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鲜明•权威论述 ——专家论坛回顾
慢性肝病可能导致炎症和渐进型瘢痕,随着时间的推移,导致不可逆转的肝脏损伤(硬化)。因此,使用生物标志物对个体肝脏基质成分的风险因素、退化以及纤维化严重程度进行评估和密切监测越来越被大家认可。多伦多大学的Manuela G. Neuman、Lawrence B. Cohen、Radu M. Nanau三位专家在《透明质酸-非侵入性肝脏纤维化生物标志物》中对生物标志物在临床诊断和肝脏纤维化严重程度定义方面的应用进行回顾,使用术语“透明质酸”和“肝脏纤维化”以及每种生物标志物的名称和应用的算法完成系统的文献回顾。使用文献检索服务系统(PubMed)和谷歌学术搜索(Google Scholar)进行检索,回顾2010年1月至2014年10月间使用HA作为标志物的英文文献,不管何种类型的肝病都进行回顾,分别阅读出版的文章并对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对新兴肝脏纤维化风险生物标志物进行复杂的分析,同时分析这些标志物的临床重要性以及每种标志物对应相关疾病进展的分析注意事项。大多数用于评估肝脏纤维化的生物标志物数据库的参考区间存在关键的差异。此外,健康个体的生物标志物正常水平在性别、民族、年龄、营养水平和合并症方面也存在差异。不仅如此,其他组织器官的影响以及肝脏纤维化治疗干预使研究产生了局限性。鉴别存在发展为慢性肝损伤的风险并进而发展为肝硬化和终末期肝病患者仍然是一项挑战。开发非侵入性生物标志物就是为了取代肝脏活组织检查。这些生物标志物有望提供准确的、可再现的预测结果数据。对该疾病及其病医学理解的演变必须对肝脏细胞如肝细胞、星形细胞和Kupffer细胞机制的作用进行评估。此次生物标志物研究可能会增加现有肝病患者炎症和纤维化抑制的治疗方法,成功抑制疾病进展的关键是早鉴定、早治疗以及通过测量特定疾病生物标志物对高风险个体进行监测。除病因学以外,生物标志物是该病患者筛查和制定治疗策略的基本工具。此外,它们有助于患有危及生命的肝损伤患者的诊断,并能通过简单的血液试验对疾病进行分期,避免使用肝脏活组织检查。对潜在合并症形成的肝损伤进行管理目前已经可行,而且应该能改善该疾病的预后。此外,纤维化研究者不仅需要评估肝脏相关机制、生物标志物和损伤,还需要评估其他组织和器官如肺、肠道、胰腺和中枢神经系统对肝脏的交叉影响。诊断和生物科技行业需要研究者、肝脏病学家和实验室医学专家的团队合作才能让患者受益。而且,强烈建议将试验和程序的知识对受训者进行有效地普及。
粪便是人体的一种主要排泄物,成分主要是未被吸收的食物残渣、消化道分泌物、粘膜脱落物、细菌、无机盐和水等成分。粪便检查的主要目的是了解消化道和通向消化道的器官是否有炎症、出血、寄生虫感染、肿瘤生长等情况;还可根据粪便的性状与组成,了解消化状况,粗略判断胰腺外分泌功能;了解肠道菌群分布是否合理,有无致病菌群出现等。而现代检验技术的发展,还可根据粪便中出现的一些特定蛋白,检测消化道肿瘤。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张时民老师在《粪便检验技术的过去、现状与自动化技术进展》就粪便检验技术的现状与发展,需要巩固与坚持的检验方法,发展方向,自动化设备进展等内容进行系统性论述和讲述。粪便检验是一个古老的检验项目,国内大多数医院实验室基本上一直以传统的技术为核心,基本上是延用显微镜、玻片、化学法潜血试验这样简单而基本的技术,而后来潜血技术进展为单克隆抗体胶体金法。然而在国内许多医院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没有课题研究,操作者不愿意从事这一工作,检验结果变异较大,质量显著下降,在粪便检验、寄生虫形态学检验方面知识和经验空缺。但粪便检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一般性状检查到显微镜检查,从各种粪便化学检查的诊断价值到具有诊断价值的寄生虫检验诊断,都显示其重要价值。粪便检验的自动化进程开展较晚,目前粪便分析工作站主要是国内厂家在研发和生产,工作站配套有专用的粪便标本采集器。直接涂片式粪便分析工作站与过滤式粪便分析工作站,操作简易,可避免交叉污染,仪器带有显微摄像系统,标准化操作流程可降低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标准化的报告模式和数据管理,可扩展功能,可配备多种金标法检测卡,扩充粪便检验的内含,增加有消化道疾病的筛查指标。