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通告:关闭核酸免费采样点!大批检测机构或将陷入财务危机
澎湃新闻1月2日报道,随着疫情防控措施调整后核酸检测需求的下降,全国多地已相继取消社会面免费核酸采样点。 “提倡‘非必要不核酸’以来,社会面的核酸检测量已呈现断崖式下降现象。”近日,浙江省绍兴市卫健委相关人士表示,实施“乙类乙管”措施后,感染者主要通过居民自我健康监测或医疗机构就诊发现,社会面公共场所也不再查验核酸阴性证明,这意味着社会面愿检尽检点没有继续设置的必要。 浙江多地发布通告,宣布关闭所有核酸免费采样点,仅保留一定数量的收费的核酸采样点,全部采用单管采样。广东省珠海市、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云南省昆明市等地已宣布不再提供免费核酸检测服务。上海常态化核酸检测点免费延长至2023年1月7日。 根据全国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信息平台数据,截至2022年5月11日,全国共有1.3万家医疗卫生机构、15.3万名技术人员提供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服务,总检测能力每日近5700万管。 “在新冠疫情爆发之前,业内基本上认为分子诊断是一个成本过高且难以推广的技术,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不能盈利的状态,也不知道它的前景在哪里。”一位一级市场投资公司人士向界面新闻记者表示。 但在新冠疫情突然爆发后,分子诊断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应用发展机遇。在不断增加的“应检尽检”需求下,整个产业上下游市场大幅增长。 根据A股上市公司2022年三季度财报,67家核酸检测概念公司共实现营收2516亿元,净利润728亿元。 其中,迪安诊断与金域医学代表了线下采样检测机构第三方实验室的现状。2019年至2022年前三季度,迪安诊断分别实现营收84.53亿元、106.49亿元、130.82亿元与156.29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3.47亿元、8.03亿元、11.63亿元与24.28亿元。同期,金域医学分别实现营收52.69亿元、82.44亿元、119.43亿元与122.08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02亿元、15.10亿元、22.20亿元与24.48亿元。 可以看出,虽然核酸检测大大提升了采样检测机构的营收,但实际利润并不高。 随着常态化核酸检测戛然而止,各地纷纷宣布“非必要不核酸”,有投行人士分析认为,一些核酸检测公司将因为2022年的超负荷运转而将前两年赚的钱都赔回去。 前述投行人士分析,很多做核酸检测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企业门槛并不高,只要能拿到资质就能运营,但检测量难以突破,无法形成规模效应来赚钱。 更重要的是,即便是行业中大规模的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企业,现在也面临应收账款增长过高,可能遭受大额计提减值的风险。以A股为例,几家第三方检测实验室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比例都出现超大幅度的增长。 截至2022年前三季度,金域医学实现营收122.08亿元,其中应收账款为74.33亿元,占营业收入60.89%,同比增长66.65%;迪安诊断实现营收156.3亿元,其中应收账款为107.54亿元,占营业收入68.8%,同比增长76.75%。 在回款压力下,已有核酸检测公司与购买服务方对簿公堂。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11月29日公布的民事裁定书显示,北京美因医学检验实验室有限公司起诉北京市门头沟区永定镇人民政府及北京市门头沟区妇幼保健院,要求对方应当按照180元/人次价格的标准向美因公司支付检测费用。 而体量更小的核酸检测亭们也开始纷纷低价转让,从百度爱采购、闲鱼等平台上发现,有核酸亭商家甚至打出了三五千元,甚至几百元的“地板价”转售。 多家核酸检测概念上市公司表示,现在面临着核酸业务萎缩风险,会将业务回归到疫情前的常态化。 如兰卫医学对此表示:“业务不会产生大的影响,公司在疫情的其他检测业务就做的很好,会加强除核酸检测这块的业务。” 达安基因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则表示,“今年(2022年)的业务不会受到影响,这个影响要到明年了,还要看具体政策的调整。” 华大基因则表示,“核酸检测不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业务会回归到疫情之前的状态,今年(2022年)已经开始调整,像拓展海外的业务之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