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北京生殖医学学术年会会议纪要
2021年8月7日,由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生殖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办的“2021北京生殖医学学术年会”在线上顺利召开,大会以“生殖内分泌新进展”为主题,诚邀北京生殖医学领域专家,采用专题讲座、问题研讨等形式,针对不孕不育诊治、辅助生殖技术及与之相关的伦理、管理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同时年会还开设生殖质控专场,众多生殖医学工作者积极参与线上交流。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李蓉教授进行简短的开幕致辞后,学术讲座部分正式开启。第一位讲者,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院长乔杰院士带来题为《健康生育现状及新时期发展》的报告,报告依据团队历时三年完成的《柳叶刀·中国女性生殖、孕产妇、新生儿、儿童和青少年健康特邀重大报告》及其他文献数据,全面介绍了我国健康生育现状及新时期发展需求,指出为了再次激发领域发展动力,需要在之前高速发展、大力提高增量的基础上,梳理增量、精益求精(突破瓶颈)、优化存量。乔杰院士指出随着三孩政策的落实,新时期我国健康生育内涵已经进一步加深。健康生育的保障对象是完整的生命全周期,包括:R:生殖(15-49岁)、M:孕产妇(妊娠期)、N:新生儿(0-27天)、C:儿童(0-9岁)和A:青少年(10-19岁),在社会老龄化和生育率下降背景下,RMNCAH对我国人口至关重要。随后,报告梳理“增量时代”部分中主要分享了70年以来我国RMNCAH领域成就,如,孕产妇死亡率及婴儿死亡率分别从1949年以前的1500/10万和200‰下降至2020年的16.9/10万和5.4‰,已超前完成联合国面向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中降低母婴死亡率的具体指标;5-19岁儿童和青少年总死亡率从1953-64年间的366.0/10万下降至2016年的27.2/10万;儿童和青少年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显著改善;基本妇幼卫生服务覆盖率达到90%以上。接着报告通过数据分享了我国健康生育发展的挑战和瓶颈,如生殖健康领域的生育意愿降低和延迟、避孕和流产,不孕症及辅助生殖技术,性传播疾病,乳腺癌等;母婴健康领域:死胎/死产、早产、出生缺陷等新生儿疾病等;儿童及青少年心理健康和卫生体系保障等。对于未来,优化存量的发展方向,乔杰院士指出,创新科技是健康生育等领域发展的共同道路,需要从以下四方面着手:第一是实现从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到精准和整合医学的转变,适应临床实践模式变革;第二需要解决关键科学、工程技术、产业技术问题;第三要完善基于学科交叉的健康生育维护链条;第四要积极吸纳企业、高校、医院等多方创新主体参与建设。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王树玉教授带来《反复妊娠丢失的遗传学因素》报告。王树玉教授指出,今年由乔杰院士牵头、李蓉教授主编的生殖医学名词解释通过最后一版,明确定义了反复妊娠丢失(RM,又称反复流产RSA),是指连续2次或2次以上发生在妊娠24周前的妊娠丢失,并排除生化妊娠、异位妊娠和妊娠滋养细胞肿瘤。RM具备遗传因素,包括染色体、单基因和多基因的因素。染色体异常在一般人群中占到5‰,而RM夫妇或者至少一方染色体异常的占到了3%~8%,流产发生的越早,胚胎中染色体异常发生率就越高,女性高龄增加非整倍体胚胎的发生率;基因异常包括遗传性血栓相关的基因缺陷、免疫相关的基因缺陷、相关的其他基因的多态性等;多基因的因素是指RM患者一级亲属的RM发病率是对照组的6倍,但目前明确跟RM的遗传因素相关的只有染色体异常,包括夫妻染色体异常和胚胎染色体异常。夫妇染色体异常常见的为相互平衡易位、罗宾逊易位等,由父母遗传;胚胎染色体异常中最常见的是三倍体,其次多倍体,夫妇染色体正常,为新发生染色体异常。胚胎停育中染色体异常的发生率应该占50%以上,86%来自数目异常,6%左右的是结构异常所引起的,其他的可能有嵌合葡萄胎等。随后,王树玉教授围绕染色体数目异常(整倍体/非整倍体的胚胎染色体异常、性染色体异常)及结构异常(缺失、倒位、易位、重复),夫妇染色体异常的相互平衡易位、罗氏易位等展开介绍及实际举例分享。最后报告进行了总结:夫妇染色体异常可以导致配子的染色体异常,从而导致胚胎的染色体异常,多见的是相互易位和罗氏易位的携带,对于相互易位和罗氏易位的携带者,如果有不孕的指征,那么做PGT是保证生育健康后代的一个主要途径。反复流产的病因需要综合的分析,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分析或者是胚胎的遗传学分析,有利于对于反复流产的病因进行分析。
