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患者合并真菌感染应予以高度重视

作者: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9880
2021-12-16

2020年1月25日,我国学者在《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研究论文,通过对肺炎患者的样本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发现了一种从未见过的乙型冠状病毒属(beta-coronavirus)病毒。该病毒从感染者气道上皮细胞中分离出,随后将其命名为2019-nCoV。2019-nCoV与MERS-CoV和SARS-CoV都不同,成为可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科中的第七个成员[1]


一、SARS合并真菌的前车之鉴

参考2003年SARS爆发的情况看,伴有真菌感染对于SARS的进展和死亡的危害不容小视:根据2003年间,广州呼吸病研究所、解放军309医院、北京宣武医院等多个单位的研究发现,SARS患者并发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为14.8-27%,占所有并发感染的44%[2-3]。其中重症SARS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发病率高达21.9%-33%[4-5]。真菌感染是SARS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占所有死因的25%-73.7%[6-8]


二、重症流感合并真菌感染的威胁

2018年刊登于医学类顶级期刊柳叶刀子刊《Lancet Respir Med》的一篇关于重症流感合并侵袭性肺曲霉病(IPA)的报道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研究证实重症流感为IPA的独立高危因素,重症流感患者的IPA发病率与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相比明显升高,并且IPA显著增加了重症流感患者的死亡率。研究组流感患者的IPA发病率为19%,其中,免疫功能低下流感患者的IPA发病率高达32%,非免疫功能低下流感患者的IPA发病率为14%。对入住ICU 90天的研究组患者死亡率进行比较,研究组流感患者中,伴有IPA死亡率为51%,非IPA死亡率为28%。其中,免疫功能低下伴有IPA的流感患者死亡率高达71%,非免疫功能低下的死亡率为33%。由此可见,合并IPA使流感患者的死亡率明显升高,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流感患者中最高[9]


本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合并真菌感染应给予高度重视和警惕,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应该早期筛查合并侵袭性真菌感染,做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从根本上提升患者的生存率,具体筛查方案(见图1)如下:

1. 怀疑侵袭性曲霉感染的患者推荐:

G试验+曲霉半乳甘露聚糖(GM)+曲霉半乳甘露聚糖IgG抗体+曲霉多重PCR。

2. 怀疑侵袭性念珠菌感染的患者推荐:

G试验+念珠菌甘露聚糖(Mn)+念珠菌甘露聚糖IgG抗体+念珠菌多重PCR。

3. 怀疑侵袭性隐球菌感染的患者推荐:

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GXM)。

4. 怀疑侵袭性真菌感染的患者推荐:

丹娜5G+真菌联合检测方案,即:G试验+曲霉半乳甘露聚糖(GM)+曲霉半乳甘露聚糖IgG抗体+念珠菌甘露聚糖(Mn)+念珠菌甘露聚糖IgG抗体+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GXM),可选:曲霉多重PCR+念珠菌多重PCR。


“丹娜5G+”(见图2)是指由G试验、GM试验、GXM试验、曲霉半乳甘露聚糖IgG抗体试验、念珠菌甘露聚糖IgG抗体试验及Mn试验组成的侵袭性真菌病联合检测方案。能够帮助临床针对不同的患者人群解决不同的问题。针对曲霉特异性筛查项目,GM试验是多个国内外指南推荐为IA诊断重要的微生物学证据,对粒缺患者检测的敏感性高,曲霉半乳甘露聚糖IgG抗体检测方法对非粒缺的CPA和SAIA患者检测的敏感性较高,两者联合检测可以覆盖常见的曲霉感染人群(急性、亚急性、慢性、过敏性),并且显著提高检测的敏感性。


对于念珠菌特异性筛查项目,可以进行念珠菌甘露聚糖(Mn试验)和念珠菌甘露聚糖IgG抗体检测方法,为指南推荐的念珠菌病的血清学检测方法,两者与G试验联合检测,弥补G试验对深部念珠菌感染检测敏感性的不足,大大的提高侵袭性念珠菌病诊断的敏感性。


CSF隐球菌荚膜多糖抗原检测(GXM试验)阳性为指南推荐的隐球菌脑膜炎确诊标准之一。也可以进行G+GM+Mn+GXM联合检测,广覆盖真菌感染人群,大大的提高侵袭性真菌病早期诊断的敏感性。其中念珠菌甘露聚糖IgG和曲霉半乳甘露聚糖IgG两款新品均为国内独家产品,极大的丰富了国内真菌诊断的产品种类。通过不断的进行研究交流,也使得丹娜生物在侵袭性真菌诊断前进的道路上多了许多参考和借鉴,丹娜生物将不断进取,研发出更好的产品服务于医院和患者!


19_副本.png

图1. 侵袭性真菌感染联合检测筛查方案


20_副本.png

图2. 丹娜5G+


参考文献

[1] Na Zhu, Dingyu Zhang, et al. A Novel Coronavirus from Patients with Pneumonia in China, 2019[J].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2020.

[2] 雷红,匡铁吉,梁艳,何菊芳,董梅.SARS患者合并细菌和真菌感染的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4(03):171.

[3] 育琴,闻满华,常明,丁庆华,曾艳,孟莉,吴晓光,汤哲,牛光胜.460例SARS患者应用糖皮质激素致不良反应的探讨[J].药物不良反应杂志,2004(02):78-82.

[4] 阴赪宏,王超,汤哲,张淑文,王宝恩.146例成人重症SARS的临床分析[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01):12-14.

[5] 郑毅,李文雄,黄克武,曹志新,郝建宇.重症SARS患者急性期后院内获得性肺炎[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1):85-87+21.

[6] 魏嘉平,王香平,张建,王力红,刘佑琴,冯明,贾强,杨强,聂秀红,李坤成,尹建国,王立,续大田,张泰昌,王育琴,韩玫,王克杰,李宗信,丁秀娟,徐玲,吴晓光,汤哲.19例SARS死亡病例临床分析[J].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3(04):374-379.

[7] 刘惠媛,石裕明.12例SARS患者死亡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3(09):526-528.

[8] 肖正伦,袁锦萍,吴礼襄,杨灵.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继发细菌和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4(01):15-16.

[9] Schauwvlieghe A F A D, Rijnders B J A, Philips N, et al. Invasive aspergillosis in patients admitted to the intensive care unit with severe influenza: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J].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 2018, 6(10): 782-792

丹娜(天津)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稿

杂志后跟_副本.png

收稿日期:2020-0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