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长城检验医学会议 暨2019年河北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年会报道

作者:DDM 14379
2021-12-16

微信图片_20190422160449.jpg

大会开幕式由石家庄市第一医院李立新教授、北京协和医院邱玲教授和天津医科大学田德润教授共同主持。大会主席、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院长单保恩教授,石家庄市卫健委党组成员、市中医药管理局局长施文国,大会荣誉主席、原中华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丛玉隆教授,大会执行主席、北京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主委、北京朝阳医院检验科主任王清涛教授,大会执行主席、天津市医学会检验分会主任委员、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检验科主任穆红教授,河北省卫健委党组成员、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局长姜建明等专家和领导致欢迎辞。

微信图片_20190422160500.jpg

微信图片_20190422160505.jpg

微信图片_20190422160455.jpg

开幕式之后,首先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医学院长江学者计划特聘教授程京作《感染性疾病的系统性诊断》报告。接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风湿科主任张江林教授为与会者带来了题为《风湿性疾病的表现与自身抗体在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临床意义》的精彩讲演。张主任首先为我们厘清了风湿性疾病的概念,他把风湿病界定为影响骨、关节、肌肉及周围软组织,如滑囊、肌腱、筋膜、血管、神经的一大组疾病。包括以往所称的胶原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自身免疫病。张主任解释说这样大大扩展了风湿病的范围,无论其发病原因是感染性、免疫性、代谢性、内分泌性、退化性、地理性、遗传性,只要以累及骨、关节、肌肉为主的均属风湿病范畴。但目前风湿病诊治范围仅包括无器官特异性的全身性结缔组织病。实际上风湿性疾病可以是周身性或系统性的(几乎所有结缔组织病),也可以是局限性的;可以是器质性的也可以是精神性或功能性的。接下来,张江林主任以风湿病的血清学试验为例介绍了风湿病的诊断。自身抗体是风湿病的主要特征,有助于阐明疾病的发病机理,是评价风湿病的重要指标之一;自身抗体可能在发病多年前存在,一些抗体的出现对特定的疾病具有诊断价值;某些抗体的水平可以反映疾病的活动性,指导治疗;一些抗体的出现与特定临床特征具有相关性;某些抗体可用于预测、诊断和随访。张主任以类风湿因子为例进行了说明。类风湿因子阳性可见于风湿性疾病,此外还可见于正常健康人、急性病毒感染、寄生虫感染、慢性感染性疾病以及恶性肿瘤放化疗之后。类风湿因子在RA中阳性提示预后差,关节外表现发生率高;高滴度的IgG型RF与坏死性血管炎相关;IgM型RF与3年内出现破坏性病变强烈相关;阳性率多随RA病程的延长而增加,即3个月时阳性率为33%,1年为75%,1年半为90%,但也可能不与病程平行。


河北医科大学副校长、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院长单保恩教授为与会者作了《肺癌防控现状及思考》的报告。单教授指出,不同分期肺癌治疗效果差别巨大。早期肺癌手术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大于90%,早诊早治可使肺癌死亡率大大降低,是提高肺癌患者生存率的主要途径。所以肺癌的早期筛查十分关键。有报道指出,与X线相比LDCT检查在6.5年内使肺癌死亡率降低20%。为此NCCN2013版把LDCT对肺癌早期筛查列入诊治规范。LDCT快速、简便、无创,但存在射线照射、假阳性率高(25%过度诊断率),且对于肺毛玻璃结节较难区分良恶性。为了更好区分肺恶性肿瘤和良性结节,专家们开始研究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单教授特别指出,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2年1月—2015年1月间检测肺腺癌组织633例,并以癌旁正常肺组织120例、肺炎性假瘤组织120例为对照,用免疫组化法证实:CCR4、HIF-1a、CD133、MMP-9、MMP-13在肺腺癌组织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组织及炎性假瘤组织,呈递减表达趋势。关于CCR4、HIF-1a、CD133、MMP-9、MMP-13在肺腺癌中的作用机制,CCR4高表达肺腺癌患者肿瘤微环境中Treg比例增高,免疫抑制作用增强,利于肿瘤免疫逃逸和促进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CCR4高表达与肺腺癌淋巴结转移、脉管浸润和术后复发有关,进展期病例明显高于早期病例;CCR4低表达者生存率和无复发生存率高。NSCLC组织中,肿瘤迅速增殖引起的局部缺氧、抑癌基因突变或某些炎性因子均可使肿瘤组织中HIF-1a和MMP-9增强肺癌细胞侵袭能力,促进肺癌的转移。MMP-9和MMP-13在NSCLC中表达均高于癌旁正常肺组织,MMP-13主要通过激活MMP-9途径来参与NSCLC的侵袭、转移。这些因子与肺癌发生、生长、侵袭转移密切相关,可作为肺癌标志物用于早期诊断。最后单主任还介绍了液体活检在肺癌早期诊断中的应用。


