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成立及 首届全国老年检验医学论坛

作者:《临床实验室》袭莎、王小茜、周颖
2021-12-16

中国老年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成立及首届全国老年检验医学论坛于2015年7月11日在京召开,7月10下午举行了中国老年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选举会议。选举会议中,首先由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秘书长秦晓玲女士宣读中国老年医学会对检验医学分会成立的批复文件,随后解放军总医院丛玉隆教授从总会成立背景、工作范围、组织结构人员等方面介绍分会的筹备工作,秦晓玲副秘书长则宣读检验医学分会候选人资格审查报告,丛教授则简要介绍六位副会长候选人。严肃、庄重的投票结束后,秦副秘书长宣读选举结果:中国老年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一届领导班子、委员选举公正、公平、公开,第一届委员会会长为丛玉隆教授,副会长为陈文祥、江虹、毛远丽、赵虎、裘宇容、谢风六位教授。选举结束之后,与会的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陆军女士发表致辞,祝贺中国老年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的成立,并从学会的宗旨与理念、学会组织建设、分支机构等方面说明总会与分会的关系。在中国老年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一次全体委员会议上,丛会长从学会的宗旨、工作重点等方面说明学会的未来发展,以“创建一个学科、培养一批人才、培植一支团队、建立一种文化”为宗旨,在“围绕一个老字、立足一个实字、基于一个学字、体现一个精字”理念的指导下,进行科研活动,完成国家课题,撰写学术著作。


QQ截图20170630090519.png

中国老年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一届会长

  丛玉隆教授


QQ截图20170630090530.png

中国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  

陆军女士


QQ截图20170630090540.png

中国老年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全体委员合影



中国老年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成立大会及首届全国老年检验医学论坛的大会主题学术报告于2015年7月11日上午举行。在成立大会上,中国老年医学会名誉会长张立平教授、中国老年医学会会长范利教授、中国老年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一届会长丛玉隆教授、解放军总医院南楼临床医技部领导于主席台就座,中国老年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一届副会长毛远丽教授主持成立大会。丛玉隆教授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分会成立的背景及工作方向,张立平教授在致辞中指出中国老年医学事业发展的重要性,检验医学对老年医学的重要作用与意义,句句显现对分会的鼓励与殷切期望。

 


QQ截图20170630090549.png

成立大会结束后,便进入首届全国老年检验医学论坛的主题学术报告,由中国老年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一届副会长裘宇荣与谢风两位教授主持。

 

中国老年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一届副会长

    

  QQ截图20170630090604.png

  裘宇荣教授(左)   谢风教授(右)


中国老年医学会会长范利教授从老龄化给老年医学带来的挑战、国内外老年医学现状、老年医学建设方向等方面进行《老年医学面临的挑战和发展》的主题报告。范会长指出目前老年医学面临高龄化、慢病化、失能化、失智化、空巢化,因此老年医学急需检验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模式理念的转换、人才加入发展。老年医学的发展理念需要与时俱进,以“预防体系、评估康复体系”为体系,以“健康宣教、健康管理”为支撑点,实现维持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老年医学服务内容需要与时俱进,防治慢病共病、维持躯体功能、维持心智健康、融入社会生活。第三,老年医学服务重点也要与时俱进,由慢病管理转向功能支持的舒缓医疗,行程系统+连续+动态的健康服务模式。最后,老年健康管理模式要与时俱进,形成医学问题、躯体功能、认知和心理、社会支持和居家安全的新模式。通过以政府为督导老年医学政策支持建立多部门联合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以医学院校为核心的老年医学及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以学会为平台的老年医学学科建设及人才培训等途径推动老年医学的发展。综合性评估、一体化治疗、信息化管理、个性化服务、一站式服务将是老年医学的未来,实现健康老龄化,可利用健康信息化技术提高健康服务水平,并建立全方位的智能家居健康信息服务系统。

