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检验人胸卡上火红的党徽
谨以此文献给七一建党节,也祝广大党员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愉快!
有大概两年时间没有见王老师了,真有些想他,周末,我和同事小张在一家饭馆小酌,我突然这样说。小张举着一杯酒,点头说,我也想他啊,以前咱三个有空就喝几杯,多舒心啊。
王老师爱喝酒,酒量好,酒德更好。二十年前,我刚刚大学毕业,分配到南方这个大都市上班,那时候,社会上盛行吃喝应酬,医院、科室同事之间也只能随波逐流,不能超凡脱俗。每次有应酬,不胜酒力的我,都头大,都有上战场般的紧张感,然而,只要和王老师出去喝酒,我就身心放松,觉得心中有依靠。工作中,他德高望重,是我们的老师,酒桌上,他是酒中君子和酒中盟主,从不依仗自己的酒量和人家拼酒,也不依仗自己的身份逼酒,还经常替我们年轻人和下属们挡酒,甚至是替酒,哦,忘了介绍了,王老师原来是我们检验科的主任,他是我毕业前两年,主动辞去了检验科主任的行政职务的。当时,院领导劝他,他再三坚持说,检验科这几年现代化仪器大量投入使用,检验项目日益增多,人员也朝着年轻化、高学历化发展,我年龄大了,更适合干些技术活,行政职务让年富力强的同志更合适。有人说他傻,这年月,别人都是削尖了脑袋往上爬,他却主动让贤,现在哪还有这种事情?!他说,我是中共党员,作为党员,我不能忘了入党宣誓时的初心,工作时,我胸卡上火红的党徽也时时提醒我,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再说,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早就废除了干部终身制,作为基层的党员干部,如果把领导岗位让给年轻一些的同志干,更合适,我们有什么理由牢牢地抓住不放,一直干到退休呢?这些话,听起来让人觉得是在唱高调,但王老师的确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卸任后的王老师选择了最紧张忙碌的门诊检验部,他负责血常规室、体液室的特殊细胞镜检工作,这也是一项技术含量较高的手工技术,相对也清闲一些,但他又哪是闲不住的人?门诊检验室活杂,还直接面对病人,他常常到人员密集的抽血处、体液室窗口,帮助接待病人,有时候,他正在忙着自己手中的工作,听到窗口有争吵,就会立即赶过去,和颜悦色地平息患者和检验人员的怒气,好多次病人怒气冲冲地要投诉,都被他扼杀在了投诉的“萌芽”中了,王老师是我们门诊检验部的定海神针,一天见不到他,大家心中都空落落的,觉得像无根的浮萍。
我刚到检验科上班的时候,二十出头,还是个愤青,自恃清高,一副对一切都看不惯的模样,也难怪,那时候社会风气也不好,医院也不能例外,我一度心灰意冷,加上对检验工作意义的质疑,觉得上班,无非是在混日子,直到我认识了王老师,才感觉到了生活中出现了一缕清风,也让我重新审视自己,客观地认识这个社会,也逐步树立起来对医学检验工作的责任感。那时候,还有些同事还习惯地称他为王主任,他总是幽默地纠正说,我已退居二线了,以后叫我王老师或者直呼其名就行了,大家要拥护和支持金主任的工作。金主任是王老师的继任者,是王老师举荐上去的,对王老师也很尊重,王老师也没有看错人,金主任的确也干得不错,检验科的工作面貌日新月异,全科人员也是一副精神焕发、斗志昂扬的样子。我却对金主任敬而远之,人家毕竟是全科的大主任,自己是年轻的小兵蛋子,没有多少交集的机会,然而,幸运的是,我却和王老师有缘。
