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互动•助推检验 —— 对话回顾

作者:DDM
2021-12-16

对话,指双方或多方之间接触或会谈。检验医学是理论与实践并行的医学,检验工作者间的交流与互动是推动检验工作进步的途径之一。由于各种因素,检验工作者之间、检验工作者与专家学者之间、检验工作者与IVD企业之间、专家学者与IVD企业之间的交流并不充分。《临床实验室》“对话”栏目为多方提供对话的空间,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各方都可获得自己所需的信息。

在《生化》专刊中,《2017年微信回顾》一文,由本刊顾问冯仁丰老师撰写,冯仁丰老师是我国检验医学领域的著名专家。冯老师虽已年过古稀,仍然对检验医学领域的新动态、新进展保持高度关注,著述撰文,常有不刊之论。值2017年岁杪,冯老师借本刊之平台,就自己所思考探索的临床实验室是否合适开展质谱分析、大数据与检验医学、实验室与临床的沟通等问题撰文,发表自己的观点。从中亦可见老一辈检验医学专家对于检验医学事业发展的高度责任感,对于检验医学后辈的殷切期望。关于临床实验室不合适开展质谱分析的临床检查项目,冯老师表示,目前在我国的临床实验室需要使用质谱分析的,还只是那些需要建立参考物质、接受国家重大课题进行研究的有条件的实验室,才是合适的。因为在这些实验室,他们需要对某些样品进行许多次的重复检测,以均值表示结果,那么CV差一些影响不大。但是,在临床实验室,检测每个标本的每个项目,都只做一次出报告的情况下,必须首先关注不精密度!冯老师认为,做任何事还是要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个患者样品需要的每个检测项目的检测;关于大数据,冯老师表示,目前,临床实验室还必须不可不做以往一直在开展的检测项目,因为临床需要!还有,不同的患者的病情不同,还涉及许多在血脂代谢中的遗传和突变问题等,只有不断扩大我们在患者中检测得到的许多数据,进行大规模的归纳和分析,才可能会逐渐理清很多至今我们现在还不理解的血脂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临床和实验室需要大量有证据为基础的患者临床数据,将这些数据首先从定性上给予分类,然后在这些分类的数据中,以定量数据进行更详细的分析研究。如果从中能够看出一些什么有说服力的总结的话,那么也许临床可以对涉及的某个内容给予如实的描述和总结。到这个时候,临床对血脂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又向前跨了一步。也许可以让临床和药物研究的人们,去想出办法为人类服务。这样的广泛收集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又回到临床通过临床试验再次给予确认。如此的研究,这就是大数据的事!所以,临床实验室只是在临床医学事业中很小的一个分支。为了更好地为人类健康服务,我们需要大数据的分析。最后冯老师说到,临床实验室必须更加紧密地依赖临床,更好地为临床服务方面,对于任何要开展的新项目,必须主动与临床联系和交流,从检测结果与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效果与临床实验室的结果的关系上,去不断总结经验,与临床进一步交换认识和看法。所以,临床实验室不仅仅是做实验的一个场地,它应该逐渐成为真正的临床的一个不可分割的合作者。只有这样,我们的临床实验室才会不断发展。这点,临床实验室务必要有实际行动!