虽然粪便中的成分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但是自动化分析在近10年的发展应用中,已经在逐步改善、逐步进步、逐步提高,其性能也在日趋完善,各个医院的临床检验科室也在关注和尝试使用此类仪器来解决人工不足以及检验程序标准化的问题。粪便分析自动化已经提到医院检验科下一个自动化设备应用的议事日程,粪便自动化分析技术在今后实验室检查领域中将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越来越多,性能更加先进,更能满足实验室需求的粪便自动化分析仪器将走入实验室。
粪便分析通常包括一般性状检查、显微镜检查、寄生虫检查和化学检查几部分,在医院常规实验室中也多开展了这些检验项目。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张时民老师在《常用粪便分析结果与临床意义一览表》中介绍各项检查临床诊断价值,虽然粪便检验只是一种描述,但是医生往往会通过问诊,通过病人自叙述大小便排泌情况,根据粪便一般性状和颜色变化,对患者的消化道状况或疾病有初步了解。显微镜检查也是一个重要的项目,外观形状颜色正常,并不能代表显微镜下没有异常发现。显微镜检查的目的就是发现隐藏在其中的有诊断价值的秘密。显微镜检查发现的粪便中有价值的成分,与临床诊断有关系。粪便显微镜检查还有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发现寄生虫卵或虫体,除常规检查发现寄生虫外,还可通过集卵法提高检出虫卵的阳性率,还可通过染色法对寄生虫进行细致观察和鉴别。在临床检验工作中最具有重要意义的诊断性报告,就是寄生虫检验报告。一般医院所进行的粪便化学检查主要是粪便潜血试验。而在一些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还可以开展一些有价值的粪便化学定性或定量检查项目。
1968年,伊朗生化学者Ranbar S从糖尿病患者的红细胞中发现了不正常的血红蛋白,2012年美国糖尿病协会专门为他颁发了杰出发现奖。如果当年不是Ranbar在糖尿病患者中发现糖化血红蛋白,今天的糖尿病研究也不知道是什么样子。我国检验界老专家冯仁丰教授在《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和检测准确度现状》中首先指出DCCT临床试验和英国UKPDS明确糖化血红蛋白在糖尿病治疗和并发其他疾病中具有监视的价值,通过说明、对比NGSP的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IFCC的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阐述国际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的实现。HbA1C的国际标准化是一个重大的决定,它第一次对什么是HbA1C做出了明确的定义,为全球HbA1C的可比性建立了牢固的基础。但是,HbA1C的标准化在进入常规使用中,出现了声明可溯源至IFCC参考系统的免疫检测方法与酶法,和美国NGSP以HPLC方法间的不协调。HbA1C是诊断和监视糖尿病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感谢IFCC的努力,使全球HbA1C的检测正逐渐趋向一致。但所有可以检测HbA1C产品的厂商,都不会客观描述自己的弱点,只强调他们产品的价值。为了患者的利益,每个实验室必须完善检测需要的质量管理,必须对使用产品在对患者检测、发出报告前,亲自动手去验证产品的分析性能。只有确认产品的分析性能确实如介绍那样可以信任下,方可使用。一个实验室必须具备两个检测方法的产品,让你方便地识别患者样品内有无Hb变异体的出现。至今,尽管说免疫方法没有变异体干扰,但是国际上尚未对各个Hb变异体对检测结果的影响,从临床上做出客观的决定。所以,为了患者的利益,我们实验室一定要充分了解更多的信息。
