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健康人群血小板聚集功能多中心调查结果分析

作者:丛玉隆 10815
2021-12-16

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血小板聚集功能在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检测方法学和实验室检验标准化的问题,血小板聚集检验结果引起了临床医师的质疑,同时也引起不少学术上的争论。为了解决血小板聚集功能检验的相关疑问,同时为探讨简易、快速、价廉适用于医改、慢病管理、大健康体检的常规血小板聚集功能检验方法,2018、2019两年时间内自己组织了全国性多中心合作,使用两种新型全自动血小板分析仪分别对3913例和3262例两组6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首次获取了国际上老年人(60-90岁)血小板聚集功能检验结果并对临床价值进行了初步分析。本文将结合7175例健康老年人多中心血小板聚集大数据调查分享自己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验的一些体会。

一、试验前检测系统的标准化

本研究是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大数据调查,所使用的检测仪器系统需要标准化,在此基础上检测不同老年人群(年龄、地域)的参考范围有何差异。本研究开展前对血小板聚集试验影响要素和血小饭聚集仪检测系统影响要素进行统一要求。

1. 血小板聚集试验的影响要素:血小板膜上有许多可以激活血小板诱导剂的受体和膜蛋白,加入诱导剂(如ADP或AA)跟受体结合后,血小板被激活,使分离的膜蛋白结合形成Ⅱb-Ⅲa复合物,复合物又是纤维蛋白的受体,此后纤维蛋白与受体结合而导致血小板聚集,相连后形成血栓。此过程中,抗凝剂种类、抗凝剂用量、血小板浓度、纤维蛋白浓度、钙离子浓度等均影响聚集试验结果,在检测过程中对影响因素进行统一标准。

2. 血小饭聚集仪检测系统影响要素:研究开始前要先标准化检测系统,推荐全自动血小板聚集仪,全自动可将全部要素进行封闭统一,唯一的变量是人群,这样才能得出准确的试验结果,统一参与检测的血小饭聚集仪检测系统相关要素主要分为以下五项:(1)纳入标本的血小板数大于5万,最好在10万以上;PRP的离心速度标准化为900r/10min,3000r/10min;每个标本检测用自己的PPP做空白,保证结果的准确性;(2)激活剂ADP终浓度5μmol/L,试剂加入量10μL;AA终浓度0.25 mg/mL,试剂加入量13μL;激活剂粉剂溶成液体后-20℃保存一个月,2-8℃可一周,-40℃可半年以上;(3)样本需要用塑料采血管(最好是厚壁管)采血,采血管塞子不应含镁离子(影响AA激活剂的检测),采集顺利穿刺后第二管血,采血时注意Hct大于55%,注意抗凝剂的调整,样本运输时不能震动,20-25℃可保存4小时。(4)还有一个大家容易忽视的问题,仪器和耗材的部分,如比色杯、搅拌棒、光源等,本研究做出统一要求,选择内圆无死角、透光度良好的一次性比色杯;两头半圆无锐角、长4mm×宽2mm特种钢材质的一次性搅拌棒形状;固定搅拌速度800转;光源强度580nm。

二、多中心血小板聚集大数据调查

本研究使用两种新型全自动血小板分析仪分别对两组60岁以上健康老年人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广西壮族自治区民族医院、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解放军总医院、上海华东医院、吉林大学中日联谊医院、北京医院六家医院参与此次多中心调查研究,共纳入7175例健康老年人数据,采用全自动光电比浊法和连续血小板计数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在不同人群中使用同一检测系统,其中3913例光电比浊法全自动血小板聚集仪检测,3262例连续血小板计数法检测。研究中分别采用AA和ADP诱导不同年龄老年人血小板聚集,进行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分析;同时检测两组人群服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药效,进行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的监测评估。 

三、研究结果分析

1. 全自动光电比浊法结果:(1)AA和ADP未服药组:AA未服药组(设置正常人对照),各中心间数据经统计,均值都在70左右,不同地区的未服药人群AA指标检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一致性,;ADP未服药组(设置正常人对照),各中心间数据均值也十分接近,不同地区的未服药组人群ADP指标检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具有一致性。两种受体检验结果得出一致的结果,提示血小板聚集参考值人群不存在地域差异。检测结果随年龄增长有一定差异,但不十分显著。AA诱导组中,60岁以下入组4781列,均值为71.23%,方差为12.24,60岁至80岁入组1953例,均值为72.00%,方差为12.29,80岁以上入组680例,均值为73.3%,方差为11.42,结果显示随着年龄增大,聚集率呈现上升趋势;ADP诱导组中,60岁以下入组802例,均值为66.7%,方差为11.62,60岁至80岁入组1413例,均值为68.3%,方差为11.43,80岁以上入组1211例,均值为69.0%,方差为11.03,随着年龄增大,聚集率呈现上升趋势。(2)AA和ADP服药组:服用阿司匹林抑制血小板聚集后,不同地域人群数值变化如何?经过分析,不同医院的服药组人群AA和ADP指标检测不存在显著性差异。