 QQ截图20170630090616.png

中国老年医学会会长  

范利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肾内科谌贻璞教授在《对老年肾脏病诊断具有重要意义的几项化验》中指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老年疾病包括老年肾脏病的防治已越来越重要。代谢性疾病肾损害中的糖尿病肾病、慢性高尿酸肾病及肥胖相关性肾脏病等,血管性疾病肾损害中的高血压肾硬化症及肾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缺血性肾病等是老年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因此血清抗PLA2R抗体检验、血清抗THSD7A抗体检验、血清免疫固定电泳检验、血清冷球蛋白检验、血清IgG亚类检测、尿渗透压检测是对诊断十分重要的。血清抗PLA2R抗体可使用间接免疫荧光法、ELISA、蛋白质印迹法进行定性及半定量检测,而血清抗THSD7A抗体检验正待深入研究,检测血清抗THSD7A抗体检验很可能是对检测PLA2R抗体的重要补充,临床上检测血清抗PLA2R抗体及抗THSD7A抗体对诊断IMN很有帮助,对于不能接受肾穿刺病理检查的老年肾病综合征患者的疾病诊断意义尤大。血清免疫固定电泳对于MM肾损害、WM肾损害、MGUS肾损害及肾脏轻(重)链沉积病的诊断具有绝对重要意义,而对冷球蛋白血症肾损害及淀粉样变肾病的分型也具有重要意义。血清冷球蛋白检测不但应做定性及定量检查,而且还应利用冷球蛋白做免疫固定电泳(如进行冷球蛋白血症分型)及致病病因筛查(如病毒抗原、抗体及DNA/RNA检测,及风湿病的自身抗体检测等)。血清IgG及IgG4水平增高对提示IgG4相关肾病有重要意义,尿渗透压检测对早期发现高血压肾硬化症及肾动脉粥样硬化症导致的缺血性肾脏病变具有重要提示意义。老年人肾脏病中继发性肾脏病比例显著升高,因此对这些肾脏病的诊治需多学科配合进行,为提高这些老年肾脏病的诊断水平,亟需开展一些“非肾内科”的检验项目。

 QQ截图20170630090628.pn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肾内科  

谌贻璞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的杨金奎教授在《亚临床甲状腺疾病发展、监测和干预》中从临床病例出发,指出亚临床甲状腺疾病的常见症状包括乏力、体重减轻、怕热、多汗、神经质、失眠、肌无力、便次增多、震颤、呼吸急促、心悸、月经紊乱、焦虑、易激、突眼、眼睑挛缩/凝视等,可通过病史、PE、检查(Free T3、TRAb)、影像等方法进行诊断,房颤、心脏因素、骨质疏松等因素对疾病存在影响,房颤(非瓣膜)伴甲状腺毒症可增加栓塞的危险,亚临床甲状腺功能紊乱为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在亚临床甲亢治疗中,确定MNG、毒性腺瘤或Grave’s病,特别是伴房颤/骨质疏松等,可能出现房颤/骨质疏松及其他。在亚临床甲减治疗中,通常建议药物治疗,除非存在甲状腺抗体阴性伴TSH <10,伴无症状、甲状腺肿、血脂异常、排卵机能障碍/不育等,但建议每年查TSH。

 QQ截图20170630090642.png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  

杨金奎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张晓东教授从流行病学定义与分类、诊断与治疗中的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说明《肿瘤标志物在老年消化道肿瘤性疾病诊治的临床价值》,张教授指出老年消化道肿瘤常用肿瘤标志物为CEA、CA19-9、CA72-4、CA125、NSE。CEA升高可以辅助肠癌早期诊断,在结直肠癌复发或转移的患者CEA升高较临床影像学提前2个月的时间,与癌转移密切相关,敏感度和特异性均不是很好。CA19-9升高是淋巴结阴性CRC病人术后复发的一个独立标志物,根据ASCO指南CEA联合CA19-9是目前首选的CRC术后监测手段,CA199显著升高是广泛转移和预后不良指标。CA72-4对胃癌诊断的阳性率优于其他TM,含量与胃癌分期、肿瘤大小、淋巴结受累及浸润转移等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联合CA72-4和CEA检测CRC复发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术后单独检测CEA。胃癌患者血清CA125 水平增高提示预后不良和生物学行为不良;胃癌患者血清CEA、CA19-9、CA125水平预测胃癌腹膜转移,发现CA125预测腹膜转移最好。NSE对神经内分泌肿瘤较为特异,可对小细胞肺癌、食管鳞癌进行鉴别诊断、监测疗效和复发。胃肠道需要联合检测的肿瘤标志物为CEA、CA19-9、CA72-4、CA125、NSE,在第一次治疗前、在启动治疗后(尤其是手术治疗)、怀疑复发或者转移时、发现升高后的2-4周,是治疗过程中检测肿瘤标志物的时机,治疗过程中检测肿瘤标志物具有协助诊断、评价疗效、指导用药、监测复发、判断预后等临床意义。老年人肿瘤标志物的特点为升高较年轻人低,不一定治疗效果不好,因肝肾功能差在治疗中容易误判。

