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血糖监测常见误区
自我监测是血糖控制达标的有力保障。血糖监测常见误区包括:
1、饮食、运动、情绪、睡眠及服药等多种因素,都可对血糖产生影响。不少病友在服药过程中,每周或更长的时间去医院测一次血糖,而且大多测的是空腹血糖,并以此判断血糖控制情况,自己调整药物剂量。殊不知,很多因素都对血糖结果有明显影响,仅仅根据一次空腹血糖测试结果来判断病情控制情况是很不可靠的。衡量血糖控制是否达标,需要将空腹血糖、餐后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结合在一起综合考虑。
比如说:医院一般都是早上八点开诊,糖友测血糖当天,或步行、或骑车、或乘车到达医院。如果步行或骑车时间较长,则血糖值可能偏低;如果为赶时间,步行或骑车过快,则血糖值可能升高;如果在途中遇到交通堵塞,或到医院后遇到人多排队等情况,可能产生急躁情绪,则血糖值也可能升高。
2、还有些病友,经常凭自我感觉良好就不去定期检查、复诊。他们不知道,自我感觉好,并不一定代表血糖控制真的好。有可能血糖正好控制在正常水平,这样当然好,但是也可能是一种假象:血糖水平稍高于正常,却没有任何症状。但实际上身体可能已经发生了一些变化,可能细胞和血管已经受到了损伤。就像我们前面提到的病友一样,就是经常因为自我感觉良好而不坚持科学治疗,不进行监测,但是真等到发生并发症的时候悔之晚矣。因此,大家一定不要仅凭自我感觉好而不就医、不定期监测。
3、有的病友,觉得只要有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就够了,3个月测一次糖化血红蛋白没用。实际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反映了近2-3个月内整体的血糖控制水平,代表了这一段时间内的平均血糖。而且有很多研究表明,降低糖化血红蛋白一个百分点就可显著降低相关并发症的风险。因此糖化血红蛋白是监测的金标准,是评价病情控制不能缺少的一环。
4、还有的病友,经常是只靠测餐前血糖来判断血糖的控制情况,这也是不对的。 2型糖尿病患者普遍都存在餐后高血糖,它是大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与空腹血糖相比,餐后高血糖与死亡风险的相关性更高。血糖越是控制不好的糖尿病患者,降低餐后高血糖对治疗的意义越大。因此,不能只测餐前,不测餐后。
前面我们说过,影响血糖的因素有很多,那怎样测血糖才能更准确呢?首先,测血糖时,心态要放松。
其次,血糖仪应状态良好,应正确操作,试纸要未过期。而且一次要滴足够的血,切忌挤压采血。
在寒冷的冬天,进入室内暖和一会儿后再测更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