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早期诊断及预后中的作用

检验视界网 4219 2012-09-21

      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是冠心病中重要的急性事件之一,它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不稳定心绞痛(UA)和心源性猝死(SCD),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均较高。但若能于发病后及早辨别高危患者并进行再灌注治疗,则病死率及预后会有明显的改善。其中,心脏标志物在ACS的诊断及预后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目前常用心脏标志物有肌钙蛋白(cTn,包括cTnI和cTnT),肌红蛋白(MYO)以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等。由于ACS具有发病急,危害大的特点,因此选出特异性高的早期标志物,提早诊断,及时治疗对于ACS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1972年,R.K.Ockner 等人在实验中证实了脂肪酸结合蛋白(fattyacid binding protein, FABP)的存在,主要表达在心肌、骨骼肌、小肠、肾脏、肝脏等组织中,参与脂肪酸代谢过程。
      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在1988年首次被发现可作为心肌梗死标志物。因其分子量小(14.9KDa),故可在心肌细胞损伤后(1.5h)快速释放至血液中,经肾脏代谢又可快速(24h)恢复至正常水平。

      对比上述几种标志物在心肌损伤后释放至血液中的时间特点(见图1),发现在心肌损伤早期(6h内),h-FABP和MYO在诊断评估方面具有明显的时间优势。MYO 也是一种低分子细胞质蛋白,存在于骨骼肌和心肌细胞中,炎症、局部缺血、SLE、休克、皮肌炎等亦可引起MYO血液浓度升高,其作为心肌细胞损伤的诊断指标特异性较低。而h-FABP相对于MYO具有高度的心肌特异性,因此作为心肌损伤的早期标志物,h-FABP是较为理想的。
      在急诊中,如图2所示,依据h-FABP浓度高低可有效评估AMI、心衰及不稳定心绞痛风险。而McCann等人在研究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各种心肌标志物诊断效用时发现,联合采用h-FABP与初始(initial)cTnT作为诊断指标比二者单独诊断无疑具有更高的灵敏度(见图3)。
      h-FABP同时也是对A C S 患者长期死亡率预测的重要标志物。Viswanathan等人发现在预测ACS患者18个月内死亡或心梗概率时,作为独立预测因子,h-FABP比cTnI具有更好的预估效力(见图4);而N.Kilcullen等人在预估ACS患者12个月后死亡率时发现h-FABP与cTnI联合预测,可有效鉴别出高危患者(见图5)。

      Q-I (1.2~6.7ng/ml), Q-II(6.7~19.9 ng/ml),Q-III(19.9~54.0 ng/ml),Q-IV(54.0~2300 ng/ml)

      cTnI cutoff值为0.06ng/ml,h-FABP cutoff值为5.8ng/ml
通过上述分析结果表明:
      1)h-FABP在ACS发病早期可迅速释放到血液中,对于ACS的诊断具有时间优势,同时对心肌损伤具备高特异性、高灵敏度、高符合率的特点;
      2)h-FABP浓度在ACS长期预后中,可有效鉴别出AMI、心衰及不稳定心绞痛等不良事件的高危患者;
      3)h-FABP与肌钙蛋白联合检测可提高诊断敏感性,对ACS更具诊断价值。

      作为心肌损伤早期标志物,h-FABP在发现初期由于仅能使用特异性较低的多克隆抗体进行检测,效果不佳。随着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的应用,h-FABP在ACS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被广泛认可,
而其与肌钙蛋白的联合检测则是未来临床诊断中应用的重点。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