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肝病临床与实验室高峰论坛成功举行
肝纤维化是各种慢性肝病向肝硬化发展的重要病理阶段,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和干预对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至关重要。为了增进消化专业临床医师和检验科工作者对肝纤维化诊断和监测的前沿热点问题的认识,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和肝病专科分会及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器官纤维化专委会联合举办肝病临床与实验室高峰论坛,就慢性肝病、脂肪肝、肝纤维化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和诊疗问题进行研讨。来自三个学会的专家学者和学组成员参加了研讨会。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刘平、上海检验分会主任委员沈立松分别致欢迎辞,对与会代表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上半场研讨会由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高春芳教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陆伦根教授主持。海德堡大学曼海姆医学院分子肝脏病学研究中心主任Steven Dooley教授,以他的研究领域“慢性肝病和肝癌的信号通路传递”为例,讲解了如何进行科研选题、实验设计、课题开展、数据整理和论文撰写,并分享了他多年来在世界顶级胃肠肝脏病学和细胞分子生物学杂志发表论文的经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科主任范建高教授就“脂肪性肝病的非侵入性诊断”进行了报告,并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建立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CAP诊断评估模型在疾病诊断和分期中的应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肝病研究所所长刘成海教授与参会者分享了美国肝纤维化诊断研讨会的热点内容。
下半场研讨会由上海市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王华梁、李莉教授主持。德国海德堡大学曼海姆医院胃肠道酒精性疾病分子实验中心翁红雷博士就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是否能成功逆转的热点话题进行了报告,从肝脏解剖学、病理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等多角度展开分析,提出独到的见解。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检验科周韵斓博士报告了“肝纤维化血清学标志物应用进展”,重点介绍血清学综合评估模型在肝纤维化诊断和监测中的研究进展,并对上海地区血清学肝纤维化标志物的应用现况进行了汇报。
与会代表们与肝病专家和检验专家学者们展开了热烈的现场讨论和互动。本次研讨会为消化专业临床医师和检验工作者提供了跨学科跨专业交流学习的平台,对促进临床科室和检验科的沟通合作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上海检验分会周韵斓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