大会报告异彩纷呈,各个分论坛也是精彩不断。首先带您去看看“实验室管理与认可”和“检验科风险管理与生物安全”两个论坛。

微信图片_20190422160509.jpg

首先登场的是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学检验科的段勇主任。段主任以《检验方法的临床评价》为题,给与会者带来了别开生面的报告。段主任开宗明义,指出检验方法临床性能的基本要素是诊断或鉴别诊断准确度和决策性或有效性。诊断的准确度是界定患者和非患者的能力。选用检验方法需要考虑检验方法的特性(成本、技术要求和是否是有创性)以及临床应用的环境特征(患病率、可能的疗效、假阳性或假阴性结果给患者带来的不良影响)。关于如何确定临床问题,段主任告诉我们,由于实验室检验方法旨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有帮助的信息,就要涉及到相关临床问题。确定临床问题是最根本的,而且要明确具体。在进行临床性能评价前,对临床问题相关群体的自然特征、病程以及疾病的严重程度认真界定实验对象并进行分类,否则将影响评价的结果。关于如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样本,段勇主任说,明确的临床问题实际上是界定与被评价检验项目有关的受试对象的基础。应从所界定的人群中选择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研究。样本必须具有群体代表性,才能按检验方法预期得出相应的结论。评价结果是否有意义依赖于受试群体的确定以及样本的选择。接着,段主任为我们区分了诊断灵敏度和诊断特异度这两个概念。诊断灵敏度是指金标准诊断全部有病病例中,被评价检验方法结果为阳性的病例所占全部有病病例的比例,即真阳性率。诊断特异度是指金标准诊断全部无病病例中,被评价检验方法结果为阴性的病例所占全部无病病例的比例,即真阴性率。段主任还举了一个实例。如一位泌尿科医生质疑目前检测前列腺疾病实验的性能,推荐一种检出前列腺癌性能更好的新实验,希望替代正在使用中的检测前列腺特异性抗原的方法,对50岁以上的男性患者进行前列腺癌年度筛查。那么判断新的检验项目能否提供更优越的检测性能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呢?需要注意的是,被筛查的前列腺癌患者中可能存在晚期患者,而被筛查的健康男性中可能存在良性前列腺增生患者。导致实验数据相当于有一部分用有严重晚期疾病患者的情况来与常规患者进行比较,造成偏倚。这是在评价检验方法时必须要考虑的。接着段主任还介绍了ROC曲线。ROC曲线完整显示出一种检验方法在同一受试对象群中诊断患病组和非患病组能力的频谱。在全部观察结果范围内连续变化的决策界值中,存在成对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用曲线连接这些成对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得到“实验室性能曲线”,反映检验方法的临床准确度。ROC曲线下面积是检验方法的临床性能准确度的量化指标,数值永远大于等于0.5,范围在1.0(两组的检验数据完美分开)和0.5(两组的检验数据无明显区别)之间。当曲线下面积为0.75时,表明有75%的概率从患病人群中随机抽出个体的检测值比从非患病人群中抽出个体的检测值高。并不表明阳性结果的发生概率为0.75或阳性结果与疾病有75%相关性。对于灵敏度和特异度需要权衡取舍,每个实验在某个临界点可得到想要的灵敏度,而在另一个临界点又可得到想要的特异度。随决定水平改变,表现提高灵敏度的同时,会损失特异度,反之亦然。那么在研究中该如何判断呢?如漏诊会造成严重后果,应选择灵敏度高的临界点,如诊断早期心肌梗死;而当假阳性结果可能对人的精神、身体有巨大伤害和带来巨额经济负担时,选择特异度较高的临界点,如艾滋病。当两种方法的ROC曲线有交叉时,即便曲线下面积是相同的,其提供的检验方法性能也可能完全不相同。ROC曲线是目前评价一种检验方法临床性能最好的工具。