作为卵巢癌血清肿瘤标志物之一,人附睾蛋白4(HE4)在卵巢癌的早期诊断、治疗监测及预后评估中具有重要的医学价值,在临床的应用也日益广泛。但在HE4临床使用过程中,试剂说明书提供的参考范围来源于国外人群研究,由于中西方人种的不同,其正常参考值与中国人群临床所见存在一定差距,并不完全适合中国人群,给卵巢癌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一定困难。因此,在中国用大规模HE4临床实验数据,按照年龄段或绝经前、后区分参考值,为临床提供适合中国健康人群的HE4参考值意义重大。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检验科主任郭林老师在《多中心研究确立中国健康人群HE4参考值》中简述HE4中国人群参考值多中心研究,通过观察包括卵巢癌在内的良恶性疾病受试者的HE4水平,比较观察HE4对卵巢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推动中国人群HE4水平参考值范围的建立,更好地指导中国临床医生使用 Elecsys® HE4检测结果进行临床诊疗。Elecsys® HE4中国表观健康人群参考值的建立,在鉴别盆腔肿块和良恶性肿瘤方面,HE4在卵巢癌患者中呈非正态分布,在卵巢相关良恶性肿瘤中变化明显,在绝经前、绝经后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随着患者卵巢癌病情进展分期增高,HE4水平随之增高。因此,HE4在鉴别盆腔肿块、良恶性肿瘤中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除鉴别诊断肿瘤良恶性程度之外,HE4浓度水平还可反映疾病发展趋势,用于监测卵巢癌患者手术及化疗效果。总体而言,HE4单独检测的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较高,联合CA125检测则具有更高灵敏度,并显著提高阴性预测值和诊断准确率。利用CA125和HE4的检测值建立的卵巢恶性肿瘤风险计算法(ROMA)可有效辅助评估卵巢癌风险,更好地鉴别卵巢良恶性肿瘤,并监测卵巢癌患者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HE4检测联合CA125以及ROMA指数可大大提高临床医生卵巢癌诊断准确性,临床可以联合使用HE4和CA125两种肿瘤标志物指标进行鉴别诊断和疗效监测,在提高早期卵巢癌诊断的敏感度、减少漏诊的同时,应用ROMA值更好地评估卵巢癌风险,监测卵巢癌患者治疗效果和疾病进展,及早发现疾病复发和转移,改善卵巢癌诊断与管理。
在我国的医疗体系中,二级以上医院只要有住院患者,有输血条件及手术条件的在住院前,输(献)血前,手术前,各种内窥镜检查前,都要做乙肝表面抗原、丙肝抗体、艾滋病抗体及梅毒抗体检测,以评估该类人群的健康状况及防止传染病传播。这些措施极为重要和必要。但以我国近些年疾控中心报告的传染病检测情况看,乙、丙肝近两年发病率均有下降,但病毒性肝炎总患病率下降不明显,其中这与甲肝有较大幅度的上升有关。就世界范围内看在病毒性肝炎发病中,有粪-口途径传播的甲型及戊型肝炎,在全球性都有发病报告,甚至时有暴发发生报导。这两种肝炎既有全球全年散发报告,也有区域性流行发病的报告,因此加强其防控极为必要。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正教授在《甲型及戊型肝炎的流行病学资料——对预防疾病的新启示》中将这两型肝炎放在一起讨论,着重于流行病学新资料分析,因为其有共同特点。它们均是在常见的五种病毒性肝炎中以粪-口途径传播的,其基因组类型同属ssRNA型且大小近似,发病机理有相同之处,临床上一般为急性过程,很少慢转,也无致癌性,均可使用疫苗预防。这两种肝炎虽然一般预后良好,慢性不多见,但均有一定的死亡率,近年发病在某些地域有增多情况,因此引起各国医学家重视。由于近年分子生物学方法广泛应用于病毒性肝炎的病原学、发病机理及流行病学的研究,全球各地均已有不少在以上领域内新发的调查资料及报告。患一次病毒性肝炎,尽管为粪-口途径的甲肝或戊肝仍对肝脏是极大损伤。肝细胞的代谢周期为180天,一次急性肝炎可以导致患者数月病程。HAV感染有人与人间较强传染性,食源传播占重要地位,用污染的水或操作处理冷冻食品需加强监控。HEV感染虽然有病毒颗粒不稳定及分泌物中病毒滴度较低而食源传染性弱,但水源污染及猪、鹿等动物肉和内脏不当食用应提起特别注意。HAV血源传播途径的确认对静脉毒品滥用及男男同性恋间的传播危险应提起重视。旅行作为一种现代人的生活方式要注意考虑旅行目的地的HAV及HEV的流行情况,及早采取有效防控措施,减少感染风险。