在《临检》专刊中,《临检问答》一文,邀请了空军航空医学研究所附属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临检组长苍忠齐、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检验科郑磊教授和解放军总医院临检科张倩博士就“临床上哪些情况会导致光学通道检测血小板假性升高或降低?”、“在血常规直方图或散点图上能不能看出血小板是真性减少还是假性减少?”、“血小板低的患者能做手术吗?他的下限到多少?术前还有其它检测手段吗(凝血四项除外)?”等检验科读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了解答。“临床上哪些情况会导致光学通道检测血小板假性升高或降低?”这一提问,苍忠齐老师表示,主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含有f颗粒的物质或者是微小的血小板,都会影响它的检测;郑磊教授表示,光学通道多利用荧光核酸染色法进行血小板的测定。含核酸的小颗粒如白细胞碎片可引起光学通道血小板检测结果偏高,血小板凝集或采血不畅等因素可引起血小板减低。张倩博士表示,光学法检测血小板的原理是采取了流式细胞术的原理,根据对血小板核酸成分进行荧光染色,检测其荧光强度,进行血小板的计数。血小板体积较红细胞小,分布在红细胞下方,内含极少量的核酸,侧向荧光的强度较成熟红细胞稍大,因此能有效区分红细胞和血小板。当存在大血小板、小红细胞、红细胞碎片、红细胞残骸(ghost)以及其它细胞碎片时,虽然它们之间的体积相似,但因为红细胞及其碎片不含核酸,其荧光强度低于血小板,所以能区分出来。但是在实际的工作中,主要还是小红细胞和细胞碎片对血小板的数值产生影响。对于“血小板低的患者能做手术吗?他的下限到多少?术前还有其它检测手段吗(凝血四项除外)?”的提问,苍忠齐老师表示,这要看患者的原发病和继发病。还要看他的血小板功能如何,所以除了查血小板功能还要做一下血栓弹力图,这个应该是一个临床上的问题,就目前来看,下限一般都不低于五万;郑磊教授表示,因手术类型不同,对血小板数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对于择期非神经外科重要手术患者,血小板低于50×109/L需进行血小板预防性输注(来自AABB美国血库协会2014年发布的血小板预防性输注建议)。术前当然也可以进行血小板功能(粘附、聚集)或血栓弹力图等项目的检测,针对不同疾病的患者,医生会选择不同的检测项目;张倩博士表示,手术(门诊手术)对于血小板的值要求比较宽松,50×109以上一般都可以尝试进行血小板治疗的同时实施手术。但是大手术血小板一般要求不低于70×109,低于这个数值进行诸如肺癌等大手术,会有一定的风险。应调整好血小板后再进行相应的手术,具体以手术的创伤、失血程度,手术部分而定。术前检测一般只检测凝血四项即可,如果需要加做其他检测的话,还可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凝血四项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


在《实验室管理》专刊中,刊登了《专家解读FDA对NGS器械的监管策略》,Dr. Mansfield现任Grail公司注册战略部负责人,曾任FDA个体化医学部门副主任以及FDA器械中心体外诊断器械办公室(OVID)个体化医学工作组负责人。本文以问答的形式,就“FDA如何对健康风险评估产品进行分类?是否有特殊控制或限制条件?是否有文献/指南来定义/避免过度检测?”、“从FDA的角度,监管大panel的最佳方式是什么?”、“对于未来LDT的监管您有哪些看法?是否会由FDA进行监管,采取何种方式监管?”、“对于涵盖数十种变异的大panel,其验证过程中如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方法(代表性变异)?如何选择对比方法(例如准确性/一致性验证)?”等读者感兴趣的FDA对NGS器械的监管策略中的热点进行的生动的解读。针对“FDA如何对健康风险评估产品进行分类?是否有特殊控制或限制条件?是否有文献/指南来定义/避免过度检测?”的提问,Dr. Mansfield表示,尽管也会考虑其它因素,但FDA对IVD的分类主要基于错误检测结果的风险。针对低外显率/低遗传贡献率疾病的某些风险评估检测已被归类为“II类豁免”,这意味着器械制造商必须符合特定的“特殊控制”,但不需要提交上市前申请。此函件(https://www.accessdata.fda.gov/cdrh_docs/pdf16/DEN160026.pdf)中包含23andMe风险预测产品的分类规则以及特殊控制要求。对于BRCA1/2检测等高外显率/高遗传贡献率的严重疾病风险预测,其分类可能不同,因为该类检测错误结果的风险可能更高;“对于未来LDT的监管您有哪些看法?