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支原体检测时,为什么未致敏粒子孔阳性了?

作者:雨果  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检验科 2019-03-05

 

周末值班,学生先看的肺炎支原体抗体的检测结果,看完疑惑了,问我为什么3号标本的未致敏粒子孔竟然呈阳性反应?未致敏粒子不应该是阴性的不凝集状态么?原图截图后如下

 

1.jpg

 

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体会临床检验工作。那么究竟什么原因呢?又该如何解决呢?


话要从方法说起。


采用赛乐迪亚-MICROⅡ试剂盒应用在很多临床实验室,用以半定量检测肺炎支原体,辅助诊断肺炎支原体感染。

 

2.jpg

 

赛乐迪亚试剂的检测原理是凝集法,用肺炎支原体(Mac株)细胞膜成分致敏人工明胶粒子,致敏粒子与人血清中存在的肺炎支原体抗体发生凝集反应。


其操作,用过的人其实都很熟悉,图谱也比文字更加直观。

 

3.jpg

 

在结果判定时,一些原则却是经常被人忽略的。

 

4.jpg

 

判读结果的前提是:

(1)和样本同步进行的试剂对照,无论是致敏粒子还是未致敏粒子均是阴性(-);

(2)和样本同步进行的阳性对照是1:320阳性;

(3)每个样本的未致敏粒子孔均是阴性;


在这三个前提下,确定了血清稀释液、致敏粒子、未致敏粒子都是有效的;


然后看样本孔,并做出判断:

(1)样本未致敏粒子孔阴性(-),第3孔致敏粒子孔1:40阴性(-),样本肺炎支原体抗体为阴性;

(2)样本未致敏粒子孔阴性(-),第3孔致敏粒子孔1:40阳性(+),样本肺炎支原体抗体为阳性,并报告(+)时的最终稀释倍数作为抗体滴度。

这样的判定很常见,不常见的是另一种,也就是在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那一种,那就是当未致敏粒子孔为阳性或者弱阳性的时候又该怎么办呢?

(3)由于非特异性抗体干扰,样本未致敏粒子孔阳性(+)或弱阳性(±)时,第3孔致敏粒子孔1:40阴性(-),则样本肺炎支原体抗体仍为阴性

(4)由于非特异性抗体干扰,样本未致敏粒子孔和致敏粒子孔均呈阳性(+)或弱阳性(±)时,应对样本进行吸收试验


于是乎,我们对这一样本进行了吸收实验,也让同学们借此明确了吸收实验是怎样一回事。


吸收试验的重点在吸收二字;首先是血清和未致敏粒子按照1:9比例混匀,并在室温下孵育30分钟,然后离心取出上清液50微升加入第二孔,第三空之后每孔加入25微升血清稀释液;从第二孔中吸出25微升到第三空依次如前所述进行对倍稀释,最后加入未致敏粒子和致敏粒子,室温静置3小时观察结果即可。


最终3号样本经过吸收实验后,证实结果为阴性。可能由于一些非特异性抗体的存在而造成未致敏粒子孔和致敏粒子空均呈现出阳性或者弱阳性结果。


小问题背后往往都是大故事,检验专业内容庞杂、涉及面广,不放过任何一个环节,就总是收获满满的。

 

反对 0 收藏 0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