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 第十一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 系列报道

作者:卢彤、范伟伟、王小茜
2021-12-16

第十二届华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

——两岸四地携手共进、共同发展

2015年9月9日至12日,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第十二届华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在六朝古都——美丽的南京隆重举行。今年恰逢中华医学会成立100周年,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特意将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和华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联合举办,作为检验人纪念中华医学会100周年的厚礼。


9月11日上午8点,第十二届华人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开幕式在南京展览中心多功能厅准时开始。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秘书长崔巍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副秘书长关明教授担任主持人,简短又热情的欢迎辞后,主持人邀请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潘柏申教授致辞。台湾医事检验学会谢文祥理事长、香港医务化验学会彭永恒会长、澳门医务检验学会郭昌能会长分别发表了开幕式致辞并介绍各自团队。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一代又一代人为之奋斗。推动检验事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来自两岸四地检验专家的共同努力。相信通过此次会议,将使两岸四地的合作更加深入,友谊更加深厚和持久,携手共进,共同发展!

ZJFUZF8O[UA6OON7(I8M9YM.png

开幕式结束后,紧接着就是大会报告。大会邀请到香港医务化验学会彭永恒会长、澳门医务检验学会理事长倪金良教授、卫生部北京医院陈文祥教授和台湾圣马尔定医院检验科主任高智雄教授等四位专家做大会报告。

医学检验师在患者安全上的角色

——香港医务化验学会彭永恒会长


医疗服务结合不同的多个医学专业,而医学检验不论在诊断、治疗和康复过程中,虽然有别于医师等,医学检验师都是从事“幕后”工作,但是他们肩负了不同程度的贡献,正因如此,在患者安全上也是占有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位置。医务化验所通过实验室认证计划,以专业的态度,为医师和患者提供高水平、多元化的病理化验服务。同时提升服务素质,也证明实验室能为医师及患者提供准确可信的化验服务,从而减少许多不必要的错误,导致患者在安全上有一定的风险。


患者安全是指患者对医院医疗服务过程在客观心理上的认同与信赖。现阶段主要体现在避免和预防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过程中受到任何损害。影响患者安全的因素包括医务人员,医疗环境,患者及其家属和其他原因。过往发生在香港的医疗失误个案说明,安全不是一个优先事项,而是一种生活方式!


彭会长建议在全国建立领导阶层、研究工具和方案,以加强有关安全的知识基础。识别并通过强制性和自愿报告系统从医疗错误中学习。提高标准和期望通过监督组织、团体采购和专业团体的行动,提高安全性。建立实验室患者安全目标是为了提高患者的安全性,并减少整个测试周期的错误;专注于测试的分析前和分析后阶段;通过QC/QM在很大程度上覆盖分析范围;以及明确在LAP过程中融入病人的安全活动。


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档案建设

——澳门医务检验学会理事长倪金良教授


2013年澳门镜湖医院开始在全院19个临床、医技科室推行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档案(简称档案)建设,2014年电子版“档案”上线并进行季度评核。


建立“档案”的主要目的在于规范科室质量安全管理工作,通过科室自查、自我改善,形成有效的闭环式PDCA循环,持续提高医疗质量安全管理水平。内容包括小组职责和成员名单,年度、季度计划和目标,计划和目标完成记录,持续改善记录表,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培训记录表和主管部门反馈意见登记表等。


“档案”建设成效明显:推动PDCA闭环式管理模式,使科室质量安全管理逐步规范化、科学化,提升科室质量与安全管理水平;促进科室管理团队的健康成长;作为学习平台,提升员工质量安全管理技能;有利于完成医院质量与安全管理目标。


对临床生化检验的几点认识

——卫生部北京医院陈文祥教授


临床生化检验是指体液物质检测,用以判断疾病或健康状态。体液物质分为“内源”与“外源”,生物合成和代谢产物与未经代谢物质;包括蛋白、肽、小分子化合物、离子等;位于中心法则的下游或外围,可能既反映遗传因素,又反映环境因素。


临床生化检验应用十分广泛。全国临床检验项目调查显示,在31省市区、省地县三级各3家医院(2011年),生化项目数约占三分之一,检测数占60%左右。中国人群慢性疾病死亡率持续上升,成为主要死因。临床生化检验在重大慢性疾病诊疗中起关键作用,如心血管疾病、慢性肾病等。生化检验还可以更重要,可以检测其他疾病或健康状态,甚或增龄。