是否会由FDA进行监管,采取何种方式监管?”,Dr.Mansfield表示,根据FDA专员Scott Gottlieb及卫生和公众服务部秘书Alex Azar最近的声明,LDT在未来几年可能会受到FDA的监管。但是究竟如何监管仍然是未知的;“对于已知的突变,是否需要应用NGS,NGS与ARMSPCR或其它方法相比有哪些优势?或者说如果流程中涉及的每一步都得到控制和标准化,那么NGS可能成为最有应用前景的方法?”,Dr. Mansfield表示,对于医疗实践来讲,NGS具有很大吸引力,因为许多不同的标记物可以通过单次检测获得评估,从而节省了样本,并加快了“获得结果的时间”(即从接收样本到交付结果所花费的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使患者迅速得到适当的护理。当然其它方法学可能也适用;“对于分析性能和临床验证,是否允许共用部分样本?或者分析性能验证的样本必须独立于临床研究?”,Dr. Mansfield说到,按照科学的方法,最好在分析性能和临床验证中使用不同的样本,以避免过高估计临床性能。


在《血液》专刊中,《血细胞分析案例分享》由北京协和医院检验科副主任技师张时民老师供稿,同大家分享了血细胞分析案例。血常规检验是临床最为常用的一个检验项目,也是各种疾病诊断与筛查必不可少的一个基础检查项目。而现在血常规分析基本上是采用各种型号和原理的血细胞分析仪来完成的。由于血细胞分析仪具有快速、准确和便捷等优势,一直在改变实验室血常规检验方法与检验流程。近年来血细胞分析仪由于不断改进,各种新技术的综合使用,其检测性能越来越强大,检测速度更快,检测参数也越来越多,特别是具有白细胞五分类技术的仪器的普及应用及全自动流水线化的血细胞分析系统的使用,使得实验室越来越依赖这样的设备来完成大量的血常规检验工作。然而血细胞分析仪并不是十分完美的,各种不同原理的血细胞分析仪在检测性能上也都具有各自的优点与不足。他们对正常样本的检验一般都具有很好的性能,但是对一些影响因素,对一些异常样本特别是血细胞质量异常、形态学异常的标本,其检测性能还不是那么完美,还有许多问题发生。这就需要进行筛查与复检,这就是制定复检规则的一个要点。而复检主要是依靠各种仪器复查、标本一般性状的观察、特别是显微镜下形态学的观察,才能在众多疑点中发现异常。而形态学检验又是复检程序中关键点和关键技术。形态学检验是临床检验基础专业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金标准检验项目。这个项目对人的要求较高,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深厚的形态学功底、不断更新的相关专业知识。在掌握形态学检验的能力之外,还需要了解各种与之相关的检验仪器性能、特点、不足与影响因素,这样才能更加有目的地达到进行形态学镜检、复检、复查、筛查之目的。本文目的并非要说明某种原理或某品牌仪器的好与不好,也不是说能给出分类就好,分不出类别就不好,或分类出现错误就不好。作者的目的在于说明正因为在某方面出现的结果不正确或差距较大,也许就是这个特殊病例的特殊表现,这或许能为我们查出问题带来思路。其不利的一面或许就是有利的一面,使我们有机会发现不同、发现问题,从而想办法解决问题。同时也希望各血细胞分析仪生产研发单位不要一味模仿某个品牌,要开发出有自己特点的血细胞分析仪,在提高检验精度的前提下,有所创新、有所发展、有所特色、有所不同。

对话-1.jpg

在《心血管疾病》专刊中,《筹划学会战略,分享办会经验,布局人才培养——王成彬教授访谈录》刊登了解放军总医院(301)医学检验中心主任王成彬教授的访谈录。王成彬教授当选为新一届的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王成彬教授在过去担任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和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副主任委员几年间,通过建立新的人才选拔、培养模式,搭建学术交流平台(长城检验医学会议,注册人数超过5000人;京—沪二加一检验高峰论坛等),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 “专家巡讲”、“远程培训”“空中课堂”、“携手同行”等基层培训活动,为检验医学的发展和基层医院检验能力的提升做了很多扎扎实实的工作,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王教授当选为全国检验分会主委后,对于今后全国检验医学发展工作他会有哪些设想和计划呢?带着这样的好奇,7月6日定向点金《临床实验室》的编辑来到301医院王教授办公室,对他进行了实地采访。


