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的学历,怎么内卷成了这样?

医脉通 2023-12-11

来源:医脉通

作者:米子

导读

医院招聘,到底该不该限制年龄?

11月15日,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建言“关于安徽省医疗机构招聘硕士研究生年龄问题”。

据这名网友称,近几年来安徽省多家医院招聘硕士研究生要求年龄小于28周岁,其认为这一规定不合理,并给出了三个理由:

第一,医学培养周期长,从6周岁上学到大学5年,研究生3年规培3年,最早也要29周岁。第二,安徽作为长三角城市一员,建议借鉴其他兄弟省份关于招聘年龄的设置,招聘的是人才,而不应该把年龄设置过于严格。第三,近两年来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适当放宽年龄,也是给待就业学生一个机会。

图源:官网截图

随后在11月20日,又有网友在人民网领导留言板上反映相同的问题,并列举“江苏省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硕士要求为30-35周岁,浙江省浙江大学附属医院硕士要求为35周岁,江西省南昌大学附属医院招聘硕士要求为30岁,同省份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年龄要求为硕士35周岁。”

同时强调,国家公务员考试及合级事业单位考试硕士年龄限制一般也都在30-35周岁。最后也同样希望在医学生招聘上适当放宽年龄限制。

图源:官网截图

目前,这两条留言尚未得到回复。

而翻阅以往领导留言板,也曾出现过类似的年龄问题,安徽省当地县委书记给予答复:

招聘考试为编制外考试,由各招聘医院根据院发展规划及各科室实际用人需求,设置招聘人员学历、专业、年龄等条件,并在县政府网公布招聘方案。各公立医院因招聘专业不同,对招聘人员年龄要求也不一。

图源:官网截图

医院招聘到底该不该限制年龄? 

其实,不只在安徽,其他地区也在医院招聘条件中强调过年龄问题,甚至包括县级医院。

为何大家对年龄限制反应这么强烈?我们先来看一组考研数据:

2021年考研报名人数377 万,其中医学生考研报考人数增加有很大的贡献,往届生读研比例增幅明显,但医学考研整体录取率却不到30%,而其中未成功上岸的医学生大约有50%以上的学生会选择二战。

如那位网友所计算的,一般医学生在5年本科和3年硕士毕业之后,刚刚符合此次医院招聘的年龄条件。也就是说,一旦在中途高考失利选择复读,或者考研失利选择二战三战,最终即使研究生顺利毕业也跨不进这些医院的门槛。

医院招聘对年龄的设置,无疑增加了医学生就业的压力。据河北的刘医生称,“我们有同学也遇到了这样的情况,毕业后一直找不到合适的三甲医院,但又不想离家太远,所以最后报考了当地的乡镇卫生院。当初考研就是为了逃离家乡,最后因为考研又回到了家乡,我觉得还挺可惜的。”

除此之外,在众多医院招聘的条件中还有一项必要条件——“四证合一”。众所周知,四证即学历证书、学位证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证书、医师资格证书。

图源:官网截图

如果要求28周岁的话,言外之意就是不要学硕应届生,因为学硕毕业后还要经过三年规培时间后才能满足“四证合一”。

安徽的一位医学生看到这些招聘之后,不禁感叹,“目前大多数医院都只招应届毕业生,即使学硕毕业后规培三年也不行,因为三年后就不属于应届毕业生了,也不符合这些医院招聘的条件。学硕就业太难了,就好像陷入了死循环。”

提及学硕,前段时间,温州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等多家医学院校招生公示上进行调整,取消了部分专业学硕,并改为了专硕。

同时,因专硕毕业可以直接持规培证立即上岗,而学硕毕业后还需要单独规培后再上岗,很多医院的临床岗位在招聘时也明确要求只收专硕、不收学硕。医学学硕不断缩招或停招,或许已经成为了近几年的趋势。

学硕和专硕本处于同一学位层次,但从就业市场来看,社会对真正意义上的专硕的需求远大于学硕。即便如此,还是让人不禁疑惑,医院招聘中的“一刀切”行为,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招聘条件越来越卷医学生将何去何从? 

长久以来,医学领域都是高精尖人才的汇集地,医学生的成长也具有十足的挑战性,“5+3+X”的培养模式更是医学生成长为医生的必经之路。

近年来,随着医疗机构招聘条件越来越卷,医学生就业也越来越难,“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几乎成了大三甲医院的招聘标配。

现在的就业环境已发展为:本科生几乎都找不到工作,县医院招聘都要研究生起步,大城市的三甲医院更是要求“双一流”大学博士甚至更高学历。

图源:官网截图

图片

除了年龄、学历这些最基本的条件,部分医院还对英语成绩和论文有所要求,比如大学英语六级成绩不低于425分;发表至少1篇中华系列论文,并且已见刊;有SCI论文者优先;有工作经验者优先……

而这些条件只是很多医院招聘的敲门砖,但并不意味着就失去了竞争。据了解,部分科室的录取比例甚至达到了30:1,也就是说二三十个学生参加面试,最终只有一个录取。

工作变得难找,考研的性价比也随之下降,以后会不会出现另外一个走向?大学生对读研不再抱太大希望,相反,在本科阶段只要有机会就选择先就业,甚至离开医疗行业。

“尽管我国每年培养60万医学生,但真正穿上白大褂的只有约10万人。”曾经北京协和医学院教授张宏冰在接受《半月谈》杂志采访时,给出的这个数据至今令人印象深刻。

提到医学生毕业后的去向,刘医生介绍,“一打开各招聘网站信息,不止四证合一,年龄性别各种限制,研究生就业都很难,更何况本科毕业的医学生。我们同学找不到合适工作的,很多都转了行,有考事业单位的,有去医药企业的,也有直接做个体户的。”

如何留住这些优秀的医学毕业生,或许也是我们未来将要面临的一大难题。

在医院招聘方面,刘医生给出了建议:“就比如前段时间,协和的职称评聘进行了试点改革,将试点医师类职称增设了医疗型、教学型、医教研复合型岗位。同理,我们在招聘医生时,对于医学生中的学硕和专硕也可以开设不同的招聘赛道,规培证不应该成为学硕的绊脚石。甚至在最初培养学硕时,也可以尽可能多的进行与临床医学相关的课题研究,除了在实验室利用各种实验手段研究临床中发现的问题,还应积极在临床开展前瞻性研究,比如高质量的RCT、前瞻性队列研究,以避免就业后科研与临床脱节。”

最后回到医生自身,无论医疗环境如何改变,竞争都会一直存在,所以走到哪里,拥有一身真本事才能够扎根立足。

内容来源:医脉通

图片来源:veer、ibaotu

排版:znm

审校:金宝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