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检验 精准医疗 ——2015东方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学术报道

作者:DDM
2021-12-16

2015年12月10-12日,每年一度的“东方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如期举办。东方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是由上海医学会检验分会主办,是上海检验学会最重要的学术活动之一,也是国内检验医学领域的一次盛会。


2015东方检验医学学会会议的主题是“精确检验 精准医疗”,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的交叉应用,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的“精准医疗”这一新型的医疗模式也成为热门话题。检验医学在发展精确检验的分子检测技术、正确解读分子水平检验结果、促进基因组学研究结果的快速转化等方面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因此本届大会邀请多位国内外专家,以大会报告、分论坛报告、专题报告等方式,围绕大会主题和众多参会代表进行广泛的交流。

 东方检验-1.jpg

大会现场


大会前瞻性报告


12月10日下午,大会前瞻性报告拉开帷幕。第一位发表演讲家的是来自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的王红阳院士。王院士长期从事恶性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对肿瘤的信号网络调控、肝癌新分子标志物鉴定及应用等有重要建树。


《肝癌异质性与个性化诊疗》

——国家肝癌科学中心、东方肝胆外科研究所的王红阳院士

演讲内容纪要


王院士发表的演讲题目是《肝癌异质性与个性化诊疗》。肿瘤的异质性是恶性肿瘤的特征之一,也是实现肿瘤个体化治疗的最大障碍。在生长过程中,不同的肿瘤细胞出现不同的分子生物学或基因方面的改变,进而具有不同的生长速度、侵袭能力、对药物的敏感性及预后。肝癌是种异质性极高的恶性肿瘤,这主要是因为宿主微环境和多种致病因素(病毒感染、性别易感性、酒精摄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的差异,以及基因组的不稳定性。肝癌早期诊断难是导致治疗效果差的瓶颈问题,目前唯一可用的血清标志物AFP,存在着敏感性低、特异性不够高等缺陷。王院士的研究团体通过芯片技术从肝癌样本中分离鉴定Glypican-3为候选肝癌标志分子,并经大样本确认。团队还研发了针对Glypican-3的高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获得国家和国际发明专利授权,建立了病理诊断试剂盒的标准化检测和评价方法。团队还研制了基于小RNA组合的肝癌预警试剂盒,新的预警方法可在常规法诊断肝癌前6-12个月血清学确诊肝癌,现已进入多中心临床试验。乙肝病毒感染与肝癌的发生和发展关系密切。研究组在HBx转基因小鼠中发现,HBx可通过调控肿瘤起始细胞,促进肝脏肿瘤的发生。同时,通过严格随机临床试验研究发现,抗乙肝病毒治疗可显著提高肝癌患者的无瘤生存和总生存率。循证医学数据表明肥胖和糖尿病均为肝癌的危险致病因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被认为是联系着肥胖与肝癌的主要疾病,研究结果表明,肝脏实质细胞的TLR4/MyD88信号通路在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肝病中发挥重要作用。肝细胞来源的HMGB1可作为内源性配体,激活TLR4信号通路,诱发肝脏早期炎症反应。


《中国成人临床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建立和应用》

——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尚红教授演讲内容纪要


尚红教授的演讲由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潘柏申教授代为报告,题目为《中国成人临床检验项目参考区间的建立和应用》。潘教授从研究背景、研究方案、第一阶段研究结果及应用情况、第二阶段部分结果和辽宁省检验结果互认几个部分阐述了我国成人临床检验项目参考区间建立的过程和应用情况。检验参考区间是疾病诊断、治疗、预后判断和健康评估重要依据。目前国内大部分参考区间主要引用国外检验仪器试剂厂家资料,多为二三十年前欧美人群研究数据。而且不同医院参考区间多不相同,以ALT为例,参考上限最低的25U/L,最高152U/L。我国检验技术日趋成熟,检验质量不断提高,部分项目已实现标准化或一致性,为建立通用参考区间提供了技术保障。尚教授带领的课题组自2010年启动研究以来,先后进行了临床常用生化、血细胞和免疫学检测项目的参考区间建立工作。工作由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持,全国六大地区的6家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分别通过美国CAP或ISO15189或ISO17025实验室室认可)参与,整个工作组具有实力雄厚的研究队伍和标准化的实验室条件,并由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负责质量保证。技术路线包括研究方案论证、实验室评估、培训、募集人群、募选参考个体、标本采集与检测、统计分析建立参考区间、征求临床分科学会意见、临床验证评估、参考区间发布和应用等步骤。参考区间的应用一般原则为:1.临床实验室应首先考虑应用本标准的参考区间。参考区间建立研究工作量和成本巨大,临床实验室应用参考区间比自己建立参考区间更为现实、可行。2.使用本标准参考区间前应进行必要的验证或评估。外部参考区间在实验室的适用性主要取决于实验室与参考区间建立时检验结果的可比性和人群的适用性。未通过验证时,应首先评价分析质量。若证明是人群原因(如民族、高海拔地区、特色生活习惯等因素)未通过验证,则应按WS/T 402的要求建立或引用适宜参考区间。实验室在引用血细胞分析参考区间时还应注意下列情况:1.新生儿及儿童:白细胞和红细胞计数结果随年龄增长有明显变化;2.高海拔地区:高海拔地区人群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等参数的结果明显高于其他地区;3.以末梢采血方式采集时;4.由于民族、生活习惯、地区差异等因素造成血细胞分析结果明显变化。目前新的参考区间标准获得广泛应用,全国52%三级医院、43%二级医院采纳新标准,将促进实现医疗机构间检验结果互认,减轻患者负担,节约医疗成本及促进多中心临床研究标准化。