 QQ截图20170630090655.pn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张晓东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李梅教授在《骨转化生化指标及其在骨质疏松治疗领域的应用》中从骨转化生化指标的概念及主演项目、临床应用、检测注意事项及维生素D的情况等方面进行主题报告,骨形成指标包括总碱性磷酸酶和骨源性碱性磷酸酶(ALP)、骨钙素(BGP)、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I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骨吸收指标包括尿羟脯氨酸(HOP)、吡啶啉(Pyr)、脱氧吡啶啉(D-Pyr)、I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CTX)与氨基末端肽(NTX)、尿钙与肌酐比值(Ca/Cr)、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骨转换生化检测可预测骨量丢失,预测骨折风险,监测抗骨质疏松药物疗效:较BMD更快速反映疗效、揭示药物作用机制、预测药物疗效、发现疗效不佳患者、优化治疗方案。骨标志物反应全身骨代谢变化,是IOF推荐监测和随访的指标,3~6个月即能反映疗效和患者依从性,联合BMD检测作为重要的诊断工具。BMD是目前WHO、IOF推荐的诊断标准,变化周期长(1~2年),不同仪器测定结果不同,存在少量放射性。骨转换生化指标具有反映骨转换、骨矿化、胶原代谢,反映骨质疏松症的机制,用于骨质疏松症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继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评判药物疗效,无创、灵敏和特异。

 QQ截图20170630090708.png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李梅教授


全国老年检验医学论坛第一分论坛、第二份论坛、第三分论坛同时于2015年7月11日下午召开,第一分论坛由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袁桂清老师主持。

 QQ截图20170630090721.png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原社长

袁桂清老师


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陈文祥主任进行题为“血脂异常的临床检验”,陈主任从中国老龄化与慢性病现状出发,从血脂、脂蛋白、载脂蛋白及其检测,血脂检测的临床意义,我国血脂检测质量现状,血脂检测标准化四个方面进行报告。血脂检测可防治血脂异常、预防心血管病,TC、TG、LDL-C、non-HDL-C、apo B、Lp(a)升高与HDL-C、apo AI降低是血管病危险因素,主要血脂指标为TC、TG、LDL-C、HDL-C。TC、TG、HDL-C、LDL-C可检出血脂异常,TC或LDL-C、HDL-C可对危险进行评估与分层,LDL-C可治疗血脂异常,TC、TG、HDL-C、LDL-C可监测治疗。我国目前血脂分析质量,大多数实验室分析质量可接受TC、TG,部分实验室HDL-C、LDL-C的分析质量不能满足临床要求,主要原因是方法性能与实验室管理存在问题。在血脂标准化计划中,应用参考物质方便,可有效发现或解决校准问题,但一般浓度水平有限,难以鉴别质量问题原因。应用参考方法可有效分割样品对,可鉴定各种主要质量问题,但成本高。最后,陈主任总结道血脂是重要常规检验项目,检验结果准确、可比是心血管病防治工作的基本需要。目前,主要血脂项目分析质量有明显改进,但仍存在一定改进空间。我国血脂标准化(参考系统)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标准化计划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根据我国实际情况,建立实施切实、可行、有效的标准化计划是检验界的重要课题。

