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分子诊断技术可高灵敏性地检测小儿腹泻

艾兰博曼 4117 2014-07-16

       小儿腹泻的发生是由许多病原菌引起,这些病原菌通常连实验室都难以化验分析出来。分子诊断技术在检测及定量肠道病原菌方面提供了一个系统的方法。为此,来自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的Eric R Houpt博士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用分子检测识别肠道病原菌并发现其与疾病发生的关系。该研究在线发表于2014年7月1日的《THE LANCET》杂志。

 

       研究人员在全球5个实验室的三个平台上(PCR-Luminex、多通道实时PCR、TaqMan阵列卡)进行分子诊断检测15种肠道病原菌。通过检测867例腹泻及619例非腹泻粪便样本来评断这些分子生物学技术与比较法(细菌培养、ELISA及PCR)的分析能力及临床表现,并用单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测定了病原体的分子量来预测与腹泻之间的关系。

 

       5个实验室的分子检测表现了很好的分析能力及临床表现。相较于分子生物学技术,比较法局限于敏感性(20-85%取决于靶点),但有较好的特异性(中位线97.3%,IQR 96.5-98.9;平均95.2%,SD 9.1)。根据所有平台及大部分病原菌的数据来看,比较法获得的阳性样本比阴性样本有更高的病原菌分子量(p<0.05)。给定的腹泻样本的优势比显示大部分病原菌与腹泻有关—包括空肠弯曲杆菌、大肠弯曲杆菌、隐孢子虫、致病性大肠杆菌、热稳定产肠毒素的大肠杆菌、轮状病毒、志贺氏菌、肠侵染性大肠杆菌及霍乱弧菌—病原菌载量越高则其与腹泻的关联性就越强。比如,Cq值为15-20的志贺氏菌优势比为8.0(p<0.0001),当Cq值为25-30时优势比则降至1.7(p=0.043)。

 

       全球实验室都能成功精确地开展分子诊断检测。对于腹泻,这些技术可以高灵敏度地检测病原菌,并且基于定量分析可发现导致腹泻(包括交叉感染)的诱因,为传染性疾病提供了史无前例的检测方法。(Ivy_zhou 编译)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