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郜恒骏老师在《中国生物样本库向标准化迈进》中指出只有拥有精准的生物样本(标准化、高质量、临床资料齐全),经过高通量生物芯片、测序等技术研究,才会有精准的分子医学结果,再经过精准的大样本验证,才会产生精准的转化研究成果,最终实现临床精准医学实践。长期以来,我国正常与疾病生物样本库建设尚处于初期阶段,普遍存在条块分割、相互封闭,收集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化流程、质控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与信息化管理系统等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原创性生命科学研究与创新性生物医药的转化医学进程。2007年生物芯片上海国家工程研究中牵头向卫生部申报了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2009年6月4日得到国家卫生部、民政部正式批复成立。国家生物样本库专业委员会的创立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全国89名生物样本库、内科、外科、病理科、检验科等领域专家组成了第一届专业委员会,分会秉承“珍惜样本、执行标准、充分应用、维护产权”的宗旨,承担并推进组织生物样本库行业规范、学术交流、教育培训、国际交流与合作和科研服务等工作任务。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组织生物样本库分会在行业规范、学术交流、教育培训、质量检查与评估达标、国际合作等方面推动我国生物样本库的发展,目前成立各省生物样本库协作组与专病学组,进一步推进生物样本库标准化进程。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主要负责生物样本的采集、处理、存储、管理、分发、应用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方法和产品领域国家标准制修订工作。全国生物样本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由上海市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日常管理,按照《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规定》进行管理。我国经过 3、5、10 年生物样本库的标准化建设,并与国际接轨,同时充分应用这些珍贵资源于基础、临床与转化研究,我国的生物医药、精准医学事业一定能走向国际前列。
随着分子生物学、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免疫标记技术以及分子生物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外周血循环肿瘤细胞(CTCs)分离及分析鉴定技术得以迅速发展,CTCs检测和临床应用取得了重大进步,为早期发现肿瘤的复发转移、评估手术、放疗、化学等疗效、判断预后、确定肿瘤分子特征、选择合适的个体化治疗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实验室依据。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检验科主任李莉老师在《循环肿瘤细胞检测的现状及发展》中系统介绍CTCs分离技术、分析鉴定技术、临床应用、主要分析仪器。循环肿瘤细胞分离富集技术包括密度梯度离心法、细胞过滤技术、细胞粘附技术、免疫磁珠分离技术、纳米基质分离技术、微流控芯片技术,循环肿瘤细胞检测技术包括免疫细胞化学技术、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流式细胞术、CTCs芯片技术。CTCs作为一种全新的肿瘤生物标志物,在疾病早期阶段有助于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肿瘤早期诊断、辅助诊断与肿瘤分期、判断患者预后,治疗过程中可用以进行疗效监测以及指导个体化治疗。转移性乳腺癌患者在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CTCs水平均与其预后密切相关,CTCs可作为转移性乳腺癌患者独立的预后因子。CTCs检测的临界值>3个细胞最有价值,成为治疗前和治疗中结直肠癌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的生存时间(OS)的观测指标。