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白和肽类药物及诊断试剂研发 与质控国际研讨会(PPDT) 在成都成功召开
2016年6月1日-3日,蛋白和肽类药物及诊断试剂研发与质控国际研讨会(PPTD)在“天府之国”四川成都成功召开。
6月1日上午8:30,会议在成都香格里拉大酒店正式开幕。本次会议是在国际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JCTLM)的指导下,由国际计量局(BIPM),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NIM)和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NIFDC),及成都市政府联合主办。中国分析测试协会(CAIA)承办,全国临床医学计量技术委员会协办。开幕式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段宇宁先生主持,会议主席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向先生、会议国际组织委员会主席国际计量局化学部主任Robert WIELGOSZ 博士、成都市人民政府市长唐良智先生、国家质检总局梅克保副局长参加开幕式并发表致辞,祝贺本次PPTD在成都召开,希望通过会议搭建的学术交流平台,促进健康产业发展。
目前生命与健康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焦点,随着蛋白和肽类药物及诊断试剂在生物医药产品中所占比例不断加大,其准确表征和溯源性成为产品研发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肽类和蛋白质的测量方法与研究标准也是近年来计量科学的热点。本着搭建学术交流平台的目的,本次会议准备了高学术水平的会议内容,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詹启敏院士、中国科学院张玉奎院士、BIPM的Robert Wielgosz博士、WHO的Micha Nuebling博士、JCTLM的Gary Myer博士、清华大学的林金明教授、NIST的Laurie Locascio博士等60余位蛋白和肽类药物及诊断试剂研究领域的专家发表精彩演讲,内容涉及精准医学、蛋白质组学、蛋白和肽类药物表征和指控方法、诊断标准研究,及体外诊断试剂发展和指控等多个领域。大会用语为英语,中外专家都使用英语发表演讲。
大会吸引到国际计量局、国际检验医学溯源性联合委员会、世界卫生组织、国际临床化学委员会、欧盟标准物质与测量研究院等国际组中来自美国、德国、英国、日本、韩国等11个国家的30余位国际代表参会,同时还有来自国内的同行、数十个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约450余位代表出席。定向点金《临床实验室》也作为媒体出席本次会议,并为检验同行们发回第一手报道。
本次大会也得到岛津、四川迈克、赛默飞、美康生物、HITACHI、诺维森、BRUKER、Waters、i sens、华质泰科、达安基因、AES、华信行等十余家企业的积极参与,未来研究团队可以和企业有更紧密地合作。
本次大会的主题为蛋白和肽类药物及诊断试剂的研发与质控,会议设有三个分论坛,主题分别为蛋白和肽类药物表征和质控方法研究,蛋白和肽类诊断标准研究,体外诊断试剂(IVDs)发展与质量控制。以下是小编采编的部分精彩演讲内容摘要,以飨各位读者。
JCTLM和IVD检测的标准化:给医疗带来更准确的结果
——Gary Myers博士(AACC)
医学检验的一个基本目标,是实现病人测试结果的可比性,无论测试进行的时间、地点和完成测试的实验室。实现临床实验室结果标准化的一个必要且关键的因素,是建立一个被认可并被记录在册的溯源体系。
欧盟关于体外诊断医疗器械的指令98/79/EC提出的一个必需满足的条件是“校准品和质控品赋值的溯源性,必须通过上溯到可用的参考测量程序和/或可用的高级参考物质。”这导致全世界的IVD生产企业希望得到明确的指导:究竟什么样的参考物质和参考方法是符合这个要求的,向谁来展示溯源性?