 QQ截图20170630090733.png

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

陈文祥主任


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王冬环老师从糖尿病血糖评估指标、持续的质量改进两个方面讲述“糖尿病实验室检测技术进展”,糖尿病诊断标准(2015)为HbA1c ≥ 6.5%(48mmol/mol)或空腹血浆血糖(FPG)≥7.0mmol/L(126mg/dL)或葡萄糖耐量(OGTT)≥11.1mmol/L(200mg/dL)或有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mmol/L(200mg/dL)。WHO推荐的糖尿病诊断新指标为在有条件的地方采用糖化血红蛋白(HbA1c)诊断糖尿病,诊断切点为HbA1c≥6.5%,但HbA1c<6.5%不排除糖尿病,HbA1c抽血时间不受限制(无需空腹),结果稳定(生物变异小,<2%),样本稳定,反映长期血糖水平,相对来讲不受急性血糖波动的影响。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3)标准为空腹血浆血糖(FPG)≥7.0mmol/L或葡萄糖耐量(OGTT)≥11.1mmol/或有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11.1mmol/L,本指南不推荐在我国采用HbA1c诊断糖尿病。但对于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并有严格质量控制,正常参考值在4.0%~6.0%的医院,HbA1c ≥6.5%可作为诊断糖尿病的参考。这说明一个检测指标在临床的应用程度与其测定质量密切相关!糖化血红蛋白检测从方法选择、操作规范化、监测测定质量、降低测定感染等四方面保证HbA1c测定结果质量。糖尿病是人类健康和生命的杀手,远离糖尿病从预防做起。准确的血糖评估是糖尿病规范管理的基石,只有持续的质量改进才能为临床提供可靠的依据。

 QQ截图20170630090744.png

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

王冬环老师


中国老年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一届会长丛玉隆教授进行题为“血小板功能试验在老年病的应用”,在正常生命活动中,复杂的生理调节保持血液呈液体状态,既不出血,也不形成血栓。血小板功能检测可实验诊断血小板病、血栓前状态的实验诊断,监测抗血小板的药物治疗。血小板功能检查检查中,一般检查血小板计数、MPV、血块回缩试验,血小板功能检测为血小板粘附试验、血小板聚集试验、血小板粘附集聚试验、血栓弹力图,可进行血小板释放、血小板AA代谢、血小板膜蛋白、血小板内钙流等检查。血浆PH变化,抗凝剂种类,抗凝剂用量,PRP保存条件与时间,设备工作状态,聚集剂种类、浓度、剂量与保存,药物干扰,血小板浓度等都可影响血小板聚集率,影响血小板聚集试验的质量控制。丛教授简要说明各类型血小板聚集仪的原理、质量控制及工作原理,流式细胞技术对血小板的检测。最后,丛教授从临床实际病例出发简要说明死腔的概念与产生原因,因此应使用无死腔的真空采血管进行肝素治疗监测。

 QQ截图20170630090758.png

中国老年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第一届会长

  丛玉隆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检验科主任王培昌教授的报告主题为“脑脊液酶学的临床应用”,王教授指出以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多发性硬化、脑血栓、脑卒中等为主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脑血管病在老年疾病谱中占有突出位置,脑脊液在目前实验室中没有得到很好利用。脑脊液中常见酶类包括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CSF-NSE)、溶菌酶(CSF-LZM)、腺苷脱氨酶(CSF-ADA)、肌酸激酶及其BB型同工酶(CSF-CK、CSF-CK-BB)、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CSF-LD)、谷丙转氨酶(CSF-ALT)、谷草转氨酶(CSF-AST)、α1-抗胰蛋白酶(CSF-α1-AT)、谷氨酸脱羧酶(CSF-GAD)、磷酸己糖异构酶(CSF-PHI)等。脑组织破坏,神经细胞内酶溢出;脑脊液中的各种细胞解体破坏;未被破坏的脑细胞酶流出量增加;与肿瘤代谢相关的酶漏出;CSF的酶清除能力下降;颅内压增高,酶随CSF的增加而增多;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血内某些酶进入CSF中,是脑脊液酶学变化的可能机制。CSF-NSE可用于诊断急性脑血管病病灶大小、脑损伤程度及预后,是癫痫持续状态后脑损伤的敏感指标。恶性肿瘤和细菌性脑膜炎时CSF LDH增高程度较良性肿瘤和病毒性脑膜炎明显,脑梗死、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急性期患者CSF-LDH明显升高,CSF-LDH同工酶还可作为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疗效和病情判断的指标。脑脊液溶菌酶升高常见于细菌性脑膜炎,特别是在结核性脑膜炎中增高更为明显。结核性脑膜炎患者脑脊液中ADA增高程度明显高于其它性质的脑脊液。CSF-ALT、CSF-AST升高常见于脑梗塞、脑萎缩、急性颅脑损伤、中毒性脑病及中枢神经系统转移癌等。脑血管病急性期尤其是病程3天以内CSF-CK-BB活性升高最明显,脑出血患者、脑梗死患者CSF-CK-BB持续升高,预后效果较活性下降者差,其与脑损伤严重程度和患者死亡相关,与颅内压增高无关。CSF-α1-AT可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鉴别诊断及血脑屏障完整性的诊断指标之一。脑脊液PHI活性测定对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及其与病毒性脑膜炎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最后通过病例说明更直观的阐述酶类的临床意义。