对于学会今后的发展,王教授表示,对于新一届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的发展规划,自己在第一次常委会上提了“一二三四”的设想。一就是将贯穿检验分会工作始终的“一个原则”,就是要在中华医学会领导下,依法、依规的开展各项工作。二就是检验分会努力工作的“两个目标”:即对内提高检验的学科地位,对外提升中国检验学科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三就是实现“两个目标”应该选择的“三个途径”。第一个途径:促进检验与临床的结合。检验科如果只是为临床提供数据,那肯定是没有地位的。要提高检验科的地位,就需要我们了解临床需求,参与临床会诊,帮助临床解决问题,研究、转化前沿检验技术应用于临床疾病诊治;第二个途径:积极争取在相关政策、行业标准制定中的话语权;第三个途径:加强与国际检验相关学术组织的联系与交流。四就是保证上述三个途径稳步开展的“四个主要着力点”。其一,是多途径、多方位、分层次对各级检验技术人员的培训,全方位促进检验从业人员能力的提升;其二,是通过大力推广前沿检验技术的应用,促进检验学科中的专项型人才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其三,是整合资源,打造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参与国际学术组织,通过联合组织学术活动、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举办分论坛等形式,让更多的国内专家走上国际学术讲台,让更多的国外同行了解我国检验医学的发展情况;其四,树立清风正气,努力营造团结进取的学科发展环境;关于第二届长城检验医学大会的学术论坛设立,王教授说到,本次长城会议的筹备经历了很长的时间,为了确保会议的科学性、前沿性,使得不同层次的参会者都能从大会中有所收获,会议筹备过程中可谓是绞尽脑汁。前后花了近半年时间,做了大量的调研,召开了16次大大小小的专家会议来论证相关论坛的设置。总而言之,要想把会办好,首先要在会议内容安排上动脑筋,安排真正贴近听众、能使听众获益的内容。其次,关于模式推广的问题,其实会议形式只是一个框架,重要的是里面的内容。要因“会”制宜,根据具体情况设计安排,使会议内容既有前沿性又有趣味性、实用性。举办论坛还应该考虑怎样调动听众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如果只是台上专家单向地向观众灌输,恐怕未必能达到最佳效果,可以考虑采用圆桌会讨论或者正反方辩论等更灵活的方式;对于北京医学会发起的“基层检验培训计划”的相关工作,王教授说到,关于检验技能培训的问题,七八年前就有相关设想,但当时没有学会这个平台,实现起来较为困难。担任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委后,开始搞的京、津、冀基层检验远程培训活动,可以说效果非常好,北京90%的检验科都有组织收看。这种远程在线的培训活动解决了基层检验医生受限于经费和科室工作原因难于外出面对面接受培训的难题。而在信息时代,基层检验医生可以充分利用手机、电脑等媒介,使更多的检验人有机会接受最新的检验知识与技术的培训,以达到缩小不同地区、不同级别医院之间检验科水平差距的目的。另外,我们还开展了“空中课堂”培训项目,“携手同行”项目,即北京地区十家大医院的技术骨干定期到对口帮带的十家区县医院工作,在一线工作中发现问题并帮助解决问题。通过近三年的持续开展,大大提高了基层医院检验水平。本期对话的另外一篇文章《Norbert Tietz:一位临床化学的巨人》,由冯仁丰教授提供的美国《临床化学杂志》主编Dr. Nader Rifai在IFCC网页上写的一段Norbert Tietz纪念文章,让大家对Norbert Tietz有更多的了解。文章介绍到,1959年,Norbert Tietz得到芝加哥Mount Sinai医院医学中心的一个机会,成为芝加哥医学学校的老师。在与临床医生的交流中,他认识到,临床对实验室的检测有着巨大的依赖性,需要有本书,作为现代自动化技术和病理生理学的桥梁,使医学人员与临床实验室人员更好地结合。他在1970年出版了第一版的《临床化学基础》(the Fundamentals of Clinical Chemistry);以后这本书一共出了7版。1986年Tietz的临床化学教科书(Tietz Textbook of Clinical Chemistry)正式出版,被临床实验室公认为主要参考书籍。Norbert将他的书《我的生活:从难民变成老师和科学家》献给他的“家庭,同事和学生”,这些对他来说意义是最大的。他对教学的热情非凡,他对教育的奉献得到了IFCC和AACC的认可,他们赋予了他最高的荣誉。Dr. Norbert Tietz是一位不同寻常的人,他为我们的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留下了不可磨灭和持久的印象。他在书籍和出版物中的遗产将受到后代的赏识。


