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液干化学分析仪的工作原理与影响因素
一、尿PH检查原理:酸碱指示条
·意义
1.反映体内酸碱代谢状态(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
2.监控尿PH变化对尿比重和尿蛋白干化学反应的干扰作用
一、尿PH检查原理:酸碱指示条
·意义
1.反映体内酸碱代谢状态(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
2.监控尿PH变化对尿比重和尿蛋白干化学反应的干扰作用
二、尿比重检查原理: 采用酸碱指示剂法,试剂条中的多聚电解质含有随尿中离子浓度而解离的酸性基团,离子浓度越多,酸性基团解离越多,从而使膜块中的PH改变,这种改变可由膜块中的酸碱指示剂的颜色变化显示出来,进而换算成尿比重.
·干扰因素
1.尿蛋白增多使结果升高
2.尿PH>7时在测定结果基础上加0.005作补偿.试带法对过高或过低的尿比重均不敏感.
美国国家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NCCLS)建议折射仪结果作为干试带法的参比方法
三、尿蛋白检查原理:在PH3.2时膜块中含有酸碱指示剂溴酚兰产生阴离子与带阳离子的蛋白质(白蛋白)结合后发生颜色反应 ,根据颜色变化深浅来半定量检测尿蛋白.
·干扰因素
1.强碱性尿(PH≥9)会使干化学法假阳性
2.药物(如青霉素)可使干化学法假阴性
3.标本内含有其他分泌物(如生殖系统分泌物)或含有较多细胞成分时可引起假阳性
4.干化学法只对白蛋白敏感而对球蛋白不敏感.
注意:肾内科病人或红癍狼疮病人
NCCLS建议以磺基水杨酸法为干化学法的参比方法
·操作:
1.取小试管加尿液3-5ml
2.滴加100g/L磺基水杨酸乙醇溶液2-3滴
3.在黑色背景下呈白色浑浊为阳性,表示有蛋白存在
四、尿葡萄糖检查原理:膜块中含有的葡萄糖氧化酶把葡萄糖氧化成葡萄糖醛酸和过氧化氢,后者再由过氧化物酶催化释放出[O]而使邻甲联苯胺呈现颜色.
·干扰因素
1.还原性物质(如维生素C)可使干化学法假阴性. 可先将尿液煮沸几分钟破坏维生素C后再进行实验
2.患者高糖饮食后可呈一次尿糖阳性,可要求患者重留标本复查或查看血糖结果.
五、尿酮体检查原理:膜块中的亚硝基铁氰化钠可与尿中的乙酰乙酸,丙酮产生紫色反应,根据颜色变化可测定酮体浓度(本实验不与?-羟丁酸反应).
·影响因素.
尿液必须新鲜及时送检,否则丙酮挥发或分解而导致假阴性或结果偏低.
六、尿胆红素及尿胆原检查原理:
1.尿胆红素是结合胆红质在强酸性介质中与2,4-二氯苯胺重氮盐起偶联反应而呈紫红色;
2.尿胆原与对-二甲氨基苯甲醛反应后呈鲜红色
·影响因素
时间过长:胆红素→胆绿素;尿胆原→尿胆素
因此标本留取后应立即送检
抑制剂: 高浓度维生素C和亚硝酸盐可抑制反应呈假阴性
七、尿亚硝酸盐检查原理:尿液中的大肠杆菌将硝酸盐还原为亚硝酸盐,可将膜块中对氨基苯砷酸重氮化而成重氮盐,后者与1,2,3,4-四羟基对苯喹啉-3酚偶联使膜块产生红色.
·条件
1.受感染细菌是否含有硝酸盐还原酶
2.食物中是否含有硝酸盐
3.尿液是否在膀胱停留4小时以上
因此本实验阴性并不能排除菌尿的可能,同样阳性也不能完全肯定泌尿系统感染,标本放置过久或污染可呈现假阳性.
·影响因素
试剂存放:密闭、干燥(试剂条受潮后可致假阳性)
八、尿白细胞检查原理:尿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含有特异性酯酶,可作用于膜块中的吲哚酚酯,并与重氮盐反应形成紫色缩合物,其颜色深浅与中性粒细胞多少成正比. 不与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反应
·注意:
1.肾移植病人发生排斥反应时尿中以淋巴细胞为主,可产生阴性结果.
2.其他病因引起的单核细胞尿
·影响因素
1.尽快送检以免白细胞破坏导致干化学检查阳性而镜检阴性
2.污染甲醛或含有高浓度胆红素可产生假阳性
3.当尿蛋白>5g/L时可使结果偏低或出现假阴性
九、尿潜血(红细胞)检查原理:尿中的血红蛋白具有过氧化氢酶活性,可使过氧化氢茴香素分解出[O],后者氧化邻甲联苯胺使之呈色.
·影响因素
1.尿中含有易热酶,肌红蛋白或菌尿可引起假阳性
2.维生素C可引起假阴性
3.由于肾病患者红细胞在肾或泌尿道受到破坏,导致干化学检查阳性而镜检阴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