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妇儿部部长兼妇产科主任廖秦平教授做了题为《年轻内膜癌患者的生育力保护和保存》的报告。廖秦平教授指出,子宫内膜癌是女性生殖道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在西方国家中占到女性恶性肿瘤的7%。2014年WHO总结中国全年龄组女性癌症的发病情况,内膜癌占到第6位,宫颈癌第8位,卵巢癌第10位。因寿命延长、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和遗传因素等导致子宫内膜癌的高风险人群扩大。报告主要围绕内膜癌病人保留生育功能的问题展开。保留生育功能意味着要保留子宫、卵巢、输卵管,年轻的内膜癌早期患者可以考虑保留生育功能,比如患者肿瘤属于分期早、分化较好的,转移到卵巢和输卵管的几率低、对性激素治疗反应好,进展缓慢,愈后良好。2020NCCN指南保留生育功能的指征有以下几点:G1期的子宫内膜样癌;局限于子宫内膜;没有转移;没有禁忌症,充分知情等。NCCN指南还首次推荐TCGA内膜癌分子分型,用来推测预后,指导治疗。随后报告进一步对保证生育功能的适应症展开介绍。对于治疗前充分必要的步骤,廖秦平教授指出,要认真地咨询生殖医生,明确后续辅助生殖过程,咨询遗传或者基因检测,关注预后风险,要有良好的依从性,详细的治疗前的评估非常重要。这需要患者和医生充分的沟通,要建立信任,交代可能的风险。保证生育功能的方法包括:常用口服药物;含有孕激素IUD、宫腔镜+药物治疗、孕激素治疗等。另外现在还有一种新型聚焦内镜方法,超声聚焦内镜在子宫内相当于病理活检,可以看到整个细胞分化程度、血管,目前在探索当中。保守治疗满意后建议采用辅助生育技术尽快妊娠。
北京妇产医院妇幼保健院的丁辉教授带来题为《医护压力认知与应对》的报告,从人文关怀角度关注医务人员身心健康。报告指出,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巨大的工作压力导致我国每年过劳死人数达到60万左右,已经超越了日本成为过劳死的第一大国。在医疗行业当中过劳死频频出现,引起我们对医护人员工作压力研究的兴趣。压力源是有威胁的,任何真实或想象的情境,环境和刺激都可以成为压力源头。研究显示,在压力之下,人体血液中白细胞变成一种凋零态,提示白细胞活力减低,非特异性免疫功能减弱;红细胞变成缗钱状排列,提示血粘度增加。职业压力的概念有两个:劳动者产生心理紧张的环境和条件;客观需求与主观的反应失衡,产生功能紊乱。压力反应是压力引起的生理心理行为表现。压力应激破坏身心健康,导致内稳态失衡,5-HT/NA等神经递质分泌异常,同时心理症状、躯体症状随之改变。随后的报告重点分享了团队对600例职业女性进行高效问卷研究以及团队同德国杜塞尔多夫大学进行的女性工作压力和健康的研究(2014.11.7-2018.12),结果显示工作压力对身体状态产生实质性的影响。报告最后,丁辉教授提出了不良压力的干预原则及职业安全和卫生研究的模型。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穆荣教授带来题为《当生殖遇到风湿免疫》的报告,探讨了生殖医学和风湿免疫科交叉的一些问题。报告从抗磷脂综合征的发现展开介绍,抗磷脂综合征患者共同的特点包括血清中出现抗磷脂抗体、多发的血栓、反复流产和中枢神经系统的一些表现等。对抗磷脂综合征的研究也是风湿病学和生殖医学的第一次正式交叉。随后穆荣教授从风湿病/肌肉骨骼疾病的生殖健康管理和自身免疫性不良妊娠的循证研究进行介绍。指出,所有的自身免疫病,如果没有经过很好的控制都是不良妊娠的一个危险因素,因此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要控制病情使得病情稳定半年以上,且没有重要脏器的受累,再准备妊娠,是非常重要的。这方面可以参考的是2020年美国风湿病学会的风湿及骨骼肌肉疾病生殖健康管理指南,这份指南尤其对女性风湿病患者妊娠期管理做出了权威指导。在自身免疫性不良妊娠的循证研究中,穆荣教授介绍到,复发性流产和不孕在临床研究里都发现可能和自身免疫相关。目前临床上主要是靠排除诊断,项目包括父母染色体的异常、糖耐量、子宫输卵管结构以及其他的一些内分泌功能的异常。