在《实验室自动化》专刊中,刊登了《定向点金-NACCCA共话中美检验行业新发展——定向点金与北美华人临床化学协会合作设立首只研究基金侧记》。远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也一直都活跃着一支由华人创立和领导的重要检验医学队伍,北美华人临床化学协会(NACCCA,North American Chinese Clinical Chemists Association)和大家一样在致力于检验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共同的志向使得定向点金与NACCCA从遥望到相识,从相识到相知,从相知到合作。在此将双方多年相互交流、对两国检验行业发展的对比与分析、对检验技术发展与转化的验证与探讨、以及对检验行业人才的培养与应用等诸多方面内容进行编辑整理,以期让检验同仁们了解双方为华人检验事业进步而做出的点点努力。NACCCA提问到,国内的各种学术会议和展会,哪些机构是跟临床化学相关?可以介绍一下CCLTA的会议和定向点金吗?定向点金对上述问题做出了回答,在我国,临床检验医学和相关从业人员加入的组织主要有中华医学会下设的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CSLM)、中国医师协会下设的检验医师分会(CMDAL),以及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下设的检验医学分会(CAME),虽然各分会的成立时间有长有短,但都一直致力于我国临床检验医学的发展与壮大。今年,除了大家熟知的长城检验学术会议之外,在福州召开的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年会也吸引了诸多同行参与。别忘了还有9月初在大连举办的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对于CCLTA的会议,定向点金介绍到,虽然成立时间略晚,但由医学专备协会检验医学分会主办的全国检验医学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CCLTA)暨一带一路检验高峰论坛也已经成功举办了四届。更重要的是,CCLTA一直秉承着产学研用的指导方针,致力于将生产、使用以及学术研发等环节紧密关联,打造全产业链的临床诊断领域新思路。而这样的思路也将CCLTA与更加注重于临床实践与科学研究的其他行业协会具有可更加紧密地结合与合作;对于自身的介绍,定向点金说到,作为检验行业的亲历者和耕耘者,定向点金10余年来一直致力于服务检验行业,从产品注册到市场推广、从学术会议到行业展会、从产品选型到市场调查、从研发成果到产品转化。定向点金取得的每一步成绩都离不开行业前辈和同仁们的大力支持和亲切关怀。为更好的服务于检验行业,定向点金长久以来一直都与AACC协会、IFCC协会、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斯坦福大学、MD Anderson研究所、Mayo医院、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德国马普学会、意大利博罗尼亚大学、瑞典卡洛琳斯卡医学院等国际知名研究机构具有良好的合作关系,积极致力于将国际最新产品与技术介绍到国内临床诊断市场。为了寻找相关产品,定向点金的足迹遍布世界各地,从美东的费城到美西的圣迭亚哥,从日本神户到阿联酋迪拜,从巴塞罗那到杜塞尔多夫。正是基于定向点金长期的专注与专业,才使得众多客户都对齐产品在中国的市场推广和销售业绩深感满意。随后,NACCCA进行了学会的简单介绍,作为全球诊断行业的发展先驱,美国一直都在检验领域独领风骚,特别著名的当然是美国临床化学协会(AACC,American Associ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自上世纪70年代创立之初,NACCCA就一直秉承着将美国、加拿大、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新加坡、印度尼西亚等亚洲及非亚洲国家和地区的检验医学同仁团结在一起,为了全球华人检验医学事业的发展而努力。作为一家非政府组织,NACCCA学会通过学术交流、教育和信息互换等方式,旨在促进全球华人在临床检验领域的多方面多层次交流与互动,从而提升华人在检验医学及相关领域的国际地位。截止到2017年末,全球会员已经有500余人,都是检验医学领域的翘楚;NACCCA的各界主席都在积极推进NACCCA与全球检验同行的合作,尤其是与中国检验同仁的合作,在NACCCA成立35周年的庆典晚宴上,时任NACCCA主席的Dr. Victoria Zhang就积极与全球的华人检验同仁商谈合作大计,希望能够将美国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在国内进行转化,为祖国的检验事业发展略尽绵薄之力,在晚宴期间还特地邀请了当地的唐人街的舞龙舞狮队,为大家献上了一场久违的华人宴席;NACCCA在国内参加的会议也非常多,NACCCA同仁的身影最近也频频出现在多个国内举办的学术会议和展会上。我们不仅为国内同行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也带来了新的理念以及商业模式。更重要的是,我们为全球华人提供了一个更加便捷和高效的交流平台,无论是技术还是产品,说中国话用微信的人总是更容易变得熟络和相互信任。NACCCA和定向点金也对如何建立一些更具体的合作做出讨论。