鉴于此,国际计量局(BIPM)、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和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于2002年发布了一份合作声明,宣布共同成立了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JCTLM)。随后JCTLM建立了一个数据库,在上面发布符合一定标准的参考测量程序、参考物质和参考测量实验室服务。
到今天,这个数据库已经有318中参考物质、167种参考方法和106项参考测量服务,能够用来满足溯源性的要求。越来越多的IVD生产企业使用JCTLM列出的资源来实现临床测试项目的标准化,例如胆固醇、肌酐和糖化血红蛋白,并最终使患者受益。
IFCC在医学检验领域的标准化项目
——Graham H BEASTALL博士(IFCC)
临床上做的决定很大程度上受到医学检验测试结果的影响。这也把医学检验置于医疗的中心位置,它是否能够提供高质量的结果直接左右了医疗的有效性。与此同时,全球化和信息化使数据和表现的比较、转告和采用都更加轻易。
通过室间质评计划发现,对于很多重要的生物标志物来说,不同方法学之间的变异是不容忽视的。这也证实了变异会导致对数据的误读,并给医疗决定带来错误的引导。因此,方法学之间的标准化对于保证病人安全、提高临床指导的有效性、减少公众/患者困惑、加强医学检验的临床管理和实现实验室间的数据共享等方面都是必需的。
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致力于实现医学检验的方法学标准化,至今已经超过20年的时间。这也是IFCC科学部(SD)的主要活动。IFCC科学部建立了一套完善的选择和推动标准化项目的流程。任何一名IFCC成员都可以提名标准化项目,被接受立项的标准包括该待测物方法学之间变异性对临床的影响程度。一旦立项,会成立一个专门的项目组,由国际上的专家组成,并由IFCC科学部指派的人选进行监督。
CRP测定的标准化
——Heinz Schimmel博士(IRMM)
C反应蛋白是临床化学中一个重要的待测物质,是发生炎症和组织损伤时一个非常灵敏的标志物。常见的CRP的临床用途包括细菌和病毒感染的诊断、炎症如类风湿关节炎时疾病活动性的评价等。在急性期刺激时,CRP的值会从正常时的平均0.8mg/L升高到500mg/L甚至更高。研究发现,一个不算太高但持续的CRP值,也预示着长期的冠心病。这也使得很多企业开始研发特地针对相对较低浓度CRP的检测试剂,这类型试剂通常被称为超敏CRP(hsCRP)测定试剂。
从1993年起,有证参考物质ERM-DA470/IFCC就可以用来校准14种血清蛋白的体外诊断试剂,其中之一就是CRP。这一有证物质被广泛地应用于在给校准品、质控物质赋值时建立溯源,以便符合欧盟对于体外诊断试剂的法规(98/79/EC)的要求。2008年ERM-DA470k/IFCC发布,但尽管它和ERM-DA470/IFCC生产的方式相似,并且都是冻干材料,却不再有认证的CRP组分,原因是在这一新的有证参考物质中发现了CRP的特性改变。这一发现,导致了ERM-DA472/IFCC的开发,并于2009年发布,它用的是和ERM-DA470k/IFCC同样的起始材料,但却不是冻干品。两年后,新开发的ERM-DA474/IFCC发布,又取代了DA472,成为现在国际上最为广泛用来给CRP的体外诊断试剂校准的参考物质。
有证参考物质ERM-DA474/IFCC中CRP的特性化,是按照JCTLM上描述的参考测量程序操作的,参与的实验室使用了基于免疫测定的方法(包括透射比浊和散射比浊)。特性化的测定过程中,使用了ERM-DA470/IFCC的稀释样品作为校准。为了减少DA474定值的不确定度,开发者正在尝试使用CRP纯品取代DA470来为这个特性化过程定值。
凝血酶的参考测量程序
——Craig Jackson博士(The Hartwell Foundation)
从1800年代中期开始,凝血酶一直被当成是纤维蛋白酶。直到1900年代中期,才被识别为蛋白水解酶。凝血酶作用于纤维蛋白原,能够将全血或血浆从液体转化为凝固状态。对凝血酶来说,纤维蛋白原尽管不是唯一重要的底物,但却是能够受凝血酶催化并产生生物反应的蛋白之一,在Medline上有超过48000篇关于凝血酶的文献可以证实这一点。
尽管在考虑建立凝血酶的参考测量程序时,纤维蛋白原可能更受到青睐,其他受凝血酶催化的底物和蛋白也是必须加以考虑的影响因素。除了PH、离子强度和温度等众所周知的影响因素外,凝血酶还是一个受Na+激活的酶,它有两个结构不同的位点可与配体结合。在这两个部位结合的配体不同,其催化蛋白底物的能力也不一样,其催化简单的肽底物显色反应的强度也不一样,这一点经常被用来评价凝血酶的活性。
