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导航仪” 填补国内空白

重庆日报 4203 2014-07-25

母治平第一排左四和他的团队。本人供图

母治平第一排左四和他的团队。本人供图

 

       人物名片:母治平,41岁,重庆人,美国维克森林大学生物学工程博士,现任重庆伟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治疗癌症,放疗是常规手段之一。然而,如何精确地定位肿瘤的位置、大小和形状,然后进行放疗,则是让不少医生头痛的问题。

 

       现在,重庆有了一项全球顶尖的高新技术,可以准确地找到肿瘤的位置,帮助医生精准确定治疗靶区,误差只有1毫米。

 

       这项技术的研发者,就是母治平。

 

放弃高薪回国创业

 

       国内医院做放疗,一般会先利用CT找到肿瘤的位置。而在国外,放射性手术则采用了图像引导系统,立体成像,可以更加精确地了解肿瘤的位置。但进口一台这样的整机需要4000万-6000万元。

 

       “博士毕业后,我在硅谷从事医疗设备的研发,做的就是这种设备最核心的子系统—图像引导。”母治平想,为什么不能开发更适合于国内的放疗图像引导设备,为更多的中国人服务?

 

       2010年,母治平毅然辞掉在硅谷的工作,踏上了回国创业之路。

 

3年攻克技术难题

 

       回国后,一切从零开始。首先是资金,因为投入巨大,必须找到愿意冒险的风投。

 

       “医疗设备开发门槛很高,开发周期也很长,失败的可能性非常大。”母治平说。

 

       尽管如此,基于对市场前景的看好,母治平还是很快找到了投资人,成立了重庆伟渡医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另一个问题是人才。重庆缺乏医疗影像和软件开发方面的人才,母治平就把研究中心设在了北京,实验室设在重庆。

 

       2013年,伟渡医疗公司自主研发的放疗图像引导系统,获得了国家食药监总局颁发的医疗器械注册证。而经过3年技术攻关,母治平和他的团队共申请了6项专利,其中4项已获授权。他们还编制了同类产品的国内首个企业技术标准,填补了国内数字化精确放射治疗技术的空白。

 

创新之路并不平坦

 

       目前国内肿瘤放疗设备有1700台左右,每年新增设备量逾200台,其中配有图像引导功能的设备不足10%。但只要加装上伟渡医疗的图像引导系统,就可以达到进口整机设备的效果,而价格却要便宜30%-50%。

 

       看上去优势很明显,但销售之路却并不平坦。

 

       “价值几百万元的新设备,不可能说买就买,刚开始医院要先试用一段时间。”母治平说,这就意味着在短期内见不到效益,“这个阶段需要砸进去的钱,比研发的时候还多”。

 

       最大的阻碍还是观念。“大家都认为进口的才是最好的。”母治平说,医疗器械更是如此,自主研发的产品很难被认可,“不仅医院,病人也有这种观念,对国产的设备不敢轻易尝试。”

 

       “困难都将是暂时的。”母治平相信,经过市场的检验,他的产品终将得到市场认可。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