在《卵巢癌检测》专刊中,《欧洲与中国检验医学的未来与合作发展——DDM专访IFCC前任主席Prof. Maurizio Ferrari》对IFCC前任主席主席Prof. Maurizio Ferrari先生进行访谈。在今年7月举办的第4届全国检验医学技术与应用学术会议(4th CCLTA)暨“一代一路”检验高峰论坛上,DDM专门与Ferrari教授就欧洲检验医学的发展、IFCC在国际检验医学的作用与愿景、中国近年来检验医学的发展以及如何进一步开展中国与IFCC在检验医学等多方面合作等内容进行了专题访问,希望此次访谈的内容能够为国内检验医学的同行提供参考。Ferrari首先系统地向大家介绍了IFCC,IFCC的全称是The 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 and Laboratory Medicine,也就是临床化学与实验室医学国际联盟,IFCC是一个致力于临床化学与实验室医学的全球性非政治组织,主要目的是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临床化学与实验室医学引领机构。除此之外,还需要发挥一些其他的作用,例如(1)在与其他国际组织交流的过程中设定全球性的标准、(2)通过科学与教育方面的努力对所有成员进行支持、以及(3)提供一系列的学术会议、展会以及专题会议为临床化学专业人员提供一个进行原创性发现和实际操作等方面的交流平台。通过对于科学与教育方面的引领与创新,我们还致力于提高诊断与治疗的科学水平与治疗从而为全球的患者提供更好的治疗体验。同时,我们还构建了成员的专业化体系,从而可以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服务。我们还致力于在会员、其他健康服务提供商以及公众之间提供有效的交流,从而达到将最先进的知识与科学发现贯彻到教育中去。同样我们还一直致力于对于科学标准、出版物、教育以及交流的多样性和持续性。而且我们也一直致力于将我们的会议在全球各地举办从而提升IFCC的全球影响力;对于 IFCC的具体组织结构,Ferrari介绍了IFCC的历史,早在1952年,英国伦敦帝国医学院的EJ King教授建议应该将刚出现的全国性临床化学协会并入到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IUPAC)),这一建议在1952年7月24日得以实现。随后在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生物化学大会上,成立了临床生化学家国际协会。再一年之后,在斯德哥尔摩举行的大会上这一名称被一致同意变更为临床化学国际联盟(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Clinical Chemistry),且在1955年在布鲁塞尔举办的下一届会议上被正式通过。联盟的最初使命是致力于生物化学的最新知识和促进其在与临床(化学)领域的应用。在早年间,IFCC是与IUPAC临床化学分部联系紧密的的组织,其实在刚开始的时候,IFCC的委员会里一直都有IUPAC的委员。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逐步发现IFCC的专业性实在比较强,作为一个独立的学会可能更好,但可以作为一个协会成员保持与IUPAC的密切联系。按中国人的老话就是:“天下化学是一家”。不过终究到了1967年,IFCC还是从IUPAC中完全脱离了出来,成为了一个注册在瑞士的独立机构。在机构方面,IFCC主要有科学、教育、出版、财务以及会议活动等几方面组成,每一个分支都有委员会以及下设的工作组来完成具体的任务和项目。迄今为止,IFCC已经拥有了93个全职会员,所谓全职会员就是每一个国家只能有一家临床化学的相关协会组织来代表着一个国家成为全职会员,13个附属会员,这些会员代表了全球45,000名临床化学家、实验室科学家以及实验室医生,除此之外还有涵盖了差不多所有主要临床实验室研发领域的43家企业会员;Ferrari也介绍了IFCC科学分部的情况,科学分部的宗旨是致力于推进临床化学与实验室医学的科学进步并将其应用于临床实验室科学的实际应用。科学分部是由执行委员会直接领导的。