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心血管实验医学大会 会议报道

作者:DDM
2021-12-16

2019中国心血管实验医学大会 会议报道


为积极响应“十三五”卫生与健康规划和“健康中国2030”的国家总体布局,积极配合医疗改革的深化和全面分级诊疗制度的推广,充分发挥心血管疾病专科和优势医院的学科优势,由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检验与临床分会、北京精准医学学会联合主办、中国医师协会检验医师分会心血管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北京百越老年病研究基金会等学术支持的“2019中国心血管实验医学大会”于2019年6月21日-22日在北京泰富酒店盛大召开。

   

本届大会以“精心探索,精准诊断,精诚合作”为主题,旨在搭建心血管病实验诊断特色平台,推进心血管病实验诊断标准化,推广检测项目临床合理应用,组织多中心临床研究,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大会设立了两场大会特邀报告、8个主题论坛及多场企业卫星会,为与会者呈现了一场学术盛宴。大会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周洲教授的主持下进行了简短而精彩的开幕式,随后展开了大会的特邀报告。

医学前沿-心血管会议-顾东风_副本.jpg   

首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顾东风院长带来《中国心血管风险评估和基因组研究》的报告,报告主要从心血管疾病和危险因素流行趋势、国外心血管病风险预测模型、我国风险预测模型和应用、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理想心血管健康指标与个体化健康管理五部分展开。顾院长介绍道,心血管疾病是我国死亡和疾病负担的首要病因,据统计,2016年我国冠心病死亡175万,脑卒中死亡211万,北方地区和青藏高原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西藏最高,东南沿海地区、四川较低,香港最低。我国心血管病出院人次和住院费用持续增长。欧美国家有不同的心血管病风险评估模型,风险评估是在个体水平开展心血管疾病防控的基础:总体危险评估-危险分层-确定干预措施-合理配置医疗资源,《中国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和管理指南》联合了9个专业分会,近百位专家编撰,核心内容具有以下特色:采用为国人量身定制的China-PAP风险评估模型、给出个体水平的10年风险和终生风险评估方案、提供简便易用的实用风险评估工具、强调多种生活方式综合干预等。顾院长也介绍了“心脑血管风险”App的实用性,最后顾院长总结道,心血管疾病是我国今后20年重要的疾病负担、心血管风险评估是个体化预防心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心血管病风险评估实用性工具的推广将促进个体化心血管健康管理和疾病防控、心血管健康管理从改变不良生活方式、管理好“三高”做起、心血管全基因组风险初步应用于个体化精准预防和管理以及穿戴、移动、远程管理平台促进个体化心血管预防。

医学前沿-心血管会议-许俊堂_副本.jpg

接着,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的许俊堂教授进行《抗栓治疗的基础与临床》的报告,许教授指出,血管血栓性疾病包括: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动脉栓塞、静脉血栓栓塞和全身血栓形成。血栓形成的三要素包括:内皮细胞或者血管壁损伤-接触激活、组织因子释放;血液流变学因素-血液淤积、流速变慢;血液成分的变化-高凝状态。随后,报告介绍了外源性凝血系统、内源性凝血系统、凝血酶与止血、凝血酶与炎症和增殖、凝血酶与血小板及血小板在血栓与止血中的作用。接着,许教授介绍了血栓的构成,血栓分为动脉闭塞性血栓、动脉非闭塞性血栓、静脉血栓、心腔及大血管内血栓。静脉血栓管腔大,压力低,血液流速慢,剪切应力小,主要的始动环节也是损伤,但接触激活仍然起相当作用,高凝状态主要造成静脉血栓。报告最后对抗血栓药物进行了介绍,抗血栓药物分为:抗凝(血酶)药物、抗血小板药物、溶血栓(纤维蛋白溶解)药物。

医学前沿-心血管会议-tomCao_副本.jpg

美国纽约州卫生厅的Tim Cao教授带来《质谱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的发展过程和应用现状》的报告,Cao教授通过近期关于质谱仪的文章,介绍了质谱技术在外科及病理中应用,同时也概述了质谱仪机型和机制以及质谱仪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及质谱技术曾经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如:内标、基质、线性、特异性、参考区间等。


