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学术会议 暨第一届全体委员会会议在海南举行

作者:DDM
2021-12-16

1月的海南天高气爽,阳光明媚,来自全国各地的180余位代表和委员参加了在海南陵水举办的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检验医学分会学术会议暨第一届全体委员会会议。在大会主席团丛玉隆教授和李艳教授的精心组织和安排下,大会开始后仅用5分钟就完成了简短的开幕仪式和致辞,时间全部留给了随后精彩的大会报告。由被特约邀请的检验医学专家就老年医学的关键要点,展开了大会报告。第一个报告人是国际临床化学与检验医学联盟(IFCC) 主席、临床病理学教授、临床分子生物和细胞遗传实验室主任、人类病理学诊断基因组单位负责人Maurizio Ferrari先生,他的演讲题目是《老龄化及大数据:检验医学最新进展》。演讲的第一张PPT,Ferrari教授首先介绍了IFCC的愿景——“我们致力于最卓越的检验医学,为全世界提供更好的医疗保健”。他指出,检验医学是处于医疗保健中心的一个学科。检验医学的最优使用能够产生适当的认识来促进患者健康、改善患者治疗结果、缩短患者治疗时间并且获得性价比更高的医疗保健效果。检验医学的重要核心作用体现在“70%的临床决策是依据检验医学数据而做出的”。因此,检验医学的发展要适合医学发展的需要,不但要做到在技术、标志物、营销/沟通、策略、商业/资金、流程、组织方面进行创新,更重要的是做好检验医学的质量保证,尤其是临床实验室的负责人,首要责任是确保在实验室国际标准认证的最终参数覆盖范围内提供高质量检测服务。要通过“科学”的工具给检验医学增值,因为检验医学的重要性和实际效果只能通过实验室检测的“增值”来实现,体现在对患者管理和相关“临床结果”影响的有效性。从未来保健的大趋势对检验医学的影响来说,除了个体化医疗、创新需求、循证医学、环境挑战、全球疾病流行等方面以外,最重要的就是人口的老龄化和慢性病以及预防筛查。这就要求检验医学工作者更加智能地工作,体现在提高效率、工作量管理和资源共享等方面。大数据的时代已经来临,对于检验医学来说,重要的是认识到无论我们选择何种明确的大数据定义,都有很多相同的分析方法可以应用于检验医学。Farrari认为,使用“大数据”来描述我们从临床实验室的大量患者、样本和分析物中获得的信息是合理的。对于在健康领域的大数据,了解个体患有的疾病远比了解疾病覆盖的个体更重要。

Ferrari教授做报告2.jpg

大数据的特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数据量、多样性、速度、变化性、准确性和数值。大数据的来源有多种途径,例如科学仪器、移动设备、社交媒体以及传感器技术和网络。而对于生物医学这一层面来说,生物医学信息具有多重的层次。例如疾病的子分类,包括基于风险因素的疾病子分类,基于表型的疾病子分类和分子表型例如转录组、代谢组或者蛋白组数据。将不同来源的大数据构建起生物网络,可有助于更深层地理解正常功能和疾病中的功能异常。这个网络由各个节点组成,这些节点代表感兴趣的对象,通过捕捉节点之间关系的边缘彼此连接。通过疾病标志物的类型及应用来描述、研究、治疗疾病和估计预后。大数据有望通过更高的准确性和更早期的诊断、针对个体独特基因组合的疗法、环境风险和精确的疾病表型为患者提供个体精准医疗。各项组学的整合可以对复杂疾病进行准确的建模,并为创新的临床应用提供机会,从而使患者受益。未来将实施和实现个体化医疗的跨学科云模型,建模与研发单位软件专家之间的知识连贯和业务交换对于组学数据的管理、集成和分析至关重要。从传统向个体化医疗过渡有许多的挑战,包括:生成具有成本效益的高通量数据;混合式教育和多学科团队;数据存储和处理;数据整合和解读;个体和全球经济的相关性等方面。目前可以看到,对基础研究的大规模全球投资可能先于全球对转型医学公共卫生的投资。