执委会负责新任务的开发、战略战术的开发、项目的启动与管理以及职权范围的确定与遵照,时至今日,科学分部已经有6个下设的委员会和18个工作组,且这一数量还在不断增加值中;对于中国临床化学领域的看法,Ferrari表示,从自己这两次参加CCLTA的会议,有注意到很多中国企业的制造能力现在已经可以和欧洲的企业相媲美了,而且在具体临床诊断应用上,中国的医生们并不比欧洲的医生们落后,许多中国医生的研究内容广度和深度都已经达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平。不过也注意到,基本上用于仪器校准和用作参比试剂的多数相关试剂,目前还是基本依赖于进口了,几乎没有见到由中国自己生产的这类产品。所以,如果中国的企业能够在标准品制备以及溯源等方面能够加入到IFCC的体系中来的话,相信中国的临床化学领域将会具有更强的竞争力,而且也能够为世界临床化学的发展做出更多的贡献;对于DDM可否与IFCC建立合作在这些方面进行交流与学习问题,Ferrari表示,首先,IFCC非常欢迎成员之间进行各方面新技术的交流与转化,其次,无论是哪一个细分领域,其实都有很多可以交流的内容和机会,这个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第三,按中国人的话来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自己已经从IFCC主席的位置上退下来了,具体的合作与交流应该和现任的IFCC主席Howard Morris主席来进行讨论,当然自己也会尽最大努力来促成中国与IFCC之间的任何合作可能。


在《感染》专刊中,《赢在新时代丨2018第十届中国体外诊断产业高峰论坛与您相约深圳》一文,走进第十届中国体外诊断产业高峰论坛,对贝克曼库尔特临床诊断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姜植铭博士、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的朱耀毅总经理(作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体外诊断(IVD)分会理事会长单位的代表)进行了采访,为您解密第十届中国体外诊断产业高峰论坛筹备的幕后、介绍协会成立的缘起和论坛发展历程。同时也对论坛的受邀讲者,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丛玉隆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潘柏申教授、西南医院府伟灵教授进行了采访,请他们分享对中国体外诊断产业高峰论坛的感受和期望。贝克曼库尔特临床诊断全球副总裁,中国区总经理姜植铭博士作为论坛的承办方代表,就会议组织召开的背景和整体情况做了简单介绍,姜植铭博士表示,中国的整个体外诊断行业在过去十年有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随着国家医改的逐渐推动,整个医疗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IVD行业也呈现了欣欣向荣的一个发展状态。中国体外诊断产业高峰论坛在过去十年里,持续为IVD行业发展,无论在技术、交流、还是在行业整体创新上的推动都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借此十年之际,贝克曼库尔特也非常有幸参与到论坛的承办和组织工作当中,我们对于这次论坛高度重视,希望在这次论坛中可以体现到:IVD现在的新时代、迎接新时代、以及赢在新时代的重要论题;对于会议安排了的会议内容和这些会议内容对行业今后的发展和方向会产生的影响,姜博士表示,此次论坛的主题从几个方面覆盖了“智能化、大数据、云计算”的内容,邀请了国内外学术、行业专家和企业专家从不同角度、不同维度、全方位分析行业的未来,如关注于检验医学发展的智能化、对未来的展望以及现在IVD行业在迎接新时代时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企业创新上的新方向、如何结合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推动检验的未来、政策分析方面的沟通,为了推动论坛的国际化,邀请了亚太临床生化及检验医学联合会的主席Sunil Sethi教授针对全球的医疗创新和实验室医学论题进行分享;贝克曼库尔特公司一直很关注和支持国内检验医学行业的学术发展,对各种继续教育活动和人才培养计划都积极参与,对于本次会议更是作为会议承办方对各项组织活动一力承当,姜博士也分享了贝克曼库尔特公司在整个IVD行业上提供的服务同时代表主办方对检验界同行们发出会议邀请,并分享对会议的期望和寄语。