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癌的临床表现及分期
临床表现
1. 乳房肿块:是乳腺癌最常见的表现。
2. 乳头改变:乳头溢液多为良性改变,但对50岁以上,有单侧乳头溢液者应警惕发生乳癌的可能性;乳头凹陷;乳头瘙痒、脱屑、糜烂、溃疡、结痂等湿疹样改变常为乳腺佩吉特病(Paget病)的临床表现。
3. 乳房皮肤及轮廓改变:肿瘤侵犯皮肤的Cooper韧带,可形成“酒窝征”;肿瘤细胞堵塞皮下毛细淋巴管,造成皮肤水肿,而毛囊处凹陷形成“橘皮征”;当皮肤广泛受侵时,可在表皮形成多数坚硬小结节或小条索,甚至融合成片,如病变延伸至背部和对侧胸壁可限制呼吸,形成铠甲状癌;炎性乳腺癌会出现乳房明显增大,皮肤充血红肿、局部皮温增高;另外,晚期乳腺癌会出现皮肤破溃形成癌性溃疡。
4. 淋巴结肿大:同侧腋窝淋巴结可肿大,晚期乳腺癌可向对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引起肿大;另外有些情况下还可触到同侧和或对侧锁骨上肿大淋巴结。
分期
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乳腺癌TNM分期
1、原发肿瘤(T)
原发肿瘤的分期定义,不管是临床还是病理都是一样的。如果肿瘤的大小有体检得到的,可用T1、T2或T3来表示。如果是由其他测量方法,如乳腺X线摄片或病理学测量得到的,那么可用到T1的亚分类。肿瘤大小应精确到0.1 cm。
TX 原发肿瘤不能确定。
T0 没有原发肿瘤证据。
Tis 原位癌:Tis (DCIS),导管原位癌
Tis (LCIS),小叶原位癌
Tis (Paget’s),乳头Paget’s病,不伴有肿块 注:伴有肿块的Paget’s病按肿瘤大小分类。
T1 肿瘤最大直径≤2 cm
T1mic 微小浸润癌,最大直径≤0.1 cm
T1a 肿瘤最大直径>0.1 cm, 但≤0.5 cm
T1b 肿瘤最大直径>0.5 cm, 但≤1 cm
T1c 肿瘤最大直径>1cm, 但≤2 cm
T2 肿瘤最大径大>2cm, 但≤5 cm
T3 肿瘤最大径>5 cm
T4 无论肿瘤大小,直接侵及胸壁或皮肤
T4a 肿瘤侵犯胸壁,不包括胸肌
T4b 乳腺皮肤水肿(包括橘皮样变),或溃疡,或不超过同侧乳腺的皮肤卫星结节
T4c 同时包括T4a和T4b。
T4d 炎性乳腺癌
2 区域淋巴结(N)
临床
NX 区域淋巴结不能确定(例如曾经切除)
N0 区域淋巴结无转移
N1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可活动
N2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固定或相互融合或缺乏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但临床上发现有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
N2a 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固定或相互融合
N2b 仅临床上发现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而无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
N3 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有腋窝淋巴结转移;或临床上发现同侧内乳淋巴结转移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临床证据*;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伴或不伴腋窝或内乳淋巴结转移
N3a 同侧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N3b 同侧内乳淋巴结及腋窝淋巴结转移
N3c 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病理学分期(pN)
PNx 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例如过去已切除,或未进行病理学检查)
PN0 无组织学上区域淋巴结转移。
PN1 1~3个同侧腋窝可活动的转移淋巴结,和/或通过前哨淋巴结切除发现内乳淋巴结有微小转移灶,但临床上未发现**
pN1mi 微小转移(>0.2 mm, 但<2.0 mm)
pN1a 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
pN1b 通过前哨淋巴结切除发现内乳淋巴结有微小转移灶,但临床上未发现**
pN1c 1~3个腋窝淋巴结转移,以及通过前哨淋巴结切除发现内乳淋巴结有微小转移灶,但临床上未发现**(在阳性腋窝淋巴结阳性淋巴结>3个的情况下,内乳淋巴结阳性即被归为pN3b,以反映肿瘤符合的增加)
pN2 4~9个同侧腋窝转移淋巴结转移;临床上发现内乳淋巴结转移,但腋窝淋巴结无转移
pN2a 4~9个同侧腋窝转移淋巴结转移(至少一个转移灶>2.0 mm,)
pN2b 临床上发现内乳淋巴结转移,但腋窝淋巴结无转移
pN3 10个或更多的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或临床显示内乳淋巴结转移伴一个以上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或3个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前哨淋巴结切开检测到内乳淋巴结显示微转移而临床上未显示;或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N3a 10个或更多的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或锁骨下淋巴结转移
N3b 临床显示内乳淋巴结转移伴一个以上同侧腋窝淋巴结转移;或3个以上腋窝淋巴结转移和前哨淋巴结切开检测到内乳淋巴结显示微转移而临床上未显示
N3c 同侧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注:* “临床上发现”的定义为:影像学检查(淋巴结闪烁扫描除外)、临床体检异常
** “临床上未发现”的定义为:影像学检查(淋巴结闪烁扫描除外)或临床体检为发现异常
3 远处转移 (M)
Mx 远处转移无法评估
M0 无远处转移
M1 有远处转移
4 临床分期标准
编辑:范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