全体委员合影.jpg

基因组学的发展至为关键,预计使用遗传药理学信息来指导治疗决策(诊断治疗学)将成为医疗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个人信用卡大小的遗传药理学简介卡的使用表明药物基因组学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式。在过去的十年中,第二代/大规模并行测序的出现已经彻底改变了DNA测序。 目前,大规模测序的临床应用局限于检测罕见病和肿瘤用于药物标签外的使用。二代测序将使DNA检测变得更容易。目前关于基因组学的主流观点是“市场是无限的”,所有的人都可能在出生时对其基因组进行测序,并且每个诊断为癌症的患者,都将对其肿瘤DNA和RNA进行测序和分析。


关于老龄化的问题,Ferrari教授指出,老化是一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机体内积累变化的过程。人的衰老过程涉及身体、心理、文化和社会层面的多重变化。生物老化评估(BGA)将提高综合老年评估指标(CGA),BGA可以分辨处于加速衰老风险的个体,并促进早期的临床干预和延缓功能减退。生物老化的预测指标包括DMAm老化、端粒长度、转录组老化、多糖老化、蛋白衍生的老化、C-glyTrp、代谢老化评分、复合生物标志物等。但是,需要特别提出的是,生活影响年龄而不是年龄影响生命,未来的方向是减少发病率,延长健康寿命和最优化寿命,活而且要活得好。延长健康寿命的策略就是延缓老化过程。在这个延缓过程中,旨在激活运动和健康饮食的信号通路的药物将发挥一定作用。同时,Ferrari教授指出,社会人口和心理因素对老化的生理功能具有比较重要的影响。需要优化老化生理功能,解决突出的问题。同时完善适应健康老龄化的新型公共卫生框架。受益于新兴技术的发展,老年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如ERM连接的医疗设备、外部传感器的远程监测、预防跌倒的高技术辅助设备、患者/看护者/提供者的通讯平台、商业社交网络、健康与社交的APP、智能药物管理、辅助技术、远程检验、智能身体传感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等等。在现在和未来,远程医疗和远程病理学通过数据推动的医疗实践,将对未来的检验医学的大量预测起到重要作用。POCT在家庭放置也将成为趋势。最后,Ferrari教授以三位智者的语录结束了他高屋建瓴的报告:


“随着年龄的增加,我们的身体会缩短,我们的轶事会变长。”——Robert Quillen;


“随着年龄的增长,发生了三件事,首先是你的记忆力,而我没能记住另外两个……”

——Sir Norman Wisdom;


“保持年轻的秘诀就是坦诚生活,细嚼慢咽以及谎报你的年龄。”——Lucille Ball

张力涓会长代表总会向Ferrari教授颁发顾问聘书.jpg

张力涓常务副会长代表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向Ferrari教授颁发了中国老年医学保健研究会顾问聘书。