QQ截图20170630090814.png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检验科主任

王培昌教授

 QQ截图20170630090824.png



第二分论坛是感染病专题,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正教授主持。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  

张正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徐英春主任的报告题目是“临床感染病原学新型诊断技术促进检验与临床沟通能力 ”。感染性疾病日益戏虐猖獗。临床微生物检测诊断专业为检验医学学科内重要专业之一, 也是对专业设置,场地要求及人员经验和技术水平要求最高的学科之一。 徐主任重点通过多病历分析介绍了很多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检测技术,包括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离子化时间-飞行质谱仪(MALDI-TOF MS)、全基因组测序、液相芯片法、Xpert MTB/RIF、恒温扩增碟式芯片法和多重巢式PCR 等,及其在临床常规工作中少见菌、疑难菌的鉴定和诊断中的应用。例如,多重巢式PCR -  FilmArray将核酸的制备、目的片段扩增和产物检测整合到一起,操作流程简单、方便、快速。可用于上呼吸道感染、血流感染和胃肠道疾病,将来还可用于脑炎及脑膜炎。病原体检测新技术要求操作简单,快速,准确,低成本,和同时检测多种病原体。同时面临CFDA注册时间长,收费,结果解读,复合性病原体感染和过度治疗等挑战。 

  QQ截图20170630090839.png

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

徐英春主任


与徐主任讲到的高大上技术相辅相成、遥相呼应,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马小军主任强调先进的检测技术很重要,但是我们仍要接地气,把基础工作例如形态学诊断做好。马主任在“常规感染病规范诊治与误区”报告中介绍了在临床试验中如何确定感染病治疗方案线路以及感染病常见误区。相关文献指出临床要规范应对感染症,合理使用抗生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会导致菌群失调,诱发耐药并导致治疗失败。感染病规范诊治应遵循3R、2D和2M。3R是指在正确的时间对正确的患者使用正确的抗生素。2D是指抗生素的使用剂量和疗程。2M是指在最小附带损害的情况下,获得最好的临床结局。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很难按照规范要求执行。此外,马主任通过案例讨论突出强调了合理用药的关键是诊断,和有效控制感染的重要性。在感染科能力建设仍需时日的当下,我们迫切需要符合临床需要的治疗指南。这样的指南,不仅重视药物选择,同样重视微生物、药物学、诊断策略、评估方法等。

 QQ截图20170630090848.png

北京协和医院感染内科 

马小军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赵虎主任从临床微生物检验的现状、自动化、标准化和非培养检验4个方面介绍了“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新进展”。细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是细菌分离、培养和鉴定。但是,细菌检验的现状是培养鉴定时间长,阳性检出率低(假阴性)和假阳性率高等。目前,在各科实验室中,微生物实验室的自动化是最低级的。微生物实验室自动化的步骤包括自动选择平皿培养基,自动贴条码,自动除盖、加盖,自动接种及划线分离,自动输送培养皿至培养箱,自动培养皿动态拍照,自动读取培养皿照片和自动输送培养皿至工作台。BD Kiestra的多种自动化解决方案(BD Kiestra™ InoqulA™,BD Kiestra™ WCA,BD Kiestra™ TLA ),可满足不同阶段的需求,实现微生物实验室自动化的理想。赵主任从标准化的含义,国际标准与指南,标准化的意义,标准化现状,标准化进程,标准化的具体内容来阐述临床微生物检验的标准化。标准化的意义在于规范检验流程,提高检验质量,实现检验结果互认,提高员工素质等。除此之外,赵主任还介绍了非培养快速鉴定方法,包括临床免疫学方法、分子生物方法、质谱方法和其他快速方法。