最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周洲教授进行了《心血管实验诊断学科建设》的报告,周教授介绍,我国心血管疾病负担巨大,患病率持续上升,共约2.9亿,死亡率居首位。新时代实验诊断学科面临模式转变,如:公立医院改革、检验控费、第三方实验室进入。心血管病实验诊断学科独有优势,专科优势:病种集中、病例集中、样本集中、技术集中;领域优势:资助力度大、市场需求大、研究进展快、转换成果多。心血管实验室诊断学科定位要经过三阶段,第一阶段:辅助诊断,第二阶段:支撑诊断;第三阶段:指导临床,学科引领。周教授介绍了心血管实验室诊断学科建设目标,出凝血监测:围术期凝血功能监测、术后用药指导;心血管标志物:建立标志物诊断路径、建立标志物诊疗监测模式;健康管理:建立风险评估模型;科教宣传:科普宣传、健康教育;分子质谱:个体化用药、疑难病诊断。周洲教授以阜外医院为例,介绍了阜外实验诊断中心基本情况,拥有临检、生化、标志物、凝血、分子、质谱和微生物七大平台。心脏标志物检测平台基本情况:优势平台检测优势项目、实现hs-Tn检测全面“高敏化”、心血管标志物检测菜单“全面化”、注重新项目新技术储备。周教授也介绍了凝血/自免检测平台、分子检测平台、质谱技术临床应用、全面推进POCT管理等工作的基本情况。报告最后对学科平台建设进行了展望,多组学研究,从多层次、多维度描绘心血管疾病全景图;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挖掘医疗大数据,深入探索疾病本质。


次日的大会报告精彩继续。首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心内科的唐熠达教授带来《甲状腺功能与心血管疾病:从基础到临床》的报告,报告指出,甲状腺激素是维持正常生长发育和生理功能的必需品,而且甲状腺功能与心血管系统关系密切。甲状腺功能测定指标是TSH,TSH受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调节系统调节,血清TSH的变化幅度大于FT3、FT4的变化,TSH是国外推荐的甲状腺功能异常的首选筛查项目。动物模型试验研究数据表明,心力衰竭是脱碘酶3活性增强,心肌组织甲减;补充甲状腺激素治疗时,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抗心肌凋亡;促血管新生、抗纤维化、线粒体保护作用;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甲减和甲亢均可增加诱导性房颤,且甲减的作用更为显著。报告中也通过其他文献的数据进一步说明了甲状腺功能与心血管疾病相关性。唐教授最后总结道,甲状腺功能异常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具有明确的相关性,影响患者预后,甲状腺激素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应疾病严重程度及风险,应当重视甲状腺功能状态的监测(TSH/FT3/FT4);甲状腺功能减退可通过多种机制影响心脏功能,目前对于基因途径的研究较为明确,但非基因途径的信号通路及其对冠脉循环的独特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动物及小规模的临床试验均提示,补充甲状腺激素可改善左室功能,但如何选择合理药物、是否能够使患者获得长期获益还需要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


接着,新加坡樟宜医院的Aw Tar Choon教授带来《心血管标志物年度进展》报告,报告主要从简介、心血管疾病风险评估、使用心脏标志物、临床心衰的复杂性等方面展开,通过相关文献的讲解介绍了心脏标志物的临床上的应用。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的刘梅林教授带来《抗栓治疗进展及个体化选择的思考》报告,刘教授介绍道,抗栓治疗药物分为抗凝治疗和抗血小板治疗,研究数据显示,阿司匹林(75-100mg/d)预防心血管事件的疗效随体重增加而下降,体重50-69kg人群获益,体重≥70kg人群为获益,较高剂量阿司匹林(≥325mg/d)在体重≥70kg个体减少心血管事件,体重<50kg者全因死亡风险增加,阿司匹林单一剂量不适合不同身高/体重的个体,需要针对个体化的剂量选择。报告也介绍了新型口服抗凝药物,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班和依度沙班之间在作用机制、食物影响吸收等方面的对比等。


最后,中华医学会杂志社的刘冰主任带来《文武双全—科研设计与论文报告规范》的报告,刘主任指出,高质量医学杂志临床研究论文特征包括:综合性杂志对医疗政策和社会问题的关注更为突出;原创性强;基于多个国家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多;基于大型数据库的队列研究多;某些临床研究具有简单、实用、临床价值突出的特点;研究方案设计广泛、过程清楚、集中回答一个问题等内容。


除了大会特邀报告外,大会同时设置了“高敏肌钙蛋白论坛”、“心力衰竭标志物论坛”、“血脂检测新技术论坛”、“抗栓治疗—‘心’与‘血’的对话论坛”、“质谱诊断应用论坛”、“心血管药物个体化基因检测”、“心血管健康管理与风险评估论坛”和“青年科学家论坛”8个专题论坛,下面为大家带来部分分论坛的报道。


45.png“高敏肌钙蛋白论坛”

