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临床分子检测质量保证大会

作者:韩泯
2021-12-16

可容纳1200余人的广州白云国际会议中心东方厅座无虚席,人头攒动,2017年全国临床分子检测质量保证大会在这里拉开了帷幕。

医学前沿2-NCCL免疫室主任李金明主持会议.jpg

开幕式由李金明主任主持,广东临检中心邹伟民主任致开幕词。

随后的开场,是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周宏灏院士作《发展智慧医疗,让全民享有个体化精准医疗服务》的报告。报告指出,智慧医疗是以患者为中心,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整合患者的基本信息、病理数据、病历记录、检验结果等,直至财务和医疗保险等讯息,以实现患者、医生、政府管理部门信息共享,改善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和研究的医疗体系。2009年IBM提出“智慧地球(Smart Planet)”构想,以“智慧城市”为切入,涵盖智慧医疗、智慧电力、智慧交通、智慧供应链、智慧银行等多个板块,“智慧医疗”应运而生。智慧医疗是远程医疗、移动医疗、互联网+等之后的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融合而产生的新兴产业。智慧城市产生巨大的创业机遇,预计全球到2020年市场总值可达1.5万亿美元(约合10万亿人民币)。智慧医疗的主因是为了解决医疗资源使用不均衡、边远和贫穷人群医疗受惠短缺、人口老化等问题。智慧医疗的组织架构包括5个平台,即基础设施平台、应用支撑平台、应用服务平台、标准规范体系和安全保障平台。智慧医疗通过RFID等终端设备对院内外人群进行体征信息实时跟踪和监控,经物联网传输,实现实时诊断与健康提醒。智慧医院是智慧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仰赖信息技术与通信技术相融合,特别是物联网(IoT),达到资源相互交联,形成优化的和自动的过程,改善现有的医疗方法,提高医院的服务能力与服务范围的现代信息化医院。智慧医院的基本要素是医疗业务信息化(网络化、无纸化),信息化资源管理(信息整合和应用整合)以及从服务出发,激活医疗信息化需求,信息充分流通共享和持续创新,以满足医疗服务的不断发展。医疗大数据是智慧医疗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服务平台。个体化(或精准)医学数据(包括个体的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数据,实验室检查、影像检查和身高体重等数据,以及环境因素等数据)的采集和进入大数据库,可通过智慧医疗平台服务于个体,使之享受个体化的“量体裁衣”服务。