 QQ截图20170630090907.png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赵虎主任


最后,北京朝阳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刘颖梅主任与我们分享了“老年下呼吸道感染病原分子诊断”。除了荧光定量PCR、环介导等温扩增(LAMP)、基因芯片和全基因组测序等应用于呼吸道感染的分子诊断技术,刘主任还提到了另外一种核酸序列依赖性扩增技术(NASBA)。NASBA是恒温、连续的酶反应扩增技术,用于流感、禽流感等RNA病毒检测。分子诊断的应用范围是病毒、体外不能培养或难培养细菌、体外不能培养真菌、非典型病原体和耐药点的检测。标本类型是咽拭子、鼻拭子、痰、BALF等。通过案例分析,刘主任介绍了PCR 电泳技术用于流感病毒的核酸检测,PCR杂交技术用于非结核分枝杆菌院内感染暴发流行,PCR测序技术用于奴卡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接合菌等常规手段无法准确鉴定的细菌。病原学诊断结果是影响抗感染治疗的一个重要因素,特别是在呼吸道感染的患者,目前患者基本上是先广谱抗生素治疗,等待病原学结果。传统检测方法阳性率低,耗时长,有时结果又很不明确,多数分子诊断技术是针对单一病原体的诊断,效率低。所以降阶治疗可能性也很小。分子诊断是呼吸道病原学诊断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多个病原体同时检测技术和定量检测技术,有助于临床的快速诊断,从而帮助临床降阶梯治疗,减少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更好的治疗患者。

QQ截图20170630090916.png 

北京朝阳医院感染和临床微生物科

刘颖梅主任


第三分论坛的主要内容是围绕临床检验中几个方面的质量管理问题展开的,在这炎炎夏日里精彩的内容仍是吸引来了不少听课代表。本次论坛由煤炭总医院的秦晓光教授担任大会主席并主持,邀请到的四位演讲专家分别是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江虹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的康小楠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邱玲教授和BD公司的徐德老师。

QQ截图20170630090859.png

煤炭总医院

秦晓光教授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江虹教授在“POCT质量管理网络化”中指出随着POCT检测技术的发展,POCT检测的操作环境和操作人员越来越多样化,但只要是检验项目,所有检验人员对POCT检验结果质量是否可靠都应进行相应的质量控制,这给检验科人员带来很多挑战。江教授特别分享了POCT质量网络化管理方面的宝贵经验,供大家在POCT质量控制工作中参考借鉴。首先,江教授介绍了POCT的特点,这也是对老年医学比较好的特点:第一,快速获取结果,大大缩短TAT时间;第二,仪器小型便携;第三,使用标本微量甚至无需标本;第四,操作简单,非专人员经培训后也可操作。老年医学关注的是慢病的管理,对此POCT有非常强的优势。另外,POCT对糖尿病、抗凝检测、急诊项目中对心梗病人的心肌标志物这类需要及时得到结果的重点疾病的检测优于实验室做的很多检测,针对这些重点病种POCT检验是必要的。对于POCT检验质量从实验室认可来说有很多相应的质量管理要求,针对POCT组织管理结构、相应的权限的责任、职责的划分,都要在医院中明确下来。医院评审的标准和评审细则中明确指出对床旁检验项目要按规定进行严格比对和质量控制。其次,江教授详细介绍了华西医院2013年开始的管理血气分析项目的情况。第一个方面是质量控制及管理工作的实施,包括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规范临床操作并进行相应的培训、进行检测程序的质量控制、保证一致的仪器间结果、进行有效的室间质评、信息化管理检测数据。第二个方面是POCT诊断设备管理系统的网络化管理使POCT的质量管理更上一层楼。网络化管理将血气分析前、分析中、分析后都进行了相应的全程质量管理,并且对所有临床操作人员进行培训。通过仪器每天自动设置进行室内质控,并通过网络化管理可以自动判断结果,每月通过软件提取数据比对,进行质控总结。另外,还会进行仪器间比对、室间质评,并且检测报告规范化管理报告统一。另外,江教授介绍了POCT网络化管理。管理软件可以帮助临床做到质量控制和病人数据的评估。质控管理、样本管理、仪器管理、人员及耗材管理都可以网络化管理。智能化的管理克服了很多妨碍POCT发展的瓶颈问题,能够帮助更好的完成POCT的质量管理。最后,江教授还对POCT质量管理信息化进行了展望。需要继续探索POCT标准化、规范化、同质化管理;也希望通过POCT的远程监控及会诊,使所有的检验结果有所保证。