CTCs在局限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中目前仍存在一定争议,但在进展和转移性前列腺癌的临床应用中得到广泛认可。传统的血清学标志物如AFP、CAl9-9、CEA、CAl25的联合检测不能早期反映肿瘤的转移情况,而CTCs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均高于传统方法。肝癌患者病情状态与血液中CTC的数量也显示出极强的相关性。外周血CTCs也与门静脉癌栓、微血管癌栓、肝内转移、肝外转移、术后复发有统计学相关性,与患者性别、年龄、有无肝硬化、乙肝表面抗原、肿瘤数目、肿瘤大小、肿瘤分化程度无关;手术前CTCs阳性的患者术后肿瘤复发的危险度较CTCs阴性的患者显著升高;且肿瘤预后与CTCs数量有显著关系,外周血中CTC数目越多,患者的无病生存期(DFS)和总生存期(OS)越短,预后越差。在早期肺癌(肿瘤直径小于0.1cm),其外周血中就可检出CTCs,可为肺癌的早期发现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外周血中循环肿瘤细胞存在以及数量与肺癌肿瘤分期具有相关性。CTCs对胃癌特别是早期胃癌的发现及诊断目前尚处于探索和研究阶段。早期准确地检测CTC对合理地进行综合治疗至关重要,并可作为治疗效疗评估指标及加强辅助化疗的选择性指标,有助于建立个体化治疗方案。然而CTCs是非常罕见的,只是血液中循环细胞的一小部分,因此除了计数以外的分子分析从技术上来说非常具有挑战性。发现CTCs生物学的全貌有助于靶定特异性细胞亚型,从而实现准确用药和个性化治疗的梦想。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CTCs不仅罕见,而且异质性是肿瘤的基本特性。尽管目前在CTCs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多种分离富集与检测方法仍难以满足临床实际工作的需要,每种技术的结果难以统一,理论和实践上都需要制定行业技术标准。如何进一步提高CTCs检测敏感性及特异性、发展适应临床CTCs快速诊断需要的高通量、自动化仪器、完善CTCs检测程序及标准化是今后研究的主要方向。CTCs检测的前景不仅仅在于其对肿瘤的诊断、治疗、监测,分选出的CTCs对化疗药物敏感性检测用于指导个体化治疗是临床亟需和期盼的。
我国检验界老专家冯仁丰教授在《Lp(a)检测标准化》中指出应该对不同系统有一个配合的校准品是最佳做法。可是这违背了罗氏长期来,每个分析物的校准品,在任何系统上只有一个值的做法。目前罗氏总部依然采用所有系统校准值的总均值,作为Lp(a)产品的校准值,实验说明没有引入明显的误差。一个专用软件用于为校准品组设定系统特异的Lp(a)值,该校准品组由5个独立混合血清组成,内含的Lp(a)水平范围从低到高,apo(a)大小范围从大到小。使用这个方式,六个不同系统得到Lp(a)水平,产生一致和准确的值,并与以WHO/IFCC参考物质校准的ELISA参考方法得到的结果具有可比性。在这些系统上的Lp(a)值,消除apo(a)大小多态性的影响。从现有资料上,其实罗氏公司从来没有直接使用过SRM 2B参考物质。这个物质制备时只有2000支,完全依靠Dr. Marcovina实验室。在其实验室中,SRM 2B校准它们的系统,由他们为公司提供5份可溯源至SRM 2B和Marcovina的参考方法的新鲜人血清,作为罗氏建立自己的一级校准品和市售校准品的依据。罗氏公司也可以从这个产品的溯源性过程,对溯源性概念有了再次认识。我对Lp(a)标准化关注许多年,Dr. Dati是我的老朋友。2003年WHO/IFCC批准Lp(a)后,我在书中做了较详细的介绍。但是,如果不是这次罗氏公司与我交流,我一直对Lp(a)在临床实验室的问题很灰心!一直使用mg/L,从不考虑使用nmol/L,实验室间的可比性很差!因此,10多年前的Lp(a)标准化似乎成了空白。这次罗氏提供的资料,其中有全世界著名的脂类标准化专家Dr. Marcovina的亲自参与,将罗氏6个不同系统的Lp(a)检测结果真正实现了可比性。推出的好产品可以准确检测Lp(a),但以往临床应用的文献以mg/L表达结果,无法说明结果的可靠性。因此,我很期望国内在心血管疾病的研究和观察中,更多的使用罗氏LPA2系统产品。注意不是LPALX产品,因为该产品依然不是可溯源至SRM 2B的!在无法了解各个厂商的Lp(a)产品的可靠性前(指尚未可溯源至SRM 2B),千万不要去将其他公司的Lp(a)的mg/L结果与罗氏的nmol/L比较,也不要随意将罗氏的nmol/L结果换算为mg/L,与其他公司产品的结果进行比较!因为,没有从根本上了解产品的可靠性前,这样的比对不仅没有意义,而且还会带来预想不到的反作用。在目前条件下,罗氏Lp(a)免疫检测方法可报告nmol/L结果,可与国际上正在追求脂蛋白颗粒的技术进行对比。今后,对于脂蛋白检测的结果,将一定会直接检测各类脂蛋白的颗粒!几年前的LDL-P已经被认可,所以Lp(a)的颗粒浓度一定会被大家认可。