这里提出的基于凝血酶蛋白水解活性的参考测量程序,原理是通过测定纤维蛋白原发挥凝血机制时分裂出的两条肽之一的纤维蛋白肽A的产量,来反映凝血酶的活性。反应条件和反应物浓度已经加以选定,以完成准确和严格的凝血酶蛋白水解活性测定。选择合适的条件才能够实现测定中偏差的最小化。此外,只有可以轻易地通过HPLC实现纤维蛋白肽A的定量测定,才能使这一参考测量程序既可行、可操作,又得到大量的推广。
临床化学的溯源性:提高医学检验的可靠性
——Lothar Siekmann博士(波恩大学临床化学和临床药理学研究所)
测量溯源性为实现医学检验的标准化提供了可能是最重要的策略。医学检验的标准化,是指不论方法、测量程序,和在哪里完成测试所得到的结果,都准确并且可比。因此,欧盟的IVD指令要求校准品和质控物质都能够溯源至高级参考物质和/或参考方法。相应地,从1988年德国就开始规定使用参考实验室赋值的质控物质,来开展实验室的能力验证。
随着国际交流的增多,以及大型IVD生产企业遍布全球的分销渠道,开展溯源日渐成为一个全球化的事务,而不仅仅局限一个国家或地区。全球性的分析化学和医学检验的校准和测量由三个层次组成:国家计量机构位于最上层,提供相关的校准和测量服务;各参考实验室位于中间的层级;各常规实验室处于下游。
要想开展溯源,必须先要有国际公认的参考测量程序、参考物质和参考测量实验室服务。考虑到这些要求,国际计量局(BIPM)和国际临床化学联合会(IFCC),以及国际实验室认可合作组织(ILAC)共同成立了检验医学溯源联合委员会(JCTLM),JCTLM有一个数据库工作组负责在BIPM官网上发布认可的参考测量程序、参考物质和参考测量实验室服务的清单,并且每年都更新。
为了支持JCTLM的工作,IFCC针对30多种待测物开展了一个环试验项目。该项目得到的结果不仅可以证明单个实验室之间的可比性,也揭示了实验室结果之间的等效性。参加使用参考方法标定样本的室间质评,对于常规实验室而言,在准确度和可比性方面都展现了更好的表现,而最终受益的是患者。
用于血液学和体液分析的国家室间质评计划
——卫生计生委临床检验中心血液室主任 彭明婷教授
在中国,国家层面的全国室间质评计划是由临检中心组织开展的。参与者多数是三甲医院,它们拥有很强的技术能力和丰富的实验室管理经验。临检中心从1982年就开始开展室间质评了,最初用于常规生化项目。到1989年,建立了血液学和体液分析的室间质评计划。到今天,已经覆盖了13种检测,包括血细胞计数(CBC)、凝血、尿液分析、流式细胞术等,吸引了12000多家实验室参与进来。
由于这些实验室分布非常分散,从80年代起,在各省设立省级临检中心,这些地区中心负责本地中基层医院的质量评价和技术培训。国家临检中心加上各省级临检中心,形成了一个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的网络,致力于有效地服务于实验室间的质量评价和质量改进。
早期,室间质评计划是参考英国“国家室间质评服务”(UKNEQAS)以及美国CAP等,使用商业化的质评材料来设计质量评价方案的。为了优化程序和更有效地服务于临床实验室,国家临检中心进行了很多探索性的研究,包括:
一、研发质评材料,通过内部研发材料或对商品材料进行调值,极大地降低了项目的费用;
二、建立适合国内情况的评价标准,2012年以前使用的是UK NEQAS和美国CLIA推荐的参考标准,从2013年开始,基于逐渐积累的数据和中国人口的生物变异,有些质评的标准已经作了重新评价和修改;
三、推行准确度验证计划;
四、在作新的质评计划前,开展调查和研究;
五、发展专业的标准和技术指南;
六、引进和推荐用于改进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国际性标准;
七、开展对参与实验室的培训;
八、发布和应用一些质量指标。
从2009年开始,根据ISO 17043的要求,国家临检中心也建立了能力验证组织者的质量体系,并获得相关认证。2015年最多参与者的能力验证项目是CBC,通过使用自制的质评材料、应用参考系统和提供技术培训,CBC成为有着最显著进步的质评项目。
NIST进行大量研究和参考物质开发,以支持IVD行业的发展
——Karen W. Phinney(NIST)
NIST在提供参考物质服务于医学检验的准确度评价方面,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在70年代刚开始时,只是提供纯物质,后来逐渐地转变为提供带基质的物质。
NIST与临床化学领域和其他政府组织,在识别和重点应对研究需求和参考物质开发方面有着紧密的合作。一开始NIST把精力放在一些传统的临床化学物质上,如葡萄糖和胆固醇等。随着与美国卫生研究所(NIH)的合作,也逐渐关注包括维生素D和叶酸在内的营养物质方面。近段时间,蛋白生物标志物也成为一个焦点,多个蛋白标志物的参考物质开发项目正在进行中。在生产和对这些参考物质赋值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研发投入,以识别出合适的候选物质和建立一个高阶的参考方法。
编辑:姜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