《医学检验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的现状与期望》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检验科主任潘柏申教授演讲内容纪要


医学检验始于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LDT),传统的LDT主要是检测试剂自行配置和检测结果人工判读,但随着近年来分子诊断和质谱分析等多种新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今的LDT还包括了分子诊断技术、质谱分析技术和流式细胞技术等等。国外医学检验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已在个体化医疗和精准化医疗中发挥着日趋重要的作用,但是检测技术高度复杂性以及结果解读的高度复杂性也给质量控制和管理带来了巨大挑战。国外正经历这发展和监管模式的重要转型期。今天主要介绍国外对于LDT的一些监管模式以及目前来自相关学术团体和医学检验专业人士对于监管模式的不同看法和建议,以及关于我国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LDT发展与管理的思考和建议。

LDT的定义是指医学检验实验室自行研发、验证和使用的检测方法,通常仅在研发的医学检验实验室内部使用,不作为商品出售给其它医学检验实验室、医院及个人。基于高新检测技术的LDT的主要特点有:检测方法的仪器设备复杂、操作技术难度较高、操作人员素质和技术能力要求高、结果分析高度依赖高科技分析软件和数据处理系统、结果解释的临床水平要求高。目前高新检测技术的LDT的临床应用主要集中在诊断罕见疾病(如遗传性疾病)、协助选择精准治疗方式(如肿瘤靶向药物选择)、预测疾病风险等领域。

LDT国外的现状与监管,目前美国有较明确的LDT监管措施,并且与医保制度有关联。欧洲和日本还暂无LDT监管措施,且与医保制度关系不大。美国FDA监管LDT框架指南草案的核心原则:分级与分期、还有体现管理要求的各类文件形式,如报告书(notification)、不良事件报告(adverse-event reporting)、上市前回顾调查(premarket-review)、质量系统管理(quality system regulations)、注册表(registration listing)。

分级原则主要有:检测项目是否适用于高风险疾病/状态人群或患者、检测项目是用于筛查还是诊断、依据检测结果做出临床决策的性质、临床医生是否需要根据LDT结果之外的其他信息一起做出对患者的临床决策、错误结果产生的潜在后果和影响、检测项目引发不良事件的数量是否与类别相关等。不同分级需要提交的文件形式及提交时间都有差别。

但是目前如美国临床化学协会(AACC)、美国病理家协会(CAP)、美国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协会(ACLA)、美国医院协会(AHA)、美国医学会(AMA)等学术团体都对FDA的监管提出了发对意见,意见有以下几点:1、质疑FDA监管LDT的法定资格。LDT的监管权应仅限于美国医疗保险和医疗补助服务中心(CMS),而CMS依据CLIA已对LDT进行了很好的监管。FDA即使可行使监管权,也不是制定监管规则的法定人,而且还应考虑FDA监管LDT所需动用的公共资源。2、质疑FDA将临床医学检验实验室视为制造商。LDT应该被称为“医学检验实验室自建检测程序(LDP)”,这更准确的描述LDT的本质,是一种医疗服务而并非医疗器械。FDA将已获批准的诊断产品使用中的重大修改也视为LDT,但并没有明确的对于“重大”界定标准。3、阻碍具有重大价值的新项目开展,扼杀个体化医疗创新。基于NGS的LDT已在肿瘤的风险预测、诊断、预后判断、个体化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价中发挥重要作用,甚至推动了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的基础研究。个别资金雄厚的商业化医学检验实验室才有可能达到FDA上市新审批的要求,从而垄断该领域的检测项目,使得临床医生与患者失去了更多的选择机会,长远对于患者而言反而可能是有害的。4、FDA监管模式对基因组检测(NGS等技术)的适用性。临床验证方面,不同于使用PCR、单核苷酸多态性芯片等技术对已知基因变异的检测,NGS对一个个体进行的全基因组测序就可能发现多达350万的基因变异,其中至少有50万个基因变异是罕见或新发现的。分析性能验证方面,常规检测项目的验证至少包括精密度、准确性、检出限等要求,但对于未知、罕见的基因变异的检测并没有可行的验证方案。全面的质量保证方面,FDA要求的分析性能验证仅是针对于分析系统本身,CMS对于实验室的监管涉及分析前、中、后全过程,分析后(基因变异检测结果的解读)过程对于基因组检测的质量与临床应用价值尤为重要。FDA没有超越CMS的分析全过程质量保证的监督方案。检测结果一致性方面,不同医学检验实验室根据临床应用需求的不同优化检测系统后,针对不同基因变异的检出性能存在差异,传统检测项目的结果一致性评价标准(能力验证试验)并不适用于NGS。



大会特邀报告


12月11日上午8点半大会特邀报告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1F华夏厅召开。


《精准医学发展的需求和重点任务》

——中国工程院詹启敏院士演讲内容纪要


重大疾病是造成我国人力资源丧失和经济损失的主要原因,已成为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回避的严重障碍,是建成小康社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临床诊疗的任何一项新技术、新装备、新药品的应用都是医学科技发展的结果。精准医学历史沿革表明,精准医学是医学自身发展的客观必然,是公众对健康需求的推动,从发展规律上与奥巴马的美国战略无关。