血浆Lp(a)高浓度对血管疾病有显著风险。血浆浓度在人与人间是高度变异的,但对任何给定个人是相对稳定的。确定Lp(a)作为治疗目标涉及许多方面,已经影响了临床医生对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和管理。我国检验界老专家冯仁丰教授在《讨论Lp(a)临床使用的内容介绍》中说明升高的Lp(a)是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疾病的一个独立风险因子,是作为药物治疗的一个目标。某患者具有高Lp(a)浓度时,原则上应该降低LDL。Lp(a)升高的个体,与具有正常Lp(a)水平的个体相比,CVD风险依然升高。JUPITER试验表明将LDL-C减少到低至50~60 mg/dl,还是不能防止患者的Lp(a)升高。Lp(a)风险关系也适用于中风和类似于冠状动脉疾病的其他血管疾病表现。近期治疗具有高Lp(a)患者的主要药物是他汀类,已证明他汀类可降低具有高Lp(a)患者的心血管风险,尽管它们对降低Lp(a)本身的作用有限,但大概是有益的,因为它们降低了LDL-C。即使大家都同意Lp(a)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但是FDA可能认为,Lp(a)不可被用于作为新药批准如LDL-C的替代物。旨在降低LDL的药物影响研究对降低Lp(a)作用很小,当LDL胆固醇在你的目标范围之内,Lp(a)水平超过30 mg/dl后,心血管疾病风险有一个确定的增加。依据女性健康研究和其他有关研究,许多人没有再狂热使用雌二醇替代疗法去预防心血管疾病。与雌二醇替代疗法的数据一致,Lp(a)水平趋于下降,而且对患者的事后分析看来较好。但是,该数据对于Lp(a)水平不是随机化试验。高Lp(a)的患者如果处于二级预防,他们均应服用阿斯匹林。具有高Lp(a)的女性,最好服用阿司匹林。约有90%的Lp(a)水平考虑为遗传变异,可能有多种遗传因素影响Lp(a)水平,但是我们最了解的是环饼结构域(kringle)重复数,特别是环饼-Ⅳ、2型异构体(isoform)。Lp(a)血浆水平的主要驱动因素,可能归因于不同大小异构体的不同分泌。较短链、较小的Lp(a)具有较高的血浆浓度,也即颗粒数较多。尽管它们较小,但是这些结构与动脉粥样硬化最明显有关。目前Lp(a)的比浊检测,快速、费用低、且已标准化。临床利用实验室检测Lp(a)质量、胆固醇含量和颗粒数。无论使用什么检测,如果没有潜在的早期CVD病史、家族史或FH,他们将一般不给予Lp(a)治疗。Lp(a)在损害形成中的作用,至少有三种假设机制。一个是它进入动脉壁,然后代谢异常,因为它与LDL-受体没有相互作用,所以被结合,也许降解了,进入巨噬细胞后导致胆固醇堆积。第二个是,它具有血栓形成的作用,因为它与纤维蛋白和纤溶酶原相互反应,通过激活纤溶酶防止纤维蛋白降解。第三个是,它与氧化脂类结合并积聚氧化脂类,在进入动脉壁时刺激不正常的细胞代谢。对高Lp(a)患者的治疗及其潜在价值,没有研究表明烟酸可以降低Lp(a)水平从而减少血管事件,对治疗效果没有作用。具有葡聚糖硫酸盐柱的标准血浆分离置换法,去除Lp(a)的百分比与去除LDL的百分比一样多。Lp(a)的临床使用已经迅速吸引了脂类专家的注意,我们需要对合成机制、清除及其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等做更多的研究。Lp(a)的流行病学和与基因学表明它终将成为有价值的治疗目标。但是,在我们找到一种能非常有效降低其血浆浓度的治疗方法,并将该方法用在临床对照试验中以证明其能减少血管事件之前,还不能完全激发对其治疗的广泛兴趣。