接着开讲的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检验科张国军主任,演讲的题目是《风险评估与人员培训》。张国军主任指出,当检验结果影响患者安全时,实验室应评估工作过程和可能存在的问题对检验结果的影响,应修改过程以降低或消除识别出的风险,并将做出的决定和所采取的措施文件化。对于如何识别风险,张国军主任强调通过用户的投诉和反馈、差错、检验结果评审、评审中发现的不符合、不良事件以及临床医生反馈和员工调查等信息进行分析确定风险因素。张主任指出,检验科的风险存在于工作流程的各个环节,包括检验前、检验中和检验后。检验前过程是指临床医生开出申请到分析检验启动前的全部过程,包括检验单的申请、患者的准备、原始样本的采集、样本的运送等各个环节。检验标本的申请主要执行人是临床医生。检验标本的申请是根据病人的实际情况为了诊断或鉴别诊断开出的检验申请单,为了降低风险,科室采取多种措施与临床医生进行沟通,包括定期召开临床与检验沟通会议、发放《检验标本采集手册》、定期编写《检验通讯》告知临床新项目开展情况及临床意义、建立咨询服务小组对临床疑问进行咨询、定期发放临床满意度调查问卷等。检验中是指标本上机进行检测直至出具检验报告之间的过程,这个过程的主要执行人是检验人员。此环节主要风险在于检验人员的资质,尤其是新员工、临时工作人员,包括本科生、研究生、进修生、住院医师基地人员、社区骨干培训人员等,同时还涉及到新轮转入组的职工。为了降低此环节的风险,科室制定《人员管理程序》,加强对新员工的培训和考核,还对老员工也加强培训和考核。检验后过程包括检验结果的审核、报告发放的及时性、危急值报告、患者隐私、检验结果的查询、报告补发、检验标本的保存及处理。检验结果的审核主要执行人员为检验人员。此环节的主要风险在于报告审核人的资质和授权、报告审核的标准。为了降低此环节的风险,科室制定《结果报告程序》,加强各专业组报告审核人员的培训,定期对错误检验报告不正确率进行统计。


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检验科安成副主任以《医学实验室质量持续改进和不符合项整改》为题,向听众分享了自己的体会。安主任以CNAS-CL02《医学实验室质量和能力认可准则》为依据,指出实验室应通过实施管理评审,将实验室在评估活动、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中显示出的实际表现与其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中规定的预期进行比较,以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检验前、检验和检验后过程)的有效性。改进活动应优先针对风险评估中得出的高风险事项。使用时,应制定、文件化并实施改进措施方案;应通过针对性评审或审核相关范围的方式确定采取措施的有效性。实验室管理者应确保实验室参加覆盖患者医疗的相关范围及医疗结果的持续改进活动。如果持续改进方案识别出了持续改进机会,则不管其出现在何处,实验室管理者均应着手解决。实验室管理者应就改进计划和相关目标与员工进行沟通。安主任把实验室质量持续改进的动力归纳为:客户满意的需要、社会大环境的需要、自我提升的需要。《2019年深入落实进一步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重点工作方案》要大力推动结果互认制度。制定完善检查检验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广泛开展相关人员培训,提高操作和诊断水平。发挥医学检验、医学影像、病理等专业质控中心作用,加大医疗质量控制力度,提高检验同质化水平……有条件的三级医院要积极建立远程医疗中心,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的服务模式,提高基层疾病诊断能力。安主任又把实验室持续改进的途径和方法归纳为:实验室内部活动(内审、监督、沟通)、客户投诉和抱怨、临床沟通以及实验室外部检查(行政安全检查、医疗机构质量管理、等级医院评审、结果互认、实验室认可等)。


