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规模核酸检测是有很多问题,但核酸检测机构恐怕是问题最小的那个

作者:Y博的科普园   4355 2022-12-07

1. 核酸造假,千夫所指


最近大规模核酸成了众矢之的,而被着重攻击的是核酸公司,利益输送、结果造假、人为制造疫情等等,一顶又一顶的帽子往上扣。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在说烟草公司,哦,不对,烟草公司在国内形象挺好的,应该是鸦片公司。


其实核酸公司造假的问题在几个月前就上过新闻,当时多家检测机构违规混样被惩处,舆论也是一边倒地骂核酸公司黑心,我写过这样一篇分析文章:



6月发的,转眼已是5个月,当时这篇文章存活时间不到24小时。看来那时舆论很恨核酸公司,但舆论监管的态度不同。


没想到这次不仅是多家媒体报道某核酸公司的问题多多,自媒体寻找起了没有核酸就没有疫情的城市,连顶级官媒都开撕说“核酸乱象不止,疫情永无宁日”。


难道我们和疫情消退之间,隔的只是核酸公司,或者一家有问题的核酸公司吗?


2. 若要清零,必须核酸


在不把核酸公司踩上两脚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和群众一条心的今天,我个人认为还是要搞清楚为什么要做核酸,为什么会有大规模核酸检测——这一诸多核酸公司出现、生存的土壤。


从科学角度,可以下这么一个结论:要维持清零,零疫情,或者避免奥密克戎彻底暴发,必须依赖核酸检测,而且是大规模核酸检测


当下新冠主流病毒株,即各个奥密克戎亚株,传播力非常强,潜伏期短,加之不少比例的无症状感染,要维持避免疫情的彻底暴发,只有尽快找到所有感染者,然后将感染者、密接者都纳入管控范围,从而阻断病毒的进一步传播。


“尽快找到所有感染者”,这一当下中国防疫策略成功的先决条件,只有靠核酸检测来完成。核酸是新冠检测的金标准,灵敏度非常高,比较核酸与抗原两种主要检测手段能检出感染者的时间范围[1]:



一个人从密切开始,会有潜伏期,潜伏期过了开始出症状(无症状的则是此时也不会有症状)——这段时间是载毒量不断增加的时候。对于抗原检测来说,过了潜伏期才能检测出来,那时才会有足够多的病毒颗粒——对应抗原,viral antigen在呼吸道,能测出阳性。


但是,核酸检测测的是病毒基因组片段,在潜伏期中末期载毒量——一般指病毒基因拷贝,viral RNA,已经不少了,可以由核酸测出。


核酸能测出潜伏期或“症状前”的感染者。这使得要清零就离不开核酸检测。为什么?因为在潜伏期末段,或者“症状前”一两天,新冠“感染者”已经可以传播病毒了。


最近北京的疫情,国内专家说病毒株是BF.7,传播力强,里面一个比较耸人听闻的信息是说密接一天后就能排毒。其实奥密克戎的潜伏期中位时间3-4天,而出症状前1-2天就有传染性,即所谓的排毒,算下来极端的情况确实会是密接1天后能进一步传播。


要把所有具有传播性的感染者找到,除了靠核酸,别无它法


3. 大规模核酸的问题


一些人看到别的地方改抗原检测为主,来问为什么不能用抗原代替现在的大规模核酸检测。很简单,要用抗原检测的前提必须是不再坚持当下的防疫目标,不再追求避免奥密克戎暴发。


就像前文解释的,抗原测不出“症状前”的人,灵敏度也不适合筛查无症状。问题是这两个人群可以造成很大一部分传播,曾经有研究估计59%的新冠传播来自症状前或无症状感染[2]。抗原没法有效检测这两种情况,如果把现在的核酸换成抗原,意味着会漏过不少具有传染性的人,不可能达成动态清零


可是,大规模核酸检测也有致命的缺陷。一个是疫情升温下的可持续性问题,另一个是疫情暴发后就不可行


全都甩到核酸公司身上的种种核酸乱象,实际上都是疫情升温下大规模核酸在可持续性上遇到了问题。当然,有的核酸公司可能是有问题,你骂它们卑鄙下流无耻都行。但可以这么说,就算换成绝对不卑鄙、不下流、不无耻的核酸公司,很多问题照样会存在。


疫情升温表现为什么?人群里阳性的检出人数增加,而且越来越多在封控区域之外,即社会面出现。后者又意味着更多人可能是密接,是潜在的感染者需要筛查。结果就是需要做检测的范围越来越大,同时社会面即便不是急剧增加,只要零星出现,筛查就没法停,导致筛查频率也越来越高。最终必然以反复的全员核酸收场


实际上几个月前很多地方提出的常态化核酸就是反复全员核酸的一种形态。这其实是面对奥密克戎这般传播能力强的病毒株,要维持当下防疫目标必然的选择。


可问题是这种选择不会长期保持稳定。一是大规模核酸涉及庞大的采样工作,容易造成人员聚集,反而有传播风险;二是疫情越重,检测量越大、频率越高,越容易导致不犯规完不成任务