宫颈癌是全世界女性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每年全世界有53万新发病例和27.5万死亡病例。宫颈癌是全世界第三大常见癌症, 在发达国家是女性的第六大常见癌症,而在医疗资源有限的国家则是女性的第二大常见癌症。宫颈癌是可预防的,因为它具有很长的浸润前病变阶段,易于通过临床和组织病理学检查鉴别。因此,该疾病的发病率与一个国家的医疗基础设施、全民筛查可用资源和已确诊癌症的治疗水平直接相关。宫颈癌筛查项目的目标包括鉴别和治疗真正的宫颈癌癌前病变。哈佛大学医学院Annekathryn Goodman在《HPV检测用于宫颈癌筛查》概述当前对HPV相关疾病的研究进展,并分析HPV检测作为宫颈癌筛查工具的作用。2014年,FDA顾问团建议单独使用HPV检测。该建议依据的数据表明了阳性高危HPV检测结果的长期预测价值。在女性接受常规随访的理想条件下,初步HPV筛查与初步细胞学筛查同样有效。阴性HPV检测结果的保护期限是阴性细胞学检测结果的两倍,因为细胞学改变是HPV感染的下游。合理的细胞学复查和阴道镜转诊可以弥补HPV检测的特异性不足。新的初步HPV检测筛查规则减少了监督频率,但面临的挑战是要确保对具有宫颈癌风险的女性进行持续的跟踪和随访。
病毒性丙型肝炎属于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范围。在前几个五年计划的传染病防控计划中,丙肝一直榜上有名。特别在2014年后,随世界范围内丙肝病例报告增加,随之丙肝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不断有新的研究成果和新药问世,把世界范围内对丙肝的防治提高到一个新阶段。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张正教授在《丙型肝炎防治需规范——我国重大传染病防控热点》中讨论基础理论研究揭示丙型肝炎病毒(HCV)新特点及临床发病的特征决定丙肝比乙型肝炎更隐匿,易漏诊,且在我国治疗不够规范。丙肝目前尚无成熟可应用的预防疫苗。另外,人群对丙肝的认识程度有限,所以更需积极控制现症病例。提高人群对丙肝以预防为主的认知,从而减少HCV新感染。丙肝诊断指标确切的临床意义及应用解读,治疗目标及策率、监测。应以预防为主,减少HCV感染发生,筛查十种高危人群;控制传染源,加大宣教丙肝防治力度;加强血制品筛查,防止HCV污染;加强院内感染管控,防止院内感染发生。2014年世界卫生组织病毒专家委员会公布:HCV分型目前为7个型,67个亚型。我国目前1b及2a基因型最为常见,分型与治疗方案选择有关。HCV众所周知是由反义病毒学推导出了全基因结构。丙肝全球统计发病者约1/4为急性感染过程。近年来通过全基因组相关性分析(GWAS)对讨论主导自发性清除病毒与进展为慢性感染的遗传决定因素已有一些进展。发现在DQAⅠ-DQBⅡ HLAⅡ区rs4273729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且IL28B基因上游有多个SNPs,其中rs12979860变异与清除和重叠效应独立相关性最强。目前进一步研究仍在深入,此项研究希望能揭示丙肝高慢性化的原因。HCV的实验室检测,包括一般实验室检测,如血常规、生化指标(ALT、AST、GGT、TBIL、DBIL、A/G等),抗-HCV与HCV RNA检测,HCV-RNA定量分析、HCV基因分型、HCV耐药相关基因检测、宿主IL28B基因分型等其他分子生物学检测。丙肝的治疗可根据临床丙肝不同分型参考《丙型肝炎防治指南》P9-19的具体意见施行,在治疗中强调及时阶段性评估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抗HCV-RNA治疗中及时评估抗病毒应答情况,根据不同应答模式及时调整方案,可采用不同疗程(一般不超过72周)以提高SVR率。丙肝的防治应提高我国全民意识,目前全球发病有上升趋势,且起病隐匿,后果严重,目前尚无预防用疫苗。因此更显出早发现的重要性。一旦确诊应在正规医疗机构监测下全程、足量治疗,以期争取最佳预后。丙肝防治中还有诸多待解决问题:如慢性丙肝在向肝硬化、肝衰竭及HCC进展中有无更好的预警指标;DAA长期治疗的安全性;特殊人群(妊娠、儿童、合并症者)治疗剂量及安全性等。因此丙肝防治是一段时间内的持久战,让大家都关注丙肝防治进展,进一步提高全民族健康水平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