随后,报告结合穆教授团队及国内外多项研究数据,对抗核抗体(ANA)、抗磷脂抗体(aPL)、小剂量激素治疗、羟氯喹-抗疟药治疗、小剂量阿司匹林、低分子肝素(LMWH)、肝素联合小剂量阿司匹林、免疫制剂、生物制剂、IVIG的研究、父系白细胞免疫等对不良妊娠的影响及治疗结果逐一进行了介绍。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泌尿外科、生殖医学中心的洪锴教授带来《男性生殖显微外科手术的技术和技巧》报告。报告的所有课件内容都来自2021年手术原始视频,图片都是手术中截图,令人眼界大开。洪锴教授指出,从男性不育疾病的分类、诊治的处理方案可以看到,不论是无精子梗阻、非梗阻,还是少弱精子症,真正能够让患者得到明确有效的治疗结局的处理方案,几乎无一例外都是显微手术,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现在这么强调显微手术在男性生殖整体治疗体系里意义的原因。他介绍到,显微取精手术(m-TESE)是通过显微外科技术从NOA(非梗阻性无精子症)患者睾丸提取精子用于ICSI(单精子显微注射技术)获得子代的技术,这项技术使既往只能使用精子库精子的患者有了生育自己子代的机会。显微取精的目标是尽最大努力找到精子并且通过ICSI技术,得到健康子代,尽最大努力减少睾丸损伤,保护功能。洪锴教授还分享了简单的几点体会,他指出从事医学,专注和兴趣很重要;从事生殖显微外科手术需要一点点的天赋,包括手的控制能力;开展外科培训和技术交流有助于提高手术操作水平。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杨蕊教授带来题为《聚焦患者压力对ART维持和结局的影响》的报告,报告主要通过临床研究及相关指南的数据,从ART与患者心理相关性、压力可能影响ART结局和临床实践中ART心理问题的干预策略展开分享。报告总结指出,不孕不育症患者普遍存在较高的心理压力,可以高达50%左右,压力通过多种方式影响ART治疗妊娠结局;针对导致压力的患者因素、医疗因素和治疗相关因素,可通过多种干预方法帮助患者缓解,如改善护理方法、优化治疗流程方案、给患者更多的心理关怀等;口服药物途径可以减轻患者的压力,有研究显示口服地屈孕酮较MVP凝胶患者满意度和依从性更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副主任薛晴教授带来《科学视角助力黄体支持新纪元——从临床数据谈黄体支持》的分享,重点依据临床数据介绍黄体支持的一些进展和相关热点问题。报告首先介绍了黄体支持治疗的现状和LOTUS系列研究,也提到了关于地屈孕酮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及在胚胎移植中应用的研究。指出,基于中国8省市的横断面研究,显示整体中国女性不孕的患病率是15.5%左右。在尝试怀孕的女性中不孕随着年龄增加而逐渐增多,IVF-ET为代表的ART(辅助生殖技术)技术是当前不孕症治疗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取卵之后大概1~3天应该开始黄体支持,一直到14天之后,检测是否怀孕,还要继续进行黄体支持。随后报告通过文献研究数据,分享黄体支持药物的研究结果,指出很多证据已经支持口服地屈孕酮在IVF中的有效性。
次日的大会分享,精彩继续。首先,北京协和医院郁琦教授带来题为《宫腹腔镜手术与辅助生育》的报告,报告从不育定义及诊疗流程、宫腹腔镜在辅助生育中的作用和利弊几部分展开分享。郁琦教授指出,现代医学的模式演变,是经验医学——循证医学——价值医学的不断演变,任何一个疾病的诊治都要把经验医学、循证医学和价值医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基于现有医疗和经济水平的患者利益最大化的诊疗策略。宫腹腔镜的技术、手术方法和手术帮助,对于辅助生殖技术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宫腹腔镜对于输卵管病变、子宫内膜异位症及腹腔内一些粘连等,可以明显提高术后自然妊娠率,也可以改善辅助生殖技术,处理不明原因不育。同时腹腔镜有助于评估盆腔的病变,指导下一步的治疗。协和医院病例研究分析,宫腹腔镜联合检查中,发现70%患者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而且患者术后有相当大的比例发生了自然妊娠,所以说宫腹腔镜检查对于寻找不孕症原因的意义是肯定的。报告最后,郁琦教授指出,不育是多种疾病的共同临床表现,确定是否需要进行下一步的检查,则需充分考量,而宫腹腔镜在辅助生殖的适应症判断当中将进一步起到重要作用;宫腹腔镜手术对于辅助生殖有利有弊,利的方面是可以指导临床的处理,改善生殖结局,如分离盆腔粘连、清除子宫内膜异位病灶、处理输卵管积水、重建盆腔解剖结构等;不利之处主要是可能造成卵巢功能损伤和子宫内膜的损伤,以及子宫肌瘤或腺肌瘤剔除后再次妊娠的破裂风险等。