第二个报告由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副主任李金明教授做《肿瘤基因突变检测的临床应用:问题与思考》。报告的开始,李金明教授就提出了一系列问题:肿瘤靶向治疗?精准肿瘤学?肿瘤基因突变的检测方法?从室间质量评价看NGS在肿瘤基因突变检测中存在的问题?问题之因?精准检测的关键环节?随后,李教授就个体化或精准医学的关键靶向治疗开始了他的报告。他提出了精准肿瘤学发展的三个阶段或者版本。从最初的仅涉及特定肿瘤与药物应答有关的少量异常检测,如肺癌EGFR基因突变,并且只限于组织和显微镜下组织学检查;发展到同时检测数十个或可能的数百个热点突变,或数百万个癌相关基因突变的外显子测序;最后是目前的采用复杂算法,分析基因组、蛋白质组、代谢组和转录组数据(panomic data),推定驱动特定患者肿瘤的分子通路,联合使用小范围靶向治疗药物进行尝试性个体化治疗。李金明教授解释了肿瘤治疗的篮子试验(basket trial),即靶点明确的药物就是一个篮子,将带有相同靶基因突变的不同癌症放进一个“篮子”里进行研究(异癌同治)。伞试验(umbrella trial),即撑起一把大伞, 把具有不同驱动基因的肺癌, 如KRAS、EGFR、ALK拢聚在同一把雨伞之下, 这把大伞,就是将不同的靶点检测在同一时间里完成, 然后根据不同的靶基因分配不同的精准靶药物(同癌异治)。还介绍了NCI-MATCH(Molecular Analysis for Therapy Choice)计划。接下来,他以EGFR、KRAS、EML4-ALK为例,向与会者详细介绍了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指南从2003年到2017年的变化。接着,他指出,液体活检技术在早期检测、肿瘤疾病整体的分子不均一性评估、肿瘤发展动态评估、靶向治疗基因检测、早期治疗应答评估、肿瘤微小残留监测、耐药变化的实时评估等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李金明教授接着向与会的委员们详细介绍了分子检测伴随诊断(companion diagnostics)的概念和发展。例如,2016年12月19日,FDA批准FoundationFocusTM CDx BRCA为第一个基于二代测序的伴随诊断试剂盒;2017年5月23日,美国FDA批准默沙东的Keytruda(PD-1/PD-L1单抗)用于治疗成人及儿童的不可切除的或转移性的、微卫星高度不稳定(microsatelliteinstability-high,MSI-H)的或错配修复缺陷(mismatch repair deficient,dMMR)的实体瘤患者;2017年5月27日,美国FDA批准扩大诺华Zykadia(ceritinib赛立替尼)用于ALK+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治疗;2017年6月22日,FDA批准了基于Thermo Fisher的ion torrent ampliseq技术,采用PGM DX系统,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Oncomine DX Target Test(可同时检测23个基因)中的BRAF、ROS1和EGFR突变二代基因测序检测,作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治疗中阿斯利康的EGFR抑制剂易瑞沙(吉非替尼)、辉瑞的ALK和ROS1抑制剂Xalkori(crizotinib),以及诺华公司MEK抑制剂Mekinist曲美替尼(trametinib)和抑制剂Tafinlar(dabrafenib)这4种药物的伴随诊断试剂盒,在美国3个CLIA实验室中应用。这是FDA批准的第一个可筛查多个标志物的肿瘤二代基因测序检测,用于FFPE样本检测。2017年11月15日,FDA批准纪念斯隆·凯特琳癌症研究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简称MSK)基于二代测序技术的癌症基因检测分析平台MSK-IMPACT™。MSK-IMPACT是一种基于高通测序检测原理,用于检测福尔马林固定的石蜡包埋的肿瘤组织(FFPE)样本中468个基因中的突变及遗传变异的试验;2017年11月30日,美国FDA宣布已批准Foundation Medicine公司针对多种实体瘤的下一代测序体外诊断(IVD)检测产品——Foundation One CDx(F1CDx)。讲到这里,李教授话锋一转,晒出一个重磅炸弹,“A bad tumor marker test is as harmful as a bad drug”,强调指出,实验室一定要做好质量保证!接着不厌其烦地描述了质量保证的关键点。强调了分析前要确认的Who、When、What。在疾病风险预测方面,李教授指出,根据ASCO的声明,肿瘤易感性遗传检测只能在以下情况下进行: 

(1)有遗传性肿瘤易感性的个人或家族史; 

(2)检测结果可得到充分的解释; 