传统观念认为,戊型肝炎病毒感染是急性、自限性、水源性疾病,类似于甲肝,流行于发展中国家。但是,在过去十年中,动物传染病传播和进展为人类慢性病,导致转氨酶水平持久升高、进行性肝损伤和肝硬化。除了肝损伤,也报道了神经病学、肾脏和风湿病学表现。慢性戊型肝炎主要发生于免疫抑制个体比如移植受体,CD4计数较低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患者和接受化疗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诊断依据是粪便或血清中戊型肝炎病毒RNA持续升高。这一人群通常需要抗病毒药物治疗,尤其是病毒唑,由于减少使用免疫抑制剂而自然清除病毒只发生于三分之一的患者。爱荷华大学医院的Arvind R Murali等专家在《慢性戊型肝炎:浅论》中讨论慢性戊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最新诊断进展、治疗和预防,使医生不断认识到慢性戊型肝炎感染是有可能治愈的慢性肝病病因,尤其是对免疫抑制个体。慢性戊肝主要报道为基因型3,但是其他导致慢性肝炎的基因型不断出现。因此,应该仔细检测,对基因型分类和记录所有慢性戊肝感染。目前,HEV诊断试验差异较大,需要对这些试验进行标准化。需要在体内研究各种免疫抑制剂对于HEV复制的作用。使用病毒唑治疗慢性HEV以防止进展为肝病和肝硬化是合理的。但是,在做出最佳戊肝治疗建议之前需要更多数据。医生需要不断增强慢性戊肝感染的意识,因为它是可治愈的慢性肝病病因之一,尤其是对免疫抑制个体。
奥巴马总统发表研究倡议旨在加速向精准医疗新时代迈进的进程。我们相信提出这一倡议的时机非常合适,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将和其他参与者一道实现精准医疗的愿景。NIH主任Francis S. Collins教授在《精准医疗的新倡议》指出精准医疗的改建—预防和治疗策略考虑到了生物个体的变异性—精准医疗并不是一个新概念。但是,大规模生物数据库(如人类基因组测序)、强大的人体特征描述方法(如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基因组学、不同的分子试验以及移动健康技术)以及大型数据组分析计算工具的发展大大拓展了精准医疗的应用范围。我们现在需要做的就是扩大研究项目,鼓励创新型精准医疗方法,进行严格的测试并最终使用这些方法建立需要的证据基础指导临床实践。文中提及的倡议包括2个组成部分:近期侧重于癌症治疗,远期则旨在形成可用于全部健康和疾病范围的知识库。目前我们的研究就包含这两个部分,这是因为基础研究包括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和生物信息学,目前已经取得了进步。不仅如此,该倡议深入理解日益增长的连通性趋势,通过移动设备和社交媒体满足美国公众希望参与到医疗研究中的愿望。精准医疗更加个体化,癌症的分子方法将更为丰富并多样,在提供强大的框架加速精准医疗向其他范围扩展的同时,不会取代成功的肿瘤学方法,如预防、诊断、一些筛查方法和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他范围最明显的就是遗传疾病和传染病,精准医疗还会为其他疾病和环境反应带来希望。尽管精准医疗倡议实现其最大受益性尚需时日,但是近期已取得一些显著的成就。除了上述癌症研究取得的进展外,使用多种疗法的大型人群研究可能能够形成对药物基因组学的深入理解——有助于实现向正确的患者提供正确剂量的正确药物这一目标。鉴别患者具有的功能丧失突变则能保护患者免受常见病影响,为更大的患者人群鉴别出更具针对性的治疗目标。移动健康技术的受益性观察能改善慢性病的预防和管理策略。这样雄心勃勃的目标不能完全预先计划;这些计划应该在科学研究和医学发现中慢慢形成。许多必要的方法学仍需研究发明并需要生物学家、内科医生、技术研发者、数据科学家、患者群组和其他相关人员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思维。科学无国界,相关项目的国际协作将大大促进研究进程,世界范围内对精准医疗倡议目标的浓厚兴趣将刺激并吸引多个学科的大批科学家。这一倡议还需要新资源:这些资源不应该与现有项目的资源竞争,有了充足的资源与强劲持续的时间、能源的保证以及科学及医学的独创性,以及患者群体的协作,精准医疗的全部潜力将得以发挥并最终让所有人得到接受最佳医疗卫生服务的机会。
盘点带我们回顾了这一年的“专家说”,2017年“专家论坛”将继续保持“专家说”的风格,全方位覆盖检验医学各学科、各领域,展示专家的新观点、新思路,活跃中国检验医学的学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