我上班轮转几个月后,开始在门诊检验部工作,我们医院检验科有这个传统,专科、本科毕业生必须在门诊检验呆几年,才考虑固定科室。就在这个时候,退居二线的王老师也“移驾”到门诊检验部,有幸成为我工作中的指导老师,后来也成了我生活中的忘年交。上文中说到,王老师爱喝酒,我也爱喝几口,尽管我酒量不大,另外,我们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练书法。王老师喜欢楷书,颜柳欧赵中,他最喜欢赵孟頫的赵体,我尽管是练习小篆为主,但小时候也练习过赵体,小篆是在大学期间选修的,所以谈起书法来,我们有共同的话题。因为又有了这个爱好,王老师常常以欣赏书法为由,邀请我去他家小聚,我呢,在没有结婚那段单身飘荡的日子里,也常常打着学习书法的旗号,到王老师家中打个牙祭,喝杯小酒。
就是在那几年,和王老师工作、生活的朝夕相处之中,王老师的人品深深影响了我,也让我从一个愤青变成了一个踏实能干的入党积极分子,后被批准加入了光荣的党组织,王老师就是我的入党介绍人。王老师能够影响我、激励我的事情很多,印象最深的一件事,还是房子的事情。
早些年,还没有商品房的说法,各单位还实行的是福利分房子制度,王老师当上检验科主任的第二年,就碰到了医院多年不遇的分房。按照当时的条件,王老师完全可以分到房子的,他是主管检验师,中级职称,(那时候,医院中级职称的医护人员都凤毛麟角),又是科室主任,但他主动把分到手的住房名额让给了另一个同样是中级职称,但不是科主任的一名医生。他的夫人不开心,他就安慰她,人家也不容易,我就是因为是科主任才比人家积分高,作为科主任,医院已经给了我职务津贴了,我不该再比一般同志多享受特权和福利。夫人还是不高兴,嘟囔着说,可这是医院的规定,现在社会上不都是这样吗?他说,不管人家怎么样,作为一个党员,我就觉得不能搞特权,不能享受在前…….,这是他的夫人,也是我的王师母,有一次我在他家练书法蹭饭时,偶尔给我谈起的,可能是时隔太久了,她的语调是平淡的,好像是说人家的事情,然而,就是这淡淡的叙述,让我的心灵受到的震动还是很大的,联想到我们科室的奖金分配制度,多年来,一直受大家的认可,不像有些科室,也不像有些医院检验科,经常有医护人员因为奖金分配不公,闹得不愉快,甚至闹到医院领导哪儿,我想,一家单位,一个科室,如果都有王老师这样的长者或者领导,那该是多么幸运啊,我感到我就是很幸运的,因为我在合适的年龄,合适的地方遇到一个能够正确引领我一生的人。另一个和我感到同样幸运的,就是现在坐在这家小饭馆和我举杯小酌的小张,一个很清纯、很阳光的男孩子。
小张是四年前本科毕业到我们检验科上班的。上班的第一天,他刚好跟着我,也算是缘分,我俩还有些臭味相投,在某些方面,他像极了当年愤青的我,我就把他引为知己,常常给他讲王老师的故事,还常带他去王老师那儿玩,他也乐意和我们来往,尽管他不练书法,很快地,我们三个就成了跨越三代的忘年交,我和王老师又收了一个小酒友。
三年前,为王老师退休送别的晚宴上,科室的同事们普遍喝多了,金主任喝多了,喝吐了;我也喝多了,但没有吐;很多不喝酒的同事,包括女同事也破例喝了起来,小张喝得也很兴奋,只记得他趴在我的肩头,一个劲地对我说,我要像你和王老师学习,我也要入党……..,那晚,王老师喝得也不少,但没有见他有醉态,他真有酒量啊!我和小张事后都感叹说。
最近两年,王老师已回老家北方小城定居。朋友圈里,王老师也晒晒他的书法,他还练起了太极拳,精神状态不错。我会常常想起他,下班时,就会想起和他一起喝酒的时光,上班,工作不顺心的时候,也会常常想起他那句“胸卡上火红的党徽也时时提醒我”,再低头看看胸前那火红的党徽,顿时就会觉得心中装满了力量,就像王老师又出现在我们身旁那样。小张说他也有同感,他已经是预备党员了。