江苏省临床检验中心许斌主任以《分析仪器风险评估与控制》为题做了精彩演讲。许主任提出分析仪器的校准策略——安装前、使用前:全性能参数验证;使用中定期:相关关键参数验证;维修、更换零件后:涉及参数验证。接着举例说明了几种仪器校准的周期和内容。如血细胞分析仪需确认背景计数、精密度及携带污染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如仪器无规定,精密度应小于室间质评允许范围的四分之一,携带污染小于2%)。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需确认加样正确度、精密度、携带污染率;温控;吸光度零点漂移、杂闪光、准确度、重复性、线性等仪器说明书标示的指标在规定范围内。PCR仪需确认温度正确度及升降速率;荧光本底;激发吸收波长的准确度、杂闪光、重复性、线性;对于多色荧光染料检测平台,要注意是否采取防范措施以鉴别和纠正信号从一个通道向另一个渗透。许主任接着又以CAP要求为例,指出比色计和分光光度计需确认是否定期对滤光器(片)或标准溶液进行吸光度和线性验证?是否用适当的溶液、滤光片或发射光谱光源进行定期的分光光度计波长校正和结果记录?是否应用消光滤光器或适当的溶液定期地检查杂散光?以及对于使用校准曲线的程序,是否有进行所有的曲线定期再现和/或维修、仪器重新校准后曲线的验证?


天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郑钟洁教授作了《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及常见问题》分享。郑教授首先明确了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的工作依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19489—2008、《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17、《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标识》WS—589—2018、《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微生物检测领域的应用说明》CNAS—CL09:2013(管理要求和技术要求)。郑教授首先介绍了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根据实验室对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安全水平,并依照实验室生物安全国家标准的规定,将实验室分为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生物安全防护水平为二级的实验室适用于操作能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按照实验室是否具备机械通风系统,将BSL—2实验室分为普通BSL—2实验室和加强型BSL—2实验室。接着,郑教授从人员、仪器和环境设施三个方面归纳了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常见问题。在人员方面的问题有生物安全相关知识培训不到位、检测技术人员工作中安全防护薄弱、对要检测的病原体危险性评估概念模糊、检测技术人员未留存血样本底等。在仪器方面,生物安全柜监测检测应由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负责,高压灭菌器日常使用记录应该完整。郑教授还介绍了不同安全级别的实验室应该符合的标准。如BSL—1实验室应为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安装、清洁和维护、安全运行提供足够的空间;应有足够的空间和台柜等摆放实验室设备和物品;在实验室工作区域外应当有存放外衣和私人物品的设施,应将个人服装与实验室工作服分开放置。BSL—2实验室(普通型)则需做到:实验室主入口的门、放置生物安全柜实验间的门应可自动关闭,实验室主入口的门应有进入控制措施;实验室工作区域外应有存放备用物品的条件;应在实验室或其所在的建筑内配备压力蒸汽灭菌器或其他适当的消毒、灭菌设备,所配备的消毒、灭菌设备应以风险评估为依据。


看完了那两个论坛,接下来咱们再去“分子诊断技术临床应用”和“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两个论坛一探究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朝阳医院的王清涛教授带来《基因扩增检验规范化与质量监管》报告,王教授同时也是北京市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报告围绕审核规定和中心日常工作展开。报告指出,因为差错随时都有可能发生且错误的结果比没有结果更不可接受,所以要进行质量管理。临床PCR检测面临的常见问题有假阳性、假阴性、一致性,而保证实验室质量要政府、专家、企业和检测实验室共同努力。报告介绍了北京地区PCR技术审核规定、审核具体要求、质量指标检测等。王教授说,根据《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文件精神,结合北京市实际情况制订了本暂行规定,适用于开展临床基因扩增检验技术的医疗机构实验室。北京市卫计委委托北京市医学检验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负责本市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的技术审核、培训和质量管理工作等。技术审核工作依据《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管理办法》、《关于印发北京市医疗机构临床基因扩增检验实验室技术审核相关文件通知》进行。