精准医学的内涵就是根据患者的临床信息,应用现代遗传技术、分子影像技术、生物信息技术,结合患者的生活环境和方式,实现精准的疾病分类及诊断,制定具有个性化的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案。人类基因组测序、生物芯片技术的革新发展,生物医学分析工具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大数据分析工具和技术的出现都是目前需要推动精准医疗的原因。我国精准医学发展目标的重中之重是形成一批我国制定、国际认可的疾病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和干预措施。

精准医学的发展,将对目前临床疾病诊断方式、疾病的分类分型,临床诊疗途径,临床诊疗规范、指南、标准有革命性的变化;同时推动一批新型的医学健康产业发展。精准医学是我国在医学发展中占领国际制高点的历史机遇。


《液体活检:肺癌的无创纵向监测》

——和歌山医科大学第三内科Yasuhiro Koh博士演讲内容纪要


在精准医学的时代,对于无创实时监测需求很大。由于近期肺癌治疗的重大发展,基于基因型的分层对于实现肺癌个性化医学必不可少。对治疗期间在分子水平的实时疾病监测需求不断增加。

肺癌的病理学分类已经从组织学方法转向分子学方法。分子分析有助于鉴别新的肿瘤亚型,每种亚型都有独特的预后结局或治疗效果,这是传统形态学方法做不到的。内窥镜肿瘤活检很难获取肺癌患者的肿瘤标本。众所周知,实体瘤患者血液内存在循环肿瘤细胞(CTCs)和/或循环游离DNA(cfDNA)具有临床意义。因此,临床医生和研究者对于利用CTCs和cfDNA代替组织的液体活检概念很感兴趣。

超敏突变检测设备比如数字PCR可能开启更好地明确癌症生物学的道路。cfDNA可以替代组织发挥临床价值,例如由QIAGEN公司生产的therascreen EGFR RGQ Plasma kit。CTCs作为工具可以检测除了DNA突变以外的其他标志物(PD-L1表达等)。预计CTCs测序和上皮间质转化研究能够使人们更好地理解肺癌,并通过鉴别新的治疗靶标加速药物开发。


《疾病标志物研究助推检验医学学科发展》

——第二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实验诊断科高春芳主任演讲内容纪要


检验医学中疾病标志物的研究在临床中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新型疾病标志物的发现、已有疾病标志物的临床再验证和完善、疾病标志物检测方法学的标准化和可及性。标志物研究与学科发展应该紧密结合临床开展疾病标志物研究,基于临床样本及人源性细胞开展深入研究探索,建立基于临床检验样本的“生物银行”。

临床检验诊断学正处于一个大变革、大发展的时代,临床检验是践行分子诊断、精准医疗的主角。血液、心脏、肾脏、肝脏等主要系统、脏器疾病标志物的研究及其临床应用,显著提升了检验医学在临床实践中的作用。在重要脏器及疾病诊疗中的不同等级的专家共识、指南、临床分层管理中,检验医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肥大细胞活化:疾病与对策》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李莉主任讲内容纪要 


肥大细胞(MC)是一个古老而新颖的概念。MC活化的经典路径包括过敏反应,抗IgE抗体途径,抗FCɛRI抗体途径和免疫复合物途径。I型变态反应、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纤维化、炎症等都是MC活化相关疾病。

FCɛRI表达于MC BAS等少数I型变态反应细胞表面,MC数量与受体表达量与疾病状态正相关,是迄今最好的靶点。MC凋亡是I型变态反应治疗的有效途径。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是祖国医药宝库的瑰宝,是自身免疫病治疗的经典药物。纳米粒包封南蛇藤醇(celastrol)偶联FCɛRI抗体定向诱导MC凋亡,避免了celastrol的毒性,解决了抗体与celastrol偶联的技术难题,小量多次、剂量可控,可以减轻发作程度、减少频度,以致根治。并且,为MC活化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借鉴。

MC与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丰富的粘附分子)相关。MC通过胞外体传递KIT蛋白至肺癌细胞,促进肿瘤细胞的增殖,加速肿瘤细胞周期进程。肥大细胞促进肺癌增殖可能是通过含KIT蛋白的胞外体活化肿瘤细胞内PI3K/Akt信号通路。胞外体是细胞信号传递的载体,也是治疗药物的理想载体。


《临床生化检验室间质量评价》

——卫生部临检中心张传宝主任演讲内容纪要


张主任向大家介绍了室间质量评价(EQA),实验室间比对,能力验证(PT),准确度,正确度,偏倚,不确定度和溯源等相关定义和术语。主要EQA类型包括常规室间质量评价,正确度验证,参考测量实验室比对/能力验证,室内质控的室间比对。

EQA的运作流程是首先确定能力验证计划方案,然后采购/制备质控品,执行质控品均匀性、稳定性评价,实验室申请后分发质控品,实验室测定和上报结果。在这里需要提醒大家的是,每年的EQA计划均需提前一年申请(每年中旬)。数据统计可以分组(仪器、试剂、方法)或不分组,确定指定值(参考方法指定值、组均值),评价实验室结果,最后结果回报。参评实验室分析质评结果,并针对出现的问题采取措施。要想得到好的结果,必须选择好的方法,做好室内质控和参加室间质评。

