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届中国实验医学大会 / WILEY体外诊断国际学术大会会议纪要
由全国卫生产业企业管理协会实验医学分会与全球著名出版集团“WILEY出版集团”联合举办的“‘创之声’第五届中国实验医学大会/WILEY体外诊断国际学术大会”于2020年8月21日-23日在南昌国际博览城绿地铂瑞酒店会议中心盛大召开。大会以“前瞻·创新·合作”为主题,力邀实验医学、生物医学工程等领域著名的专家学者就实验医学发展、国际前沿技术、最新科研成果等做精彩的演讲,并就实验医学热点和最新前沿科研动态及话题展开广泛交流和讨论。与此,第十七届国际检验医学暨输血仪器试剂博览会(CACLP)也同期举行,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学术、交流盛宴。
大会由空军军医大学附属西京医院全军临床检验医学研究所郝晓柯所长和本届大会的执行主席、WILEY出版集团的朱晶博士的主持拉开帷幕。南昌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陈吉炜同志、大会主席王华梁教授、Wiley全球新兴市场总裁Philip Kisray分别致开幕辞。随后,大会举行了“英雄杯”中国实验医学奖、实验医学杰出青年奖、中国体外诊断优秀创新产品金奖(仪器/试剂)等奖项的颁奖仪式,对致力于检验事业的人员及企业代表进行表彰。
大会开幕式后,进入大会前瞻报告阶段。首先由中国科学院卞修武院士带来《COVID-19病理学:病理变化、机制与诊断》的报告。报告主要从尸检病理工作情况、病理变化及其机制和救治策略几点思考三部分展开。新冠疫情的突然出现,让疾病的诊断困难重重,病理分析重中之重,卞修武院士在报告中介绍了团队疫情期间针对COVID-19病理解剖工作。
历程,通过团队的努力及政府的支持,大家克服困难,最终建立了生物安全级的“战地病理科”和尸检方舱,通过解剖工作,建立了资库进行资源分享。报告中也为大家展示了通过解剖工作得到患者肺部、支气管、免疫器官等的组织切片,为疾病的研究积累了资料,报告的最后卞院士分享了自己对于救治策略几点思考。
接着,由中国科学院彭孝军院士进行了《光驱动智能染料:从靶标识别到肿瘤诊疗》为主题的精彩演讲。染料是分子水平,具有高灵敏、可视化、检测设备简便等特点,可用于肿瘤的诊断,报告主要从比例荧光染料分子平台、靶标识别与荧光探针和肿瘤光动治疗光敏剂三部分进行分享,希望建立定量荧光染剂平台、靶标识别检测成像、肿瘤光动治疗应用。报告中分享了比例荧光染料分子建立,此平台可以发出两束荧光,一束荧光作为内参,可消除大量背景干扰和通过内参得到定量的信息,使染料智能化,报告中,彭院士也举例分享了智能染料的应用。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的郑磊教授也分享了《多中心性能验证研究——基于检验试剂真实世界应用研究》的主题报告。
会议次日,WILEY体外诊断国际学术大会正式开启。首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儿科转化医学研究所傅启华教授带来《下一代测序技术在临床实验诊断中的应用:机遇与挑战》报告,傅教授表示,据数据统计,下一代测序技术(NGS)已成为医学研究和临床实验室的发展趋势,以NGS技术为代表的高通量分子诊断技术是临床实验诊断的现实需求,在全球范围内,基于NGS技术的分子诊断项目已在临床实验诊断工作中占重要地位,主要有,全基因组测序(WGS)、全外显子组测序(WES)、线粒体基因组测序、靶向测序等。NGS主要用于遗传病(儿科遗传病、产前诊断等)、肿瘤(分子分型、液体活检等)和微生物(鉴定、16SRNA测序等)检测。对于NGS技术临床应用中的挑战,傅教授表示,原有的“致病性变异”的致病性被质疑或颠覆、缺少国人的大型公共数据库、因缺少专业的遗传咨询师,NGS结果的解释及遗传咨询面临挑战。在感染性疾病中也面临挑战,如:对场地人员条件要求高—如何实现高度质控?结果数据大—如何实现高效结果分析?检出对象为DNA—如何确定是否致病等。报告中,傅教授通过系列的文献列举了NGS技术的应用。