临床生化检验需关注常规工作和相关研究。常规工作是医疗卫生工作的基本组成部分或支撑,检验界的“面包和黄油”,是所有医学实验室(不论大小、类型、性质)的第一要务。科学研究应首先针对常规工作中的主要或重要问题。科学研究是学科发展的原动力。研究有多种,有大有小,实质上是解决问题,探索未知。对于生化研究,我们要做好用好老项目,发现验证新项目。


医学实验室病人安全风险管理

——台湾圣马尔定医院检验科主任

高智雄教授


作为医疗体系的一部分,实验室也应该树立相同的目标,即保证患者安全。患者安全位列医院优先考虑事项的前排。在临床实验室的任何阶段,从申请检测到收到检测结果,标本均可能产生问题。必须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以保证每个阶段的误差最小化。实验室误差是指检测过程中发生的任何缺陷,从申请检测到报告结果、判读结果和对结果采取措施。虽然传统上会通过质量控制来鉴别误差,但是大部分误差来源于总检测过程的附加分析阶段。质量管理体系应该覆盖整个检测和非检测过程的所有步骤。质量控制并不会告诉我们样本是否出现气泡、凝血、溶血、抗凝剂或静脉液体污染等等,还有很多质量控制不能告诉我们的关于样本问题的随机事件。


因此,ISO标准强烈建议医学实验室执行风险管理(RM)以确保其检测过程的质量。ISO 15189要求“当检验结果影响患者安全时,实验室应评估工作过程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应修改过程以降低或消除识别出的风险,并将做出的决定和所采取的措施文件化。”这意味着实验室应该对患者安全进行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正走向医学实验室。实验室的所有活动均涉及必须管理的风险。虽然风险管理对于其他领域很常见,但是对于医学实验室仍是很新的概念。


风险管理过程包括以下4个步骤:风险评估(风险鉴别、风险分析和风险评价的整个过程),风险处理,风险监测和风险评审。既然风险可发生于检测过程的任何方面,那么实验室就应该进行系统的风险鉴别,记录已鉴别出来的风险。其次,实验室应该评价每个风险并对不可接受的风险采取风险控制措施使风险维持在可接受水平和保证患者安全。因此,风险管理不应该是一个独立的活动或与实验室的检测过程分开。但是,风险管理体系的详细程度和复杂性取决于实验室的性质及其活动。这就是风险管理的意义,创造患者安全的实验室服务。


生化学组—分子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分论坛

分子诊断技术与临床应用分论坛于9月10日下午在南京国际会展中心三层的金陵厅举行。分论坛共邀请了四位专家进行交流,由张新和谢小兵两位专家主持。

线粒体疾病的分子诊断

——温州医科大学  吕建新教授

 

吕建新.jpg

吕建新教授


吕建新教授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线粒体疾病、线粒体疾病分子诊断标志物、线粒体疾病研究策略与平台。吕教授简单介绍了与线粒体相关的概念,包括线粒体的结构、主要功能,线粒体功能涉及人体多组织器官,受到双重遗传调控,其中核基因组编码了1500多个线粒体功能蛋白,线粒体基因组只编码了13条多肽链。线粒体基因组(mtDNA)遵从母系遗传,包括同质性突变和异质性突变,具有高突变率。氧化磷酸化(OXPHOS)是线粒体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线粒体疾病从狭义来讲,是由mtDNA突变引起的神经脑病、神经肌病等,广义来讲,还应该包括由核基因(nDNA)突变引起的相关疾病。线粒体疾病的遗传学基础包括nDNA缺陷,mtDNA缺陷以及nDNA与mtDNA缺陷,此外线粒体疾病还与环境因素有关。线粒体疾病的发生率大约是八千分之一左右,它的遗传方式较复杂,临床表型也很复杂,累及多系统,影响几乎所有组织器官。mtDNA突变致线粒体疾病面临两类遗传咨询,一种是由母系遗传方式的mtDNA突变,另一种是自发的mtDNA突变。基于DNA的分子诊断标志物包括点突变、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拷贝数变异(CNVs)、小片断或长片断的缺失、重组、mtDNA拷贝数、mtDNA同质性与异质性、mtDNA单体群等。吕教授还详细介绍了线粒体疾病中nDNA和mtDNA的常见点突变,OXPHOS系统基因的突变位点,并列举了药物性耳聋、遗传性视神经病、线粒体糖尿病等线粒体疾病的突变位点。吕教授还分析了检测已知突变和检测未知突变的不同检测方法。最后吕教授简要介绍了由多单位联合开展的关于线粒体疾病研究策略与平台。


