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化”构建实验室互联互通
流式细胞术是一种在功能水平上对单细胞或其他生物粒子进行定量分析和分选的检测手段,具有速度快、精度高、准确性好等优点,成为当代最先进的细胞定量分析技术。
近日,由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细胞分析专业委员会主办的首届全国细胞分析学术年会在山城重庆隆重召开,会议期间,检验君采访了本届大会主席、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血液细胞实验室主任刘艳荣教授,以及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病理中心流式细胞室负责人王慧君教授,深入了解流式细胞术在国内的现状以及未来发展。
流式细胞术临床应用日益广泛
第一台商品化的流式细胞仪于1973年由BD公司推出,而我国在1980年引入了第一台流式细胞仪,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应用范围日益广泛,其价值已经从科学研究走入了临床应用阶段,在我国临床医学领域如白血病的分型、微小残留病监测、肿瘤细胞染色体的异倍性测定,以及免疫监控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流式细胞术通过将细胞进行标记物荧光染色后进行检测,荧光通道的检测灵敏度和分辨率越高,细胞分群越清晰,可发现更多弱阳性或小克隆群体,就能够更加精准地为血液病患者做出诊断,提供更准确的治疗。
分级诊疗促进流式技术的基层发展
流式细胞术是专业的细胞分型、分选和分析技术,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性也有较高的要求,相对于一般的临床检验技术,流式细胞术需要检验人员具备更强的解读报告能力。
由于我国医疗资源分布不均,不仅仅是硬件技术上,在医务人员的技术水平上存在更严峻的差距。而分级诊疗的推进落实,为基层单位的细胞分析技术发展带来曙光。通过建立医联体、区域医学中心等措施,基层单位的标本结果可以由上级单位进行解读,为患者提供更加及时的报告。
标准化、规范化助力流式细胞术发展
要实现流式细胞术更加高效、准确,可以预计到的是,在流式细胞仪等设备上的进步,将走向多参数、更精准、标准化的道路。
流式细胞仪具有无与伦比的单细胞分析技术,分析数百万甚至更多细胞上的多个荧光参数的能力,使得流式能够帮助深入理解复杂的生物过程,更多的参数带来更准确的结果,但随着参数的增多,必然会导致更多的数据处理,而大数据的出现,必然要求仪器有更强的数据处理分析能力。同时,更精准的结果也必然要求仪器的灵敏度和分辨率要更高,如此才能更加清晰地识别细胞分群。
在传统生化及免疫检验已经实现标准化的今天,传统流式实验室标准化因为其复杂性及仪器结果的差异性仍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而分级诊疗的实施,在流式细胞术的发展中也必然要求标准化的推进:
一方面,区域实验室可以将检验结果上报给中心实验室,获得更为专业和权威的数据解读指导;
另一方面,患者在“家门口”做的检测报告将得到上级医院的认可,免去了重复检验的麻烦,也可以大大节省医疗费用和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