像以前曝光的核酸公司擅自混样,为什么这么做?两个目的,一是降低成本,如今核酸检测价格非常低,加上回帐的问题,必须要降低运营成本;二是加快检测速度,本来要跑两次实验,混了后跑一次就完了,节约一半时间。疫情升温后,检测量高的同时,要结果也会更急——后面如何管控都等着核酸。就会造成一些检测机构不搞点小动作根本完不成任务。


所以你会看到疫情严重了,核酸出问题的情况就开始多了。其实核酸检测本身国家有非常详细的规定,比如每批检测样本必须加上一个弱阳性对照与阴性对照,实践中还会测一段人的基因,保证采样没问题[3]。判断阳性也有严格标准,国内是测两个基因片段,都是阳性才是阳性,只有一个阳需要重测。而且如果核酸公司这边的检测实验出问题,查起来非常容易实验机器都有原始数据录,监管部门一拉数据,一抓一个准。


甚至广被诟病的国内核酸检测阳性ct值标准偏高,对确诊阳性来说也不是大问题。因为感染后一般ct值都很低,像中国疾控周报上一个比较奥密克戎和德尔塔ct值的研究,感染者中位ct值都在25[4],以前NBA的检测标准放水也只到30。别看中国确诊标准是40,严得不得了,实际测出来的阳性到国外也一样是阳。差异主要在康复者这里,一些病毒尸体也会造成核酸阳性,中国康复者如今才改到ct值35可以不再隔离,还是会造成一些没有传染风险的康复者因为核酸没转阴,回归不了正常生活。


4. 为什么还是要改抗原?


核酸检测在技术上是没有问题的,如今出现的种种乱象,是疫情升温后防疫目标需要的检测通量与核酸检测本身特点越来越不契合。而且这种不合拍随着疫情继续发展只会越来越严重。也就是前面说的,在疫情升温时大规模核酸检测是可持续性问题,到疫情暴发了,大规模核酸遇到的会是可行性问题。


这在年初香港疫情里直接上演了一遍。不少人在转媒体对香港一位专家的访谈,里面总结香港应对奥密克戎的经验就提到了用抗原取代核酸的重要性。我这里不得不吐槽,国内媒体对这些专家论述问题时的理解能力真的非常堪忧,起码去查一查别人的这些论述对应的背景是什么。


香港当时的检测问题,我在年初就写过这样一段话(香港疫情分析):



香港之前因为本土案例非常少,检测只要能应对关口输入就行,本身检测能力是比较弱的,那里也从来没做过全民核酸。大陆检测能力更强,很多地方都做过全民核酸。可是能做全民核酸的前提是绝大部分样本是通过20混1或10混1这种混样检测。这类混样检测大大降低了实验量,也就提高了检测通量。


但奥密克戎暴发后阳性检出率到5%,10%甚至更高完全有可能。像美国年初我印象最离谱的是有医院阳性检出率50%,那真是你觉得你感染了就是感染了,都不用测。阳性检出率一上去,10混1或20混1,一测,每次都有阳性,必须单管重做一遍,就让混样不再可行。一旦不能混样,实验这边的量直接增加10倍可能都是低估,检测机构根本不可能对付得了这样的工作量。


另外,核酸检测的采样、秩序维持这些都需要大量人力投入,奥密克戎真暴发了,也不可能有这个人力投入,而且那时候大规模核酸,人员聚集的传播风险更大——人群里有阳性的可能性更高了。


所以等到奥密克戎暴发,大规模的核酸检测肯定不可行。如今境内应该考虑开始更多用抗原,也是疫情不断升温,核酸检测的可持续性问题越来越突出,而奥密克戎暴发又随时可能到来,必须趁早为暴发后的应对做过渡。


要做这种改变不是说核酸检测不好,抗原检测更好,而是面对如今的情况,特别是以后可能的境遇,抗原从投入的人力物力上,具有可操作性。改用抗原也要注意抗原确实会漏掉症状前、无症状,一些人说抗原自测有人会不自觉,这也是完全可能的。但是用抗原不是为了彻底阻断传播,而是为了满足检测需求——比如老年人有症状尽早测了可以确诊求医,以及减少部分传播——测了阳性自我隔离,即便之前可能也有传播,至少隔离后是减少了进一步传播。


香港改用抗原也一样。改用抗原检测阻断了病毒在香港的传播吗?香港年初的BA.2疫情记录下来的感染率是16%,一些估计算上没检测或无症状等等,实际感染30-40%。


当核酸检测开始达不到如今的防疫目标时,抗原检测更不可能满足。改用抗原是必要的,可改用抗原的同时要对疫情现状有清醒的认识。不做核酸就没有疫情,不做大规模核酸,病毒就绕着某个地方走。背后反映的对反复大规模核酸检测的厌烦可以理解,但不是疫情的现实。


可能是有各种违规的核酸公司,但你和疫情消退之间,夹着的绝不是它们。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