微流控芯片即时检测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 V617F基因突变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关明教授

 

关明.jpg

关明教授

关明教授的报告分为三项内容:什么是微流控芯片技术、微流控芯片在检验医学中的应用、基于微流控芯片的骨髓增殖性肿瘤JAK2 V617F基因突变检测。微流控芯片是微流控技术的主要平台,是在一块几平方厘米的芯片上构建的微通道网络,通过可控流体贯穿整个系统,将样品制备、反应、分离、检测、细胞培养、分选、裂解等基本操作单元集成在芯片上,用以实现常规化学或生物实验室的各种功能。具有耗电量低、操作简便、便于携带、速度快、所需样本量少、可规模化生产等优势。临床应用于药物检测、流式细胞术与细胞分析、血液分析、生物检测、核酸扩增、基因组学、酶学分析、肽段分析、蛋白质组学等检测,如iPhone血糖测试仪、i-STAT、可穿戴检验设备等都有广泛应用,基于微流控技术的POCT正蓬勃发展,预计到2017年,该市场将超过160亿美元。关教授详细介绍了采用微流控芯片技术诊断骨髓增殖性肿瘤(MPNs)的研究与应用。JAK2 V617F突变已成为目前MPNs诊断与预后评估潜在的重要分子标记。对于目前分子诊断方法都需依赖特定设备和仪器,且操作复杂,检测成本高,不适合小规模实验室和床边开展检测的现状,关教授所在项目组将微控芯片(Microchip)技术和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技术相结合,拟研发一款通用、集成的LAMP-Microchip,以实现对JAK2 V617F基因突变的同步、快速检测,该芯片整合全血核酸提取、扩增和检测,实现对肿瘤的早期、快速、准确的分子诊断,达到sample-to-answer的诊断效果,为肿瘤基因的快速检测提供了新的技术平台。


基因检测与个体化医疗——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陈鸣教授

陈鸣.jpg

陈鸣教授


陈鸣教授首先回顾了医学发展的三个历程,从经验医学到询征医学到现在的3P医学。3P医学所包含的预警医学、预防医学和个体化医学都与检验相关。而分子诊断是3P医学的桥梁,可以说基因检测是实施个体化医学的必需,基因检测包含两个方向,一是与疾病预测与诊断有关的疾病相关基因,包括罕见遗传病致病基因和常见复杂疾病的易感基因;一个是与个体化药物治疗有关的药物作用相关基因。陈教授从感染性疾病的分子诊断、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检测、肿瘤疾病治疗前突变基因的检测、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基因检测在个体化医疗中的作用。在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中,基因检测已经可以做到HBV DNA定量及耐药突变检测、HCV RNA定量及基因分型和HPV分型。基因分型检测对于后续治疗与个体化用药具有指导意义。在遗传性疾病的诊断中,陈教授着重介绍了遗传性耳聋基因检测,目前是有四种基因九个位点,包括线粒体基因、GJB2基因、SLC26A4基因、GJB3基因对应不同的临床意义。肿瘤个体化基因检测,陈教授以EGFR为例,详细介绍了基因的地域性差异及EGFR突变与药物的关联度。目前肿瘤疾病给药前的基因检测在国外已经普及。陈教授以CYP2C19基因检测为例展开个体化用药基因检测的介绍。CYP2C19基因有三种基因型,对应很多种不同的药物,CYP2C19基因检测应用于指导临床用药。此外陈教授还介绍了乙醛脱氢酶(ALDH2)基因的表型及临床指导硝酸甘油用药的意义。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可以抗冠心病心绞痛的急性发作,但该药的临床有效性常因人而异,有的人服用之后并无疗效,研究发现,ALDH2*2型基因携带者服用硝酸甘油无效风险大幅增加,而在中国这部分人群的比例约占30-50%,因此建议在服用硝酸甘油前进行ALDH2基因检测,*2型基因携带者建议慎用或不用硝酸甘油,而改用其它药物。最后陈教授谈到基因检测面临的挑战,包括质量控制、先进技术的临床化、检测费用偏高等。



下一代测序技术在临床实验诊断中的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傅启华教授

 