(3)结果有助于患者或有肿瘤风险的家族成员的诊断,或影响其临床治疗或手术。

李金明教授作报告.jpg

对于遗传咨询需要了解的流程,以及作为分子遗传实验室(检验)医师的应知应会,和肿瘤基因突变NGS检测的组织标本以及运送和保存等要求,李金明教授都采用案例方式进行了详细解读和分析。对于分析中,李教授从实验室的分区设计、NGS检测流程、PCR产物建库测序等方面,用丰富的案例和解决方案为委员们做了详尽的介绍。同时李教授还用大量篇幅从实验室的设备及管理、试剂方法的性能验证、实验室的“最高标准”SOP、室内质控、室间质评等方面,添加一些典型案例进行了宣讲。他指出实验室的人员对于SOP一定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实验室质量管理的精髓是“预防”!通过李教授演示的精准医疗相关室间质量评价的报告,我们看到从肿瘤基因突变和药物基因组SNP全国实验室提交的数据和报告来看,在李金明教授和他的团队以及全国的相关专家多年、多次苦口婆心、深入浅出的教育培训下,合格率每年稳步提升,百分实验室在增加,0分的实验室在减少。同时,李教授明确地指出,中国的实验室“三多三不够”的情况依然存在,即涉及的科室多、自配试剂多、变异种类多,一些基本概念理解不够、SOP可操作性及遵循理解不够、质量意识不够。


对于分析后这个方面,李金明教授抓住重要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即结果报告、解释和与临床沟通。从报告格式、案例结合NCCN的Panel建议、某些基因突变的临床意义等方面为与会委员们做了详尽的说明和介绍。


糖尿病是老年保健医学的重点。第三位讲者是卫计委临床检验中心的王冬环研究员,她的报告题目是《糖尿病实验室诊断进展与临床应用》。报告的开篇,王冬环研究员就给委员们带来了惊喜。最新研究成果告诉我们糖尿病治疗将迎来曙光——胰岛β细胞唤醒。通过了解胰岛功能衰竭的机制,发现导致糖尿病的不一定是胰岛β细胞凋亡,而是β细胞休眠——“去分化”(可逆的)。通过恰当的治疗,β细胞可以复活,回归正常——“再分化”。这个对糖尿病的新认识,可以让我们对糖尿病的治疗从“去分化”而来,到“再分化”,使已经“去分化”的细胞回归正常。通俗来说就是,我们过去的治疗是“延缓糖尿病”而非使之“逆转”或者“改弦更张”。新的思路是,对于新病例目标是恢复和保护胰岛分泌功能,对于老的病例,目标是预防和推迟血管并发症。

王冬环研究员作报告.jpg

接下来,王东环研究员介绍了2018糖尿病筛查的指标:

空腹血糖受损(IFG):5.6-6.9mmol/L(100-125mg/dL)

或者,糖耐量受损(IGT):2h OGTT 7.8-11.1mmol/L(140-199mg/dL)

或者,HbA1c:5.7-6.4%(39-47mmol/mol)


适合糖尿病筛查的人群是:

无症状的成年人 

超重的成年人:BMI ≥25kg/m2 or

BMI ≥23kg/m2(亚裔)

年龄≥45岁 


以及2018糖尿病诊断标准:

空腹血浆血糖(FPG)≥ 7.0mmol/L(126mg/dL) 

或者:葡萄糖耐量(OGTT)≥ 11.1mmol/L(200mg/dL) 

或者:HbA1c ≥ 6.5%(48mmol/mol)

或者:有症状的患者,随机血糖 ≥ 11.1mmol/L(200mg/dL) 


接下来,王冬环研究员介绍了HbA1c检测与OGTT相比较在诊断和筛查糖尿病上的优势。以及基于HbA1c的2018新标准的血糖控制目标:

HbA1c<7.0%(53mmol/mol) 

(非妊娠的成年人) 

HbA1c<6.5%(48mmol/mol) 

(无明显低血糖、糖尿病病程短、预期寿命长、并且无明显心血管疾病的患者) 

HbA1c<8.0%(64mmol/mol) 

(有严重低血糖病史、预期寿命短以及伴有多种合并症及并发症的患者)

 

