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藏在血涂片里的“墙”,你注意到了吗?
又是一个平静的下午,刚步入检验科临检组,中班同事就交班给我,“圣哥有十三个外周血形态分析,我已经看完了,你帮我审核一下”。“十三个……有没有什么异常?”“有个小孩子差得比较远,血常规仪器分类淋巴61%,但镜检60%都是中性粒,淋巴只有40%,其中有3%异淋”。
于是我查看了一下,患者男,3岁,临床诊断:发热查因,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川崎病?血常规结果见(图1),只要略有经验的检验师都知道,散点图上方存在大量高荧光细胞,结合临床,首先考虑传单。
图1
我拿起中班同事的片“习惯性的”在低倍镜下看了一下,分类区域体尾交界处(见图2)确实是中性粒细胞为主,可见少量异型淋巴细胞,但不到传单的程度,再看片尾(见图3),部分细胞疑似异淋,但由于都是破碎的裸核细胞,难于分类。如何处理?
图2
图3
我问中班同事“如果是你自己夜班值班,这个报告怎么发?” 中班同事说“仪器的结果可能有问题,以镜检结果为准,但两者差异大,发的时候可以稍微调一下,往仪器的结果靠,淋巴和异淋提高一点,淋巴提到50%,异淋给到5%吧”。这个可能也是普遍的现状,遇到问题,“折中主义”,保守处理,仪器分类和人工分类两边都不能说完全错。
我要求中班同事进行手工涂片(自从流水线投放使用以来,血涂片都是用推片机自动制片)。10分钟后,手工涂片来了。我们再来看一下手工涂片的体尾交界处(见图4)及尾部(见图5)。然后本次的镜检的分类结果为:中性粒细胞25%,淋巴细胞52%,单核细胞9%,异型淋巴细胞14%。
图4
图5
为何推片机制片和人工制片结果相差甚远?我们再仔细看看两者有何不同(图6)。细看发现,推片机制片片尾海岸线对面有一堵“墙”,接下来油镜下确认一下“墙”里到底是什么(图7、图8)。真相大白,消失的异淋,就藏在这堵墙里。
图6
图7
图8
总结:1、推片机能极大提升工作效率,减轻检验人员工作负担,但是使用全自动化仪器的前提是清楚仪器的特点(图9)。自动化推片机制片时,通过模拟人工操作,在片尾可形成漂亮的舌状,但片尾细胞容易破碎,难以识别。部分检验同仁觉得“片尾细胞碎了看不了也没办法”,久而久之形成不浏览片尾的劣习。由于不同标本粘稠度不一,可形成长短不一的“墙”,“墙”内细胞形态较为完整,且大细胞常聚集出现,须注意查找。针对片尾无墙且细胞破碎者,若怀疑有异常细胞,须手工涂片复查;2、万物有果必有因,细查皆可知,如果盲目选择“折中主义”,不仅耽误了临床诊治,而且自我的检验能力永远无法提升。
图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