傅启华.jpg

傅启华教授


傅启华教授首先回顾了测序技术的发展,从1954年Whitfeld等用化学降解方法测定多聚核糖核苷酸序列开启了测序技术,发展到进入21世纪后,以Roche公司的454技术、Illumina公司的Solexa技术和ABI公司的SOLiD技术为代表的高通量测序平台成为下一代测序(NGS)技术。下一代测序(NGS)已逐渐应用于临床分子诊断,包括全基因组测序(Genome)、全外显子组测序(Exome)、靶向目标基因测序(Panel)。其应用领域包括遗传性疾病、肿瘤、血液病和产前诊断。陈教授详细对比了上述三种测序方法与第一代测序(Sanger)的优势与不足。傅教授列举了下一代测序在临床分子诊断中的应用,包括先天性氯化物丢失性腹泻、神经肌肉系统疾病、视网膜疾病、遗传病、线粒体疾病、肿瘤等疾病的分子诊断。傅教授分享了他所在实验室应用WES(全外显子组测序)对范可尼贫血、家族性马蹄内翻足、先天性关节挛缩畸形、出血病患者等罕见疾病的分子诊断实践。傅教授分析了下一代测序(NGS)应用于疾病基因诊断存在的问题,包括基因变异致病性的确定、偶然发现结果的报告、NGS实验中目的片段测序的不完整性、缺少非编码区域致病性变异的发现工具和知识等。最后傅教授强调,在应用下一代测序(NGS)进行遗传病的分子诊断过程中,必须对NGS实验和数据分析的各个方面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以保证结果的真实、可靠。


中美质谱高端论


中美质谱高端论坛于9月10日下午在南京国际会展中心三层的紫金厅举行。论坛共邀请了七位专家进行交流,专家讲座环节由孙奋勇和徐建两位专家主持,现场交流互动环节由周钦和张军力两位专家主持。

临床实验室开展质谱检验项目的条件与现状——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李岩教授

李岩.jpg

李岩教授


李岩教授从质谱检测技术的原理、质朴技术的开展条件与质控方案以及质谱技术在中国临床开展面临的挑战三方面开始了演讲。质谱的基本结构包括进样系统、离子源、质量分析器、检测器、数据处理系统。进样系统分为探头、注射泵、色谱、靶板进样系统,常用的电离源模式包括ESI和MALDI,质量分析器有飞行时间分析器、四级杆质量分析器、Orbitrap分析器、离子阱分析器、傅立叶变换离子回旋共振分析器,检测器有电子倍增器、光电倍增器以及平板式微通道板检测器,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包括仪器控制、数据检索、数据库支持三部分。


然后李岩教授讲解了三重四级杆质谱的定量检测以及串联质谱的定性检测,介绍质谱仪器的主要厂家。那么,质谱检测技术的优缺点有哪些呢?优点:高特异性、高灵敏度、多通道检测能、受限少、单次费用低;缺点:一次性一起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样品处理和报告生产自动化程度、缺乏标准化、缺乏方法学验证。质谱技术开展的条件有场地、仪器、人员、技术方案等,其中技术方案要素包括样本收集、定性与定量内标选择、色谱分离条件、质谱MRM条件、质控方案、质控通过标准制定等等。微生物质谱检测快捷,不需要大量的耗材试剂;技术核心是菌库;而且用户可以自定义能力:耐药、感染源分析等新发展;较适合现场筛查与快速检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一次性对一个标本中的40余种氨基酸、有机酸、和脂肪酸氧化代谢产物进行快速的筛查和诊断,可以检测29种以上的遗传代谢病,已经是轨迹成熟而且流行的检测技术,在美、英、德、日本等发达国际均被列为临床检验项目,主要是在妇幼保健院、妇产医院、第三方实验室开展,且有定量的质控方案。临床实验室质谱质控系统建立的原则有实验物质(国际机构标准物、商业标准物、实验室自行制备标准物)、实验方法(准确度、精确性、重复性、残留率、回收率、质控频率、质控浓度、材料批次比对等)、实验室管理。


最后,李教授介绍了质谱检测的临床应用,主要用于微生物检测(定性检测)、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定量检测)、维生素检测、治疗药物实时监测(TDM)、毒理检测与诊断、内分泌激素类检测。质谱临床检验的技术要素需要特定的临床需求、明确的判读标准、成熟的技术方案以及规范的质量管理。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在免疫抑制剂治疗检测中的临床应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郭玮教授

