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应用真空采血系统采血问题分析及对策

检验视界网 4156 2011-12-27

真空采血系统采集血标本是近年来采用的一种新方法,带安全头盖的真空采血系统因其具有安全、简单、快捷、操作方便、准确可靠、经济有效的优点,缩短了采血时间,减少了医患双方感染机会,提高了检验质量。但在临床操作过程中,发现了一些问题,通过分析并总结出防范对策,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门诊注射室2007年1~6月对日平均50人次以上的成人采血,单管采血及多管采血均等,均采用真空负压静脉采血。采用7号一次性静脉采血针,双向针头,末端有一密封橡皮套,无菌、无毒、无热源、BO灭菌,标有刻度的无菌真空采血管。

        1.2  操作方法  戴手套,扎止血带,常规消毒,持一次性采血针以15°~30°穿刺静脉,见回血后将采血针尾端插入真空管胶塞内,血液自动流入负压管中,如需多管血样,将穿刺针拔出刺入另一采血管即可。抽血完毕时,松开止血带,用消毒棉签压住针眼,拔针,待采血针及软管内血液全部进入真空管后,拔出管塞穿刺针针头,分离真空管及采血针,抗凝管采血后需及时左右倒动数次。弃采血针于锐器盒内。

        2、结果

        2.1  溶血现象 (1)由于真空管内负压较大,采血初始,血液流入管底速度快,红细胞相互撞击可致破裂,泡沫增多,临床偶见溶血。为防止应用真空管采血时发生溶血,可采用以下措施:采集血标本时,将管塞穿刺针向下倾斜60°插入采血管安全帽,使其靠近采血管侧壁,或插入管塞穿刺针后把针头压向采血管侧壁,使血液沿管壁流下,避免血液直冲管底,减轻血液机械性震荡及避免形成泡沫,减少溶血机会。(2)由于普通真空管使用广泛,设定负压较大,如果采集标本量与试管内设定的压力差值较大,试管内仍然残留较大的负压,导致溶解在血液中的气体溢出,造成红细胞膨胀破裂,引起溶血〔1〕。处理方法:单管采集时应先拔出静脉穿刺针,头皮针管内血液流进管内,真空管与大气相通,消除负压,切忌先拔出管塞穿刺针。如果多管采集,采集标本量较少的真空管又不能放到末管,则应该在采集完后尽快向管内加入空气,抵消残留负压,从而使溶解在血液中的气压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防止血液中气体向外溢出。(3)与硅离子混合不均匀,使凝血缓慢而致溶血。真空采血管内的硅离子对血液有凝集激活作用,采血后应轻轻倒转试管,使血液与硅离子充分混合,促进血液凝固,避免溶血〔1〕。(4)如果用碘伏消毒,在碘伏未干的情况下就进行穿刺,标本可能会发生溶血〔2〕。操作时应在碘伏消毒皮肤后,用消毒干棉签擦干后方可进行穿刺采血。

        2.2  抗凝血液凝固 (1)多管采集时,在采血后未能及时摇匀,致使抗凝剂与血液混合不充分。(2)婴幼儿等采血不易者,由于血流较慢致使抗凝剂与血液混合不充分。(3)血黏度高的患者,建议采血顺序:先采集不抗凝的管,再采集带有其他特殊抗凝剂的管。采集完毕后应立即将有抗凝剂的采集管左右轻轻倒动6~7次,使血液和抗凝剂充分混合,同时要防止血细胞受剧烈震动而被破坏。

        2.3  漏血造成血液污染  双向采血针采血管端乳胶护套松动或针头刺出乳胶护套,致使双向采血针密封不严。静脉穿刺时,血液沿双向采血针的管塞穿刺针端或接口处漏出。措施:采血前戴橡胶手套,拧紧软管与管塞穿刺针间的接口,采血前检查并安紧乳胶护套。

        2.4  针头脱出血管  多见于使用双向针头时,由于患者不配合或护士操作技术不熟练,穿刺后针头固定不牢固,或更换试管时用力不当造成。因此为不合作的患者采血必须戴手套;宜选择易于固定的穿刺部位,并注意合理有效的固定,更换试管时动作幅度要小,用力适当,切忌过猛。穿刺成功后,多管采集时可以用输液贴固定再行采血,可避免针头拔出或刺破血管,增加患者痛苦,而且采血完毕后拔针时,可直接按压穿刺处,无须再取棉球。必要时双人操作。

        2.5  无法判断穿刺是否成功  双向针头在穿刺无回血时判断穿刺是否成功较困难,只能凭操作者感觉、经验或连接真空管后有血液流入方可判断穿刺是否成功。但如果穿刺时连接真空管,穿刺失败导致真空管负压减少又造成浪费。传统的注射器采血当针头进入血管后,可通过回抽来确定和帮助穿刺、采血,所以对于充盈欠佳和细小血管采血时宜用传统注射器采血法。

 2.6  血液流出不畅或无血液流出原因及处理

        2.6.1  针头斜面紧贴血管壁  在保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