当时还花了20万元做咨询呢”,梁耀铭笑道。

“顺时”改制,相信“市场先生”

定下发展方向后,梁耀铭和金域检验开始了一场改制之旅。

2002年前后,梁耀铭看到中山大学旗下的达安基因通过改制、注入资金发展业务后,他也萌生了对金域检验改制的想法。于是,他辞去了校内所有的行政职务,以创业者的身份对金域检验进行改制。

梁耀铭称,在第一次改制注入资金后,他就下决心要把金域检验做成“第三方医检”的标杆,其中最需要解决的是通过ISO 17025标准的医学独立实验室——这也是当时国际医学实验室的标准之一。金域检验申报了100多个项目,但作为国内第一家申请ISO 17025认可的医检实验室,金域检验几乎无经验可借鉴,第一次现场评审未获得通过。

“评审专家给了金域检验两个选择:一是只申报已合格的项目,做些书面整改,很快就能通过17025认可;二是把整个生化室的试剂全换掉,配套合适的试剂,再做一系列的实验,证明系统的可靠性以及溯源的准确性,所有现场评审从头再来。”

面对艰难的抉择,梁耀铭最后决定选择了第二种方案: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进行了全部整改,在一个月后的第二次现场评审中,金域检验申报的100多个项目中,64个盲样检测通过了评审,金域检验顺利通过ISO 17025认证。

两年后的2004年,金域检验终于迎来了转型服务后第一个盈利的财政年度。

政府支持,“烦心事”得以解决

同年,金域检验遇到了“烦心事”,因为广州医学院扩招,校办企业的用地将在当年年底被收回。但新的办公和实验用地很快就找到了——那是2003年末刚刚在海珠科技产业园落成的海珠科技大楼,这座大楼主要作用是为当年的高新科技产业提供“孵化场所”。

2004年,广州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处于全国前列,全市有各类生物医药企业300多家,有国家级生物医药重点实验室、中心和基地32个,是我国发展生物技术产业环境和条件最好的城市之一,像金域检验这种前沿性的生物医药产业,普遍都受到政府及科技部门的支持。几番周折后,金域检验也在2004年搬入了海珠科技大楼中。

二次创业,“追梦之旅”没有结束

金域检验的第一次创业为国内开辟了第三方医检这个新兴行业,但对于“凡事都要做深做透”的梁耀铭来说,金域检验“二次创业”的构想已开始付诸实践。在金域检验的定义中,“二次创业”是“再出发”,对于“以第三方医检为梦”的梁耀铭来说,他依然坚信,行业未来还是充满奇迹。

2009年,随着新一轮医改启动,经过了15年准备的金域检验终于收获成果,每年营收都保持高速增长,金域检验的市场战线从广州迅速延伸到全国各地。在之后的时间里,金域在全国(包括中国香港)拥有了33家医学实验室,服务网络覆盖了全国30个省,并为全国19000多家医疗机构提供医学检验服务,这让金域检验成为第三方医检的“领头羊”,金域检验的成功也打破了国内医院检验长期被公立医院垄断的局面。

2015年,金域检验响应广州市政府相关号召,搬进了生物岛,而在今年上半年,金域检验的IPO也开始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并引起业内极大关注。

但对于梁耀铭而言,第三方医检的“追梦之旅”远没有结束,他说,我国第三方医学检验行业尚处于发展初期,市场规模不足20亿元,仅占医学诊断总收入的1%至2%。另外,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市场可检验的项目仅2300多项,而国外发达国家可达4000多项。由此可见,第三方医学检验还有很大的市场与技术空白正在等待填补。

面对二次创业的规划蓝图,梁耀铭将其最核心的部分归结为“检验+”,即继续深化医学检验这一核心业务,把金域检验“单个企业”做成一个平台化的产业集群。“简单来说,就是既能生产检验试剂,又能够提供医学检验大数据服务,同时还可以出资扶植行业内中小微企业的发展,集群化的发展才是金域检验的未来。”

对于二次创业,梁耀铭向记者透露了目标:希望2020年,金域检验达到100亿元的营收。

■对话

要在广州打造一个标志性的生物医药聚群

记者:金域是从广州走向成功的,您个人对广州有哪些别样情怀?

梁耀铭:首先是对广医的情怀,没有广州医学院的培养、没有留校、没有钟南山院士的支持、没有检验系老师的支持,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广东是一个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开创了很多新的行业,最后都成了全国的主流。在我看来,广州更是一个很包容的地方。只有一个包容的地方才能开创出一个新的行业,去融合全国各地的人才,敢为人先。我们是这个行业的开创者,也是引领者,如果没有广州的包容性,很难走到今天,更别提开创一个新行业,特别是刚起步的时候。

记者:那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您是如何去融合各类人才的?

梁耀铭:还是包容。做科技企业的领导者一定要有够大的胸怀,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因为最后发展会需要很多学科,需要很多复合型人才。如果你没有足够大的胸怀,不够包容,那最后肯定会越走越窄。

记者:金域的员工为什么会互称“伙伴”而不是其他?

梁耀铭:因为我个人比较喜欢这种文化,伙伴比较平等。我个人很不喜欢别人叫我“老大”或“老板”。未来我和同事们会逐步过渡到共同的事业,有机会上市后,我肯定愿意与员工分享股权。我与他们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并没有什么上下级关系,一切都要用沟通的方式去体现。我曾经说过,“员工好,金域才会好;金域好,员工会更好”。员工对工作环境、薪酬福利待遇、生活环境等各方面的感觉好了,才会用心工作。如果员工感觉不好,就不会上心,公司也就垮了。

记者:如果让您评价一下自己,您觉得自己是个怎样的人?

梁耀铭:这个真的很难评价。有人问我是做什么的,我问他看我像做什么的。有人说像当官的、像教授、又像企业家。就是这样,我自己觉得自己四不像,正因为这样,才会有金域的今天。如果只像商人,那可能金域就没有底蕴;如果我只是个学者,那可能就没有商业行为。没现代管理理念,金域也做不成那么大的规模。所以都像、都不像,我才能做一个复合型、多样发展的企业。

记者:对于金域的未来,您有哪些期望?

梁耀铭:我的愿望是在生物岛打造一个产业园,打造广州的标志性的生物医药聚群,这是我最想做的事。金域这个品牌,能够凝聚国内外的专家,在这个发展过程中,要先将诊断领域做好,其次就是大数据。如果基因研究这一领域做得出色,也可以设定为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我们拥有全国的网络,服务已经占到了全国90%的区域,有很大的样本量,跨地区、跨区域,这是我们的强项。这些资源都是我们广州的特色,也是金域的特色。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