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乳糜血血常规检测的思考

作者:朱玉光、王飞、韩志强  石家庄市中医院 2019-08-29

一、前言:

 

在日常检验工作中,各个环节均影响着结果的准确性,对于血常规而言,也同样存在,比如EDTA依赖性假性血小板减少症(EDTA -PTCP)、红细胞冷凝集、脂血、乳糜血等实验前质量控制的问题,也有巨大血小板、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有核红细胞等标本本身固有的问题,而以上这些均可能导致血液分析仪算法“失灵”而为我们呈现一份错误的报告。为了满足临床的需要,有时我们不得不进行“让步检验”,那么如何能够避免这些干扰又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就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仪器生产厂家也在针对各种干扰问题为仪器进行改良和功能的添加,今天就来说一说我们在工作中遇到的一个案例:WBC检测抗脂质颗粒干扰。

 

二、事件:

 

这一天,我们在繁忙而有序的工作当中,突然发现了一例重度乳糜血的标本,如图:

 

4.jpg

 

经询问临床为输注脂肪乳患者,同时今天需要血常规的结果,于是我们进行了血浆置换(置换过程我们在此不做赘述),置换前后结果如下:

 

5.jpg

 

根据以上结果我们可以看到HGB及其相关的计算参数MCH、MCHC均得到了纠正,而白细胞总数并未出现具有意义的改变,于是我们对比了血浆置换前后的白细胞检测通道(WNB)的三维散点图,变化如下:

 

6.png

 

基于图形变化,会不会是该仪器的白细胞常规检测通道本身就具备抗脂质颗粒干扰的能力呢?就此我们电话咨询厂家工程师,得到的答复是该仪器使用了SF-Cube2.0技术,使用三维图形处理,那么就可以根据更多的信息(FS/SS/FL)更特异的识别脂质颗粒,从而排除其干扰。与此同时,我们进行了手工计数,确认了结果的准确性。

 

至此,该标本的处理完毕,将血浆置换后的结果报告给了临床。

 

三、验证:

 

经过该案例的处理,我们确实看到了正在使用的血球仪具有常规抗脂质干扰的能力,但是该现象是否只是个例,并且抗干扰能力究竟能有多强?针对此我们设计并进行了初步验证试验:

 

1、随机选取5个临床标本,将每个新鲜血标本平均分成2份。

2、其中第1份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另一份作为干扰组。

3、干扰组的5个标本依次使用5ul、10ul、20ul、30ul、50ul的医用脂肪乳进行血浆置换。(加入干扰物后必须有脂质颗粒报警及特征性散点图)

4、将所有血样使用待测仪器测试血常规,每份标本测试2次;使用生化仪检测TG。

 

实验结果如下:

7.png

 

5、经过比对发现,在所测试TG浓度范围内干扰组与对照组WBC未出现明显差别,该仪器的白细胞通道均能将脂质颗粒干扰有效排除掉。

 

四、原因分析:

 

1、WNB通道加入了核酸荧光染料,增加了对核酸的分析维度。形成了三维分析结构。

2、由于脂质颗粒没有核酸,所以无法被核酸荧光染料染色,从而能被清楚地划分,也就无法干扰白细胞的检测了。

 

五、总结:

 

目前许多品牌的血液分析仪有了对异常样本的抗干扰能力,本案例中我院血液分析仪,在白细胞通道使用了基于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的三维立体分析技术,该通道在能够计数白细胞总数、有核红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之外,有效排除脂血对于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的干扰。

 

血液分析仪作为检验科常规筛选仪器,随着多年的发展,从基础的细胞计数到白细胞二分群、再到白细胞三分群,再到如今白细胞五分类,血细胞计数及分类技术已经达到了新的高度,任何新技术的出现都是为了解决之前在检测过程中的不足或干扰,但是其抗干扰的能力及临床实际表现还需要每一位检验人去验证和挖掘,最终能够最大化地帮助我们出具一份准确的结果。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