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012年4月6-8日,由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医师分会主办的“我爱测血糖——多学科交流峰会”在海南三亚召开,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海鹏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周丹教授及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王治国教授担任大会主席。本次会议是一个跨越多学科的专业学术交流论坛,邀请了内分泌学、医学工程学、重症医学和护理学等不同领域的专家,同与会医生学者探讨了床旁检测(POCT)和血糖自我检测(SMBG)在糖尿病领域的临床应用及发展趋势。
从规范看血糖监测及选择正确手段的重要意义
血糖监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据统计,中国现有糖尿病患者9240万,糖尿病前期患者近1.5亿,全面有效的糖尿病管理可显著减轻疾病负担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血糖监测是糖尿病管理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科学的血糖监测方案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延缓并发症进展、保障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同时节省不必要的医疗资源消耗。2011年《中国血糖监测临床应用指南》指出,血糖监测结果有助于评估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程度,制定合理的降糖方案,反映降糖疗效,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2012美国糖尿病学会(ADA)指南推荐,所有糖尿病住院患者均应进行血糖监测。美国内分泌学会最新临床实践指南则建议所有住院患者筛查血糖。
选择正确的血糖监测手段非常重要
美国国家临床生化科学院(NACB)将POCT定义为临床人员或患者在接近治疗处实施的临床检验。POCT可在多种场合进行,可使患者得到及时的诊治。然而,目前我国院内POCT血糖监测仍存在诸多问题,如同时使用多种型号血糖仪、操作人员培训状况不佳、质量控制意识淡薄、监测结果与检验科测定结果存在差异、不同品牌血糖仪存在差异、对结果的解释缺乏检验专业知识及结果报告不规范等。为加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仪临床使用管理,规范血糖监测,保障监测质量和医疗安全,卫生部于2011年1月10日正式出台了《医疗机构便携式血糖检测仪管理和临床操作规范》(下简称《规范》),详细阐述了血糖仪管理基本要求、血糖仪选择、操作规范流程和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
血糖仪管理基本要求 《规范》指出,血糖仪管理应作为医疗机构POCT管理的一部分;同时应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评估和选择合适的血糖仪、相应试纸和采血装置,并造册管理,定期组织医务人员培训考核,建立血糖仪检测质量保证体系。相关规程应包括标本采集、血糖监测、质控、检测报告出具、废弃物处理及储存、维护和保养等。人员培训应包括血糖检测的应用价值及局限性、血糖仪检测原理、适用范围和特性、仪器和试剂贮存条件、标本采集和血糖检测步骤、质控和质保、检测结果解读、检测结果误差来源分析及安全预防措施等。质保体系应由完善的室内质控和室间质评体系组成,包括每6个月不少于1次的对比评估、详细的质控记录和质控品检测及失控分析处理等。
血糖仪选择 《规范》对血糖仪提出了10项要求,包括符合国家标准并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注册、同一医疗单元原则上应选用同一型号血糖仪、具有良好的准确性和精确度、操作简便、线性范围(至少为1.1~27.7 mmol/L)和红细胞压积范围(至少为30%~60%或可根据红细胞压积自动调整)较广、测试血样多样性、配有一次性采血器及抗干扰性能。血糖仪图标应易于辨认,数值应清晰易读,且应为血浆校准数值。因原理不同,不同血糖仪受常见干扰物的影响有所不同,应根据具体情况选用适宜血糖仪。北京医院郭立新教授的报告提及,拜安康血糖监测系统具有免调码特性,可极大程度提高准确性,结果与实验室结果一致性高达98%~99%;具有宽大的血细胞比容范围,适于贫血患者和新生儿,且不受氧含量、麦芽糖和半乳糖干扰及还原性物质、尿酸和维生素C影响;同时具有8秒得出结果、仅需6 μl血量、易于操作识别等优势。
血糖检测操作规范流程 《规范》要求测试前清洁血糖仪,检查试纸条和质控品贮存是否恰当、试纸条有效期、条码是否相符及质控品有效期。具体流程包括:用75%乙醇擦拭采血部位,干后皮肤穿刺,弃去第一滴血液,将第二滴血液置于试纸指定区域;严格按照操作说明书和操作规程检测;结果记录包括被测试者姓名、日期、时间、结果、单位和检测者签名;出现异常结果时应重复检测1次或必要时复检静脉血糖。
影响检测结果的主要因素 《规范》指出,不同血样校准的血糖仪结果存在差异。血糖仪检测的是毛细血管全血葡萄糖,而实验室检测的是静脉血清或血浆葡萄糖,两者的葡萄糖含量和氧含量存在差异。血浆校准的血糖仪空腹检测数值与实验室数值较接近,餐后或服糖后略高;全血校准的血糖仪则与之相反。因血糖仪大多检测全血,受红细胞压积影响较大,红细胞压积越大,测得血糖值越低。市售血糖仪所采用的生物酶法具有不同适用人群,需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用相应酶技术的血糖仪。干扰物质及环境亦可对检测结果造成不良影响。
从多学科角度看POCT的临床应用
从工程学角度分析血糖仪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