在临床应用方面,HbA1c优势明显,可以反映长期血糖水平;设立糖尿病血糖控制目标;用于糖尿病的诊断、筛查;作为个体化治疗目标;帮助进行治疗方案的调整以及评估糖尿病血管并发症。同时,她指出,必须降低HbA1c测定干扰对临床应用的影响,保证HbA1c检测的准确。在这一方面,NGSP采用了对厂家方法的认证,它要求在1年认证有效期内,生产厂家有责任保证所有批号的试剂、校准品、色谱柱等与认证结果保持一致,并逐步提高认证标准。 


HbA1c的检测受干扰因素的影响,包括血红蛋白病、衍生血红蛋白、药物、年龄、族群以及妊娠等,严重的黄疸和高血脂症也会影响HbA1c检测的准确性。在中国,目前已经发布了国家级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卫生行业标准,目前参加室间质评的实验室达到1641家。实验室的CV在逐年降低,最低达到了4.4%,近年来有所回升,2016年为5.8%。未来在糖尿病的管理方面,需要关注点、线、面。点即单点血糖检测;线即自我血糖检测(SMBG)、动态血糖检测(CGM);面就是HbA1c检测。


最后,王冬环研究员指出,对于老年糖尿病患者来说,重点要强调患者的足部管理:

建议所有糖尿病患者每次就诊时需进行足部检查,每年至少一次全面评估; 

50岁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有麻木、发凉、静息痛及跛行症状或足背动脉搏动减弱的患者应检查踝肱指数;

对高危糖尿病患者,包括严重神经病变、足畸形或截肢病史者,建议使用专业的治疗鞋。


关于糖尿病与高血压方面,王冬环研究员介绍了糖尿病与高血压临床控制目标:

高血压诊断标准:≥140/90mmHg

控制目标:<140/90mmHg

老年糖尿病患者(≥65岁):以控制收缩压为主要目标 

 身体状况良好 

 生活能力受限,适当放宽至145-160mmHg


最后,王冬环研究员用一首诗,描述了β细胞唤醒为糖尿病患者打开了希望之门:

她从希望的田野上升起 

与 

希望  光明  

而非 

悲观 失望 

相连 

徐英春教授做报告.jpg

第四位讲者是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主任、临床检验诊断学系主任、临床生物标本管理中心主任徐英春教授,题目是《中国及老年患者病原菌流行及耐药现状》。徐教授从抗菌药物的发现起步,介绍了抗菌药物的耐药发展史。指出目前全球都在关注“耐药菌”,因为它严重威胁公共健康,是全球性的挑战。中国的耐药菌问题同样严重。2017年7月,国家卫计委召开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评价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将这个问题上升到国家高度。WHO已经列出了应该加以关注的致命耐药菌,分为三类:

红色危急:

Acinetobacter baumanii 鲍曼不动杆菌 

Pseudomonas aeruginosa 铜绿假单胞菌 

Enterobacteriaceae 肠杆菌科菌 

 

黄色高危:

Enterococcus 肠球菌 

Staphylococcus aureus 金黄色葡萄球菌 

Helicobacter pylori 幽门螺杆菌 

Campylobacter 弯曲杆菌属 

Salmonella 沙门菌 

Neisseria gonococcus 淋球菌 


绿色中危: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 肺炎链球菌 

Haemophilus influenzae 流感嗜血杆菌 

Shigella 志贺菌属


中国的全国细菌耐药检测网络(CARSS)2016年分析了1273家医院,其中三级医院951家占74.7%,二级医院322家占25.3%。徐教授指出,WHO给出的数据表明,中国的主要问题是血液和脑脊液分离不动杆菌属对碳青霉烯类的耐药率,达60%。其中有些地区碳青霉烯类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率达到30-40%;一个省的三代头孢菌素耐药大肠埃希菌分离率达到65-70%;氟喹诺酮类耐药大肠埃希菌分离率达60-65%;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肺炎克雷伯菌分离率达50-60%;另外,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在某些省份大于40%;而万古霉素耐药屎肠球菌分离率、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分离率都不高,为4.5%和8%左右,说明这两种药物的使用在受控范围。


