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外泌体的吸收可能简化膀胱癌的诊断
一项新颖的流式细胞测量技术日前开发成功,它能表征人膀胱癌细胞对外泌体的吸收和内化,这可能为膀胱癌的早期诊断开辟新途径。
外泌体是哺乳动物的各类细胞分泌的40至100纳米的囊泡,它牵涉到膀胱癌细胞的生存和进展。外泌体含有其起源细胞的不同分子成分,包括蛋白质和RNA。虽然不同起源细胞和组织的外泌体的蛋白质成分各不相同,但是大多数外泌体含有一组共同的进化保守性蛋白质分子。外泌体内的RNA分子包括信使RNA(mRNA)和微RNA(miRNA)。
科研人员指出,膀胱肿瘤洒落的外泌体可能促进膀胱病灶的进展。因此需要更好地理解和表征膀胱癌洒落的外泌体被膀胱癌细胞的吸收及其后续效应。目前用于显像外泌体和测量其吸收的几样工具有:英国索尔兹伯里市Nanosight公司的流式细胞仪和共焦显微镜。NanoSight公司的仪器基于配备科学照相机及LM12或LM14观察单元的传统光学显微镜。用波长405纳米(蓝色)、532纳米(绿色)或638纳米(红色)的激光源照亮样本中的粒子,照相机捕获散射光,图像显示在相连的个人电脑上,电脑运行专用的纳米粒子跟踪分析(NTA)软件。用这些方法分析外泌体都有局限性。纳米粒子跟踪分析和流式细胞术不能测量吸收,而共焦显微镜检主观且耗时,只能分析数量有限的细胞。
为纠正这些不足,美国伊利诺伊州梅伍德市洛约拉大学医学中心的研究人员量化了从人膀胱癌细胞中分离出来的膜染色外泌体,并用美国华盛顿州西雅图市Amnis公司配备INSPIRE软件的ImageStreamX 成像流式细胞仪测定了膀胱癌细胞对它的吸收。用超速离心法从膀胱癌培养物调理过的上清液中分离外泌体,用荧光染料PKH-26标记它,再根据为确定浓度而添加的内部标准在ImageStreamX上分析。结果显示,膀胱癌细胞对外泌体的吸收取决于剂量和时间,吸收是主动而特异的,肝素治疗可能会部分阻碍吸收过程。
理解外泌体的生物学原理可能有助于开发膀胱癌的筛查检验,它只需要一份单纯的尿样。从尿样得到的外泌体也许还能帮助医生确定癌症的侵犯性,这进而能更好地为治疗决策提供信息,这种检验实际上可作为“液体活组织检查”。
摘自定向点金《临床实验室》杂志2014年第三期
编辑:范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