 QQ截图20170630091019.png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江虹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康小楠教授报告的题目为“疾病生物样本库建设和质量管理”,生物样本库(Biobank)是一种集中保存各种人类生物材料(Human biological material),用于疾病的临床治疗和生命科学研究的生物应用系统。疾病样本的规范化收集和信息采集对整个医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疾病样本的质量更是对临床治疗和科学研究具有很高的价值。康小楠教授通过仁济医院的疾病生物样本库建设实例为大家介绍了样本库不断建设完善的过程,其中包括样本库建设的思路、基本要素、样本的质量管理、循证质控研究等内容。首先是样本库的建设思路,指出在人类医学进入预测性、预防性和个性化的时代,转化医学是发展现代医学的新理念,疾病样本库要成为转化医学的有力手段。有价值的样本应是高质量的、具有完整信息的、是长期正确的随访结果,并具备合理的大型队列构建,样本库只有形成海量数据才能为基础临床研究提供更好的服务。大型的、正规的样本库建设需要具备以下四个基本要素:科学的采集流程;样本的质量控制管理;样本库信息管理;设置转化医学研究的平台,在研究当中不断发现样本的价值,不断促进样本采集和方案设计的科学性。围绕这四个要素医院样本库搭建时需要注意体制机制的搭建,选择依托的部门,还有人员、场地环境安全、设备仪器、信息管理系统、信息化建设,以及技术平台和管理流程。第二个主要内容是样本的质量管理。在样本采集过程中质量控制节点分为采集前、采集中、采集后和质控评估。重点关注的节点有采集前注意采集知情同意书、疾病纳入标准、对肿瘤的癌旁和正常组织的配套采集以及血液等配套样本、分析前变量记录和随访信息。采集中有组织、血液标准操作流程,组织样本的采集注意从离体到进入液氮要30分钟内完成,通过病理评估后的采样要按照从正常组织、癌旁组织到癌组织的顺序;血液的采集流程中注意抗凝、促凝等。采集后注意各类样本的储存温度和储存设施,国际趋势是液氮的存储越来越多的替代冰箱存储。最后是质量评估,三个主要方面分别是组织样本质量评估、DNA样本的质量评估、RNA样本的质量评估。还有可以通过数据返还的方式进行质量控制。最后是关于循证质控研究。分析前变量的样本质控研究对于科研结果具有重要意义,采样前有很多不好控制的因素,样本离体后进入到热缺血,到4℃时进入冷缺血,这些情况对样本都会有影响,采样的时间、固定方式、离心的条件等也会对样本的质量有些影响。在样本库建设中最关键的核心是:一,高保真的保留生物样本在人体中的状态,或者尽可能的接近;二,收集及保存措施经过长时间保存是否发生变异?或影响下游检测技术?样本分析前变量SPREC在国际样本库协会中有个共识,对液体样本和固体组织样本最关键的分析前变量各归纳了七个方面的主要可控因素。液体样本中可控因素主要是样本类型、主要添加剂的类型(如抗凝剂的类型)、离心前的温度和离心前延迟时间、是否有二次离心、离心之后是否立刻放进液氮里速冻以及长期储存时的温度。固体样本的主要可控因素是样本类型、采集方式、热缺血时间、冷缺血时间、固定、固定时间和长期储存的温度。在这些因素中重点介绍了热缺血对样本RNA的影响和热缺血对组织磷酸化蛋白的影响,还有冻融对内参基因稳定性的影响。样本是有生命的,包括样本离体后仍是有生命的,样本的质量控制除了关注常规检测外还关注样本离体及存储过程中的活性变化,为临床和科研提供比较好的数据库。今年6月我国成立了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QQ截图20170630091032.png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