郁琦教授建议,对于手术,医生要树立一个保护卵巢的概念,采用合理的术式、娴熟的操作技巧、减少电损伤、避免反复手术,从而才能提高妊娠率,规避妊娠的风险,改善妊娠结局。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副主任魏瑗教授的报告题目是《围辅助生育期的妊娠风险评价》。魏瑗教授表示随着育龄妇女生育年龄的逐渐延后,接受辅助生育技术的人群也越来越多,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大概4%的妊娠是辅助生育技术相关的妊娠。对于这部分妊娠,需要进行干预,通过干预前后的妊娠风险评估对于降低孕产妇和围产儿相关不良结局是非常重要的。随后报告主要围绕围辅助生殖期母体风险的评估、产科和生殖医学科的合作及多胎妊娠管理中的一些思考展开分享。魏瑗教授指出,2018年发布的中国妇幼健康事业发展报告显示,1990年代以后,我国孕产妇死亡率下降了近80%,城市和乡村的差距明显缩小。孕产妇和围产儿死亡率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经济水平及卫生事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2017年国家卫健委发布了孕产妇妊娠风险评估与管理规范,将其定义为:特指在妊娠之后到产后42天的妇女进行妊娠相关风险的筛查、评估、分级以及管理,以及时发现干预或者影响妊娠的风险因素,防范不良妊娠结局,保障母婴安全。接着报告通过实际病例,介绍了妊娠风险评估、干预措施及管理等内容。指出,对于需要手术干预的患者,应由生殖医学和妇科的医生来决定治疗方案,而产科则要做好风险的防控和管理工作。
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田秦杰教授的讲课题目是《CAH的生育力保护与助孕》。CAH即先天性肾上腺皮质增生症,有6个基因的突变可以引起CAH,其中5个编码合成甾体激素的生物合成酶,包括CYP21、CYP17、CYP11B1、CYP11A1和HSD3B2,另一个编码细胞内胆固醇转运蛋白(stAR)。CAH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21-羟化酶缺乏占90%~95%以上,患者出现男性化的最常见类型是21-羟化酶和11-羟化酶缺乏,少见的还有一些导致性激素合成不足的类型,包括46XX和17-羟化酶缺乏。CAH病因是由于酶的缺乏,导致糖皮质激素合成不足,进而反馈调节导致垂体分泌更多的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会刺激肾上腺的皮质增生,这个过程中引起前体物质合成增多,导致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可根据代谢产物的测定,明确哪种酶出现了问题。典型的21-羟化酶缺乏病例,表现为女性外生殖器发育异常,儿童期生长比较快,骨骺愈合较早,最终身高偏矮;抵抗力和应激能力都较差。随后报告围绕CAH对生殖的影响、CAH的辅助生殖治疗展开分享。研究显示CAH患者自然妊娠的比例和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失盐型的预后最差,不治疗妊娠率最高10%,甚至有的是完全不孕;经过皮质醇治疗以后,失盐型的妊娠率仍只有6.7%。而非经典型的不治疗妊娠率就可达57.2%,治疗后可以达到89.5%。随后,报告以实际病例的诊治过程为例,分享了CAH的辅助生殖治疗。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生殖与遗传医疗中心徐阳教授带来题为《个体化黄体支持的思考》的报告。徐阳教授指出,黄体是一个暂时性的内分泌器官,在排卵后分泌大量的孕激素、雌激素及活性因子,来促进胚胎着床,支持早期胚胎的发育。在超速排卵周期中,黄体功能是异常的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目前现有的认知将之归因于垂体LH对黄体支持的减少,黄体甾体激素合成能力的下降以及黄体的过早溶解,因此提供外源性药物来补充黄体功能已经成为ART治疗过程中一个常规的组成部分。随后,报告从黄体的结构功能、自然周期黄体期内分泌特点、促排卵期黄体期内分泌特点及个体化黄体支持进行了内容分享。