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实:Y染色体携带的历史

一席 4150 2014-04-22

       导读:100多个家族,300多个姓“曹”,姓“夏侯”,姓“操”的人,成功找出了曹操的后代... 汉族是怎样演化来的?有没有一个皇帝会成为整个华夏民族的超级祖先?北方的汉族和南方的汉族有什么区别?

 

       严实,是清华生物学学士、德国布莱梅大学人类学硕士、博士。分子人类学研究者,现在中科院上海生科院计算生物学所,及复旦大学现代人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作。本视频为严实在“一席”的演讲。

类学杂记——前言:做一个公众科学家by严实博士

       我原先大学学的专业是生物,爱好是语言。在凑凑和和在国外读完了海洋微生物学的博士以后,发现生物人类学是个完全适合我的学科:新兴学科,几乎是处女地,专业对口,也是分类学的研究,又和语言、民族、历史有很密切的关系。于是2009年来到了上海,在复旦大学金力教授的课题组里研究人类学。

       我自从开始了对分子人类学的研究工作以来,逐渐发现科研系统里活着还是挺累的。科研系统的唯一评价系统是发paper(用中文来说就是发表到杂志上的英文文章。中文的“论文”一词经常指的是学位论文,英文是thesis。而对于理科,中文文章不进入考核体系),而最值得庆幸的就是发了Nature、Science。paper是理科研究者的饭碗,评职称、申请基金、奖金等等,paper即使不是唯一标准也是绝对主要的标准。于是,自己知道的很多有意思的东西都要深藏着用来憋paper,而我也不是一个很会写paper的人。生存的压力,让我很痛苦。这一年多来,感觉科研上虽颇有所进展,但内心却有些压抑。

       前些日子,在“兰海的分子人类学论坛”上,网友Nasos发了一篇《对大众的科普才是分子人类学未来20年的关键所在》的帖子。想了两天,突然很受触动。吃饭不是人活着的唯一目的。我喜欢探求知识,而得到的知识,我想,不是为了要随着自己火化,而是让更多人知道。人生的意义,我曾经试图总结过,到目前为止思考出的结果是:人希望自己能不朽,就是immortal。不朽有几种方式:一、长生不老;二、生很多孩子,子孙万代;三、跳出轮回,或者进入永生的天堂;四、名垂青史,使自己让后人记住,至少,多留下些东西,说明自己不是可有可无的(有人说“历史是中国人的宗教”,我觉得这非常正确,历史在中国人的信仰中具有与宗教相当的作用,由此,毁掉或者篡改历史会完全改变很多人的世界观)。我想,我不要求多了,除了孩子要尽量生,也要多给别人留下些东西。这是人生的意义,也是人生的最高理想——自我实现。(按:长生不老做不到,青史留名也不容易,如果不信有天堂,那能给自己这一世留下的就只有后代了?)

       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纳税人出钱养着科学家,我想,科学家应该对得起大众。人类学不是直接贡献生产力的学科,回报大众的方式就是把真理告诉大家。纳税人养活科学家不是为了科学家发paper的。所以,除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发paper以外,我有责任用其它的时间把科研成果汇报给公众。

       我为什么用“公众科学家”这个词,而不说“科普作家”呢?最主要的,我文笔不好,不能靠写文章吃饭。二来,我本人是做研究的,而且很喜欢留在科学前沿里继续研究。分子人类学这个学科纯用现有的知识做科普的话,现有资料太少。更重要的,公众科学家直接为满足公众的好奇心而科研,先了解了公众想要知道什么,而去做研究,并把结果给大家分享。

       以上是我写这些东西的缘由。后面是体例的说明。

       我写这些,就是杂记,不是paper或者论文。科学性是一定要有的,但首要目标是通俗易懂。和paper不同,我不必要对每一处的结果给一篇引用文献。这样太累,看着累,写着更累。我还是想用有限的时间多写点儿东西。尽管如此,我仍然会在每篇的篇末给出相应的参考链接或者文献数据(如果有的话),如果读者在看过我有限的文字以后,仍有继续学习的兴趣,可以给他们提供一个方便。

       尽管每一篇会有个主题,但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系统性会比较差,详略可能不当。每篇的篇幅可能也会差很多,但我有多少要说的就写多少,不憋字数。因为整体上没有一个清晰的结构,另外希望读者在读到某一篇文章的时候,不需要经常翻阅我写的其它东西来交叉查找,很可能有一些话会重复出现在不同文章里,也请谅解,当是复习吧。我写的内容虽然会以知识性、科学性的东西为主,但有时也会有感想之类,更偶尔也不排除会发表一些缺乏根据的或很难证实的说法,即伪科学(比如我计划写一篇“Y染色体和性格之间的关系”)。但这种情况下我会注明是未经科学证实的。(没办法,很多时候人喜欢这个,比如星座、血型、属相、生辰八字,我自己也不完全例外。)

       分子人类学是门新兴科学,研究刚刚起步十几年,很可能今天认为正确的东西,过两天更新的结果把之前的看法推翻,这很正常。我不会去说谎,这是起码的道德。但请给我可以说错话的权利,以及发现自己说错话以后改正的权利。

       我写的东西会尽量让人能看懂。起码能让上过高中生物课的人能看懂,而我的目标是让每一个上过中学的智力正常的人能明白。如果读者看不懂,我会改正文章,写出读者看不懂的东西不是我的目的。

       尽管我的目标是做公众科学家,但还是要说明,有些直接会影响到我或者同事发paper(也就是饭碗)的内容,我也只好先藏起来了,请理解。另外,分子人类学必然会涉及被调查者的隐私,我也要保证我的被调查者不受我的文章的困扰。除非受试者本人公开披露,我不会在文章里透露他的姓名等等具体信息,也不要乱猜。偶尔也要“为尊者讳”。(但我一直鼓励受试者本人公布自己的测试结果,见http://www.ranhaer.com/forum-48-1.html。)我只能在遵守以上原则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传播信息。也许读者会觉得不过瘾,但我至少可以说很多不需要出现在paper里的内容。

       肯定会有人抱怨我用繁体字来写。毕竟现在中国大陆的学生学的都是简化字, 我也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用繁体字也许会影响我达成传播知识的目标。但请读者理解,这是个人对文化的信仰。(如果要争论的话,网络上正反方的观点都有洋洋洒洒一大堆,我也不重复了。我觉得祖先2000年来用的都是这一套字,这同一套文化载体。几个字的渐变可以,比如“灋”简化成“法”之类,但突然改掉一大批字而使得我们读不懂祖先写的文字就太罪过了。文字简化不是某党某派的独创,而是上世纪的思潮,我们不需要把文字简化简单归咎于谁,用繁体字和政治倾向无直接关联。)我希望读者即使不会写,也能看懂繁体字。不难的,多看看,习惯就好了。我也不反对转载者把文章转成简体。不过当您疑惑“后母戊鼎”跟“后妈”有什么关系的时候,还是回头来看看我的原文吧。

       博客地址:http://blog.sina.com.cn/ychromosome

                                                                                                                                编辑:范伟伟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