康小楠教授


北京协和医院邱玲教授进行题为“国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使用常见问题及对策”的报告,邱玲教授通过分析ISO15189评审中常见的自动生化分析仪不符合项并提出相关解决建议,以帮助实验室识别生化分析仪使用中的潜在问题,减低风险,保证结果的准确。分析的五个不符合项为:一,故障修复后验证。故障修复后验证的第一步应该明确故障原因,判断故障或潜在问题可能影响何种性能。在故障排除的过程中通常可以明确哪个因素影响了结果,因此有针对性的选择不同的方法进行验证。最简单的方法是运行室内质控,在验证试验完成后,应与实验室既定的质量目标(如精密度目录、比对偏倚目标等)进行比较,确定验证是否通过。最后应妥善保存验证过程及批准重新工作的记录。从故障明确被识别回溯到之前一次合格在控室内质控,这一段的结果均需要验证,以识别还未明确的故障隐患对结果的潜在影响。验证方法分别是反推法、抽样法和结果分析法。以上验证中如果发现已发出报告中的结果收到了故障或问题的影响,可以先评估临床影响的程度,如果问题比较严重,可能影响诊疗,给患者带来风险,则应采取各种方法立即召回报告并报告临床医生。二,自动生化分析仪校准。目前国家尚无适用于临床实验室的生化分析仪校准标准,目前与生化分析仪有关的国家推荐性标准主要用于规范制造商对生化分析仪生产的技术指标。对于应该如何校准可以参考YY/T 0654-2008“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国家标准,其详细介绍了包括:工作环境、杂散光、吸光度线性范围、吸光度准确性、吸光度稳定性、吸光度重复性、温度准确度与波动度、样本携带污染、加样准确度与重复性等,无论是制造商还是实验室在生化仪校准或检验过程中均可以参考此标准。对于设备的校准,制造商(服务商)和实验室承担着不同的责任。三,检验项目定期校准。首先遵从制造商建议的校准周期,因为制造商在试剂生产过程中会评估不同项目的校准稳定性。实验室在使用的过程中如发现校准曲线稳定性不佳,可以缩短这一周期。除周期性校准外,常见的必要时校准可包括:变更试剂批号;仪器定期更换重要备件(如光源等)后;按失控处理流程,排除仪器、试剂、质控品等原因无法纠正失控时;仪器故障排除后验证需要时等。四,同一医疗结构内多台生化仪的比对。即使选择了不同的生化分析仪,比对也是必须的,结果可比固然可以满足临床需求,方便检验科根据不同需求灵活安排工作。对于不可比的生化检测系统,可以使用不同参考区间,与临床讨论获得认可,告知临床结果比对的差异,帮助临床医生做判定,必要时检验报告单标识检测系统;如部分区间可比,指定复检界限值,通过比对结果调整系数并验证。五,自动生化分析仪操作者的考核上岗。培训考核应至少包括理论和实际操作两类,可以由实验室授权的技术专家进行,也可以由制造商工程师或技术支持人员完成。培训和考核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仪器基本原理及结构、仪器环境条件要求基本操作步骤和维护保养。

QQ截图20170630091050.png

北京协和医院  

邱玲教授

 

BD公司徐德老师在“生产工艺与材质不同的产品对标本质量影响”中指出,采血管作为标本前处理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质量也会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优质采血管的先进生产流程要从原材料把关,到生产环节层层把控,才能确保生产出最优品质的采血管。徐老师首先介绍了优质采血管的先进生产流程包括如下环节:来料-储存-干燥-注塑-加分离胶-喷涂添加剂-抽真空-压盖-光学检验-贴标-包装-人工质检-辐射灭菌-出厂。然后详细介绍了会影响采血管质量控制的材质问题和生产流程中的一些重点工艺问题。采血管由管帽和管身两部分组成,管身的原料选用进口的优质PET颗粒,其优点是纯净、致密、无杂质,通透性好,经特殊处理的管壁可有效防止血液挂壁,血细胞破损,减少溶血的发生,不会对样本质量造成影响。制成的采血管管壁透明度高,便于观察样本。管帽的原料选用进口的优质丁基橡胶胶塞,探针穿刺次数> 10000次,可以保护仪器探针,且经特殊血液排斥性涂层处理,有效减少红细胞环产生。优质的材料可保障采血管在有效灭菌的同时不影响产品质量。只有通过先进的生产流程和使用优质的材质才能生产出优质的采血管,避免影响检测质量,保证检测结果的有效性。

QQ截图20170630091058.png

BD公司 

徐德老师

 

这次的会议为专家、代表和厂家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大会主席秦晓光教授在每位专家演讲结束后都适时的给予了总结,并主持了答疑环节,与会代表积极提问,演讲专家耐心解答,大家互相交流着经验,第三分论坛就在一片良好的互动氛围中圆满结束!


随着社会老龄化,老年检验医学已成为老年医学这个新兴学科里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现代医学领域对老年疾病相关的新型检验项目的需求量日益增加,而现有的可参考资料却非常有限,再加上众多指标缺乏老年人专用的生物参考区间,老年检验医学的多元化需求及供需矛盾突出,已远远不能满足临床诊疗和保健的需要。正如中国老年医学会会长范利教授所说:检以求真,验以求实,发展老年检验医学,服务老年健康事业!




编辑:《临床实验室》袭莎、王小茜、周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