在ART治疗的过程中,使用药物来进行扳机是一个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不同的扳机药物对黄体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最后报告通过文献数据,介绍了促排卵周期黄体期内分泌特点——典型的HCG扳机GnRH拮抗剂扳机和对子宫内膜的影响。徐阳教授表示,随着我们对黄体特征的了解不断加深,探讨个体化黄体支持的时代已经到来,如根据不同患者情况,选择不同的给药途径、给药种类及不同的扳机药物对黄体功能的影响等。对于个体化黄体支持,徐阳教授指出对于有适应症的人群,有必要性和可行性;可模拟自然周期的孕酮分泌模式,让孕酮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数量来进行正确的事件;强调在标准化的基础上来进行个体化的调整;以及是否可以找到一个预测黄体功能的指标,在黄体的早期进行干预;报告认为从目前现有的资料和数据来看,频繁的监测激素水平获益并不是很大,因而并不提倡这样的做法。
解放军总医院妇产医学部商微教授带来《反复IVF失败的诊疗策略》的报告,分为诊断、病因、应对策略、其他应对策略和病例分享5个方面进行汇报。诊断方面,商微教授指出,反复IVF失败用的最多的概念是:小于40岁,经历了3次及以上胚胎移植周期,且累计移植了至少4枚卵裂期优质胚胎或者3枚优质囊胚而未获得临床妊娠。反复IVF失败发生率约占10%~15%,至于是否包括生化妊娠目前存在争议,有研究者将其归为流产范畴。反复IVF失败的病因包括胚胎因素(卵子异常、精子异常、胚胎发育异常)和内膜因素。应对的策略主要有调整促排卵方案、PGT、改变移植方案等。随后报告通过征引文献分别介绍了三种方案的治疗策略,还列举了其他应对策略。如用生长激素提高卵母细胞质量、自体富血小板血浆和肉毒杆菌素A(BoTA)菌素等。今年刚刚发表的文献中提出使用依那西普和激光辐照预处理的方法,值得关注。通过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来调整免疫功能,是目前唯一应用的免疫方法,目前来看效果稳定。商微教授还提到了补充微量元素、抗氧化剂以及心理疗法和中医辨证治疗。最后,报告总结指出,RIF的病因很复杂,需要多学科知识的掌握;RIF患者就诊首要排除遗传因素;方案个体化是解决RIF的重要途径。
北京协和医学院医学与公共卫生学院翟晓梅教授带来《社会原因卵母细胞冷冻与生育权》的报告。报告指出,卵母细胞冷冻保存在过去几年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这项技术使女性获得了更大程度的生育自由权。可以在很多场景中应用,比如需要化疗或者是盆腔放射治疗的女性癌症患者,可能会影响生育;有损害卵巢风险的卵巢疾病;可能对卵巢造成损害的手术;因染色体异常或早期绝经家族史导致卵巢早衰的风险;需要切除卵巢的基因的突变;可能出于个人的原因要推迟生育;等等这些女性应用以保存生育力。我国卵母细胞冷冻技术主要用于ART(辅助生殖技术)治疗中,对于出于医学原因患者的生育力保护已经有专家共识出炉;对于因社会性因素而保存生育力的要求,学术界目前还没有给出统一的意见,我国已经出现了女性医疗机构不提供“冻卵”服务而提起诉讼、主张生育权保护的案例。翟晓梅教授认为,女性生育力的保护,不仅是法律问题,更是伦理问题。生育权属于人类一项应有的权利,已经被写入诸多的人权公约,比如联合国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委员会以及消除对妇女歧视委员会,在公约中明确指出妇女的健康权包括性健康和生殖健康。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殖健康权、生育自由权也越来越得到公众的关注。随着人类辅助生殖技术的临床应用,生育权正在经历着从消极权利过渡到积极权利的转变。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妇产科主任李蓉教授进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的管理在生殖医学临床实践中的是与非》的报告,首先从甲状腺的功能和调控、甲状腺和生殖系统功能、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展开。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是指甲状腺激素的合成或分泌的减少或外周组织作用的减弱而引起的全身代谢减低的综合征,分为临床型甲减、亚临床型甲减(SCH)以及甲状腺自身免疫性疾病(TAI)。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到底是否需要干预?目前主要关注在以下4个方面:如何界定亚临床甲减TSH标准;不孕患者是否需要常规筛查甲状腺相关抗体;亚临床甲减以及甲状腺抗体阳性对于妊娠结局的影响;和SCH/TAI患者甲状腺素治疗是否获益。