接着,上海市实验医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质量控制中心主任王华梁教授进行了题为《发挥体制优势,补齐科技短板——上海实验医学研究院介绍》的主题演讲。针对新冠疫情带来的严重影响,开篇,王教授提出了疫情防疫中最重要的是什么?核酸检测中,最主要的短板是什么?王教授表示,在检测试剂研发中,我们同美国仍有较大差距,加快提升快速检测能力是我们要着重解决的问题,为了发挥体制优势,补齐科技短板,我们建立了以“政、产、学、研、医、防、用、资”为宗旨的研究院,学术委员会领导下院长负责制,“无院墙”开放合作联合攻关研究转化平台。随后,王教授也介绍了委员会成员、管理机制和开放运行设想、建设的可行性、实验医学研究院的工作内容等。
随后,罗氏诊断产品(上海)有限公司医学科学事务部濮存莹总监分享了《罗氏新型冠状病毒实验室检测整体解决方案》的报告,报告主要分享了罗氏应对新冠疫情的解决方案:cobas® SARS-CoV-2核酸检测和Elecsys® anti-SARS-CoV-2抗体检测,文末也分享了罗氏新冠相关不断拓展的检测项目。
接着,清华大学郭永教授带来《数字PCR技术及在体外诊断应用中的研究进展》的报告,郭教授表示,数字PCR是第三代PCR技术,通过微液滴+PCR扩增,可以达到检测的绝对定量,主要可以应用在肿瘤液体活检、无创产前筛查、病原体检测、移植排斥监控等,报告中对微液滴芯片设计与加工、表面活性剂选择、PCR Mix选择等数字PCR的关键技术点进行了介绍,团队针对材料、试剂耗材、芯片、仪器、算法部分进行了文章发表及专利申请,学术与产业合作研发,完成产业转化,仪器、芯片、试剂和软件均具有独立的设计、研发、生产能力。同时,团队推出了国内最多数字PCR科普宣传,进行行业教育。报告最后,郭教授分享了数字PCR检测新冠病毒解决方案、无创产前筛查。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胡志远教授进行了《液体活检CTC用于精准医学诊断》的报告,胡教授表示液体活检被MIT Technology Review评为未来五大医疗行业突破技术,CTC主要具有完整细胞优势(可做全基因组测序、蛋白质表达等一系列测试)、可用于早期诊断、已获得临床广泛认可、富集分离技术门槛高的特点,目前,CTC已经进入国内外肿瘤临床指南。随后,胡教授介绍了抗体磁珠和多肽磁珠对不同肿瘤细胞的捕获率,多肽磁珠(肿瘤捕手)位点多、靶向性好,独特的纳米结构克服抗体的不足。肿瘤捕手工作原理为:多肽合成(在实验室内合成特异性识别多肽)、纳米磁珠组装(将合成的高特异性多肽合成在纳米级别的磁珠上)、磁珠吸附在CTC表面(组装好的磁珠与血液混合后,磁珠表面的多肽会引导磁珠吸附在CTC上)、磁场分离(磁珠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会带着CTC进行分离),报告中通过举例进一步分享了肿瘤捕手的应用及实际意义。
最后,上海市胸科医院检验科娄加陶教授带来了题为《肺结节良恶性鉴别的实验室诊断策略》的分享,娄教授表示,肺癌的早期准确诊断是提高生存率的前提,数据显示,NLST实验中,24.2%的入组人群LDCT检查出肺部阴影,最终有3.6%人群确诊为肺癌。肺部孤立性结节(SPN)的良恶性鉴别诊断是检验上的难题,早期肺癌影像学多表现为孤立性小结节(SPN),高诊断性能标志物的发现是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必要条件,而传统的肿瘤标志物用于癌症早期诊断具有局限性,娄教授分享了正在推进的新型蛋白组学标志物筛选鉴定工作,进行免疫表征和蛋白质标志物联合分析,CT信息的挖掘和整合,通过液质联用(LC-MS)进行肺癌早期检测代谢物分子标志物的筛选,报告最后也分享了液体活检-ctDNA检测平台的建立。至此,大会报告落下帷幕,而专题论坛正式开启。
首届“卓越院长论坛”率先燃情开讲,会议邀请了多位知名医院院长,就国内外先进医院管理经验、实验医学领域管理经验、创新医疗模式、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国医院管理进程和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等主题,对未来医院实验医学领域管理思路进行深入交流和深层探讨,樊代明院士、王传新院长、龚波教授分别带来专题报告。