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作为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体外诊断(IVD)分会的第一届理事会长单位,上海复星的朱耀毅总经理同我们分享了协会成立的缘起和论坛发展历程,朱总介绍到,十年前,国药励展利用开医博会的时候想组织一个体外诊断的高峰论坛会,邀请了协和洛奇的何健博士和复星长征、贝克曼、中生北控几家企业联合创办了论坛会,反响不错。论坛会后,大家觉得要有一个经常性的平台进行交流,所以倡议筹备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体外诊断(IVD)分会,筹备了几年,到了2015年11月,学会正式成立,一起推动行业的进步发展,协会的成员主要是中国国内生产型企业和外资在中国的公司和办事处,是以生产型单位为主的平台,平台主要为了加强行业交流,信息沟通,第二个很重要的方面是跟政府沟通、政策对接交流,包括政府政策的咨询和讨论、反映行业的诉求,同时也参与了行业年度报告的编写和问卷调查,还有一个重要的环节,我们每年通过协会的渠道,向中国的人大政协两会提出提案,连续几年提交的提案,得到了采用,很多提案得到了重视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对于申请加入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体外诊断(IVD)分会的单位的要求和成为会议单位后需要承担的协会工作,朱总表示,首先是一个体外诊断行业的生产型企业,包括国内外的生产型企业,外资在中国是以分公司或办事处的名义,但本身是生产型企业;第二希望是成型的、有一定规模的企业;第三要遵守行业协会的要求、条例。加入协会后,希望企业积极参与协会活动,如论坛会、交流会,还有一些政府的对接会,对政策的咨询提出建议,每年还有一个行业的问卷调查,希望每个行业协会的会员积极参与,填写大家的意见,反应大家的心声,献言进程,朱总也对论坛未来的发展情况进行了展望。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丛玉隆教授、中山医院潘柏申教授、西南医院府伟灵教授也分享参与论坛的感受以及他们眼中的贝克曼库尔特。丛教授表示,中国医疗器械体外诊断产业高峰论坛今年已经第十届了,第一届自己就参与了会议并发言,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体外诊断(IVD)分会是以医疗器械生产厂家和科研单位为主的协会,特色就是怎么能向体外诊断领域的人员提供国外先进的理念、技术和国内各厂家的先进经验,到达互相交流共同提高的目的,对于贝克曼库尔特,丛教授表示,贝克曼库尔特是国际上著名的企业,从80年代中期就与贝克曼库尔特开始合作,库尔特的仪器使血液学检验进入自动化时代,我们合作召开了四届中美血细胞论坛和其他学术论坛。他们的论坛学术水平很高,贝克曼库尔特与装备学会合作举办了几次全国的学术论坛,特别是今年苏州大会上,我们合作与AACC学会举办了中美检验医学高端论坛,中美双方共同讨论今后学术发展,这些对今后我国检验医学事业发展非常重要。贝克曼库尔特对我国检验医学事业做出了贡献,他们把先进的技术引进了中国,学术界紧密合作,通过学术交流带动双赢发展,希望双方能进一步合作。潘教授谈到,对中国医疗器械行业协会体外诊断(IVD)分会的发展规划的希望与期待,说到,因为中国体外诊断产业这几十年来有了长足的进展,和国外的差距越来越小,某些方面已经接近了国外的先进水平,这是改革开放的重大成果,也是对中国检验医学的重要贡献,我想中国体外诊断行业应该继续努力,瞄准国外的先进水平,不断前行,我想我们很快会赶上国际的先进水平;对于贝克曼,潘教授表示,贝克曼是最早进入中国体外诊断产业的国际大公司之一,它为中国体外诊断产业提供了很多非常好的产品、技术以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中国体外诊断和检验医学事业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我希望通过这次会议,不但贝克曼公司能取得长足进步,中国其他体外诊断产业也能从中获益,也能分享成功的经验,促进中国体外诊断产业的向前发展,进而促进中国检验医学的向前发展。府教授也分享了眼中的贝克曼库尔特,府教授表示,90年代初,我们检验科就使用了贝克曼库尔特最早的自动化分析仪,然后同贝克曼的合作一直持续至今。我觉得贝克曼公司是一家跨国的知名企业,以质量闻名于世界,给检验领域提供了非常好的仪器设备。如果把贝克曼公司比作战士,他有高超的战术理论、坚强的思想、报效祖国的情怀和先进的武器。贝克曼公司作为国际公认品牌,持续为检验科提供了新进、良好的设备。


随着检验医学、IVD行业的热点话题不断增多、不断转移,《临床实验室》“对话”栏目将继续为多方搭建交流的平台,营造良好的交流氛围,使各方相互沟通、相互了解、相互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