 

《对精准医疗的冷思考》

——上海交通大学贺林院士演讲内容纪要


今年1月美国宣布启动精准医学计划,此计划的提出在中国掀起了“精准”热潮,甚至有不谈“精准医学”生怕被认为不懂科学之势,“精准”也被用到各个方面。在这精准热潮之下,贺林院士从转化医学、个性化医学、精准医学、新医学和遗传咨询等五个方面进行分析,提醒我们对精准医学进行一些冷思考。

首先,转化医学,就是把基础科研成果转化为能够为临床所使用的技术、方法或产品,为疾病的诊断、预防和治疗服务。是来自临床,服务临床的,是期望使人类健康得到改善的一项工作。但目前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距离尚远,由于对转化医学几乎无法标明目标,因此,它只能被称为为人类健康服务的一类激励“口号”。第二,个性化医学。因为人们的基因序列各异,所以需要个性化用药。但现状是千人万人同一用药标准,我们希望达到的目标是对每个人有不同的治疗用药标准,这就需要对不同基因型不同用药,因此近年基因检测备受关注。第三,精准医学。精准医学不是一个新提出的概念,实际上精准医学在医院的每个科室中已有所涉及。贺院士对于精准医疗运作后的可能结果进行分析,其特征和特点就是精和准,精准是一个度量衡单位,告诉我们怎么去衡量它的准确性,精准医疗的终极目标是为了看能否拿出精准方案。第四,新医学。新医学=老医学+基因组学+遗传咨询,其中基因组学是一切的基础,遗传咨询是新医学的核心。第五,遗传咨询,大体分为临床遗传咨询和非临床遗传咨询两部分,我们最关注的是临床遗传咨询。遗传咨询是联合人类基因组技术和人类遗传学知识,为人类开展遗传咨询、基因诊断、遗传病治疗等相关医学服务和常规的健康服务。目前我国的遗传咨询还没有专门的相关机构、相关政策,也没有专门的遗传咨询师,这些是我们缺少的。

现在新医学时代正在到来,新医学是带有革命性的一场医学理念的变换,新一轮的生命线的延长也将从这里开始。转换医学是口号,精准医学是标准,个体化医学是目标,遗传咨询是纽带,新医学是健康钥匙。与其说仅抓住一个“精准医学“的要素,不如抓住解决问题的真正钥匙。


《基因组时代基因检测的伦理探讨》

——复旦大学卢大儒教授演讲内容纪要


通过历史教训可以看出遗传学需要重视伦理问题,在基因组时代,基因功能揭示加速,基因检测便捷、隐私更易泄露,基因是生物医药的源头、资源,基因诊断和基因操作应用广泛,基因相关生物恐怖令人担忧,基因组时代ELSI矛盾凸显,因此基因组时代的伦理更加重要。由基因研究引发的严峻伦理挑战,主要表现在五个层面的碰撞:基因与检测层面;治疗层面;生殖层面;克隆层面;生态层面。精准医学无论从研究还是应用均需要从伦理上更多探讨。在基因组时代基因检测范围越来越广,涉及疾病诊断、疾病预测、疾病指导性治疗、疾病治疗预后、疾病风险估计、环境易感预测、性格行为预测、亲缘关系和个体鉴定等。基因检测对象更多关注于产前诊婚前断、患者基因检测、携带者筛查、新生儿筛查、罕见遗传病和多基因病基因检测。基因检测的解读分析是当今遗传咨询的主要内容,基因检测与遗传咨询也在拓展。基因检测的伦理学原则包括:告知与知情;自愿自主;有利无害;公平与平等;隐私保密;保护弱势群体。在国际上,WHO对基因检测建议了相关的伦理规则,建议的范围包括:建议遗传筛查和检验的伦理规则,WHO建议临床遗传检验尊重自主与知情同意的伦理规则,建议症状前和易感检验的伦理规则,建议遗传信息透露与保密的伦理准则。报告中卢大儒教授还针对遗传检测的自主与强制、产前检测、人人享有平等生育期、公平对待问题等多个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于我国目前在基因检测宣传和遗传咨询方面的问题混乱无序、良莠不齐、轻视伦理、法律缺失等问题,卢教授也提出了愿景,精准医学时代呼唤基因相应的法律法规和对伦理道德的重视。


《败血症的临床和实验室诊断》

——台大医学院检验医学科薛博仁教授演讲内容纪要


败血症已成为临床实践中最重要的疾病之一。虽然已对改善患者预后做了大量努力,但败血症仍是危重症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的传统做法是对样本进行培养、鉴别和药敏试验。这样做耗时比较长。适当、及时的抗菌疗法至关重要。

2012年拯救败血症活动指南提供了有关严重败血症患者护理的建议。然而,败血症和败血性休克的死亡率不断变化(14.7%-29.9%),突出了对及时诊断和治疗的需求。目前,对于严重败血症和败血性休克没有灵丹妙药。早期诊断和及时管理比如早期有目的的治疗是改善败血症预后的关键。败血症生物标志物应该有助于诊断从而开始早期治疗,有助于鉴别感染与炎症,明确使用更特异性的抗菌药,以及缩短使用抗菌药的时间。已证明150项生物标志物对于评估败血症有效。近期研究报道了以生物标志物为导向的抗菌管理工作。