首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心脏中心的陈牧雷教授进行《重症患者肌钙蛋白升高的解读》报告,陈教授指出心肌肌钙蛋白升高的病因有心肌外伤、心肌病、脓毒血症、快速心律失常、急性心衰、严重贫血等,心肌肌钙蛋白升高意味着心肌损伤,并不等于心肌梗死。心肌损伤:至少一个心肌肌钙蛋白(cTn)高于正常参考值上限(URL)第99个百分位数时,诊断为心肌损伤,如果cTn值有上升和(或)下降,考虑为急性心肌损伤。心肌梗死:在心肌损伤的基础上,伴有心肌缺血的临床表现。资料显示hs-cTnT是疑似感染患者院内死亡率的独立预测因子。随后,陈教授用实际的10个病例进行举例介绍了肌钙蛋白升高的情况,并总结道,肌钙蛋白的升高提示心肌损伤,近期动态变化提示急性心肌损伤;高敏肌钙蛋白能反应心肌的微小损伤,对急性心肌梗死的及时诊断有重要意义;许多危重症情况会引起肌钙蛋白的升高,应结合D-Dimer、血气分析、PCT、淀粉酶等检查结果以及超声心动图、CT、MR、动脉造影等影像检查情况,合理解释肌钙蛋白升高的原因。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梁岩教授带来《高敏肌钙蛋白在中国急诊胸痛患者中的应用》报告,《2017中国心血管病报告》指出,心血管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40%,为我国居民死因首位,缺血性心脏病患病率上升,2008年城乡合计7.7‰,冠心病及急性心肌梗死死亡率总体上升,2013年城市居民死亡率100.86/10万。梁教授介绍道,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是不稳定斑块破裂、糜烂引起血栓形成或斑块侵蚀所导致的心脏急性缺血综合征,因急性胸痛就诊的患者约20-25%最后被诊断为ACS。高敏cTn检测的临床意义有:(1)与传统方法比较:对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有更高的阴性预测价值;缩短诊断的时间窗,早期检测;I型心肌梗死的诊断绝对增加4%(相对增加20%),相应不稳定心绞痛诊断下降。(2)高敏肌钙蛋白可作为心肌损伤的定量标志物(水平越高,MI可能性越大):升高超过正常上限5倍,阳性预测价值高(>90%);超过正常上限3倍(50-60%),升高原因较复杂;健康人可能检测到肌钙蛋白。(3)肌钙蛋白的动态变化可鉴别慢性心肌损伤(变化幅度越大,急性心肌梗死可能性越大)。报告中也介绍了阜外医院所做的一些工作--高敏肌钙蛋白I浓度及变化对于判断急性心肌梗死的中国人群临床应用研究。


随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张真路教授、中日友好医院的孙艺红教授分别从检验视角和临床视角,对“中国肌钙蛋白实验室检测与临床应用专家共识”进行解读。张教授指出,关于肌钙蛋白,临床上需要更早、更准、更优的检测,临床上关心点在于:结果不靠谱、不敏感、不特异、太敏感、检验科出结果太慢、“组合”多且乱,结果不好解释;一家医院有多个检测系统等。检验的解决之道:寻找“好的肌钙蛋白检测系统”、加强日常质量控制、不断提高检验速度、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报告最后指出,临床指南IA推荐的项目,检验必须做好。孙教授从临床的角度对共识进行了解读,介绍了心肌梗死的分型和定义,心肌损伤的诊断和鉴别、肌钙蛋白的变化程度及临床意义、心力衰竭相关心肌损伤或心肌梗死、肾脏疾病相关的心肌损伤等,报告最后总结道,“心肌梗死”现代定义是基于肌钙蛋白检测的临床综合征;高敏肌钙蛋白升高代表心肌损伤或坏死,鉴别损伤和梗死;某些疾病肌钙蛋白升高的机制复杂;心肌梗死的诊断应该基于症状、体征、影像学证据和动态改变;肌钙蛋白升高时心血管疾病和非心血管疾病患者预后不良监测的标志物。


最后,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的吴明祥教授带来《非缺血性心肌损伤的特点:心力衰竭和肾功能不全》的报告,报告从心肌损伤的实验室监测及分类、心力衰竭导致的心肌损伤和肾功能不全导致的心肌损伤三部分展开,报告最后总结道,监测心肌损伤手段很多,肌钙蛋白是最常用及有效的手段;心力衰竭时肌钙蛋白升高影响患者预后;肾功能衰竭时肌钙蛋白升高明显影响患者预后。