免疫论坛会场.jpg

2-分子诊断--王培昌.jpg 1-分子诊断--王清涛.jpg

随后,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检验科主任王培昌教授作《AD、PD、DM、SCA、CADASIL关键基因变异的筛选及初步临床应用》报告。王教授主要从AD等5种神经遗传/变性病遗传特征及标志物概况、关键基因突变的筛选方法及检测技术、临床验证和初步应用几个方面进行介绍。报告介绍到,阿尔兹海默症(Alzheimer disease,AD)临床病理特征是:进展性、渐进性神经退行性疾病,以渐进性失忆、失读等为主要临床表现,以Aβ1-42沉积形成的老年斑、tau磷酸化导致的神经纤维缠结为典型病例特征;AD的诊断标准最新的是NIA-AA(美国国立老化研究所与阿尔茨海默病协会,2011)和IWG-(2014);AD生物标志物有PET示踪剂潴留、CSF Aβ1-42/P-tau、基因标志物。报告同时也介绍了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症(Dystrophy Myotomic,DM)、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pinocerebellar Ataxias,SCA)和伴有皮质下梗死和白质脑病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脑动脉病(CADASIL)的临床病理特征、临床诊断标准及其标志物。通过上述介绍,王教授总结到,AD、PD、DM、SCA、CADASIL均与遗传变异有关,遗传变异检测可将诊断节点提前,即可作为早期诊断或高危人群风险评估的主要手段,但前述变异对相关疾病的诊断技能、风险预测效能尚缺乏基于大数据的验证与评估。上述疾病中国人群的基因变异数据库、基因诊断分析软件亟待建立进而研发。团队为此进行了相关的工作,技术路线为:基因变异谱的筛选、热点变异的富集、检测方法的建立和诊断效能验证。


接着,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明亮教授带来《基因检测进展及临床应用》报告。报告从基因与基因检测、基因检测的技术方法和应用进展三方面进行介绍。明教授说到,我国基因检测的人群在5%左右,每年基因检测至少在700万人次以上且逐年递增。市场空间极其巨大,发展前景十分可观。基因检测对于疾病预测和指导正确用药具有重要的作用。基因技术的发展必将给人类的生活带来革命性的变革。基因研究将为新医药、新疗法、新保健、新预防提供持续性发展的保证。报告从基因检测的概念、检测方法(荧光原位杂交、PCR、荧光PCR技术)的概念和原理、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等进行科普。报告指出基因检测进入精准医疗时代,由传统治疗模式进入“量体裁衣”医学。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转化医学实验室田亚平教授带来《罕见病(遗传代谢病)筛查诊断技术研究进展》报告。报告主要进行了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诊断集成化产品自主研发的相关介绍。田教授指出,随着我国生育政策的改变,新生儿遗传代谢患者累计数量逐渐增加。遗传代谢病是由于基因突变引起的一大类生化物质代谢异常,综合发病率1/1000。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承担的国家重点研发项目——新生儿遗传代谢病筛查诊断集成化产品自主研发,目前已收集来自30家筛查单位的筛查数据6,740,022例,确诊数据2,167例,数据还在持续增加中。该项目的研究目标主要包括:自主研发全系列新筛相关分析仪器设备、配套试剂;构建适合中国人群的智能诊断软件及平台;规范实验室操作流程;制定筛诊治临床路径、达成专家共识;实现我国遗传代谢病防控政策的转化。项目中要完成4个课题:1. 痕量样本自动化前处理、一体化小型串联质谱仪和配套试剂的研发;2. 遗传代谢病基因筛查诊断一体化解决方案和配套试剂研制,形成基因检测、高通量测序、自动结果判读一体化解决方案;3. 遗传代谢病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平台建立;4. 遗传代谢病筛查和救助协作网络建设与推广应用。作为出生缺陷干预救治中心,团队也承接了向中国出生缺陷干预救助基金会求助的高疑患儿的确诊工作。