《CHB个体化诊疗进展:从血清到分子标志》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科欧启水主任演讲内容纪要 


2012年钠离子-牛磺胆酸共转运蛋白(NTCP)被确认为HBV的肝细胞受体,对HBV感染与控制研究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深入阐明NTCP多态性与HBV感染的关系,有助于明确HBV感染及其不同转归的分子生物学机制。阐明NTCP相关的信号传导通路有助于找到HBV及其感染控制的新办法。借助NTCP衍生出来的新细胞和动物模型,有助于最终阐明HBV感染及其致病的机制,为发展新的抗病毒药物提供基础。

至于HBV血清标志物,HBsAg水平对干扰素治疗的疗效有预测作用。基线和治疗中HBsAg水平对辅助核苷类似物(NAs)的疗效预测有一定的作用,但存在争议,相关研究尚需进一步证实。

临床基线因素(如ALT、HBV DNA、性别等),宿主基因多态性(SNP)均与干扰素疗效差异有关。未来研究方向可以结合临床基线指标和基因多态性,整合宿主遗传-病毒-环境等多因素进行综合分析来预测个体对干扰素(IFN)治疗的应答,为IFN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依据。


《雅培全新一代实验室自动化解决方案》

——雅培诊断刘思洁经理演讲内容纪要 


刘经理通过4个小视频在简短的时间内向大家形象地展示了雅培p540样本处理系统的操作流程,以及雅培a3600流水线系统的安装和操作流程。雅培p540样本处理系统,占地面积小,无需空气压缩机;提供两种出样区,标准5孔架和可选额外出样区。其系统可以升级连接分析仪器形成迷你轨道。2013年底,雅培在全球推出a3600流水线系统。该系统可根据场地定制轨道,适应各种场地的紧凑的流水线。其优点之一是在线吸样,加快样本周转、缩短出报告时间,减少比对、节省成本;优点之二是拓展性,仪器、功能模块和轨道均可预留接口。

 

分子诊断论坛


《二代测序技术在单基因病诊断中的应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副院长许争峰教授演讲内容纪要


分论坛中首先发表演讲的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副院长许争峰教授,许教授长期从事医学遗传和产前诊断临床和科研工作,在产前诊断和遗传病咨询、出生缺陷预防等领域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他为大家介绍的是《二代测序技术在单基因病诊断中的应用》。许教授首先介绍了二代测序技术,和在妇婴生育保健领域如出生缺陷预防、产前诊断、儿童诊断的应用。遗传病筛查首先是对患者及家系基因进行分析,对遗传病患者或诊断明确但基因不明确或复杂的患者进行高通量测序基因分析,用以明确病因,并对再次生育时进行产前诊断。许教授通过单基因遗传病甲基丙二酸血症(MMA)基因诊断、血友病F8、F9基因诊断、等三个具体的临床病例介绍了二代测序技术在对单基因病诊断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MDS分子诊断进展》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崔巍教授演讲内容纪要


MDS(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是一种造血干细胞克隆性疾病,特点是骨髓无效造血导致外周血细胞减少,和向AML高转化。临床诊断中难点在于分型复杂(2008 WHO 7种亚型)和形态学、疾病进程、预后等异质性高。崔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对MDS的分子诊断进行了系统研究,并且发现SF3B1突变对MDS的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并且SF3B1突变亚型有望被纳入MDS诊断标准。对于骨髓原始细胞<5%和外周血原始细胞<1%的MDS患者,首先可以根据5q缺失与否排除5q-综合征,其次筛查SF3B1突变和其他多系别造血异常相关突变。如果出现SF3B1突变,可诊断为伴随SF3B1突变的MDS;如果不存在SF3B1突变,再进一步跟进其他突变状态分型。研究团队还发现TP53,EZH2,ETV6,RUNX1,ASXL1可作为MDS独立危险因素。


《世界各国相继出现的老龄化浪潮》

——美国芝加哥大学的Gao Jianjun博士演讲内容纪要


来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的Gao Jianjun博士带来了一个很有趣的研究分享,目前世界各国相继出现的老龄化浪潮,美国现在65岁以上老龄人口占总人口的17.4%,我国65岁以上的老人已达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6.96%。人老了就容易感到孤独并且害怕孤独,高博士的研究就是专门关于“孤独感”。高博士分享了他们进行的大范围样本量的调查,研究不同性别、年龄、种族、职业、婚姻状况、社会地位等因素对人的孤独感的影响,以及试图找出是什么基因在“作祟”。但研究结果显示没有相关基因被发现。但孤独和郁躁证、精神分裂症有相关遗传性。有趣的是,女性的孤独感更多的来自于先天,而男性的孤独感则更多的来自于婚姻状况。未婚或单身的人士较已婚的人群更容易感到孤独。


