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数非结核分枝杆菌“几宗罪”

中国医学论坛报 4169 2012-06-28

非结核分枝杆菌(NTM)是一种环境生长菌,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属于条件致病菌,是一种具有抗酸染色特性却有别于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和麻风分枝杆菌的细菌,主要侵犯肺部,也可见肺外NTM病。

在临床上,NTM肺病与肺结核十分相似,但无论从病原学还是从治疗上,与肺结核均有一定的区别。目前,全世界已发现NTM约154种,但其中真正致病的仅占极少数。近年来,国内NTM病的发病率不断增长。

我国结核及呼吸病学专家多次在报告中提到,NTM相关问题在临床上十分常见,应对其危害性加以关注。在此,本报特邀几位专家,就NTM相关问题进行介绍,于A5~A8版刊出,敬请关注。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上海市结核(肺)重点实验室 肖和平 范琳

NTM可引起医院内感染

我国对NTM危害性的重视至少可追溯到1998年。

根据《中国公共卫生》1998年第08期李良成等的报告,在1998年4月1日至1998年5月31日期间,深圳市某医院共进行手术292例,出现术后感染152例(最终确认为168例),表现为局部感染、伤口处深层和脂肪层出现小的脓泡和脓肿,部分患者伴有腹股沟淋巴结肿大,伤口迁延不愈或愈合后不久又暴裂,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经过生化实验和形态鉴别实验,初步鉴定此次术后感染的元凶为龟分枝杆菌脓肿亚种,直接原因是消毒剂的错误配制。此次事件使我们对NTM的危害性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并推动了我国《NTM病的诊断和处理指南》的出台。

尽管深圳院内感染事件教训惨重,但仍然没有引起少数相关人员的高度重视。14年来,类似的事件不断重演,尤其近年来,个别医疗机构发生了因手术器械、注射器具及医疗用水等灭菌不合格、使用不规范造成患者手术切口、注射部位NTM感染的暴发事件。NTM感染引起器官移植、人工瓣膜和包括美容在内的各种手术甚至是中医针灸和埋线等治疗手段失败的事件也时有发生。

上述事件对患者造成了不必要的伤害,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仅依靠学术力量不足以进行有效的控制,促使了卫生行政部门的进一步干预。

2010年5月22日,卫生部办公厅向全国颁发了《关于加强非结核分枝杆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使NTM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得以有效强化。

NTM干扰结核病控制

干扰结核病控制是NTM继医院感染后的又一危害。

结核病和呼吸病专科医生往往会遇到这样一些问题:① 患者痰液涂片镜检找抗酸杆菌或分枝杆菌培养阳性,但未发现患者存在肺内或呼吸道病变;② 个别耐多药或广泛耐药肺结核患者不改变其原有的初治或复治化学药物治疗方案,仍可获得临床治愈;③ 部分淋巴结结核患者采用正规抗结核化学药物治疗效果欠佳;④ 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慢性肺病患者的痰液检出抗酸杆菌或分枝杆菌,但缺乏肺结核的其他证据;⑤ 在具有肺部基础疾病如尘肺、支气管扩张以及存在免疫功能抑制的患者中,常常可见肺部出现疑似结核病灶,痰培养短期内即可见分枝杆菌生长;⑥ 肺结核患者抗结核治疗疗效欠佳,痰培养阴转后又转阳。

临床实践证明,上述诸多问题与NTM不无关系。我国自1990年至今每隔10年开展的全国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所有分枝杆菌培养阳性的肺结核患者中,NTM的比例呈现较明显的上升趋势,分别为4.9%、11.1%和22.9%。

NTM肺病与肺结核鉴别困难

在临床上,NTM肺病和肺结核在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方面均具有很大的相似性,通过痰分枝杆菌抗酸染色无法进行鉴别,要明确病原学诊断须进行菌种鉴定,而采用经典的痰培养及菌种鉴定方法需要8周左右的时间。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肺部疾病患者最初诊断为“肺结核”,但数周过后,菌种鉴定报告却提示为NTM生长,且对几乎所有的一线抗结核药物均耐药,因而不得不调整或更换所有的治疗方案。由此可见NTM与结核分枝杆菌的早期鉴别诊断之难。

NTM诊断技术落后

目前我国在诊断NTM的技术方面还相对滞后,《NTM病的诊断和处理指南》中的不少观念和方法已经不适应当前的形势,其中诊断和预防问题尤其突出。

今年年初,某地开展中医埋线减肥项目,造成多名女性埋线处软组织冷脓肿形成,疑为NTM感染,但至今未获病原学诊断。临床上,在同一患者的痰液中先后甚至同时检出结核和非结核分枝杆菌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因此,加强对NTM的相关研究已迫在眉睫。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