中国工程院樊代明院士进行了《疫后医学发展的思考》的报告分享,樊院士延续了一贯的诙谐及富含哲理的讲课方式,同大家分享了新冠疫情后的医学发展及自己对于医学发展哲学上的系列思考,樊院士指出,后疫情时期,要建立整合的医学体系、医学管理体系、科研体系及整合的医学防疫体系,才能应对疫情的挑战;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王传新院长带来《新冠疫情下公立综合性医院发展思考》的报告,王院长主要从新冠肺炎相关科普、公立医院疫情应对之力、公立医院发展之变进行分享。王院长指出新冠疫情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自己的团队响应国家号召,先后派出7批150位医护人员驰援抗疫一线,新冠疫情下公立医院发展要进行转变,王院长中从理念之变、模式之变、能力之变和文化之变分享了自己的心得;四川省人民医院的龚波教授带来《脂代谢与眼病》的分享,脂质和脂溶性化合物是构成眼睛的细胞和组织的基本成分,它们在氧化、合成、细胞内和细胞外运输以及周转方面的缺陷是多种重要、常见、通常是严重的眼部疾病的基础,该报告主要就脂代谢与眼病的相关性进行科普分享。
除了主会场,其他分会场的专题论坛,“临检、管理”论坛、“微生物、分子”论坛、“生化、免疫”论坛、“非公检验发展新思路” 论坛、“实验诊断创新与转化”论坛、“病理(线上)”论坛、“临床实验室认可”论坛、“输血医学”论坛、“临床质谱技术新应用”论坛和“急诊解决方案专题”论坛,也是引人注目,下面为大家带来“微生物、分子”论坛的详细内容。
首先,中国科技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马筱玲教授带来《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实验室诊断技术》报告,马教授表示侵袭性真菌感染指真菌侵入人体组织、血液,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引致组织损害、器官功能障碍和炎症反应的病理改变及病理生理过程,因为取材困难,导致侵袭性真菌感染病原学诊断困难重重,且抗真菌治疗疗程长,药物价格较贵,毒性较大。报告从临床常见真菌的形态学分类、真菌感染实验室诊断方法(显微镜检查、真菌培养、基于血清学的非培养检测技术)优缺点比较进行科普分享,同时马教授在报告中通过大量的彩色图片展示了不同类型真菌的形态,为真菌形态学鉴定思路的确定提供依据。
接着,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的伍勇教授带来《CRE的筛查及研究进展》的分享,资料显示,由于在多药耐药倾向以及血流感染(BSI)期间的高死亡率,2013年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的报告中,CRE被列为三种最紧迫的抗菌药物抗性威胁之一。CRE(耐碳青霉烯的肠杆菌科)和CPE(产生耐碳青霉烯的肠杆菌科)出现在文献中优势可互换使用,虽然两者间有显著重叠但区分它们是重要的。在国内,CRE近年来呈不断上升趋势,甚至具有造成更广泛传播的潜能,全国ICU总CRE的携带率达到36.2%(2018年全国15省53家医院861个患者研究),CRE引起的侵入性感染与高死亡率相关,除了对β-内酰胺/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耐药,CRE通常携带对其他许多抗菌药物高水平耐药的基因,导致治疗上的选择极其有限。应当重视CRE感染高危人群的主动筛查,逐步建立医院CRE等耐药菌的筛查制度,加大耐药菌医院感染防控力度,落实专档管理要求。随后报告对CRE筛查人群、样本采集要求、采集流程、检测方法及结果判读进行了科普介绍。