《数字PCR检测血浆EGFR突变在肺癌靶向治疗中的应用》

——复旦大学复旦中山医院检验科副主任郭玮教授演讲内容纪要


血浆EGFR突变数字PCR检测体系建立及其实际应用经验进行了分享。肺癌是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的恶性肿瘤,位居我国恶性肿瘤死亡原因首位。患者中80%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其治疗手段已由传统化疗转向靶向联合应用,但耐药难题是目前改善患者整体预后亟待攻克的瓶颈。表皮生长因子(EGFR)基因突变(T790M、L858R、19DEL为其最常见的三种突变)对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的疗效预测具有重要价值。数字PCR是一种新的核酸检测和定量方法,采用绝对定量的方式,不依赖与标准曲线和参照样本,直接检测目标序列的拷贝数。由于这种检测方式具有比传统PCR更加出色的灵敏度和特异性、精确性,其检测灵敏度可达0.001%,更有助于“液体活检”理念的实现,是应用于肺癌患者外周血游离核酸EGFR低频突变检测的理想选择。



临床免疫学论坛


《中国西部不同民族HLA-DP/DQ及STAT4/STAT6与乙肝疾病的相关性研究》——华西医院实验医学科王兰兰主任演讲内容纪要


乙肝病毒(HBV)感染与疾病进展与宿主因素,病毒因素和环境因素有关。王主任主要介绍了他们在宿主因素和病毒因素方面的研究成果。

对西部地区4个民族(汉、藏、彝、维族)HBV病毒感染的基因亚型分析结果提示,不同自然区域、不同民族人群感染HBV亚型有明显差异性,了解不同民族HBV感染基因型分布特点,对不同民族人群HBV感染疾病的防治有重要价值。分析西部不同民族人群的遗传背景特性与HBV感染的相关性发现,HLA-DP/DQ基因多态性位点rs3077,rs9277535及rs7453920在汉族、藏族及维族均与乙肝病毒清除相关,无种族特异性。HLA-DP/DQ的A等位基因频率差异是导致各人群乙肝患病率差异的主要原因。他们的研究数据尚不能证实HLA-DP/DQ rs3077,rs9277535和rs7453920与肝癌(HCC)的发生发展相关。研究仅表明在藏族中发现STAT4 rs7574865同乙肝病毒自发清除相关,提示该相关性具有人群特异性。

 

《微小RNA在肝癌中的作用及其临床诊疗价值》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何祥火教授演讲内容纪要


肝癌恶性程度高,预后差,发病率与死亡率高。肝癌在临床诊疗面对的问题是早期诊断难,治疗效果差。微小RNA(miRNA)主要在转录后水平通过促进靶mRNA的降解或抑制其翻译过程而发挥负调控作用。miRNA不但参与正常的生理活动,而且miRNA的畸变与疾病的发生与发展密切相关。

例如,miR-151常与FAK同时扩增和表达,与肝癌(HCC)的肝内转移有关;miR-151高表达在体内和体外均促使HCC细胞侵袭和转移;miR-151-5p促使HCC细胞迁移和转移。miR-125b可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与成瘤。miR-30d能促进肝癌细胞侵袭、肝内及肺部转移。miR-120可介导缺氧诱导的肝癌细胞转移。另外,通过大规模筛选发现29个miRNA对NF-κB炎症通路具有抑制作用。还鉴定了miR-199a-5p/HK2调控通路在肝癌细胞生长调节和糖代谢重编程中的作用及机制。

miRNA除了在癌症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其本身可作为鉴别与诊断标志物、复发转移预测标志物、预后预测标志物、分子分型标志物、疗效判断标志物,甚至可作为治疗靶点或治疗试剂,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重症流感的免疫损伤机制研究》

——浙江大学第一医院检验中心陈瑜主任演讲内容纪要


流感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在短期内(5-7天)出现重症肺炎,呈双肺多发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像,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ARDS)、脓毒症、感染性休克,甚至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

已有研究显示,重症流感如H7N9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包括总的CD3+T细胞,CD4+T细胞和CD8+T细胞)数量均极度下降,与其临床APACH II评分呈正相关性,而与病毒载量呈负相关性。动态监测患者T淋巴细胞数量变化发现,死亡组T细胞亚群数量明显低于生存组,而后者伴随有效的治疗,T细胞亚群比例可逐渐恢复。

动物实验发现,感染H3N2小鼠,其肺部NKT细胞被明显活化,而NKT缺陷小鼠感染H3N2后可导致病毒特异性CD8+T细胞反应性下降;进一步研究发现,跨膜信号分子DAP12能够直接调控流感病毒感染中免疫致病性CD4+T细胞的功能,主要表现为DAP12的缺失能够导致小鼠CD4+T细胞FasL和杀伤活性的增加。由此可见,免疫应答机制是流感重症患者病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感染禽流感需要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具体做法是对发热病例检测血常规,必要时行胸部X片和(或)肺部CT平扫。若白细胞不高或降低,进行病原学检测。有PCR检测条件,行H7N9或H7核酸检测;不具备PCR检测条件,可先行甲型流感病毒抗原检测。如病原学检测阳性,采取抗病毒治疗。如病原学检测阴性,但有下呼吸道感染表现,也采取抗病毒治疗;如无下呼吸道感染表现,则继续观察。


《Cyr61通过Akt-NF-κB信号通路诱导滑膜细胞IL-1β的表达促进炎性微环境的形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检验科曹颖平主任演讲内容纪要


目前,类风湿性关节炎(RA)发病率高达0.3-1.0%,至今无有效治疗方法且发病机理不清楚。富含半胱氨酸蛋白61(Cyr61)是一种新的前炎症因子,分布于大部分组织、细胞及部分肿瘤细胞。