通过以上结果,可以得出只要仪器标准化做的好,对影响因素进行控制,就可以保证不同地域检测结果一致性,体现了检测系统标准化的重要性。在老年人血小板参考范围制定中,各地域人群不受影响,接下来会扩大地域研究,如西藏等高原,分析人群饮食习惯是否影响检测结果。为什么做这项检测?在老年人慢病管理中主要是通过试验指标进行监测,老年心脑血管病是最主要的管理疾病,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十分重要,试验结果提示60岁以上年龄组,血小板聚集率呈现上升趋势,老年人疾病治疗和慢病管理要注意此项指标,同时老年人体检时应加测血小板聚集功能。(3)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监测:目前临床上主要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进行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服用过量会造成过大出血,用量不够会形成血栓。临床上主要用血小板聚集仪监测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治疗。

本研究中老年健康人群服用阿司匹林前后AA检测结果显示:AA未服药组,总体入组数量3111例,均值71.51%,方差12.14;AA服药组,总体入组数量为1719例,均值为13.03%, 方差为20.82, 服药后AA诱导的聚集率在20%以内的为1550例,占比总入组数量的90.2%,服药组同未服药组差异明显,建议以20%以内作为服药未发生抵抗的标准。

临床医生普遍反应服用氯毗格雷效果不明显,本研究中老年健康人群服用氯毗格雷前后ADP检测结果:未服氯吡格雷范围组,总体入组数量为3425例,均值.68.17%,方差11.37,参考值范围为49.47%-86.87%;服用氯吡格雷组,总体入组数量为1299例,均值为33.06%,方差为14.33,服药后ADP诱导的聚集率在50%以内的为1177例,占比总入组数量的90.6%,但氯吡格雷服药前后聚集率虽有差异,统计图形显示分布呈现离散度较大,无法设定统一“cut-off值”,建议进行患者服药前后对比分析,判断药物疗效更有价值。为了判断服氯吡格雷前后同一个个体是否有差异,我们纳入了19位健康人,每天服氯吡格雷75mg/片,服药前先测试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值为76.05,服药三天后测试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值为45.37,19例健康志愿者服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差值12-15%有2例(15.7%)、15-25%有7例(36.9%)、25-35%有7例(36.9%)、35%以上2例(10.5%),检测结果可以看出,服药前健康人群的方差较小,说明健康人ADP诱导的聚集率离散度较小,服药后方差明显增大,说明每个人对氯吡格雷的反应性不同。

2. 连续血小板计数法Aggrestar检测:另有3262例样本进行了连续血小板计数法Aggrestar检测,同全自动光电比浊法检测的系统不同,计算方法不同,但最终结果分析,AA和ADP诱导结果同全自动光电比浊法基本相同,也提示随年龄增高,血小板聚集率越高。

3. 小结:通过上述试验结果,我们得出了以下的结论:检测系统必须标准化,不同检测系统得出的结果不能互相比较;用本研究的检测系统,用光电法检测血小板聚集率,在全国大多数地域人群中结果无显著差异,但显示随年龄增长,血小板聚集率越高,提示老年人慢病管理和体检时,特别是高龄人群体检时要注意血小板聚集检测;AA和ADP激活血小板用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监测是可行的,阿司匹林做一次检测即可,而ADP要做服药前后比较才能得出较好的结果。

四、研究结论

本研究使用AG-800全自动血小板聚集仪对全国六个省的六家三甲医院3913例60-90岁健康老年人血小板聚集功能大样本检验结果调查,得出了60岁以下、 60-80岁、80岁以上三组老年人检验结果正常值,提示随年龄的增高,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有增高的趋势并有统计学意义,3262例样本进行了连续血小板计数法Aggrestar检测,结果分析同全自动光电比浊法基本相同,也提示随年龄增高,血小板聚集率越高。这个发现对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心脑血管病的防治有重要意义,如此规模的60岁以上大样本血小板功能调查至今未见国内外文献报道。本课题同时用AG-800全自动血小板聚集仪评价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在抗血小板聚集中的疗效,服药后AA诱导的聚集率在20%以内的为1550例,占比总入组数量的90.2%,建议使用本检测系统,以20%“cut-off值”作为服药是否有效的标准,氯吡格雷服药前后聚集率有统计学差异,但统计图形显示分布呈现离散度较大,无法设定统一“cut-off”值,患者服药前后对比分析提示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以上统计结果提示,严格的质量控制及良好的检测系统标准化,光电比浊法检测血小板功能是可行、可信的,而光电比浊法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在判断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疗效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五、总结及期望

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涉及众多影响因素,检测应该在一个标准化的检测系统内完成,在检测系统建立以后,各个试验条件均应保持固定不变(封闭的),当某种原因改变了确定的试验条件时,要重建检测系统并经验证合格才能使用。现在的操作规程、专著等介绍血小板聚集率标准都不一致,有些实验室根据某一参考书就确定实验室的参考范围是不准确的,参考范围要有自己的标准化检测体系,体系经过审核同时要保证检测体系不变和检测体系是否适合检测的不同人群两个条件。本研究体现了多中心的试验结果,但因为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影响因素很多,各实验室应用此结论时,最好进行一些样本检测验证,看是否适合自己实验室,经验证后转化为本实验室参考范围。希望以后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结果,实验室化验单上或是文章发表中,各位同仁可以体现各自实验室的参考范围,以保证临床医生准确分析检验结果。

杂志后跟_副本.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