随后,报告引用国内外研究资料及指南建议对上述4个问题做了解答。北医三院生殖中心和内分泌科的团队在JAVA上报道了一个前瞻性的随机对照研究——“2017年LT4干预的新证据:POSTAL研究”,目的是对甲状腺素治疗是否能改善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而甲状腺功能正常女性辅助生殖治疗的妊娠结局作解答。最后,报告总结到,对于不孕女性以及复发性流产的女性,建议进行甲状腺激素和抗体的筛查;对于SCH的病人可能与早产、流产存在相关性,与其他不良妊娠结局的相关性不确定,需要对患者进行必要的告知;孕前诊断SCH病人的TSH界值目前仍无统一标准,建议建立基于实验条件的当地人群TSH参考范围,如无标准建议上限值为4.0mIU/L;间隔4周复查TSH>4.0mIU/mL的女性,计划妊娠或是准备采用辅助生殖技术怀孕,建议补充甲状腺素治疗;TSH在2.5-4.0mIU/mL的患者补充甲状腺素对妊娠结局影响没有明显的获益,所以可以不用治疗;如果甲状腺功能正常,但抗体阳性的不孕女性,没有流产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复发性流产的不孕女性,甲状腺素的治疗没有明确获益;但是复发性流产的不孕女性,应该关注TSH水平的动态变化。
2021北京生殖医学年会——生殖质控专场
首先,国家卫生健康委科研所卢文红研究员带来《精液分析标准化及质量控制实践》的报告,报告主要从精液分析标准化及质量控制实践的意义、精液分析质量控制方法及应用、外部质控实践展开分享。卢文红研究员指出,提到精液分析的标准化,首先要了解误差,包括过失误差、随机误差、系统误差,由于误差的存在,所以出现了准确性、精确性的概念。精液常规分析中质控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减少随机误差、系统误差,通过标准化和质控来达到结果既准确又精确,同时可信、可比。目前精液分析标准化与质控存在一些问题,如精液分析的操作难以标准化,结果带有主观性,精确度较低、重复性和结果的可比性较差;目前精液分析使用的方法不统一;临床目前广泛应用CASA缺乏标准和质控;精子形态学评估的差异较大,分析结果对临床医生的参考价值有限;男科实验室与男科医生的沟通欠缺;技术人员很多没有接受过世界卫生组织精液分析方法的培训,或培训后也没有使用标准方法;内部质控不规范,外部质控也比较薄弱,等等。精液分析准确性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包括外界的因素、病人的准备、实验室的因素、分析人员标准化操作。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将精液分析的内部质控分成三个阶段:分析前(患者准备、标本收集、标本运输、标本处理、仪器设备以及耗材)、分析中(精液分析标准化操作、精液分析的质控品、减小取样误差、分析技术员自身和之间的差异)和分析后(对质控品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看结果是否在控,失控应进行PDCA循环,不断改进)。精液分析的外部质控是指由外部独立机构统一向多家实验室发放质控品,评估检测结果和对结果进行反馈。内部质控监控实验室检测精确度,外部质控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内部质控、外部质控缺一不可。最后,卢文红研究员以团队的工作内容为例,介绍了精液标准化及外部质控的实践。她介绍到,她们的团队从2011年开始一直在国内推广和普及精液分析的标准化,截止到2021年7月,培训已经进行了58期。学员覆盖内地31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不仅建立了外部质控体系,也组织了十几个省的外部质控实践。
接着,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生殖医学中心廉颖教授带来题为《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人员的培训》的报告,报告主要从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人员的职业特点、实验室工作人员选择入手,重点介绍了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廉颖教授指出,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人员的职业特点包括:高专业背景和知识含量、高技术含量、高风险、高强度和高心理压力,要保持高度自律,严格遵守法律法规和伦理道德的底线。