Cyr61的功能是参与调控细胞分化增殖、粘附、迁移、凋亡,血管生成,肿瘤发生等。研究结果表明,RA病人滑液中炎症因子IL-1β和Cyr61水平升高。Cyr61蛋白诱导RA FLS产生炎症因子IL-1β mRNA的表达,但不能诱导IL-1β蛋白的分泌。Cyr61诱导RA FLS产生IL-1β前体蛋白(Pro IL-1β)。ATP参与Cyr61蛋白诱导的FLS产生IL-1β的过程。Cyr61通过AKT/NF-κB诱导IL-1β蛋白前体的表达。Cyr61促进p65与IL-1β启动子区(-3105~-3096bp)结合。因此,Cyr61是RA炎性微环境形成的关键调节者。


《免疫学测定对眼病的诊断价值-角膜疾病》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曹文俊博士演讲内容纪要


据统计,聋盲约占我国残障总数的43%。其有效防治面临挑战,比如优质专科医疗资源稀缺,医患矛盾突出、激化,恶性循环。现有专科疾病诊疗模式运行模式明显不适应三方目前及未来发展的特点。按发生部位分类,致盲的主要病因有角膜盲、白内障、青光眼、眼底病、高度近视、眼内炎和其他。干眼症是角膜炎等眼病的基础。角膜炎症分为溃疡性角膜炎和非溃疡性角膜炎。

曹博士重点介绍了溃疡性角膜炎中的单疱病毒性角膜炎(HSK)。实验室诊断通过检测单纯疱疹病毒-1(HSV-1)的病毒基因、HSV-1抗体、HSV-1抗原和炎症因子来鉴别HSK与其他角膜炎。HSV抗体通过与病毒表面不同的糖蛋白结合发挥不同作用,而病毒通过改变这些蛋白分子的结构进行免疫逃避。HSV抗体谱随病程发生变化。另外,泪液HSV特异性IgA对于HSK具有预后作用。

 


实验室管理论坛


《质量指标在实验室质量改进中的应用》

——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彭明婷教授演讲内容纪要


彭明婷教授首先介绍了质量指标的定义。在2012版ISO15189中指出质量指标是一组内在特征满足要求的程度的度量。质量指标是客观的衡量工具,通过与标准的比较来量化选定的指标,可用于评估某些关键医疗保健领域的质量(如安全性、有效性、时效性和效率)。

在我国,2015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了《临床检验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用于临床实验室的质量评价与质量改进。如何根据所在科室的实际情况设立满足临床需要的质量指标并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改进,是每个实验室面临的问题。彭教授从对质量控制指标的初步认识和制订质量指标的依据开始,分别对标本类型错误率、标本容器错误率、标本采集量错误率、血培养污染率、抗凝标本凝集率、检验前周转时间中位数、室内质控项目开展率、室内质控项目变异系数不合格率、室间质评项目参加率、室间质评项目不合格率、实验室间对比率、实验室内周转时间中位数、检验报告不正确率、危急值通报率和危急值通报及时率这十五项指标从定义、计算公式和对检验工作的意义,以及在实际工作中值得注意、讨论的问题等方面分别做了详细的分析介绍。另外,还介绍了几项其他重要指标,包括性能验证符合率、各检验项目的全程TAT符合率、结果校准的符合率、院内多个检测系统的结果可比性符合率、假阴性比率的符合率和形态检查人员比对合格率。


《关于TLA的负向思考:8问TLA?》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王培昌教授演讲内容纪要


目前全实验室自动化(TLA)在中国风起云涌,王培昌教授首先认可了TLA的一些优势,如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大大提高、节约了人力成本、提高了实验室管理水平、实现自动复检、追加检测项目等。但在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降低分析前错误、提高工作效率和样本检测速度等方面是否如大家认为的可以大大的提高准确率和效率或降低错误等呢。王教授由此对TLA提出了八项疑问,这些疑问分别是:一,从TLA在分析系统组合上的局限性方面考虑,“TLA大大提高检验质量吗?”;二,从标本处理速度、标本运输速度、标本分析速度这三个检验效率的主要决定因素综合来看,“TLA大大提高检验效率吗?”;三,在分析前常出现的错误类型方面,与人工识别相比,“TLA能大大降低分析前错误吗?”;四,从检验结果审核与分析的特点考虑,“TLA能大大提高检验审核与分析吗?”;五,在急诊检验工作中“TLA方便急诊检验吗?”;六,从TLA的一次性造价,及系统维护成本、一次性分杯成本等考虑,“TLA对检验科成本有何影响?”;七,将TLA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和降低人力成本的优势结合我国实验室管理现状考虑,“如何客观评价TLA优势?”;八, “购买TLA的真实动因是什么?”。王教授提出这些疑问希望与业界人士一起交流、探讨,希望引导我国临床实验室正确看待TLA的优势与不足,做出是否适合使用的负责任的判断。