郭玮.jpg

郭玮教授


郭教授首先介绍了治疗药物监测(TDM)的意义,免疫抑制剂的吸收个体差异大,治疗窗窄,为的是预防剂量过低导致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和剂量过高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临床常用的免疫抑制剂(ISDs)有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雷帕霉素)、抗增殖药物(霉酚酸)、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环孢素A、他克莫司)。ISDs的检测方法主要是免疫、色谱的检测方法,基于免疫的检测方法有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分析法(CMIA)、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ECLIA)、酶增强免疫分析法(EMIT)、克隆酶供体免疫测定(CEDIA);基于色谱的检测方法有气相色谱法(GC)、高翔也想色谱紫外(HPLC-UV)、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其中,LC-MS/MS是国际公认定量分析方法的最好方法,然后郭教授用图表介绍了1999~2010年英国进行免疫抑制剂方法的实验室情况。


接着,郭教授从分析前要素、内标作用、内标的浓度、质谱参数、液相色谱:选择性分离、色谱柱选择、流动相梯度、前处理方法等方面讲解了LC-MS/MS检测平台的建立。检测平台的基本性能验证包括特异性、定量下限、准确度、精密度、回收率、基质效应、标准曲线(检测范围)、携带效应、稳定性。郭教授还以环孢素A、雷帕霉素、他克莫司为例介绍了性能验证的重要性。LC-MS/MS与免疫学方法相比可以检测多个项目、而且标本量少、前处理简单、TAT短,LC-MS/MS影响因素包括离子抑制(ESI离子源、基质效应)以及干扰物质(同分异构体、同量异序分子、相同碎片)。


最后,郭教授对LC-MS/MS进行了展望与总结,LC-MS/MS作为小分子药物的检测方法具有独特的优势,存在影响因素、人员培训等挑战,软/硬件提升将推动LC-MS/MS更广泛的临床应用。



遗传代谢疾病的实验室检查和临床诊断——日本松本生命科学研究所张春花教授

张春花.jpg

张春花教授


遗传代谢病病种繁多、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理解-认知-诊断是一个持久的实验室与临床的交叉互认过程。代谢疾病的发现驱动检查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同时代谢病发病机理制约了实验室诊断方法的研究。代谢病的病理机制是基因异常→信息RNA异常→蛋白合成异常→酶活性下降→代谢紊乱→代谢产物异常→体液内成分浓度差异→临床表现异常,而临床表现与诊断的关系正好与病理机制是相反的:临床变现异常→相关检查→临床印象→酶学分子基因学检查→确诊、指导治疗。病理机制中基因异常、信息RNA异常、蛋白合成异常、酶活性下降是属于酶学分子基因学检查的范畴,代谢紊乱、代谢产物异常、体液内成分浓度差异是属于相关检查的范畴。


先天性代谢疾病的临床诊断流程:

乏力/不活泼→线粒体病?能量代谢异常?

呕吐、腹泻→低血糖?

昏睡/意识障碍→高氨血症?

抽搐/痉挛→代谢性酸中毒?

异常面孔/畸形→溶酶体病?

色素异常→白化病/PKU?

特殊异味→MSUD/PKU?

黄疸→高胆汁酸?

小头/发育落后→核酸代谢异常?


遗传代谢病筛查现状:产前诊断确保准确性,其结果决定妊娠中止和继续的方向;新生儿筛查提示疾病可能性,指导详细检查确认;GC/MS尿分析为可检查疾病提供临床诊断的依据,提供酶学基因学检查靶向;LC-MS/MS血分析辅助GC/MS分析结果,为临床诊断和基因学检查提供线索;基因学分析确定检测致病基因的有无,阳性意味诊断,阴性意味诊断不明;酶活性检测是确诊手段,活性异常意味诊断。GC/MS尿分析与LC-MS/MS血分析两种质谱方法的组合分析可以为临床提供更确切的诊断依据。随后,张教授介绍了日本新生儿筛查对象疾病确认指南和日本串联质谱筛查结果判定和确认方法指南。气质联用尿代谢病非靶向筛查是140种以上代谢疾病的尿代谢谱分析筛查法,是既知病种的检索、未知疾病的发现、疑难病种的探索。正确使用GC/MS尿筛查手段可以有效地诊断一系列核酸代谢异常疾病。


代谢性疾病的诊断最初利用的是代谢产物的实验室分析手段,最终确认需要酶学和基因学的检查。酶学和基因学结果为代谢病确诊金标准,但是根据病种不同,酶蛋白的确认和基因的定位尚未完善,未必能得到期待的诊断依据。质谱分析结果对临床诊疗意义重大,对代谢病态解析方面具有无限的可能性,为临床理解和纠正代谢紊乱提供参照和监督效应,值得推荐。