医学前沿2-NCCL李金明主任做报告.jpg

医学前沿2-NCCL李金明主任做报告2.jpg

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的李金明主任作了《我国临床分子检测的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关键问题与对策》报告。报告首先梳理了管理的定义。指出管理就是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协调以人为中心的组织资源与职能,以有效实现目标的社会活动。实验室质量管理的重要特征是必须有一套内部一致认同的价值观体系,作为指导思想来协调实验室的组织运行和管理行为,使其各方面的管理方法和技术融为一体并彼此协调。报告接着介绍了标准化的定义。通用的标准化定义是对实际与潜在的问题做出统一规定,供共同和反复使用,以在预定的领域内获取最佳秩序和效益的活动。标准化管理更多地是强调把为达成组织目标的行为过程以具体的标准加以界定,并用所界定的行为过程标准来约束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双方的行为,其内涵接近制度化管理。质量管理和标准化的关键环节包括:合适的检验申请单、良好的标本、准备好的仪器设备和试剂、具备能力的实验室人员、有监控的过程,以及针对差错、投诉、失控等分析原因采取措施的质量持续改进,另外还需要临床医生能正确的理解和应用检验结果于患者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对于检验申请单,临床医生首先要了解相应检验项目的临床预期、患者在采取标本前做何种准备、该检查项目的检测频次等相关问题。如临床检验项目的预期用途主要有疾病筛查、疾病诊断或辅助诊断、疾病治疗预测等。报告还特别指出,ASCO2003年修改、2010年重申的声明指出,肿瘤易感性遗传检测只能在以下情况下进行,即:(1)有遗传性肿瘤易感症的个人或家族史;(2)检测结果可得到充分的解释;(3)结果有助于患者或有肿瘤风险的家族成员的诊断,或影响其临床治疗或手术。关于标本是否能满足检测要求,报告提出了四种检查方法,即可检查标本采集、运送和保存的SOP是否是以试剂说明书为依据制定;标本采集人员是否得到采集标本的有效培训以及标本采集现场是否有标本采集的SOP;标本的拒收标准的制定是否有确定的文献和/或实验依据;标本接受人员是否明确知晓标本的拒收要求以及是否接受过培训等。报告还对实验室环境条件和试剂方法的性能验证等方面的要求作了讲解。如实验室在进行性能验证时,应该验证其所用的试剂盒说明书宣称的性能指标,并且除了性能验证报告之外还应该有性能验证的原始实验记录。报告指出,CLIA性能验证术语特指使用某特定检测试剂或系统的实验室按照所提供的试剂盒或检测系统说明书使用时,能复现生产厂家所宣称的检测性能。关于标准操作程序(SOP),报告提出各项日常检测过程及仪器设备操作、维护和校准等均应建立SOP,并且工作人员应在日常工作中严格遵循。关于室内质量控制(IQC),报告指出IQC不只是在检测临床标本的时候,随机加入外部质控品的同时检测,前述的诸多环节均为IQC的有机组成部分。IQC的目的主要有:(1)监测实验室测定的精密度(重复性);(2)提高常规检测结果一致性(质量的持续改进);(3)决定了当批测定的有效性,报告可否发出。是对实验室测定的即时性评价。对于室内质量控制的检查方法,应该检查实验室是否所有的项目都有伴随整个检测过程的外加质控品检测;是否在每一个常规检测项目的操作SOP中有该项目IQC如何进行的详尽叙述,或是否有单独或通用的室内质控SOP;外加质控品的放置是否随机放在临床标本中间以及是否失控的发生总是因为同样的原因等。李金明研究员在这个报告结束之后,又为我们献上了《临床分子检测参考物质及室内质量控制》的报告。报告首先回顾了分子诊断概念的发展,指出分子诊断是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基因扩增、测序、杂交、蛋白质组分析、代谢组学分析等)检测患者体内特定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水平的变化而做出的诊断。分子诊断的靶标包括DNA、RNA、蛋白质和小分子代谢物。关于保证分子检测质量的基本要素,需要保证检测试剂方法或检测系统是好的,还要求实验室检测过程是可靠的,而要实现上述两个基本要素,都离不开参考物质。参考(标准)物质或参考标准品是指具有一种或多种足够均匀、稳定和很好地确定了的定性(如特定DNA分子序列)或定量(如特定DNA分子丰度)特性,以使之适用于测量过程中的预期用途(校准测定装置、评价测量方法或给材料赋值)的一种材料或物质。可提供标准物质的国际标准化组织有:WHO生物学标准化专家委员会(ECBS)、英国国家生物学标准和质控研究所(NIBSC)、美国NIST和CDC、国家卫生研究所(NIH)、IFCC等;国内则有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研究院、国家卫生计生委临床检验中心。关于国际及国内标准物质的分级,国际标准物质分级可分为第一、第二和第三三个等级。一级标准数量有限,可使用10至20年,是冻干品,内含载体蛋白。一级标准可用来校准第二和第三级标准。国际标准品(SI)中作为第一级标准,二级标准可用来维持校准。国内的标准物质分级分为一级和二级。关于高通量测序(NGS)参考标准品的特点,一是特性明确:使用不同方法如不同的NGS、Sanger测序和定量PCR等鉴定;二是有互通性:与患者基因组DNA在文库制备、测序和分析中具有相似性。而关于NGS参考标准品的作用,一是避免或减少假阳性:NGS对基因组分析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但也因此增加了假阳性的风险,所以在基因组和转录组NGS检测需要采用RS来评估。NGS精密度是指测序检测到的突变中真正的突变所占的比例,即常规检测方法学评价中的阳性预测值。测序覆盖度确定时,精确度对NGS检测至关重要,分析罕见突变时,即使很低的假阳性率也可能造成错误的诊断。二是避免或减少假阴性:NGS中为提高精密度常采用滤过策略,但这可能会造成假阴性比例增加,如果没有好的RS,很难对NGS的假阴性情况有充分的了解。三是识别系统误差:测序的覆盖率和深度与建库的复杂度和花费相关,覆盖度越大,深度越深,测序的灵敏度越高,结果越可靠,但覆盖度的增加无法解决测序相关的系统误差,这种系统误差只有使用RS才能鉴定出来。报告的最后,分非统计学方法和统计学方法两部分对室内质控方法作了介绍。总结李金明主任的报告,用他的话说就是“没有精准检验,就没有精准医疗。实验室要做好质量控制,做好质量保证。不要说专家告诉你怎么做,你要知道怎么做”