《信息系统在临床实验室质量管理中的作用》

——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邹伟民教授演讲内容纪要


邹伟民教授首先介绍到质量控制是临床实验室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临床实验室作为医疗单位的重要组成部分,每天向临床提供大量的检验信息,这些信息是临床医生对患者疾病诊断、疗效观察以及判断病情变化的重要依据,所以实验室质量控制不可忽视。其次,由于实验室工作涉及了大量须记录准确的数据,繁杂的统计图和计算公式,需要实时的失控报警和提示,还有费用等,另外还有国家卫生计生委发布的多项质量控制指标,由此可见做好质量控制并非易事,需要借助信息系统。最后,邹教授以广东省临床检验中心的信息系统在实验室质量管理中扮演的角色为例,分享了实验室质控信息交互平台运作在实施管理、常规质控、实时自动采集和分析质控数据、实时比对等方面的经验,并介绍了实时IT系统的优势与意义。实验室信息系统作为医院信息系统的一部分它以先进的管理思想为基础,借助现代通信技术、计算机技术对实验室信息进行高效率管理,是现代临床实验室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医院床边照护检测管理》

——台湾亚东纪念医院朱芳业教授演讲内容纪要


朱芳业教授在报告中介绍,POCT因是在床旁即可照护检测,具有报告快速实时及操作方便的优势,使得医护人员可以立即得到结果,可马上做出诊断给病人医疗处置,有机会降低医疗时间、成本和TAT。现在POCT在医院的很多科室,也包括病房、重症病房、手术室及医学实验室等很多部门使用,并广为居家照护、灾难情境及危机情况下使用,并被广为讨论。如果有良好的品质管理,善用POCT,有提高患者治疗的潜力。但不可讳言,POCT错误的分析结果可能导致病患处置错误的医疗风险。在医院中使用,由于是用来检测许多的不同的病人,操作人员专业背景不同,又需与中央实验室相同的项目比较,因此绝不等同用于居家医疗或个人使用。POCT的运作需要法规要求,需要评鉴认证,以保证病人安全。POCT的检测管理会涉及人员、设备试剂、流程、品管和管理等多个方面。对此美国临床病理学会等组织特别对医疗院所使用的POCT有所规范:成立跨部门的管理组织、使用者的教育训练与授权、内部品质保证措施和外部能力测试、仪器保养维修及试剂管理、标准化的流程管理。报告中朱教授以亚东纪念医院为例,分享了POCT管理组织架构之运作模式及运用线上管理系统做人员授权与品管监控及仪器管理的效益。


《检验结果质量的保证》

——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张秀明教授演讲内容纪要


张秀明教授在报告中围绕如何出具一个准确可靠的检验报告对检验结果质量保证进行介绍。ISO15189 中5.6的核心内容就是检验结果质量的保证,其中重点阐述了三个问题:一,质量控制;二,实验室间比对;三,不同检测系统的比对。这些是检验质量管理的核心,也是精确检验的核心内容。检验质量管理首先应该设定检验过程质量目标。检验质量管理过程以质量目标为核心,质量策划、质量实验室过程、质量控制、质量评估和质量改进这些环节都围绕质量目标这个核心相互关联。设定质量目标的层次模式和方法包括有:依据生物学变异设定质量指标;依据室间质量评价允许总误差设定质量目标;依据专业指南和建议设定质量目标。本次报告的重点是室内质量控制,在质量控制、实验室间比对和不同检测系统的比对这三个主要内容方面,张秀明教授详细分析了相关的要求与流程,对其中的常见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和比对方案等。实验室应依据相关标准并结合自身实际设置合适的分析质量目标,并定期评审,做到持续改进。提高质量控制意识,设置合适的质控规则进行质量控制,定期分析质控数据,将质控数据转变成持续改进的信息。合理分析PT/EQA数据,注意识别改进的机会。充分利用室内质控数据和室间比对改进检验质量。同一检验项目在不同的检测系统上检测定期进行比对,不可比时采取纠正措施,实现检验结果可比性。


《如何进行医学实验室风险管理》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万海英教授演讲内容纪要


报告中万海英教授主要介绍了医学实验室风险管理的概念和起源、实验室现在如何进行风险管理和风险管理的作用,与参会者分享交流自己在医学实验室风险管理方面的相关体会。

风险管理起源于工业方面,而医学实验室风险管理的意识起源于2000年开始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依赖于政府的行政命令与管理以及实验室的认可。真正的临床试验室风险管理概念开始于ISO15189中的引入。针对如何进行实验室风险管理,万教授主要介绍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一)ISO引入实验室风险管理。关于实验室的风险管理的程序可以借鉴ISO14971医疗器械风险管理程序,从风险识别开始,进行风险评价、风险控制,最后进行剩余风险评估。在ISO15189中指出实验室应策划并实施所需的评估和内部审核过程。风险管理是当检验结果影响患者安全时,实验室应评估工作过程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应修改过程以降低或消除识别出的风险,并将做出的决定和所采取的措施文件化。说明风险管理需要评估工作过程、识别风险、修改过程、评价效果(是否引入新风险),文件化。其中要规划制定风险评估计划、实施评估,包括常规风险评估和非常规风险评估。(二)建立风险管理体系文件。可以通过程序文件、SOP和记录表格等协助管理、评估存在的风险程度。将风险评估策划、实施、报告、评估结论输入管理评审,寻找持续改进目标。(三)定期风险评估。(四)突发或不可预料事件的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临床试验室执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有效手段,正确的运行风险管理将推动实验室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定向点金:《临床实验室》姜妤、王小茜、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