WHO给出的数据同时指出,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糖肽类等药物的使用量逐年下降或保持低水平不变,只有碳青霉烯类使用量逐年增长,从2011年的184.43万DDDs增长到2016年的429.94万DDDs。中国的情况也是如此,主要细菌耐药率都在下降,除了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和亚胺培南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最后,徐英春教授总结指出,中国CRAB及CRKP增长明显;两个年龄组菌株排序不同;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使用量及使用强度均呈增加趋势;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高;两组鲍曼不动杆菌对碳青霉烯类均高度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高于美罗培南;国内亟需建设感染疾病MDT;微生物检验专业发展较为滞后、尤其是人员不足以及患者与公众的宣传教育不足的情况亟需改进。 

李艳教授做报告.jpg

最后一位演讲者是来自于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检验医学中心的李艳主任,她的报告题目是《内分泌-免疫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生物标志物和临床治疗新思路》。报告分为四个部分:一、老龄化与疾病。WHO定义60岁以上为老年人,我国占有世界老龄人口的五分之一,到2025年老龄人口将达到3亿,2055年达4.87亿。老年人常见死因为心血管疾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中风、糖尿病、肝硬化、消化系统疾病。在WHO的报告中指出,促进健康老龄化的公共卫生系统非常重要。国际慢病管理理论也强调人群健康和健康预防,更加关注对慢性病整个阶段(包括健康促进和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临终关怀等各个环节)的全方位管理。2015年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康中国”战略,标志着我国慢性病管理步入了“健康中国时代”。随后李艳教授介绍了慢病管理的流程。二、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与疾病。李艳教授从古罗马女性的案例结合现代睡眠质量差的人更容易罹患癌症出发,介绍了对疾病本质的新认识:外界环境的变化超过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调节能力进而使之发生自稳调节紊乱,造成免疫功能受损和细胞因子分泌失调,启动了疾病的进程而致病。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都与疾病密切相关,而三者的相互作用是稳态医学理论的核心。李艳教授引用顾建人院士的话,恶性肿瘤与机体相互作用,造成机体平衡态的严重破坏;对癌症的治疗以及癌灶的控制,需要采取重要措施,纠正这种“失衡”;重建机体的神经、激素、免疫系统的平衡,需要进行系统性研究。因为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构成了人体的稳定状态。稳定状态的保持就是健康,偏离则是百病之源。性别的差异也会造成疾病的差异和患病数量的差异。例如性激素失衡可能和抑郁症相关,男性抑郁症患者血清睾酮水平和睾酮雌二醇比显著降低。三、雌性激素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雌雄激素的共同作用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睾酮雌二醇比与冠心病危险因子LDL呈现负相关,与冠心病保护因子HDL呈现正相关。雌雄激素的平衡也与炎症相关蛋白有关。四、寻找激素平衡生物标志物:激素相关蛋白和心血管疾病、炎症及炎症因子相关,研究它们之间的关系和作用表达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助于对疾病的诊断、评估预后和疗效,这些需要临床的验证和循证医学的强力证据。目前的研究在进展中。