随后,来自中南大学湖南家辉遗传专科医院的邬玲仟作了《NIPT的研究进展》报告。NIPT对于遗传病的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报告首先回顾了NIPT的发展历程,从1997年发现母血中存在胎儿游离DNA起,2008年香港中文大学实验室验证了NIPT的可行性,2009年湖南家辉遗传专科医院开展了回顾性临床试验。2011年协和医院开展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前瞻性试验,而也是在这一年国际上Sequenom、Ariosa、Natera等厂商,国内的贝瑞和康、华大基因等纷纷开展了NIPT的临床推广。2012年,NIPT首次被推荐作为高危人群的初筛手段。2013年,国际儿科皮肤病学学会(ISPD)提出NIPT多胎/CPM/嵌合体的指导。2014年,国际妇产科超声学会(ISUOG)发布NIPT与超声检查结合应用指南。2015年NIPT中国临床应用指南推出,明确了相关适用范围以及开展规范;同年,ACOG和ISPD分别修订NIPT临床应用指南,对相关受检人群、相关检测范围做了进一步扩展。2016年10月27日,国家卫计委出台了新版NIPT应用指南;12月28日,国家卫计委《关于发布卫生标准清理复审结果的通知》WS322.1-2010第一部分中孕期母血清学产前筛查、WS3222.2第二部分胎儿染色体异常的细胞遗传学产前诊断技术标准废止。报告指出,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约5.6%,每年新增出生缺陷儿约90万,其中严重遗传病超过30万例。而目前的NIPT仅覆盖常见的三种胎儿染色体非整倍体综合征(T21、T18、T13),约占遗传病的20%。可见NIPT在重大遗传病的防控中,还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未来,NIPT在遗传病防控中的发展方向是,第一要拓展检测病种与范围,要针对90%的严重遗传病;第二要提高检测准确度;第三要降低检测费用,这就需要促进设备和试剂的国产化。接着,报告介绍了在染色体非整倍体检测方面技术的不断优化。如在2017年1月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文章中,作者指出了染色体微重复是导致NIPT目前T21、T18、T13出现假阳性结果的重要原因。对假阳性结果重新进行鸟枪法测序数据的Z值分析,通过染色体的局部覆盖度异常找到可疑的微重复,纠正假阳性结果,从而可将T21/T18/T13阳性预测值分别提高4、20、30个百分点。报告还介绍了在基因变异检测方面单基因病NIPT的两种策略。其一是直接检测胎儿DNA变异,优点是所需样本和实验步骤较少,价格低廉;缺点是某些变异类型和变异位点的检测仍存在技术难点。其二是通过检测DNA markers进行连锁分析确定胎儿单体型,优点是对于不同变异类型和序列特征的适应性较强,易于集成多病种的统一检测平台;缺点是需足够数量的informative DNA markers,检测成本较高。报告还介绍了其他方面的技术革新,如胎儿来源细胞法的探索等。


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的黄杰副研究员作了《二代测序产品质量控制及思考》报告。报告内容分为二代测序诊断试剂产品、试剂标准化方案及临床问题和面临的挑战三部分。目前常说的高通量测序是指用第二代测序技术来进行测序,第三代测序技术还不是很成熟,有的刚刚出现,有的则正在研制。报告回顾了测序发展的历程。20世纪80年代中期兴起了第一代测序技术,传统的化学降解法、双脱氧链终止法以及在它们的基础上发展来的测序技术统称为第一代测序。它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发挥过重要的作用,如人类基因组计划。2005年起,兴起了第二代测序技术,主要包括罗氏公司的454测序技术、Illumina公司的Solexa测序技术和Life Technologies公司的Ion Torrent测序技术。第二代测序技术最显著的特征是高通量,一次能对几十万到几百万条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序。目前正在研发的第三代测序技术是以单分子测序为特点,如单分子测序仪,以及正在研制的太平洋生物科学公司的单分子实时DNA测序技术和牛津纳米孔技术公司的纳米孔单分子测序技术等。报告还介绍了试剂标准化方案及临床问题。

医学前沿2-北京同仁医院鲁辛辛主任做《病原微生物分子诊断技术常规化实践》报告.jpg

医学前沿2-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主任李艳做报告《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前景—兼谈分子诊断与检验亚学科建设》.jpg

医学前沿2-NCCL免疫室张瑞博士做《高通量测序室间质评总结及质量保证》报告.jpg

医学前沿2-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做报告《乙肝丙肝核酸检测临床应用的现状及进展》.jpg


NCCL免疫室张瑞博士做了《高通量测序室间质量评价总结及质量保证》及《病原体分子检测的质量保证》报告。张括博士做了《新生儿耳聋基因检测室间质量评价总结》韩彦熙博士做了《EGFR、KRAS、BRAF基因突变检测室间质量评价总结》的报告。林贵高博士做了《PCR测定、HPV分型室间质量评价总结》及《药物基因检测时间质量评价总结》


在会议的午餐期间,和下午会后,还安排了精彩的厂家技术报告。


华大基因,湖南圣湘,科华生物,博晖新创,丽珠圣美、吉因加等公司为大会作了精彩的技术和产品报告。


采编:韩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