医学前沿-心血管会议-心衰标志物会场_副本.jpg

“心力衰竭标志物论坛”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袁慧教授带来《新型心衰标志物sST2临床应用进展》的报告,报告从心力衰竭现状和新型心衰标志物sST2及其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展开。袁教授介绍道,中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死亡率仍处于上升阶段,中国心血管病(CHD)死亡率仍居疾病死亡构成的首位,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既往的25年间,心衰患者数量增加了一倍,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增加的心衰患者几乎全为冠心病患者,更值得注意的是,增加的缺血后心衰的患者几乎全为老人。我国心衰面临巨大挑战,心衰标记物是心衰诊疗的重要工具,传统的指标存在不足之处。ST2是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白介素I受体家族成员,在免疫和炎症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IL-33是其特异性功能配体,2002年哈佛大学医学院附属布莱根妇女医院的Richard Lee团队报道心肌遭受机械应激和损伤引起ST2表达,ST2蛋白分为可溶性或循环型ST2(sST2或ST2)和跨膜形式或细胞型ST2(ST2L),在中外指南中sST2成为了推荐指标。研究资料显示,ST2检测结果不受肾功能干扰、重复测量ST2是急性心力衰竭入院后患者不良结局强有力的独立预测因子、重复测量ST2发现患者的不良事件风险显著高于单独检测基线ST2、对心源性休克合并ACS严重程度进行早期评估、sST2有助于风险分层、可用于心肌梗死后心室纤维化早期预测等作用。报告最后总结,ST2反应心肌纤维化和心脏重构,不受年龄、性别、种族、BMI指数、肾功能等因素的影响,可预测心衰患者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动态监测心衰患者病程和评估治疗效果、疾病早期预测、危险分层。


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检验医学中心的张真路教授进行《BNP与NT-proBNP检测及临床应用新发现》报告,报告介绍了(NT-pro)BNP实验室检测研究新发现、围绕NPs相关肽新药疗效的实验室监测及期待的检验解决方案。张教授指出,心衰在现有的标准药物治疗下死亡率仍居高不降,未来之路在于是否可以通过生物标志物早期识别心衰的高危人群。研究显示,BNP与NT-proBNP是心衰诊断及预后判断的生物学“金标准/基石”,我们对BNP与NT-proBNP的认识只是刚刚开始。张教授介绍现阶段NP引用关注点在于:是心脏功能标志物-最大价值是高敏感性的HF心脏牵拉/压力的“代言人”;结果解读要考虑心脏血流动力学复杂性;注意“干、湿”状态及相关药物对结果的影响;不能解释的持续性NP升高需要仔细调查;NPs生物变异25-80%,检测平台间缺乏共同的参考物,检测抗体的多样性及分析前因素;检测系统间存在误差,需尽快标准化。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检验科的苏明教授带来《自噬在心力衰竭中的作用》的报告,报告介绍道,心力衰竭是多数心血管疾病的终末端,我国心力衰竭患者约有450万,约50%的患者确诊心力衰竭后5年内死亡,到2030年,心衰病人数目将增至800万。自噬是指细胞内物质,包括长寿蛋白、糖原和细胞器等经溶酶体而被降解的过程,功能主要有:保持细胞自我更新、清除受损衰老的细胞器、提供能量代谢的底物(ATP)、防御功能、降解蛋白质。自噬与肿瘤、代谢疾病、感染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相关。通过实验数据显示,压力诱导心衰自噬动态变化,IRI和MI诱导心衰自噬变化。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李琦教授带来《肌钙蛋白在心衰诊断和预后中的价值》报告,报告围绕肌钙蛋白和肌钙蛋白与心衰展开,报告介绍道,在心肌细胞膜完整情况下,心肌肌钙蛋白一般不能透出细胞膜进入血液循环,因而正常血清中含量甚微,一旦心肌细胞膜因缺血或缺氧等因素完整性受到破坏,有力的cTnI和cTnT可迅速透过细胞膜进入外周血中,随后结合于心肌结构蛋白中的结合型cTnI和cTnT逐渐分解,缓慢释放循环血中。肌钙蛋白浓度可预测心衰发生率,肌钙蛋白浓度与心脏功能程度相关,肌钙蛋白浓度可以反映预后,报告最后总结,肌钙蛋白浓度与心衰发生率成正比、与心衰等级成正比、与心衰预后成负相关、与心衰死亡率成正相关。


天津泰达心血管医院的贾克刚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韦丙奇教授分别带来《半乳凝集素-3在心力衰竭预后评估中的作用》和《心衰标志物在HFpEF的诊断和治疗进展》报告。


本次会议的学术报告,技术前沿,内容丰富,现场互动热烈,多角度、全方位的报告为与会者提供了一场学术盛宴,大会在和谐的气氛中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