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DC2017】施晨阳:精准医疗应用及投资方向
2017年9月1日至3日,由苏州生物医药产业园(BioBAY)牵手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主办的第七届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DeviceChina 2017)在苏州独墅湖畔拉开帷幕,中国医疗器械高峰论坛作为国内首个聚焦于医疗器械产业的专业高峰论坛,直击新医改与监管新政下的中国医疗器械创新征途。
本届高峰论坛继续关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生态发展、行业政策的最新变化;同时还就新兴医用材料、心脏疾病的介入治疗及其延伸和扩展、精准医疗等专题展开深入探讨。在新医改的新政影响下,如何让中国医疗器械创新稳步健行,亦是此次会议上讨论的重要议题。
9月3日上午,DC2017“饕餮盛宴”继续,上海思嘉建信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合伙人及德国凯杰公司亚太区创始总裁施晨阳博士进行了题为《精准医疗应用及投资方向》的主题演讲,和大家讨论精准医疗是为精准服务还是为病人服务。
以下为主题演讲概要:
我会从液体活检需要提高灵敏度以实现早期诊断、将精准医疗技术转变为“适用于临床”的应用、精准医疗为精准服务还是为病人服务这几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什么是生物标记物以及如何发现。生物标记物的概念非常的广泛,目前有上千种生物标记物,这些需要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和产品开发,最终才会有几种生物标记物进入临床应用。
近几年循环肿瘤DNA(ctDNA)作为非侵入式的生物标记物逐步兴起。血浆中的DNA标记物能够预示妊娠、癌症和其他疾病;在诊断中代替组织活检、尽早发现耐药性,检测药物的生物活性和功效。
KRAS组织突变阳性患者尿液及血浆中循环肿瘤DNA(ctDNA)的检测,这里面浓度的分布、范围可能是很广,超过100倍的分布范围。这为检测带来了挑战。通常我们医院抽病人的血只抽10毫升,通常4毫升血浆(10毫升血液)中,有600分子来自于身体其他部分的DNA,在10毫升全血中,没有任何一种生物标记物有足够量的分子。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就是必须从大量不同生物标记物中累计获得结果。
目前液体活检用于癌症早期筛查就是一项突破,高度敏感的循环肿瘤DNA(ctDNA)的检测(0.01%)。从临床实践上来说,可以通过集成多种生物标志物,或者开发出更好的方式让患者愿意抽更多的血等来改善。
随着我们对基因的了解,疾病不断地被细分,但是从新药研发角度,就无法一对一地开发药物。从病人角度来说,去筛选适用于常规疗法的病人的生物标志物。所以基于基因组的临床路径,首先为传统疗法找到合适的病人群体。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病人而不是技术,要用全面的方法将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总的来说,液体活检需要多种生物标记物,基于算法的检测(发生的概率、频率、权重,检测灵敏度);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来验证算法;精准医疗不仅要识别适用于新的个体化疗法的目标病人,还要识别更多适用传统疗法的病人(节约成本);与其让病人用许多新的检测,不如开发中等复杂程度、多合一的、临床适用的检测。
备注:以上演讲摘要,根据现场实录整理,未经嘉宾审核。
本届高峰论坛继续关注中国医疗器械行业生态发展、行业政策的最新变化;同时还就新兴医用材料、心脏疾病的介入治疗及其延伸和扩展、精准医疗等专题展开深入探讨。在新医改的新政影响下,如何让中国医疗器械创新稳步健行,亦是此次会议上讨论的重要议题。
9月3日上午,DC2017“饕餮盛宴”继续,上海思嘉建信创业投资基金管理合伙人及德国凯杰公司亚太区创始总裁施晨阳博士进行了题为《精准医疗应用及投资方向》的主题演讲,和大家讨论精准医疗是为精准服务还是为病人服务。

以下为主题演讲概要:
我会从液体活检需要提高灵敏度以实现早期诊断、将精准医疗技术转变为“适用于临床”的应用、精准医疗为精准服务还是为病人服务这几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什么是生物标记物以及如何发现。生物标记物的概念非常的广泛,目前有上千种生物标记物,这些需要经过大量的临床验证和产品开发,最终才会有几种生物标记物进入临床应用。
近几年循环肿瘤DNA(ctDNA)作为非侵入式的生物标记物逐步兴起。血浆中的DNA标记物能够预示妊娠、癌症和其他疾病;在诊断中代替组织活检、尽早发现耐药性,检测药物的生物活性和功效。
KRAS组织突变阳性患者尿液及血浆中循环肿瘤DNA(ctDNA)的检测,这里面浓度的分布、范围可能是很广,超过100倍的分布范围。这为检测带来了挑战。通常我们医院抽病人的血只抽10毫升,通常4毫升血浆(10毫升血液)中,有600分子来自于身体其他部分的DNA,在10毫升全血中,没有任何一种生物标记物有足够量的分子。那么解决方案是什么,就是必须从大量不同生物标记物中累计获得结果。
目前液体活检用于癌症早期筛查就是一项突破,高度敏感的循环肿瘤DNA(ctDNA)的检测(0.01%)。从临床实践上来说,可以通过集成多种生物标志物,或者开发出更好的方式让患者愿意抽更多的血等来改善。
随着我们对基因的了解,疾病不断地被细分,但是从新药研发角度,就无法一对一地开发药物。从病人角度来说,去筛选适用于常规疗法的病人的生物标志物。所以基于基因组的临床路径,首先为传统疗法找到合适的病人群体。最重要的是,我们的关注点应该是病人而不是技术,要用全面的方法将病人的利益最大化。
总的来说,液体活检需要多种生物标记物,基于算法的检测(发生的概率、频率、权重,检测灵敏度);需要大量的临床数据来验证算法;精准医疗不仅要识别适用于新的个体化疗法的目标病人,还要识别更多适用传统疗法的病人(节约成本);与其让病人用许多新的检测,不如开发中等复杂程度、多合一的、临床适用的检测。
备注:以上演讲摘要,根据现场实录整理,未经嘉宾审核。
点赞 0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