质谱技术检测同型半胱氨酸及其临床应用——上海市徐汇区中心医院中心实验室李水军教授

李水军.jpg

李水军教授


我国的医疗现状是老龄化程度加剧,慢性病增加,慢性病患病、死亡,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肿瘤、高血压这些慢性病已成为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胁因素。


同型半胱氨酸(HCY)是甲硫氨酸代谢转化的含硫氨基酸,分子式C4H9NO2S,分子量135.18g/mol,以多种形式存在,包括游离型和结合型,在一定程度上为健康状况的指标。1933年由Vincentdu Vigneaud分离,1969年Kilmer Mccully发现致早发血管病病理作用,上世纪90年代广为接受成为心血管疾病独立危险因子。HCY致血管损伤确切的机制尚不清楚,但直接对血管内皮细胞有毒性作用,导致血管炎症,加速氧化LDL,与其他风险因子有协同作用。


LC-MS/MS的优点是特异性好;比HPLC和GC-MS容易使用,通量更大,是免疫分析法的主要互补方法;与其他技术相比,单个样本的测试成本更低;建立和验证新方法比较容易,灵活性;高灵敏度;多通道检测能力;接近参考方法。HCY检测分析的流程是加样→混合→离心→检测。然后李教授介绍了方法学验证以及各种临床常规方法检测HCY的比较,2011年全国HCY EQA的比较数据,得知循环酶法和LC-MS/MS法结果差异明显,偏差从10.64%至21.80%,循环酶法的室间差异CV9.10~12.61%。正常空腹HCY的参考值范围是5~15umol/L,>20~30 umol/L则需临床干预,降低水平。


基于社区人群的高血压患者HCY与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关系研究,在上海市徐汇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1家区中心医院,2011年11月-2014年9月收集相关病例,并用LC-MS/MS的方法测定HCY,发现同型半胱氨酸升高增加老年人脑血管病的风险,高同型半胱氨酸合并高血压使脑血管病的风险明显上升,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有助于降低脑血管病风险。


质谱技术在肾上腺皮质压力谱分析中的应用——上海迪安功能医学实验室陈春教授

 

陈春.jpg

陈春教授


肾上腺皮质压力激素是什么、为什么要检测、实验室检测又是怎样的?带着这些问题陈教授为大家一一说明。肾上腺皮质压力分析包括皮质醇和DHEA,然后陈教授介绍了正常的HPA轴、皮质醇调节功能以及类固醇生成的路径。内分泌具有等级次序,与生存有关的在第一级包括肾上腺、胰岛,与生长发育有关的为第二级包括甲状腺、生长激素等,与生殖有关的为第三级包括卵巢、睾丸等。我们身体对压力的反应机制有自主神经系统和荷尔蒙系统。自主神经系统中的交感神经可以起到油门加速的作用,而副交感神经的作用是刹车减速的作用;荷尔蒙系统中的皮质醇起负面消极情绪的作用,但抗衰老激素DHEA是正面积极的情感。


肾上腺疲劳综合症是与长期压力有关的疾病,与长期的焦虑、抑郁、失眠、肥胖、高血压等伊苏有关。实验室质谱检测可以将DHEA、Cortisol的灵敏度至少提高10倍,接下来陈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检测系统的色谱条件、质谱条件、样品预处理方法、最低定量限以及方法学验证。样品预处理方法中DHEA的步骤是:将200ul唾液放入1.5ml离心管中,加入600ulMTBE和10ul内标DHEA-d6,然后混匀震荡10min、高速离心5min,取上清液,用氮吹仪吹干,加入100ul 1.5M羟胺,混匀后60°衍生化反应1h,最后LC-MS/MS分析;Cortisol的步骤是:将200ul唾液放入1.5ml离心管中,加入600ul乙酸乙酯和10ul内标Cor-d4,然后混匀震荡10min、高速离心5min,取上清液,用氮吹仪吹干,加入100ul 1:1甲醇/水复溶,最后LC-MS/MS分析。方法学验证包括线性范围、精密度以及参考值范围(参考美国GENOVA实验室数据)。


最后,陈教授讲解了肾上腺皮质压力激素的反应机理以及临床的病例,使大家更清楚的认识肾上腺皮质压力激素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编辑:卢彤、范伟伟、王小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