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包括细胞生物学、受精生物学、发育生物学、低温生物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以及相关的临床知识。高技术含量是指实验室人员需要掌握人配子和胚胎的体外培养、体外操作等各项操作技能;要学会使用各种复杂的仪器设备及维护监测;要正确使用各种培养液、耗材,以及进行质量控制,等等。从实践的统计学角度来讲,零差错是非常困难的,但对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来说,诸如配子和胚胎错配这样的严重错误是绝对不允许发生的,必须把此类错误降低到零,因此需要设立严格的工作流程和防错机制。要严格地进行人员培训,引导实验室人员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最后报告对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人员培训展开介绍,详细介绍了培训模式、培训师、场地、材料、培训教材、培训考核、人员质控等,并强调通过了考核实际上仅仅是培训的开始,要在工作中不断的积累经验及改进过程,才能成为合格的辅助生殖技术实验室人员。
最后,北京协和医院妇科内分泌与生殖中心孙正怡教授带来关于《IVF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要素》的报告。报告分析了有关IVF实验室质量控制的几个要点:总体原则——遵循共识、工作细节——SOP、质量保证——事无巨细、质控指标——合理分析。提出IVF实验室质量控制总体原则上遵循现有共识,包括美国ASRM共识、ESHRE指南,还有Alpha共识,国内也推出了相应的共识,如《人类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实验室操作专家共识(2016)》。在共识中,针对整个IVF实验室的建设、取卵及捡卵、精液处理、IVF受精等都有相应的设计。随后,孙正怡教授针对共识、指南中重要的几点展开介绍,并分享了IVF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要素及要求。他指出,实验室需要制定适应自身的SOP。SOP是日常实验室管理的最关键的因素,SOP的好处是增加不同人员操作的一致性、减少不良事件、避免技术流失、简化培训、方便管理。合适的质量保证主要体现在确定监控环节与指标、指标设定合适的范围等。报告最后总结指出,IVF实验室的总体质量控制原则应遵守现有的一些成熟的共识,具体的工作细节中要遵守自己IVF实验室的SOP,质量保证的实现过程中需要事无巨细,对整个培养体系进行监控和管理,并且质控指标要有一个合理的分析。
参考文献
[1]冯兰凤.宫颈病变患者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状况及其危险因素[J].慢性病学杂志,2021,22(07):1032-1034.
[2]Woodman CB,Collins S,Winter H,et al. Natural history of cervical human papillomavirus infection in young women:A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J].Lancet,2001,357(9271):1831-1836.
[3]闫琼琼,王晓娟.TCT、HPV 联合阴道镜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癌症杂志,2019,34(7):1104 -1106.
[4]王红蕾.人乳头瘤病毒(HPV)检查和宫颈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测(TCT)联合阴道镜在筛查宫颈癌前病变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合理用药,2018,11(1):143-144.
[5]杨艳英.阴道镜下宫颈活检在宫颈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1,27(13):93-112.
[6]何心怡,陆牡丹,陈道桢.社区门诊HPV-DNA、TCT及阴道镜在宫颈癌筛查中的应用[J].中国妇幼保健,2019,34(15):3600-3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