填写选票.jpg

委员填写选票.jpg

张力涓会长宣布选举结果.jpg

13日下午,在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领导和办公室工作人员的监督下,全体委员进行了检验分会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秘书长和副秘书长以及常委会委员的无记名投票。选举之前,总会的张力涓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介绍了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的情况。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是在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保健委、原国家卫生部、民政部和以宋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吴阶平同志为代表的老一辈医学专家的关心支持下,以中央保健委保健医为班底于1993年正式成立的。20多年来研究会始终以老年保健为基础,深入开展了老年医学研究,努力探索老年重大慢病防治,大力推进老年健康服务,现已发展到43个分会。成立于2017年6月的检验分会在丛玉隆教授带领下,依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成立了老年检验医学大数据基地,在老年检验医学产学研用、老年检验医学知识的普及方面成绩斐然。张力涓常务副会长说,我相信,在丛玉隆教授的领导下,分会全体同仁共同努力下,检验分会在下一步的工作中一定会取得更大成绩。讲话结束后,举行了监督之下的投票选举和计票。总会办公室米辉主任宣布了选举结果,超过三分之二多数通过大会提名人选名单,选举有效。丛玉隆教授当选检验分会主任委员,李艳、李莉、陈葳、郑磊、秦雪、徐英春、朱耀毅、谢风、宋勇、张远春、姜植铭、王炜、黄柏兴等当选为副主任委员;李艳当选为秘书长;王云立、邓新立等57人当选为常务委员。选举后,张力涓副会长邀请新当选的丛玉隆主任委员作了即席发言。丛主任说,首先感谢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的领导,能够有这个机会组建国家首个老年保健检验医学团体,我们这个分会将对国家的老年医学特别是检验医学的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第二,感谢在座的各位委员,能够大力支持这个学会的组建,在遴选常委、主委和副主委的过程中,大家都抱着奋进、创新、向上的精神,积极参加各个专业委员会和学会的工作,没有大家的支持,就不会有协会的快速发展。第三,感谢全国检验界的同道们,包括和我一起从80年代开始,为了中国的检验事业的发展一路同行的老专家们,以及全国的检验工作者在各个时期、各个不同的领域对于我们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丛教授说,虽然我的精力不如以前了,但是不服老的心还有,我们这次选拔的,是我们检验界的中坚力量,是从2000年阶段开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我将竭我所能,给予他们平台,给予他们支持,发挥他们的专业才能。希望在这几年里,我能够把我们这个队伍带好,到换届的时候,我能交一个好班。

大会主席丛玉隆致欢迎词.jpg

大会的最后一项议程,是新当选的丛玉隆主任委员做2018年中国老年保健研究会检验分会第一届全委会的工作报告。报告分为四个方面:一、成立背景。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65岁及以上人口占8.87%。2017年男性老龄人口达到1.22亿,女性老龄人口为1.18亿。适应老龄化的检验医学研究刻不容缓。二、学会介绍。检验分会的上级学会是中国老年保健医学研究会,为一级学会。检验分会的工作宗旨是:以贯彻十九大“实施全民大健康”国策为基点,以促进老年人保健和疾病的预防、治疗、管理为基点,搭建老年检验医学方法学、临床应用、检测系统的研究、生产及市场推广跨专业、跨学科、跨行业的平台,推动老年检验医学的发展和学术水平的提高。业务范围包括:健康宣教和培训、检验医学研究、老年体检知识普及教育、老龄健康管理、老年健康大数据系统建立和老年检验医学产业促进、产学研用示范项目合作。三、工作回顾。丛主任从登记证书的取得、筹委会的组建、电话会议、分会候选人名单遴选、青年委员会的组建等方面向大会作了介绍。四、工作设想。成立七个(学组)专业委员会,这七个学组是:

1、免疫与肿瘤 

2、代谢与内分泌 

3、血栓与心脑血管病 

4、血液病 

5、新技术创新平台 

6、老年慢性病管理 

7、感染性疾病 


每个学组(专委会)实行组长负责制,由专委会组长、副组长、分会副主任委员组成领导小组,实行集体领导;学组领导小组提名专委会成员组成各专业委员会,报秘书处审批后生效;专委会负责制定该专业委员会的年度计划,报秘书处,经主委扩大会审批后实施。


目前先按照组员自愿报名的原则开展工作,实行优胜劣汰,人员动态管理。


丛玉隆主任委员还介绍了检验分会2018年的工作安排:健全专委会、青委会组织机构,指导各专业委员会制定规划和实施,完善健全老年医学检验大数据研究基地,拓展检验大数据的研究工作。建立“指南”“共识”指导委员会,加强相关问题的编制工作。 

报告的最后,丛主任感谢了罗氏、贝克曼等多家公司对本次大会的支持。


大会结束后,7个专业学组随即召开了第一次学组会议,讨论并计划学组在2018的工作计划和任务。


采编:韩泯

审校:方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