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三年,基层检验人的「痛点」,如何疏解?
还记近期歌颂医务人员积极抗疫的文章吗?
主要分为两个流派,一是赞美医务人员下了夜班就马不停蹄赶往核酸采样现场,二是赞美医务人员援驰某方进行核酸采样。
真正发挥本身专长进行临床服务新冠患者的医务人员,除了检验科坚持跑PCR的,真的只占一小部分。
这不是吃苦,这是在耗……
6月13日,据国家卫健委官网消息,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近日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病毒核酸采样质量管理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核酸采样人员的资质要求、如何防止可能出现的交叉感染,以及采样流程等给出了统一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通知》中提出,采样人员的调配使用尽量不挤占正常医疗资源,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需求。并要求各地指导各采样点配备足够的采样人员、辅助人员或志愿者等,合理安排采样人员排班和休息。
此外,《通知》还要求,各核酸检测机构进一步做好室内质控,通过分析检测试剂的内参数据,监测采样拭子是否采集到细胞,以反映和改进采样质量。卫生健康行政部门要组织开展核酸采样现场巡回抽查,及时发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意见。
此通知一出,很多医务人员都深深出了一口气,在正常工作排班之外的时间终于可以回归生活,而非耗在无止尽的核酸采样任务上。
疫情三年,越来越多的医疗工作者对所谓歌颂抗疫医疗工作者的文章感到反感。在向外宣传本院医生时,常以“工作时间长”、“防护服脱掉时的狼狈”及“采样时的积极态度”作为亮点。但内行人看到的只有,“被无限拉长工作时间的疲惫”、“无法改变工作环境的无奈”以及“强打精神对外做出的形象建设”。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与新冠病毒的这场战争,真的需要所有医疗工作者抱着这样壮烈的心情面对吗?
且随着战线的拉长,疫情的反反反反复复复复,公众也逐渐平淡看待前方坚持的医疗工作者。援助外省医疗队难保证吃住,感染医疗工作者痊愈后被拒绝回家,更别提2020年年中出现一线抗疫医务工作者的社会性感恩(免门票、免餐费等)。
医务人员困在「上层意志的拧螺丝,和下层意志的散漫」之间。
也希望这则通知中的“减负”真的能减轻医务人员的负担,让他们的专长真正能发挥在自己的科室里,而非采样亭内。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基层检验员之「困」
基层卫生院长久以来被八个字困住“新人不来,老人常走”,而这一困局在疫情的时候尤为明显。
以常为2—3人规格的检验科为例,其本身并不具有核酸检测的实验室条件,日常工作由核酸采样、收样及送样组成。而乡村内居民的分布大多松散,若选择上门采样,点与点之间转移就得耗去大半的时间;若选择村民主动来采样,摩托车突突60公里也是常见的事,更别提曾经还出过「不满十岁的兄妹俩冒大雨徒步数公里做核酸」的新闻。
而且基层检验员真实的体现了“吃力不讨好”。在核酸检测单位尚且可以通过“定价”获得微薄收入时,基层医疗机构几乎在“零收入”投入人工成本、耗材成本及运输成本。
据基层医师公社报道,「采样之后,标本需送到二十公里开外的中心卫生院检测,检测费用全部上交给中心卫生院,没有一分钱利润。每天固定送两次标本,加上防护物资、送标本车辆费用,不算人工每天倒贴800-1000元。」
提成就别想了,能有补贴就不错了!
上面那则「减负通知」对于基层医疗工作者,可能并无实际意义。无论是增设采样点、增加新冠抗原检测(这个对操作环境也有要求)、减少工作时长等,都不能打破“缺人少钱”这一困局。
去年7月,国家发改委官网发布关于印发《“十四五”优质高效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明确要加强县域医共体建设,鼓励依托县级医院建设开放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医学检验等中心,加强远程医疗和信息化设备配备,与高水平省市级医院对接,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联通。
同时,《方案》还提到了要切实落实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建设投入责任,全面提高基层公共卫生、全科、中医等能力。
只有提高我国医疗水平的底线,才能真正服务于7亿农民,才能真正坚定扎根于农村医务工作者的信心!
编辑:骆秉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