3-分子诊断--田亚平.jpg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徐国宾教授带来《ctDNA有希望成为常规检测项目吗?》报告,对新型肿瘤标志物ctDNA 检测的临床有效性和实用性进行评估。徐教授指出,专家们从2007年到2017年发表的实体瘤ctDNA序列和拷贝数变异相关的1338篇文献中分析了390篇,最后从中选择的77篇进行汇总分析认为:除肺癌患者循环血EGFR突变及结直肠癌KRAS突变检测外,尚没有足够证据显示ctDNA在其他变异类型或其他癌种中具有临床有效性。ctDNA的临床应用缺乏证据——分析性能、癌症筛查、术后残留和监测治疗效果。报告也指出,液体活检尤其是ctDNA检测的确是突破组织取材限制的理想之选,ctDNA结果阳性可有效指导治疗,阴性患者还需尽快进行组织验证。北京医院肖飞教授带来《甾体类激素受体功能检测平台的建立和初步应用》报告,介绍了甾体类激素在维持生命、调节性功能、对机体发展、免疫调节等方面有明确的作用。甾体类受体的变异是海量基因变异中发现的一类与人类多种疾病密切相关的变异,所以团队想要建立一个高效检测甾体类激素受体功能的平台。通过实验研究,建立了一个灵敏而有效的双荧光萤火虫酶报告基因系统,检测甾体类激素受体功能,为激素类相关疾病的监测、治疗提供可信的实验基础。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检验科主任穆红教授带来《自身免疫病实验室检测及临床应用》的报告。报告主要介绍了自身免疫性疾病、常见自身抗体及检测方法、常见自身抗体的临床意义及自身抗体检测的建议四个部分。穆教授介绍到,自身免疫性病是指机体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而导致自身组织损害所引起的疾病。自身抗体在自身免疫病中的意义:是自身免疫病的标记、有助于弥漫性结缔组织病(CTD)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判断疾病的活动性、预测疾病的预后。报告介绍了自身抗体检测的一般原则:筛查性试验与确诊性试验项目的合理组合,重点突出,选择相关的自身抗体检测项目;切忌盲目的全面检测,避免“大撒网”;结合临床,把与之相关的一组实验结果放在一起分析。穆教授最后建议,检测人员发现异常结果应及时与临床沟通;临床医生在诊断过程中如发现检验结果有疑问,应及时与检验科联系,了解相关情况以做出正确诊断。


接着,哈尔滨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主任关秀茹教授作《抗磷脂抗体谱最新临床应用进展》报告,从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概述及临床表现、发病机制、诊断及实验室检测、抗磷脂抗体谱临床应用及共识四部分展开介绍。抗磷脂抗体综合征是一种以反复发生的血栓形成事件和流产为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血清中抗磷脂抗体(APL)存在的临床综合征,临床表现:1. 血栓事件:动静脉或微血管血栓形成;2. 非血栓事件:心脏瓣膜病、网状青斑、APL相关的肾脏病变、血小板减少症等。实验室常用的检查抗体是抗磷脂抗体(APL)、抗心磷脂抗体(aCL)、抗β2-糖蛋白I抗体(aβ-GPI)和狼疮抗凝物(LA),实验检测方法有ELISA、化学发光和免疫微珠。关教授总结到:1. 按照诊断标准安排检测项目和检测流程aCL(IgG,IgM),β2-GPI(IgG,IgM),LAC,条件允许时可进行aPL广谱检测,必要时重复检测进行结果确认;2. 选择符合标准化要求的试剂盒,确保标准化的实验操作包被抗原来源,质控体系(外部质控品、配套标准品);3. 建立符合当地人群实际状况的结果判定和应用系统;4. 抗磷脂抗体综合征可表现为多种血栓性和非血栓性症状,虽然诊断需要抗磷脂抗体阳性,但是并非所有显阳性的都有诊断价值,并非所有显阴性的都能排除抗磷脂综合征;5. 对症状、体征及APL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将导致临床上的误诊误治,尽管抗血栓药物仍然是治疗基础,但对抗磷脂抗体发病机制的进一步研究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


接着,青岛大学附属医院检验科孙桂荣教授带来《维生素D与自身免疫病》报告。孙教授表示,维生素D对骨骼的作用只是其作用的冰山一角,而其非骨骼功能的作用是一种新的认识。报告主要介绍了维生素D及生理作用、维生素D与临床疾病、与临床免疫病和免疫调节。维生素D是一类脂溶性的维生素,在骨骼系统中调控体内钙磷水平和骨骼钙化;在非骨骼系统中,心血管、免疫系统、神经系统、细胞增殖分化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孙教授指出,因维生素D缺乏导致的骨质疏松在国内普遍存在,近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VD与许多其他疾病相关,如VD与肌无力:VD缺乏可明显降低肌力与运动能力,导致肌无力及肌痛的产生;与癌症:近来研究表明,1,25(OH)2及VD类似物已经被作为一类潜在的抗癌药物进行临床前期试验;与糖尿病:糖尿病患者普遍缺乏VD,糖尿病病情恶化也可能与血液中的25-OH D降低相关,VD和钙缺乏者更容易患I型与II型糖尿病。同时VD也同神经系统疾病和自身免疫病相关,进一步举例介绍,补充VD对相关自身免疫病治疗改善情况。报告最后也介绍了维生素D对于全身组织的调节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


采编:方研、贲文锐

审校:方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