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性项目的方法学评价
引 文
定性项目的方法学评价与定量项目不同,因为定性项目没有数值结果,而仅是二进制结果,如阳性、阴性。根据这种特指,这些定性项目的检测结果立即在医学实验室中得到临床认可。但定性项目也可分为两类:一类为纯粹的定性项目,结果仅有阳性、阴性;另一类为半定量项目,结果采用有序、分级数值显示,比如-、+/-、+、++、+++、++++等。
由于缺乏具体的数值结果,很显然,定性项目的方法学评价与定量项目的方法学评价必然存在极大差异。
验证 & 确认
方法学评价主要两个概念:验证(Verification)和确认(Validation),这两种概念容易引起混淆。在ISO 9000:2005《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中将验证定义为: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规定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而将确认定义为:通过提供客观证据对特定的预期用途或应用要求已得到满足的认定。
与验证不同,确认的概念与“特定的预期用途”直接相关,例如与患者诊断息息相关的结果准确性。错误的定性结果,比如假阳性,将会直接决定临床诊疗的效果。因此对于定性项目的方法学确认的目的在于该项目满足临床预期用途,这要求该项目的方法学性能特征确保不至于由于错误的定性结果导致重大医疗差错。
性能特征
Thomas Bayes(1702-1761)开发了一个概率模型,该模型要素主要是描述特定类成员的可能性。从定性项目的角度看,使用Thomas Bayes模型的要素是二进制结果,而特定类指的是疾病或非疾病组的受试者。因此,以传染病定性项目为例,该模型确定患者或健康个体被真正分类为感染或未感染的概率。
某特定疾病的患者个体,对该项检验得到阳性结果的机率,或罹患某种疾病的患者群体对该项检验呈阳性结果的百分率,则为诊断灵敏度。
没有罹患某特定疾病的个体,对该项检验得到阴性结果的机率;或是没有罹患某特定疾病的群体,对该项检验呈阴性结果的百分率,则为诊断特异性。
正如CLSI的EP-12文件《User Protocol for Evaluation of Qualitative Test Performance; Approved Guideline》中所指出的,对于定性项目的方法学评价而言,诊断灵敏度和诊断特异性是两个有待评估的性能特征。
灵敏度/特异性 & 健康/疾病
评估样本
用于方法学评价的阳性样本取自于目标人群。但对于某些传染病项目而言,有可能难以获得已感染个体的代表性样本。生化类项目结果的不确定度主要来自于分析前阶段、分析中阶段、个体内变异、个体间变异、疾病、药物、药草和天然产物等。但是传染病项目除了上述几点之外,也有其它可以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例如病原体类型或者亚型,病原体突变和血清阴性窗口期。为了获得最佳的传染病定性项目方法学评价的样本,有时需要获取完整的血清盘。值得注意的是,传染病阳性的个体采样必须只有来自被明确诊断的个体样品。也可以将经其它方法确认的阳性样本作为方法学评价样本。
阴性样本相对于阳性样本更容易获得。但是,难以确定阴性样本是否来自于健康人群,这主要是难于界定健康人群的标准。献血者可能是一个较为理想的阴性样本来源。但某些定性项目,还需要考虑献血者的遗传背景。
样本的数量决定了方法学评价的数据统计功效,因此应该使用尽可能多的样品。如果样品数量不直接影响固定百分比,将极大影响95%置信区间(95%CI)。
时间
CLSI EP12-A2表明研究在10至20天的过程中进行。实验者可以选择更短的时期。然而,研究的可重复性时间条件应确保可靠的评价。
结论
定性项目的验证应该由实验室来清楚地理解,以便确定测量什么和不测量什么。由于方法学评估的统计学局限性,一些误差来源不能最终合并统计。例如,若缺少罕见亚型的传染病血清盘,就无法不能代表整个群体的抽样。同时,传染病项目的血清阴性窗口期也是定性方法学评价中的不足之处,也是假阴性残留风险的主要来源。值得注意,窗口期仅代表样本个体的血清阴性周期,而不是群体的窗口周期。
更多医学实验室质量管理的专业咨询,请扫描本文下方二维码。
上海昆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