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年检验医学发展机遇与挑战

作者:丛玉隆
2021-12-16

丛玉隆,《临床实验室》主编,解放军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CNAS)终身主任评审员。曾担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中华检验医学杂志总编辑、全国临床实验室及体外诊断系统标准化委员会主任委员。自2002年以来先后创立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检验分会、中国医学装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并担任主任委员,创立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血栓与止血专业委员会并担任名誉主任委员。先后主编出版40余部专著,国内外发表文章280余篇。分别获中华医学成果奖、北京科技成果奖、全军科技成果奖、全军医学成果奖16项。


随着工业化和现代化的推进,医疗技术进步带来人均寿命的延长,老龄化将成为全球性问题。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伴随着40年来快速的工业化和现代化,也成为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据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布的数据显示,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13.50%。这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4.63个百分点[1]。可见我国的人口老龄化形势已经相当严峻。与此同时,我国老年人整体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国家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1)截至2018年底,近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患有1种及以上慢性病的比例高达75%,失能、部分失能老年人约4000万。(2)2018年我国人均预期寿命为77岁,但健康预期寿命仅为68.7岁,也就是说我国居民大致有8年多的时间带病生存,这说明我国老年人患病比例高,进入老年后患病时间早,带病生存时间长,其生活质量亟待提高。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检验医学发展机遇

老龄化社会的严峻现实,给医学界提出了考验,迫切要求医学模式的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医药卫生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我国的医疗卫生体制从过去的“治病为主”向“预防保健为主”的大健康模式转变。2016年10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控战略,强化慢性病筛查和早期发现,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癌症、脑卒中等重大慢性疾病早诊早治适宜技术纳入诊疗常规[2]。这为检验医学科技工作者在大健康领域发挥作用提供了指导。2000多年前的中医经典《内经》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理念,这是中国传统医学的宝贵智慧,具有鲜明的中国文化特色。慢性病患者大多数是老年人,疾病负担沉重。如高血压、糖尿病这类慢性疾病如果控制不佳,会造成严重的后果。在“治未病”的理念指导下,将患有慢性病的群体及时加以控制,以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将处于慢性病前期的“潜在”患者及早加以甄别,及时采取生活方式调整或临床干预措施,防止他们向患者转变,是最佳的处理方法。在这方面,检验医学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在临床诊疗活动或诊疗信息中,检验医学各项生理指标或诊断指标提供了75%左右的信息,这些信息在医生诊疗决策中地位举足轻重。面对具有慢性病患病风险的群体和已经罹患慢性病的群体,临床迫切需要检验医学拿出更为灵敏、更具特异性的检测项目,以及早识别他们患病的风险。在这样的机缘下,给检验医学提供了发展机遇和发挥作用的空间,检验医学与老年医学相融合,催生出一门新兴学科:老年检验医学。


二、抓住学科发展机遇,融入国家大健康战略

国家大健康战略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实施大大促进了老年医学的发展。老年慢病管理、智慧医疗、个性化体检以及用于预警高危群体的检验项目组合,已成为老年检验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在这样的背景下,从2015年以来,笔者和一批有志于老年检验医学的同道一起,相继成立了中国老年医学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和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并担任这两个学会的领导工作。成立这两个学会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推进老年人糖尿病、肿瘤、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的研究,希望通过检验医学科技人的努力,为这些疾病提供更加快速、准确的检测和健康管理指标,尤其是在疾病未发生时候的预警指标。老年检验医学作为一门崭新的学科,一开始大家都没有相关的经验,学会的工作是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开拓而逐渐完善的。学会成立7年来,依托两个学会的学术交流平台,组织了几十次学术会议和论坛,大力宣传老年检验医学这门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向临床医生介绍检验医学如何在三级诊疗、治未病等方面发挥作用。在检验医学科技人员的努力下,老年检验医学这门学科越来越为医学界所重视,投身这门学科研究的学者也越来越多,一批老年检验医学的骨干力量已经逐步成长起来。


三、发挥学科优势,以创新促发展

在临床实践、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中意识到,鉴于老年人体各器官系统的组织形态、生理功能和生化免疫等的增龄变化,探索老年人群生理指标、制定老年人群检验项目的参考区间对于研究老年人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病因、病理和临床诊断,寻找有效的诊疗和防治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我国临床检验参考值的制定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近20年来,临床检验领域进口了许多先进的检验设备,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实验数据,但没有相应评价这些数据临床意义的中国人群参考区间。许多医学实验室检验报告单上显示的参考区间(正常值)是从国外的产品说明书引用来的,溯源这些参考区间,很多是来自欧美国家的数据。实验证明中国人群和欧美人群的很多生理指标不同,因此检验结果的参考区间也是有差别的。而有的实验室使用的“转移参考区间”,但缺乏标准的评估程序。由此产生的临床诊断和疗效的误判,对国家大健康战略、慢病管理、量身定制高危人群体检工作的实施也有一定影响,这些问题在老年人群更为突出。有鉴于此,临床实验室应重视检验结果参考区间(特别是老年人群)的制定和研究。近3年来,在国家卫健委老年健康司、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指导帮助下,学会组织了遍布全国的30余家三甲医院分别对表观健康老年人(60到100岁)进行了血常规、血清维生素D、血清脂蛋白磷脂酶A2和血小板聚集率的多中心大样本检验结果调查与分析。研究结果证实,老年人群与非老年人群的参考区间确实存在差异,老年人群确实应该建立不同于其他年龄段人群的参考区间。建议有关老年医学的学术团体或医学实验室应重视老年检验项目特点的研究和参考区间的建立,提高老年检验医学的学术和质量管理水平[3]。老年检验医学是一门全新的学科,面对老龄化社会的现状,既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针对国家近期提出的“医养结合”政策,为了使检验医学在“医养结合”实践中更好的发挥作用,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整合了检验医学、临床医学、老年医学,还包括社区医生、第三方实验室等力量,一起来探索老年人居家检测这种崭新的智慧医疗模式。未来开发更多适宜老年人居家检测的简便、快速、床边检测项目将会是发展趋势,这方面POCT有望发挥重要作用。依托互联网医疗的“互联网检验”模式也将蓬勃发展。秉持着“治未病”理念,针对不同慢性病基础的老年人量身定制检验项目进行体检,将成为慢病管理的重要内容。希望共同努力,推进老年检验医学的发展,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的实现,贡献我们检验人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