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磷脂综合征患者一例临床诊疗分析

作者:彭弯 曹树正
作者单位: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 2024-02-05

彭弯,就职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医学检验中心。初级技师,从事检验工作5年,目前主要负责免疫室的日常工作。获2021中国心血管实验医学大会“索灵杯”临床-检验病例比赛中,荣获二等奖;在“江城检爱”武汉1+8城市圈第五届细胞形态学技能竞赛中,荣获个人优秀奖。

曹树正,副主任技师,现任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检验医学中心免疫组组长,主要从事于临床免疫学检验,从事检验工作24年。发表相关学术论文多篇。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52岁,胸痛13年,再发伴胸闷、气促1年余。2010年5月患者因“胸痛”就医,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在外院急诊行CAG+PCI术植入支架两枚,2010.11.03于我院行CABG术,术后规范药物治疗。2022年5月,患者再次因胸痛就诊,冠脉造影检查提示“原位血管:前降支狭窄100%,回旋支近段闭塞,右冠脉近段狭窄,桥血管:回旋支桥中段狭窄90%”,患者选择药物保守治疗,院外继续服药。仍有劳力性胸闷、气促等症状。2023年3月患者为求进一步诊治就医,门诊以“冠心病CABG术后”收入院。冠脉造影检查显示RCA近段完全闭塞,LAD近段完全闭塞,LCX近段完全闭塞,SVG-OM桥血管狭窄90%,SVG-PD桥血管闭塞,血管超声可见SVG-OM近中段弥漫性狭窄,伴血栓。

二、检查

2022年5月患者入院实验室检测结果如下:(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10.1×109/L↑,血红蛋白153g/L↑,血小板计数:328×109/L↑。(2)生化指标:血脂:LDL-C:3.16mmol/L↑,TC:4.95mmol/L↑;糖化血蛋白6.09%↑;肝功能、肾功能正常。(3)凝血功能:aPTT 44.6s↑,D-二聚体正常,APTT纠正试验显示即刻法和2h aPTT均未纠正。

根据APTT纠正试验结果,实验室加做狼疮抗凝物和抗磷脂抗体检测,结果如下:抗磷脂抗体检测:抗心磷脂IgM 54.2CU↑,抗β2GPⅠ-IgG 24.3CU↑,抗β2GPⅠ-IgM 62.8CU↑。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提示“原位血管:前降支狭窄100%,D-支架通畅,回旋支近段闭塞,右冠脉近段狭窄,桥血管:回旋支桥中段狭窄90%,右冠脉桥血管未显影,LIMA桥通畅”。

2023年3月患者再次入院实验室检测结果如下:抗磷脂抗体检测:抗心磷脂IgM 44.6CU↑,抗β2GPⅠ-IgG 20.7CU↑,抗β2GPⅠ-IgM 63.9CU↑。抗磷脂酰丝氨酸/凝血酶原(aPS/PT)IgG 2.9U。抗磷脂酰丝氨酸/凝血酶原(aPS/PT)IgM 286.2↑。冠状动脉造影检查显示:右冠状动脉近段完全闭塞,左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左回旋支近段完全闭塞,SVG-OM桥血管狭窄90%,SVG-PD桥血管闭塞,血管超声可见SVG-OM近中段弥漫性狭窄,伴血栓(见图1)。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根据2022年5月抗磷脂抗体检测结果、2023年3月抗磷脂抗体检测结果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该患者可以诊断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

四、临床治疗

1. 患者进行IVUS+IABP+ECLA+PTCA+STENT手术。备注:IVUS:血管内超声 IABP:主动脉瓣内球囊反搏 ECLA:冠脉斑块消蚀术。PTCA:经皮冠状动脉腔内血管形成术 STENT:血管内支架植入。

2. 临床上根据实验室检测抗磷脂抗体检测结果,建议华法林抗凝治疗;结合患者冠脉情况,建议停用替格瑞洛及利伐沙班,使用拜阿司匹林+波立维+华法林抗栓治疗1个月,一个月后波立维+华法林抗栓治疗,一年后华法林抗凝治疗终身,注意监测INR,维持在1.5-2.0之间。

五、治疗结果和随访及转归

1. 患者未诉不适,恢复良好,出院带药治疗。

2. 出院后至今规律门诊复诊,未再次入院治疗。

六、讨论与分析

抗磷脂综合征是一种以反复血管性血栓事件、复发性自然流产、血小板减少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伴有抗磷脂抗体持续中度或高度阳性的自身免疫性疾病。APS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全身各个系统均可以受累,最突出表现为血管性血栓形成。本病病因未明,病理特点为非炎性、节段性、阻塞性血管病变。

1. 该患者2022年5月入院时凝血常规表现为aPTT延长,启动aPTT纠正试验,进而检测到狼疮抗凝物阳性,通过加查抗磷脂抗体检测,发现抗磷脂抗体阳性。2023年3月再次入院,实验室加查抗磷脂抗体检测,结合冠脉造影结果,诊断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APS)。在这个病例中,实验室通过抓住aPTT延长这一异常结果,进一步主动加做相关检测,及时与临床密切沟通,从而发现了该患者为APS。

2. 2022年5月患者入院,实验室检测结果高度怀疑APS,此时临床未在诊疗上作出相应的调整。2023年患者再次入院,临床也未重视抗磷脂抗体检测。该患者支架术后桥血管反复狭窄并伴有血栓,临床应考虑易栓症相关方面检测,从而及时发现APS,并规范治疗。APS并不少见,有研究显示年龄小于45岁的不明原因卒中患者中25% APLs阳性,反复静脉血栓事件患者中14出现APLs阳性,反复妊娠丢失的女性患者中15-20% APLs阳性。由于临床医生对该类疾病的认识不足,APS的平均延误诊断时间约为2.9年。

3. 对于疑似APS的患者,我们要规范APS的诊断方法、血栓及病理妊娠风险评估及治疗方案,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与理解,从而实现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最终改善患者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