随后,内蒙古自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丁海涛团队带来《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的临床应用》的报告,报告主要从临床背景、基因检测和临床应用三部分展开介绍。据《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统计公报》我国听力残疾者达2780万,听力残疾居我国残疾之首,这类人员无药可治,只能器械辅助,难以融入正常生活同时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而遗传因素(60%)是耳聋的最大病因。GJB2(先天性聋哑基因)、SLC26A4(大前庭水管综合征)、12SrRNA(药物敏感性耳聋基因)和GJB3(我国克隆的第一个遗传病基因)是四种主要致聋基因。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GJB2基因—明确耳聋原因,对阳性检出者早期干预可预测耳蜗移植效果,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是进行产前诊断的工具之一;SLC26A4(PDS)基因—基因检测可先于影像发现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可对阳性检出者进行生活指导,以最大程度延缓听力下降,指导生育,为遗传咨询提供依据;线粒体基因—临床上“一针致聋”遗传位点,指导阳性检出者本人及家庭用药,最大程度避免药物性耳聋;GJB3—后天高频感音神经性耳聋,报告也对临床样本要求、检测方法、产前筛查流程等进行内容分享。
接着,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的王培昌教授带来《AD等五种神经系统疾病关键基因变异的筛选及初步临床应用》的分享,报告中对阿尔兹海默症(AD)、帕金森病(PD)、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强直性肌营养不良(DM)五种疾病的临床病理特征、临床诊断及其标志物、诊断标准进行科普分享,王教授表示,AD、PD、DM、SCA和CADASIL均与遗传变异密切相关,除第一种均缺乏有效的生物标志物;相关遗传变异已纳入疾病诊断标准,甚至可作为疾病诊断的的金标准;遗传变异检测可将诊断节点提前,即可作为早期诊断或高危人群风险评估的主要手段。最后报告分享了5种神经遗传变性病新致病基因、关键变异的筛选与验证和技术路线。
随后,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郑磊教授团队带来《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新技术及应用》的报告,主要从循环肿瘤细胞概述和检测新技术与临床应用展开分享,报告指出,肿瘤液体活检因其灵敏、非侵入性检查、信息丰富和可动态监测的特点成为了诊断技术的新趋势。从原发组织脱落进入血液中的癌细胞被称为循环肿瘤细胞(CTC),与肿瘤复发转移密切相关,CTC是癌症管理中具有多种功能的生物标志物,可获得患者诊断、治疗及预后等信息。因为数量稀少、如何保持CTC活性等成为CTC检测技术的瓶颈。报告中介绍了完善的循环稀有细胞研究平台:无损富集-无损标记-无损挑取-扩增测序-数据分析,还分享了新型DNA纳米组装信号放大技术实现微肿瘤细胞的高敏检测,聚集诱导发光(AIE)避免荧光探针的光淬灭、光漂白问题,具有AIE性质的小分子TPN可靶向肿瘤细胞线粒体成像,从而实现CTC无损鉴定新技术,报告的最后分享了CTC分型与临床应用。论坛的最后一位讲者为安图生物的郑业焕总监,他带来了《真菌质谱快速鉴定与自动化药敏临床应用》的报告,报告从真菌概述、真菌快速质谱鉴定、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微生物整体解决方案展开经验分享。郑总监从真菌感染的相关背景介绍入手,介绍了真菌鉴定方法的优缺点对比,指出MALDI-TOF-MS具有快速、准确、通量高、可鉴定菌种量大的优点,报告中分享了团队研发的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及其应用。
本次学术大会,学者云集,技术前沿,内容丰富,多角度、全方位的报告为与会者提供了一场精彩的学术盛宴,大会在和谐的气氛中圆满落幕,期待再次的相聚。
编辑:贲文锐
校对:李卫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