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自动化系统须理性选择
透过“壮观”的实验室设备,医院应该充分考虑科室标本量、LAS逐渐增高的耗材成本及设备维护成本、科室效益等问题,从实际情况出发,避免盲目引进而造成卫生资源浪费。
而一个理想的自动化实验室,应该由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结合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设计,既能满足工作的实际需要,又不在短期内过度增加实验室运营成本。
对于日门诊量过万人的医院来说,它的检验科实验室几乎每天都要面对巨大的样本量,包括来自门急诊、ICU、病房、手术室等。
如何尽量减少出错率,同时又能提高出报告的速度?在这一问题的解决上,不得不说实验室自动化系统(laboratory automation system,LAS)创下了“丰功伟绩”。
时至今日,距离中国第一个LAS上线已将近13年。其间,越来越多的医院选择LAS,LAS也在经历着不断完善、升级、优化的过程。
但业内对于LAS的认知和选择,一直存在不同声音。大而全的流水线能否解决所有问题?医院付费方式和收费标准一旦发生变革,会带来怎样的震荡?
LAS解决了什么
LAS的出现,源于医院临床实验室的实际需求。第一个完整的LAS诞生于1981年日本Kochi医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了美国和欧洲。
2001年,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引进的样本预处理系统和模块系统,成为当时我国第一个LAS。自此,陆续有多家医院先后引进不同品牌、不同规模的实验室自动化系统。
LAS将不同的分析仪器与分析前后的实验室分析系统通过自动化和信息网络进行连接,实现实验室内某一个或多个检测系统如临床化学、血液学、免疫学等系统的整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也是国内较早引进LAS的医院。该院检验系樊绮诗教授认为,LAS首先改变了临床实验室样本分析全过程中普遍存在的检验操作不规范的问题。
“大量使用手工操作方式、在样本分析的各环节中人工干预步骤多,造成了检验结果的误差。实验室工作人员接触样本中有害因子机会频繁,导致其面临生物安全风险。而LAS的实施使检验流程实现自动化和标准化,分析前阶段节省了大量人力成本,同时降低了生物安全风险。”樊绮诗说。
其次,LAS大大提高了检验质量。以审核环节为例,如果是一家三甲医院,每天临床生化的测试总数一般都在12000件甚至更多,仅审核环节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形成的压力就非常大。应用LAS后,能自动审核通过大约70%符合审核规则的报告,并能自动对其余检测结果按照规则复查或检测血清指数,将无法判断的样本自动传送到出口,交由人工处理。
“LAS的报告审核远比人工审核更严格和精确,更重要的是能让实验室人员腾出主要精力,专注于初审未通过的样本上,而这部分的检验结果往往是最具临床价值的。”对此,重庆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检验科张莉萍教授表达了自己的观点。
科学规划更重要
不仅能优化检验流程,减少出错率,还能提高检验质量,一时间,LAS备受青睐,越来越多的医院选择实验室自动化系统,上马大型流水线设备。
但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检验科主任郝晓柯提出,透过“壮观”的实验室设备,应该充分考虑科室标本量、LAS逐渐增高的耗材成本及设备维护成本、科室效益等问题,从医院实际情况出发,避免盲目引进而造成卫生资源浪费。
郝晓柯认为,流程优化是帮助实现自动化最大效益的良好手段,但仅仅依靠流水线设备,是难以实现实验室持续发展的。他负责的检验科从2006年至今先后进行了四次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建设。7年多的经验告诉他,一个理想的自动化实验室,应该由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结合实际工作流程进行设计,既能满足工作的实际需要,又不在短期内过度增加实验室运营成本。
“最重要的,就是要科学规划,少走弯路。实验室自动化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最好分阶段实施。”郝晓柯告诉记者,分阶段实施有利于在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充分发现缺点和不足,在后续阶段通过调整补充得以完善。
比如2008年,他所在科室进行的第二次实验室自动化系统建设,就充分考虑了实际需求和自身情况。当时检验科的免疫组,标本的离心、开盖、分注和贴标签等前处理约占检测工作量的60%,易造成错误率占79%。因此,第二阶段的自动化系统选择了离线样本前处理。
“依靠离线样本前处理,不仅解决了实际问题,而且在经费有限时,可以不组合离心机,依旧使用现有离心机,来节约经费。”郝晓柯告诉记者。
此外,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邱玲提出,要尽量规避流水线运转过程中的风险。比如由于某个部件无法工作而导致整个流水线的瘫痪,鉴于此,在LAS设计时,就应考虑使流水线的各个部件既相互连接,又可独立控制。
付费方式改革亮起信号灯
在LAS建设前充分考虑成本和效益,是摆在检验科和医院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近几年,国家深化医疗体制改革步伐在不断加快,成本节约以及付费方式的探讨让实验室自动化系统相关联的各方都在慎重前行。
此前,检验医学专家丛玉隆就分析说,按照目前的收费方式,患者花了多少钱,决定医院赚了多少钱。这种成本推动的方式,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大检查”“大处方”的出现。
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有些医院开始尝试“总额预付费”的方式。具体的操作办法是,由医保部门每年付给医院一笔固定的钱,超出的费用由医院负担。对此,有专家认为应该提倡单病种付费,实现节约成本的目的。
医院付费方式的变化必定给检验科带来“震动”。2012年5月,发展改革委等有关部门又发布了《关于规范医疗服务价格管理以及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正式对外发布《全国医疗服务价格项目规范(2012年版)》。《通知》中有多处内容涉及到了检验医学。比如,制定规范后的检验类项目价格不得区分试剂或方法,要充分考虑当地医疗机构主流检验方法和社会承受能力等因素,以鼓励适宜技术的使用。
降低成本,缩减不必要的费用,把有限的费用有效利用到患者医疗上。丛玉隆分析说,付费方式一旦发生变化,可能对实验室自动化系统的使用形成一定的影响。而多家国内实验室自动化系统生产厂家,更是在密切关注这一政策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