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沉渣分析仪与血液分析仪联合检测鉴别血尿来源_检验世界网
钱纪银
【摘要】 目的探讨尿沉渣分析仪(UF-50)和血液分析仪联合检测鉴别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性血尿的价值。方法 用UF-50和三分类血液分析仪联合检测414例不同来源血尿标本尿RBC的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尿红细胞各项激光参数,并将仪器红细胞信息提示与普通光镜红细胞形态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肾小球性血尿和非肾小球性血尿标本的70%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分别为(59.5±12.5)ch和(114.5±9.4)c11(P<0.01)、红细胞平均散射光强度分别为(56.2±13.7)ch和(93.0±6.5)ch(P<0.01)、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分布宽度分别为(31.2±9.0)c11和(19.8±6.6)ch(P<0.05)。肾小球性血尿与非肾小球性血尿尿液平均红细胞容积(MCVU)及MCV差值差异分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尿沉渣分析仪检测尿红细胞激光参数敏感准确,客观可靠,是一种有价值的鉴别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的过筛试验。
【关键词】血尿;尿分析;平均红细胞体积
本研究初步探讨尿沉渣分析仪及血液分析仪鉴别血尿来源的临床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414例研究对象是我院住院及门诊追踪的患者,全部符合血尿的诊断。其中男196例,女218例,年龄8~80岁,平均(32±25)岁。经本院临床确诊为肾小球病变136例,非肾小球病变278例。
1.2 仪器与试剂UF~50尿沉渣流式细胞仪(日本Sysmex公司),Hycel celly血液分析仪(法国)及配套原装进口试剂,经校准品校准,质控测试在控。日本OLYMPUS—CHK双目显微镜。
1.3 实验方法 用一次性尿杯收集4 1 4例血尿患者的新鲜清洁中段晨尿,充分混匀后取两管各10 m1于尿沉渣专用试管中,一管作普通光镜检查,1 500 r/min离心5 min,弃上清液取0.2 ml沉渣涂片,在高倍镜下观察分类计数100个红细胞。尿红细胞形态按文献标准为正常形态红细胞和异形红细胞。诊断标准为异形红细胞>80%为肾小球性血尿,<20% 为非肾小球性血尿。另一管在UF一50流式尿沉渣分析仪上测定红细胞各项激光参数:70%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强度(RBC—P70Fsc)反应红细胞整体大小,红细胞平均散射光强度(RBC—MFsc)反应红细胞平均大小,红细胞前向散射光分布宽度(RBC—Fsc—DW)反应红细胞大小变化情况,仪器根据一系列参数(自动给出),综合分析红细胞形态信息:均一性、非均一性、混合性红细胞。取静脉血1 ml,ED—TA K2抗凝,测定血液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值(MCVB),取新鲜清洁中段晨尿10 ml,置试管内2 000 r/min离心5 min,弃去上清液9 ml,肉眼血尿可直接取新鲜清洁中段晨尿1 ml,测定尿MCV值(MCVU)。实验均在标本留取后l h内完成。
1.4 统计学方法数据以±S表示,均数比较用t检验。
2 结果
2.1 肾小球性与非肾小球性血尿患者尿红细胞各项激光参数检测结果见表1。
2.2 MCV测定结果 见表2。
3 讨论
血尿是泌尿系统疾病常见的临床表现。肾小球性血尿红细胞形态学变化的机制目前认为可能是由于红细胞通过有病理改变的肾小球滤膜时,受到挤压损伤,造成红细胞的大小、形态和血红蛋白含量等变化[1]。而非肾小球血尿主要是肾小球以下部位和泌尿通路上毛细血管破裂的出血,不存在通过肾小球滤膜所造成的挤压损伤,因而红细胞形态正常。来自肾小管的红细胞虽可受pH及渗透压变化的作用,但因时间短暂,变化轻微,故呈均一性血尿。因此,通过对尿液中红细胞形态及其数量的检测可初步判断血尿的来源。
实验结果显示,肾小球性血尿组的RBC—MFsc、RBC-P70Fsc均值分别为56.2 ch,59.5 ch,均明显低于非肾小球性血尿组的93.0 ch、114,5 ch,提示前者尿红细胞体积明显小于后者。而肾小球血尿组的RBC—Fsc—DW 均值为31.2 ch,明显高于非肾小球血尿组的l9.8 ch,提示前者尿红细胞形态、大小存在明显差别,即反映为红细胞形态的非均一性。上述结果表明尿沉渣分析仪在临床可以作为血尿来源的过筛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肾小球性血尿的MCV为(62.778±6.519)fl,明显较非肾小球血尿低,说明其是确定血尿的定位诊断较好的指标。流式尿沉渣分析仪自动检测尿红细胞激光参数敏感准确,客观可靠,收费标准低,试剂来源有保障,且结果不受白细胞、上皮细胞等的混合影响[2],是一种有价值的鉴别肾小球性和非肾小球性血尿的过筛试验。由于方法简便、快速,尿液无需离心,无主观干扰,重复性好,结合检测MCV差值,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是一种无创伤、经济的血尿定位诊断方法,在临床具有很好的推广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